《1621之大变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621之大变革-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诸子百家的先贤早已有这样的看法,只是被后世之人刻意忽视。

    (本章完)

第107章 107。白话,断句() 
谭良栋和卢象升看了一晚上书,徐光启学识确实渊博,数学、天文、历法、水利各方面都有涉猎,特别是农学,徐光启研究得最深。

    相比较前朝的农学家,徐光启亲自做实验,种植新品种,然后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徐光启不仅是个农学家,还是个种地高手,他的农书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实验过程。

    不过,谭良栋是想把徐光启的农书推广到学堂,徐光启进士出身,还是翰林院庶吉士,所写文章极具文采。换句话说,就是徐光启写的都是文言文,谭良栋就有一些地方看不懂或是无法断句,还要请教卢象升。

    这也让卢象升挽回了一些面子,三表法让卢象升十分尴尬。

    两人看完书后,出了屋子,此时正好天亮。

    拿凉水冲了一把脸,谭良栋道:“建斗,吕梁各地现在一共有十五个学堂,我准备在柳林设一个农学院,挑取合适的学子安排到农学院,学习徐道使的农书和水法。”

    卢象升对此很赞同,吕梁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科举,而是如何增加粮食,度过灾荒。

    谭良栋继续道:“徐道使的书都是文言文,以现在学堂学子的水平没办法理解。”

    卢象升想到了谭良栋那本白话版的《土豆志》,道:“你要把所有的书都换作白话文?”

    “对,还有,要断句。”

    古人已有断句之法,被称作句读,但这个句读因人而异,好的句读方法被上层士子垄断,导致下层读书人在读书时因为句读走很多弯路。

    “怎么断?”

    谭良栋拿起了一支木杆,直接在地上画了起来,给卢象升介绍了逗号、句号、冒号、双引号等后世才逐渐流行起来的标点符号。

    卢象升听完后,拿起《甘薯疏》,将标点符号用于《甘薯疏序》,又嘴里默念《甘薯疏序》的白话文,半晌后才道:“标点符号,用于白话文更合适。”

    谭良栋点头道:“确是如此。”标点符号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成了主流以后才真正兴起来的,文言文不适合标点符号。

    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一段时间,有不少语言学家在古文里乱添标点符号,结果古文翻译出来让人看不懂,鲁迅先生曾评价道:“标点古文,不但使应试的学生为难,也往往害得有名的学者出丑,乱点词曲,拆散骈文的美谈,已经成为陈迹,也不必回顾了。”

    这番话也代表着自此之后文言文退出了主流,白话文开始大行其道。

    卢象升有些纠结,明末白话小说已在市井流行,但在上层文人眼里,白话文章上不了台面,算不得正道。卢象升也算得上是上层文人,在他心里是看不上白话文的,但要尽快推广农书,还必须得是白话文才可以,从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到能通读文言文,最少需要两年时间,现在吕梁最缺的就是时间。

    谭良栋等着卢象升的回答,要想大规模推广教育,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办的,一是让现在民间已流行多时的简化字走上台面,代替繁体字,二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繁体字和文言文本身也是读书人垄断知识的隐形工具,文字作为一种载体,繁体字让一个字有多种写法,比如孔乙己就想教别人“茴”字的四种写法,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成本。

    而文言文更是直接增加了学习的成本,从认字到把文言文理解为白话文,然后再从白话文到文言文,中间多了一个学习阶段,并且,文言文本身的特性,让其不适合写严谨的文章。换言之,文言文用来作锦绣文章可以,但用来写科研论文就不适宜了。

    “良栋,这套标点符号就在学堂里用,不要传出去。”卢象升虽然即将成为知府,在官场上还算有些成就,但在学术界连根毛都不是,担不起这么一场文化变革,若是流传的太广,到时候理学、心学的大儒们都会过来找他谈话了。

    没人会相信是谭良栋搞出来的标点符号,因为他不是读书人,到时真要出了事,这锅只能让他卢象升背。

    “建斗,那我把文言文换作白话文的事情交给你了,断句的事我找人来做。”

    “好。”

    再次来到永宁州城,卢象升感觉很不一样,以前是他借着吕梁营的威势来压服知府,而现在,他马上就是知府,心态很不一样。

    知府衙门,在后堂闲坐着的前知府在听到幕僚说卢象升来了后,不咸不淡的道:“来就来了,看你那忙里慌张的样子,把官印、官服、账簿都交接给他,我们就无事一身轻了。”

    “可是老爷,任命文书还没下来啊。”

    前知府慢悠悠的摇着躺椅道:“没区别了。”这次大考,前知府也活动了关系,但他在得知卢象升出任知府得到了赵南星和魏忠贤的双方支持后,就不再有任何念想,朝中大佬的争斗,他根本不敢沾染。

    卢象升进了知府衙门,接过了前知府幕僚递上的官印,发布了第一条命令:“召各县教谕、讲堂先生,到永宁州城候命!”

