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全球速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37全球速递-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战结束后,她因为涉嫌美化纳粹而两次被捕,待了4年监狱中,还一度被关进精神病院,但最后都被无罪释放了。因为她既不是纳粹党员,也不是纳粹支持者,甚至“从未从事过应受惩处的支持纳粹统治的政治活动,也没有致力于建立与自己艺术事业无关的联系”。她的罪过只是把纳粹拍得“太美”了。

    连莱妮·里芬斯塔尔这样的艺术大师以后都很难被承认,更何况这些约翰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纳粹画家。他果断地支持了那位法国教授的观点,拒绝接受这批画作。

    除了处理基金会的业务,约翰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琢磨他给罗斯福的报告上。

    他原本想“神棍”一把,对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领土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一番“预测”的。但是后来,他改变可主意,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费太多的笔墨。他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德国对捷克问题的强硬态度,认为纳粹不大可能在这一问题上让步。

    即使让华盛顿知道了“慕尼黑阴谋”的来龙去脉又能怎样呢?他们要的不就是“和平”吗。至于捷克的利益,连他们的法国盟友都不在乎,白宫更不会在乎的。

    在报告里,约翰着重写了自己对纳粹高层,尤其是对希特勒的感官。

    约翰提醒罗斯福总统,现在的美国媒体喜欢把希特勒刻画为一个滑稽的疯子,这是严重失真的。在约翰看来,如果希特勒去掉那撮小胡子,他的外表就像是由所有德国人揉合成的一样。他不是贵族,不是企业家,也不是知识分子或其他什么,他就像是一个街上的普通德国人,一个对德国未来发展有某种思考和领悟的德国人。

    约翰在报告里强调,理解希特勒和德国普通民众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在考虑对德问题时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非常错误的。希特勒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独裁者,而是德国一种极端思潮的代表。而且这种思潮正在像瘟疫一样蔓延,并最终会把这个国家推向战争。

    约翰认为,面对这种思潮,美国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向他们投降,要么打败他们,想要与之和平相处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希特勒真是媒体描绘的那个半疯半滑稽的战争狂人,那么打赢这场战争是很容易的。因为指导一场战争需要头脑、意志力、战略远见和手腕。

    但不幸的是,希特勒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而且他已经控制住了这个国家,甚至包括思想领域。即便在纳粹上层人物之间存在同床异梦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希特勒对这个国家的控制。

    一直以来,纳粹都对他们领导层内部意见分歧毫不掩饰。表面上看,希特勒是激进势力的代表,而二号人物戈林则代表较为缓和的那一派。

    在希特勒不断地对外放狠话的同时,很多涉外事务,比如和英法之间的私下沟通,与美国之间的商业谈判,则由戈林出面来进行。

    但约翰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假象,是做给外人看的。当德国还没有实力动手的时候,纳粹是有意想让外界认为他们内部存在两种声音。他们通过戈林释放一种缓和的可能性,以便捞到更多的好处,并为最终的进攻政策争取时间。

    别看戈林外表很象马戏团里的畸形人,胖得令人作呕,却又偏爱打扮。但约翰很清楚,他却是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他从现行的纳粹政策中获利甚大,得到的好处远比其他人要多。

    而且戈林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知道虽然纳粹发展得很顺利,但好运总有走完的时候。如果希特勒的进攻政策搞砸了,那时候他作为一直高唱和平的人就会有机会更进一步,一面为那垮台的元首流泪,一面很高兴能取而代之。

    除了对纳粹高层的感官,约翰还在报告里着重提到了纳粹的排犹政策。他认为,目前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政策,目的远不止是限制他们的经济活动。

    约翰告诉罗斯福,他感觉纳粹是在有意识地将犹太人从其他德国民众的生活中驱逐出去。这些犹太人正逐步赶出原本的社区、工厂和学校,纳粹在人为地撕裂犹太人与普通德国人的日常联系。

    维克多曾经跟约翰说起过,柏林的犹太人如今大多只在有限的几个聚集区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都不再接纳他们,而他们也尽量避免在聚居区以外的公共场合活动。维克多来柏林快一个月了,甚至都没见到过几次犹太人。

    约翰在报告里“推测”,纳粹这么做是为了接下对犹太人实施更为残酷的“迫害”做准备。因为如果民众日常生活中与犹太人接触的越少,就越容易听信政府对犹太人的诋毁,对排忧政策的抗拒感就会越小。

    毕竟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如果一个惨遭迫害的犹太人是你熟悉的邻居后者同学,那谁都难免会有恻隐之心。但如果是一个跟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从未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人,那大部分人都不会有太大反应。

    约翰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整理好这份“跑题”了的考察报告。他不知道白宫会如何看待这份报告,因为里面的内容和罗斯福之前想要了解的相去甚远。

    他甚至一度犹豫要不要发送这份报告,他不确定报告里展示出的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发还是不发,这还是约翰第一次在政治问题上独立做决策呢。

    犹豫了一天之后,在他们离开柏林前往哥本哈根的前一天晚上,约翰才最终做出了决定,让戴维斯把这份报告交给了大使馆的外交信使。

第六十五章 水陆联运的构想() 
丹麦是欧洲历史上最古老的王国之一,是连接欧洲大陆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桥梁。

    如今在位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虽然号称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940年去世的丹麦第一任君主高姆,但其主要血脉却是来自于原德意志帝国的格吕克斯堡公爵家族。

    这个全称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吕克斯堡公爵家族的人丁异常兴旺,经过几百年的复杂联姻,如今丹麦、挪威、希腊三个国家的王位都落到了他们手里。

    约翰记得,未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希腊王子菲利普亲王也是出自这个家族。也就是说以后英国王室也会带有格吕克斯堡公爵的血脉。

