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景想做这个后勤官,但他现在已经是把总,带部驻扎在岚县,后勤司所在地在柳林,他不能身兼二职。
张应宸其他四人都没什么举荐的人,后勤官主管一军物资供应,最起码的也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吕梁营内部持续不断的扫盲行动成果虽然丰硕,但一下子也培养不出能协调好一千多人物资供应的人才。
“人才啊!”谭良栋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自己培养实在是太慢了,无论是吕梁营里的扫盲,还是在柳林开设的学堂,都满足不了吕梁营的要求。
“既然你们没有好的人选,我就任命余生为后勤官了,没有什么异议吧。”
余生成功的培育出了土豆,在柳林和吕梁营有了一定的声望,把总们没有异议。军中重要职位人选的确定,最好是能服众,若是强提上去一个人,会有很多的麻烦。
“老郭,把余先生请来。”
“是。”
余生也在真武山上,他正在校阅谭良栋从各地捣鼓来的一些书,自从活字印刷设备运进柳林后,谭良栋就没让它们闲过。先是学堂的课本和《土豆志》,然后是从外面收集的书。
老郭找到余生,请道:“余先生,千总有请。”
余生有些奇怪,谭良栋召集吕梁营的军官们开会,叫他有什么事。收拾好书本后,余生跟着老郭来到开会的地方。
谭良栋看到余生,让他坐下,然后道:“余生,你现在是吕梁营后勤司的后勤官了。”
“啊?”余生愣了。
刘文景拱手道:“恭喜余先生了。”
余生回礼,苦笑道:“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谭良栋笑道:“余生,你就不要推辞了,以你的能力,后勤官没问题的。”
余生也不拒绝,道:“多谢千总。”余生在柳林可不是吃闲饭的,前有培育土豆,后有负责学堂,不是那种只会空谈的酸书生,谭良栋对他还是很相信的。
队正们也纷纷祝贺余生,谭良栋开设学堂,优先招收军中子弟,这些队正的孩子就在学堂读书,余生算得上他们孩子的老师,故对余生都很客气。
谭良栋继续道:“后勤司主管物资供应,要在各部分派人手,及时汇报军中所需的物资。各营、各队、各班也要配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须及时报给后勤司,统一供应。”
“是!”
后勤的问题暂时得到解决,剩下的就是队正们指挥能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把总和队正们都不敢开口。
指挥能力的事情比较敏感,只能由谭良栋来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古时将军们出外作战,要开府建衙,设立幕府,我的想法是,同解决后勤问题一样,设立参谋司。”
谭良栋站了起来,继续道:“参谋司设在柳林,各营的队正们轮流出任参谋,参与军事调动,学习军中事务,我担任参谋司的司长。”
余生的眼皮跳了跳,吕梁营扩展到永宁、岢岚二州后,五个把总分散五县,这对谭良栋掌控吕梁营其实是不利的,但参谋司的设立,保证了队正这一吕梁营最重要的基层军官随时能和柳林保持沟通,也就让谭良栋对吕梁营在任何时刻都有着绝对的掌控力。
谭良栋不知道余生把参谋司想得这么阴暗,他设立参谋司,是希望吕梁营的构架能从封建军队主将监军互相制衡的模式进入近代军队,将官责任明确,兵种分工清晰,指挥严谨顺畅。
这次演练总结的会议,新增了后勤司和参谋司,这对于吕梁营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跨越,编制更为完善,对谭良栋自身来讲,他终于可以打破这个时代的限制,扇一扇蝴蝶的翅膀了。
会议结束后,队正们离开,把总们和余生被留下。
自吕梁营建立以来,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建军原则。在吴敏任千总期间,吕梁营三部比较独立,基本上是各自为战。谭良栋成为千总后,在吕梁做了一系列的事情,他觉得已经到了确立建军原则的时机了。
谭良栋先讲起吕梁营的发展过程:“诸位,我吕梁营起于矿工,在刘垣圪坮立足,先打散镇西卫,又击败左卫,其后发展到柳林,之后又在大同边镇和蒙古人打过,回来后又剿了各地的流匪。”
吕梁营一路走来,经过的战斗不少,除了和左卫是一场恶战,其余的吕梁营受损不大。
“到了现在,我们吕梁营已经有一千一百人,各村护村队将近两千人,各煤矿能随时拉出来打的矿工四千多人,一共八千人,这股力量可不小。那么,我们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把总们和余生静静的听着,吕梁营在吕梁根基已稳,确实该确定一些东西了。
“早在刘垣圪坮的时候,当时还是第三队,我就说过,做事情,要按科学的方法来。”
谭良栋不是什么军事天才,吕梁营的发展壮大是他和将士们一同努力的结果。而发展到现在的吕梁营,谭良栋已经不能像以前那般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有很多事他只需要把握一个大方向即可,这也是他觉得到了该确立建军原则的时机。
还有一个原因,吕梁营现在在吕梁无人能敌,但在以后呢?吕梁外呢?