    随后,五匹马飞奔而出永宁州城,往五县而去。新知府上任,还是一个极为强硬的知府,下面的吏员不敢怠慢,不然中阳县衙吏员们的下场就要在他们身上重演。

    对卢象升出任知府,各县县令态度不一,兴县县令刘锐最支持,方山、临县两县县令无所谓,岚县县令则如坐针毡,这次大考他们也都被考评了,岚县县令被选考司划了个下下等,无论他花多少钱都没用。

    选考司的官员们都是人精,顶头上司赵南星的态度那么明显,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各县的教谕、讲堂先生接到通知,也不敢怠慢,除了被召的人,受《土地条例》影响躲在县城的童生、秀才、举人们也都跟着去了府城,他们希望能借着卢象升刚上任知府的时机,多少要回点自己的土地。

    谭良栋则召回了胡振江和余生,让二人先放下手头的事,协助自己先完成断句的工作。

    (本章完)

第108章 108。盛事,立威() 
永宁州城,从各县来的教谕、讲堂先生齐聚知府衙门。

    卢象升坐到主位上,对着众人道:“今天本府召集大家前来,是为了一件盛事,诸位以为如何?”

    “听知府号令。”教谕和讲堂先生们都坐得端端正正的,卢象升动用知府的权力召集他们前来,一点也不理会州学的学正,在教谕和讲堂先生的眼里,这是要大权独揽的节奏啊。

    “好,诸位请准备一下,随后和本府一起到柳林。”

    “柳林?”众人讶异,谁不知道柳林是吕梁营的大本营,来自兴县的教谕壮着胆子问道:“敢问知府,去柳林是为何事?”

    教谕的话刚说完,知府衙门外有一吏员小跑进来,凑近卢象升,低声道:“知府大人,衙门外出事了!”

    卢象升冷哼一声,挥手先让吏员下去,然后回道:“等去了柳林就知道了。”说完走下座位,走到知府衙门外,留下一群面面相觑的教谕和讲堂先生们。

    知府衙门外,衙役们守在衙门口,见卢象升出来,赶紧让开位置。

    “怎么回事?”卢象升看着静坐在衙门外的读书人们,最前面的还拉了一个白条幅,上写道:“还我土地!”

    “知府大人,在衙门外的是各县的举人、秀才和童生。”衙役虽是知府衙门的吏员,但也惹不起外面的那些人,只能坐视他们一直静坐着。

    知府衙门外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吸引了大量百姓围观,聚在外围指指点点。

    “咦,那坐在最前面的不是张老爷吗?这举人老爷也会缺土地,奇闻啊。”

    有消息灵通的在一旁道:“你不知道?吕梁营在下面的村子里搞了个《土地条例》,把这些老爷手里的土地分给了那些苦哈哈,不然这些老爷怎么会缺土地。”

    “那吕梁营做得好啊,这几年日子不好过,村子里的人们都到外面逃亡了,吕梁营也算给了他们一条活路。”

    人群中除了普通百姓,也有没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听到这话反驳道:“吕梁营哪有权力做这事,我等读书人十年寒窗,考得功名,耕读传家,这吕梁营是在祸乱地方!”

    周边百姓立即远离说话的读书人,眼神中带着鄙视,睁眼说瞎话说得就是这样的人。

    “知府大人,该怎么办?”知府衙门前围得百姓越来越多,吏员们平常欺负百姓们欺负惯了,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心里很害怕。

    “怎么办?凉拌!”谭良栋曾讲过这样的话,卢象升学了去。

    吏员站在一边,不知所措。

    “别管他们,他们想坐到什么时候就坐到什么时候。”卢象升的任命文书还没下来,算不得真正的知府,知府衙门外发生的事他可以不理。

    衙门内的教谕和讲堂先生们出了衙门,看到衙门外静坐的士子们,面面相觑,不敢多说一句话,跟着卢象升离开。

    在外面静坐的举人秀才们看到卢象升,本以为卢象升会请他们进衙门,没想到卢象升看都没看他们,直接带着人离开了,个个面色尴尬,但坐都坐了,现在站起来太没面子,只能继续坐下去。

    永宁州城离柳林不远,卢象升带着教谕和讲堂先生们很快就到了柳林。

    这些人是第一次来吕梁营的大本营,果然跟其他地方不一样,边界处都是巡逻的士兵,进了内部,在路口处还有一些身穿黑色制服的人。

    进了柳林,老郭代替卢象升领着教谕和讲堂先生们,把他们接到了谭良栋给农学院准备的一栋小木楼,徐光启的书已经被摆到架子上。

    教谕和讲堂先生们坐了下来,心里揣揣。

    谭良栋和卢象升来到木楼前,卢象升无语道:“这就是农学院?”