邻近的陕北农民军,以后可能会发生冲突的边军,日后终成大敌的满清军队。还有,西班牙荷兰的无敌舰队,正在中亚扩张的俄罗斯哥萨克骑兵,西北还强大的准噶尔汗国……敌人只会越来越多,战争也会越来越多。
“何谓科学?研究万物的变化规律即为科学,遵照客观规律办事即为科学。我们吕梁营的人员、装备、作战都要科学的来。”
张应宸对谭良栋的科学理论颇为熟悉,便问道:“千总,科学研究万物,但军中作战士兵的悍勇尤为重要,如何科学?”
谭良栋反问道:“那你说,该如何保持士兵的悍勇?”
“这……”
“这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士兵的悍勇,一在食,二在气。我们军中平常要保证伙食,让士兵们的身体强健,在作战前要鼓励士气,并且要有一定的奖赏,这些都是我们要去做的。这其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我所讲的科学。”
把总们听得迷迷糊糊的,这怎么和科学扯上关系了?
“装备科学,这个好理解,大同边镇我们见识过边军的火器营,他们手里的火器有各种问题。若是我们吕梁营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用一种方便、快捷的火铳,战斗力提高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装备确实好理解,掷弹队的手榴弹、炮队的飞雷炮,都极大的增强了吕梁营的实力。
“作战的科学,将来的战斗,火炮、火铳会更大规模的使用,我们需要摸索新的战术,如步炮协同、步骑联合,旧时的排兵布阵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战斗。”
军队是系统性的组织,它的强大,取决于方方面面。硬件方面,后勤的供应能力、士兵的装备水平,软件方面,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军官的指挥能力、士兵的战斗经验。军队以外,政治、经济、文化也都影响着军队。
十九世纪后半叶,一鸦、二鸦战争时期,清军同西方列强的军队交战,从悍勇方面讲,清军并不输于列强的军队,但清军却从没打赢过,并且战损也远高于西方军队。
单纯从军队的角度讲,封建军队根本不是近代军队的对手,从装备、指挥水平、人员配置全面落后。清军的失败,是整个封建军事体系的失败。
谭良栋的目标很明确,以科学的方法,将吕梁营打造成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因此,他给吕梁营确立的大方向便是科学。
把总们对谭良栋所说的科学还是迷迷糊糊的,谭良栋也不强求他们懂,吕梁营的大方向已经确立,在日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把总们会慢慢认识到。
没有在工业化社会下生活过,根本就不会理解科学二字的含义。
余生对谭良栋所说的科学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从种植土豆和编纂《科学入门》,余生觉得谭良栋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治军、治民都和他所想的不一样。
谭良栋借着真武山上的这场演练总结,把自己的思想转换为行动,正如那扇动翅膀的蝴蝶一样,要在这个时代制造出风暴。
(本章完)
第84章 84。下乡,教育()
天启三年十一月,卢象升回到中阳,还在筹建参谋司和后勤司的谭良栋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了一趟中阳。
中阳县衙,谭良栋和卢象升相对而坐。卢象升在太原待了将近一个月,中间除了应对刘策的盘问,他还发动自己的关系,得到了不少的消息。
“良栋,从县令到知府跨一品、过两级,除了考评上等之外,还需要一些实打实的功劳。但目前朝堂上阉党的势力越来越大,刘巡抚又和阉党不对付,永宁知府的位置有点悬。”卢象升有些担忧。
谭良栋没说话,脑海里闪过很多事。历史上的卢象升,是在组建了“天雄军”后,官位才蹿升的,想到这,谭良栋道:“建斗,现在内有贼寇,外有建虏,朝廷对练兵一事是如何让看待的?”
卢象升道:“自然是十分看重,去年礼部侍郎孙承宗就被派往辽东,筑城练兵,万历四十七年时,河南御道使徐光启也曾受命在通州督练新军,但没成功。”
“徐光启?”
“怎么了?”
谭良栋笑道:“我听说这位大人学士十分渊博,出了很多书。”
“徐道使确实大才,他当初受命在通州练兵,就是因为他写了很多的练兵条格,这些条格据他所言是学泰西之法的。”条格,就是条例,泰西之法,就是徐光启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来的西式练兵法。
明代中后期的重文轻武不同于宋代,边镇和行都司的存在,让武将的权力不会如宋朝般低到尘埃里。但是,在地方上,武将的权力不小,压过文官的也有人在,然而,武将永远也不可能进入朝堂,决定国家大事,中枢权力不会让武将沾染。
这就导致了在嘉靖以后,边镇将门世家的崛起,既然不能更进一步,那武将们就想着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权力传到下一代。万历以后,边镇将门衰落,特别是辽东战事的连续失败,大量将领战死,将门断代,明军急缺统兵大将。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涌现出很多带兵的文臣,也称为文臣统军,在崇祯朝发展到极致,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陈奇瑜、杨鹤、杨嗣昌都是显赫一时的带兵文臣。
谭良栋考虑到这一点,现在他和卢象升已经是站在一条船上的人,要想不翻船,只能共同前进。
“建斗,你有没有想过练兵?”