    “额,暂时就设在这。”柳林多是窑洞,找一个小木楼很不好找,这个时代可没有玻璃,窗户上糊的都是纸,窑洞里光线阴暗,不适合读书。

    走进木楼,教谕和讲堂先生们都站起来,卢象升对众人道:“我身边的这位,就是吕梁营的千总谭良栋。”

    教谕和讲堂先生都听过谭良栋,此刻见到真人,发现和卢象升年龄差不多,都很年轻,对比这两位做出的事,不由得感慨自己等人一把年纪真是活到狗身上去了。

    谭良栋对着众人笑道:“麻烦诸位了。”

    “不敢不敢。”

    “诸位都看到后面的书架了吧,那是当朝徐光启徐道使的作品,诸位的任务就是把里面的文言译作白话,抄写下来。”卢象升道。

    谭良栋紧接着补充道:“诸位放心,每完成一卷,各位都会获得酬劳。”

    教谕和讲堂先生们都是穷书生,不然也不会去给人教书了,听了谭良栋的话,个个脸上一副雀跃的表情。读书人嘛,参与这样的事,既有酬劳,又能品阅徐道使的作品,这才叫盛事啊。

    看到众人投入了工作中,卢象升和谭良栋相视一笑,离开了木楼。

    “《几何原本》,这跟咱学过的《九章算术》完全不一样!”有的教谕在看了《几何原本》惊呼道。

    “《泰西水法》,这……极西之地竟然还有这么多国家,真是……”

    “《测量异同》,没想到泰西之国也有如此文明!”

    教谕和讲堂先生们真是大开了眼界,他们基本都是山陕两地人,身处内陆,见识不如江南地区的读书人。

    “徐道使,非常人啊!”这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同时也很佩服卢象升和谭良栋,能弄来这么多书。

    木楼外,谭良栋听到木楼里时不时传来的惊呼声,心中暗笑,这个世界大得很,在中国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卢象升也暗自好笑,他当初刚看时也是这般模样。

    “良栋,知府衙门外出了点事,各县的举人、秀才、童生纠集起来,在衙门外静坐,说是要拿回他们土地,那是在向我示威啊。”

    “拿回他们土地,不可能!”谭良栋坚决道,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基础都在《土地条例》之上,不可能和大地主们妥协。

    卢象升道:“土地不可能还给他们,再说我现在还不是知府,他们爱坐就多坐一会。不过,等任命文书下来,我要给他们一个惊喜!”

    谭良栋眯了眯眼,眼神闪出危险的光芒,道:“派兵,进城。”

    “哈哈,知我者,谭良栋!”

    (本章完)

第109章 109。成书,戒严() 
教谕和讲堂先生们每译完一篇文章,便交给谭良栋、卢象升、胡振江、余生四人,他们四人负责校阅、断句,然后再由吕梁营自己学堂的先生们排版、抄写,最后定完稿后再交由活字印刷局,进行刊印。

    享受过后世便利的电脑排版、打印的谭良栋,对人工进行排版、校阅、抄写的艰辛有了很深刻的理解,难怪书籍的价格居高不下,就这工作量成本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半个月后,徐光启的书全部被译作白话文,并且在书中用上了标点符号,剩下的就交给活字印刷局。参与译作的教谕和讲堂先生们也获得了一份报酬,双方可谓是皆大欢喜。

    “总算是完成了。”谭良栋松了口气,连续不停地盯着书看,感觉眼睛都不行了。

    胡振江和余生在完成断句后就直接离开了,离开了小半个月,手头积压了不少的事。

    卢象升也松了口气,以往买书的时候不觉得编书人的辛苦,自己亲身参与了才能真正体会到。

    “算算时间,任命文书应该快到了。”

    “带多少人去合适?”

    “三百人足矣。”

    “好。”新兵营已经组建,这次去永宁府城,谭良栋带上亲卫队和新兵营的人也就够了。

    天启四年五月,永宁知府的任命文书下来,吏部文选司的主事带着任命文书到达永宁州城。

    知府衙门内,前任知府亲自出面接待了文选司的主事,他马上就卸任,人走茶凉,为了能走得顺利,前任知府不敢怠慢文选司的主事。

    能被派到地方上办事的都是玲珑剔透之人(情商高),文选司主事在进了知府衙门后,就发现气氛很不对,老知府太过殷勤,新知府迟迟不露面,紧接着发生的事更是让他大吃一惊。

    原本在卢象升离开后,强撑着坐到晚上的举人秀才们撤了回去,但不知是谁把文选司主事到来的消息传了出去,文选司主事前脚进衙门,举人秀才们后脚就坐到了衙门前。

    这次他们搞的场面更大,不仅把一家老小都拉来,还专门花钱雇人在衙门外面哭嚎,被吸引过来的百姓比上次更多。

    文选司主事被搞混了,问道:“老大人,外面这是怎么回事?”

    前任知府虽然痛恨卢象升,但新旧知府交接,卢象升又不是善茬,简略的回道:“一些士子被人鼓动,在外头闹事。”

    “士子。”本欲出衙门外查看一下情况的主事立刻又坐了回去,大明两百年来闹事的士子太多,一般地方官府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文选司主事觉得自己太倒霉,出来一趟就碰到这样的事。

    “卢知府去哪了?”

    “他还没到。”

    “那就只能再等会了。”

    文选司主事拿出了任命文书,这东西就是走一个流程,但现在看来,卢象升这位新任知府面临的麻烦事不少,但没有交接文书,他也不好回去复命,只能慢慢等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