“练兵?哪有兵可让我练?”卢象升愣住了。
“吕梁营。”
卢象升细细琢磨了一下,朝廷对领兵大臣确实十分优待,各种官职往上加,兵部侍郎、太子太保、督军、总督,现在四川平乱的朱燮元就是西南五省总督,理论上可以节制西南五省的文武大员。
谭良栋让卢象升“练兵”,并不是说真的让卢象升跑到吕梁营的军营里操练士兵,真要这样谭良栋是不会干的,吕梁营是他的立身之本,是不会假手他人的。谭良栋是让吕梁营名义上“属于”卢象升,若是有战事需要,可以听从卢象升的调遣。
将来吕梁营立下了功劳,卢象升作为统兵之人,军功很大一部分就是他的。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下重文轻武的通病,在重文轻武的大氛围下,什么叫胜仗,有文官统领的胜仗才叫胜仗,武将自己打赢的不叫胜仗。
因此,明朝九边,很少有将领主动攻击蒙古人,打赢了没啥奖励不说,打输了还担一个擅开边衅的责任。
若是谭良栋和卢象升达成这样的合作,日后吕梁营打了胜仗,卢象升会借着功劳官位飙升,一如他在七年后建立“天雄军”后,卢象升权力的扩大,势必也会让吕梁营的实力更强,谭良栋所进行的变革也能进行的更顺利。
卢象升没有拒绝谭良栋,这次能让刘策大力支持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身上有清剿吕梁流匪的功劳和复收夏税秋粮。
达成了合作之后,谭良栋又和卢象升讲述了吕梁各村的事。
《土地条例》推行下去后,分地的行动很顺利,护村队、清查土地人口的事情也在推行过程中完成。
谭良栋在说到护村队时,卢象升心里对此一直有疑问,便问道:“良栋,当初你跟我说这护村队必须要组建,我想听听是什么原因。”
“建斗,你还记得我曾跟你说过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事吗?”
“当然记得,当时还是你的人把我绑到刘垣圪坮上的。”想起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卢象升露出了一丝笑容,也就是在那一番谈话后,他和谭良栋之间开始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谭良栋也笑了,说道:“现在吕梁还在受干旱的困扰,生产力是不如正常年月的,为了保证现在的生产力能养活这么多人,那就必须改变一下生产关系。”
“护村队怎么改变生产关系?”卢象升问到关键问题。
“以往的种庄稼,各家农户都是自己单独行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就拿浇水来说,正常的年景还好,你想怎么浇就怎么浇,但现在不行了,干旱,若是还按照以往的样子浇水,各家各户非打起来不可!”
“护村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想派一支工作队,下到村子里,统一安排人们浇水种地。”
卢象升不知该说什么,从宋代开始皇权就不下乡,吃皇粮的官员最低到县一级,往下就是地方豪强在自治。
朝廷不在乡村安排官员,一来是朝廷财力有限,若是在乡村设官,养活不了,二来是乡村事务极其繁杂,宗族势力占据优势。八股出身的官员,可以坐得县堂,但却做不了村长。
谭良栋也知道这些情况,他也是趁着吕梁刚刚恢复稳定才派出工作队下乡,这个机会一旦错过就很难再这么容易下乡。
以往的吕梁,争水、争矿,村与村之间大规模的械斗年年都有,大旱以来,流民遍地,村与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宗族势力也被削弱,谭良栋怎么可能放弃这个机会。
卢象升看着谭良栋,道:“你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想法?”
谭良栋点点头,他索性也就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告诉卢象升。
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农民种植,各村设一名,类似农官,并尽可能的推广土豆。
然后是教育的事。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各地五十户设一社学,教授十五岁以下幼童,教授儒家经书、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
朱元璋为了鼓励人们入学,规定凡入社学学习的学子可免除差役,社学先生可从朝廷领取俸禄,避免盘剥学生。在朱元璋的手里,社学成了公学,发展极为迅猛,在仁宣之治时达到顶峰,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科举士子都在社学受过启蒙教育。
可以说,朱元璋在教化上下了很大功夫,社学就是最早的义务教育。
但在这之后,公学衰败,私学盛行,一切都变味了,读书不再是为明理,全都是奔着功名去了。
在乡村,一个童生就可以和粮长、总甲平起平坐。
等到了秀才,那就是秀才老爷,身份不再和普通人一样,可以见官不拜,享有诸多特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