    不过,约翰此次来哥本哈根与如今的丹麦王室没有任何关系。他是来与日后影响力远超丹麦王室的另一个“王族”——马士基海运王国的当家人见面的。

    目前掌管马士基家族的是阿诺德·彼得·穆勒,1904年他和父亲彼得·马士基·穆勒一起创办了现在的斯温堡轮船公司。老爹彼得是董事长,儿子阿诺德是总经理。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运费的上涨,穆勒父子的海运生意发展的很快。

    如今的马士基集团是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名下实际上有三家航运公司。一家是约翰他们入股的斯温堡轮船公司,另外两家分别是由阿诺德创办的独资企业“1912轮船公司”,以及阿诺德与他的一个德国表兄汉斯在纽约共同创建的一家油轮公司,主要在远东和美国之间跑原油运输服务。

    前世,约翰在UPS的时候跟马士基海运打过一些交道。也许是因为老板祖上是北欧海盗出身,这家公司在业内一直以自大、死板、守信誉而著称。

    马士基的每名员工不论男女,入职后都得先上船锻炼半年,即使是家族的继承人也不例外。比如未来将集团推上海运事业巅峰的小马士基(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阿诺德·彼得·穆勒之子,1965年接掌公司),他在1932年进入家族公司时就花了半年的时间在海上用巴素擦铜水擦拭船上的铜质部件。

    马士基集团的总部位于哥本哈根的东北部,是一座六层小楼,往东不远就是宽阔的厄勒海峡。约翰由基金会派驻马士基公司的代表陪同着,乘电梯去了阿诺德位于六楼的办公室。在电梯里,这名代表告诉约翰,总部虽然安装了电梯,但因为大老板都每天都爬楼梯到自己的办公室,所以平时一般没人敢坐,大家都自觉爬楼。

    阿诺德是个低调、务实又顽固、强势的老派海运人。他14岁就开始随父亲的帆船出海,一步步从见习水手成长为拥有近30艘远洋货轮的大船东。所以刚见面时,他对约翰这种含着银汤勺长大的美国“二世祖”并不太待见。

    事实上,阿诺德与斯温堡轮船公司的其他股东关系都不太好。当年,他就是受不了这帮“外行”对公司指手画脚,才另起炉灶创办了“1912轮船公司”。随着近年来公司业绩的飞速增长,如今阿诺德已经完全树立了在集团内部的权威。像约翰他们这样的外部董事,早就成了只管拿分红的橡皮图章。

    约翰也从没想过自己这个“门外汉”能一见面就“折服”阿诺德这个老船长。事实上,他也没必要这么做。打一开始,约翰看中的就不是马士基公司的船队,而是因为它一家丹麦的航运公司。

    丹麦这个国家在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北大西洋航线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别看它的传统领土只有日德兰半岛和菲英、西兰等岛屿,但实际上格陵兰岛、冰岛和法罗群岛这些北大西洋上的战略要地目前还都是它的“领土”。

    历史上,丹麦被德国占领后,美国迅速出兵占领了格陵兰岛和冰岛,英国占领了法罗群岛,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这条对“自由世界”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

    而且,等德国占领丹麦后,马士基公司的产业就属于“敌产”了。为了防止这些资产落入德军之手,马士基集团的海外银行账户会被冻结,在美国的船队会被海岸警卫队接管。

    所以,约翰这次来就是单纯地想跟阿诺德和他的儿子小马士基见上一面,给对方留下个印象。等这对父子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自己找上门来的。到那时,是加强合作还是直接吞并马士基集团,主动权就都在约翰这边了。

    约翰这次登门拜访,打着的是来马士基集团考察学习,为联邦快递公司开展海陆联运业务做调研的旗号。他很谦虚的表示自己是这行的新手,希望能够从马士基公司学到一些海运业务的基础知识,并期待能与对方进行一些业务合作,比如开辟一条从纽约到休斯顿的海运航线。

    一直以来,联邦快递公司都对如何发展墨西哥湾地区的业务很头疼。一方面,随着1930年东德克萨斯油田的开发,墨西哥湾地区成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又一热土,运输业务需求量非常庞大。另一方面,这一新兴工业区的铁路网络很不完备,不少东部的货物需要先绕行中西部,才能通过南太平洋铁路运输到该地。

    约翰早就想开辟一条从纽约到休斯顿的海上运输通道了。如果这次能和马士基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既能解决这一运输瓶颈问题,又能加强双方的联系纽带,可谓一举多得了。

    阿诺德答应了约翰的考察请求,他很干脆地就把自己的儿子小马士基甩给了约翰,然后开始忙自己的事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约翰都在小马士基的陪同下在公司总部和码头、船队进行实地考察。其实,约翰在这方面也是个老手了,他前世在上海运转中心的时候主要负责的就是海运业务。1938年的马士基,还只是个中等规模的船运公司,没有计算机,没有物联网、也没有集装箱,一切都还很原始。

    所以,约翰的主要考察目标实际上是小马士基本人。

    虽然现在他的绝大部分能力都在自己老爸的压制下没有发挥的余地。(阿诺德在公司对他的态度非常严厉,感觉更像是在对待一名学徒,而不是儿子。)但熟悉运输行业发展史的约翰,非常清楚这个年轻人的能力。

    历史上,在1940年,为了给公司保留尽可能多的船只,不满26岁的小马士基临危受命,被父亲派到美国整合公司的整个船队。

    之后,随着丹麦的沦陷,马士基集团的形势开始急转直下。他们的账户被冻结,船队被接管,甚至被禁止做一切与航运有关的业务。尽管小马士基在纽约创建了‘穆勒贸易公司’,但并没有多少可以用于交易的商品,也缺少足够的客户。

    在美国前七年里,小马士基甚至很少能与在哥本哈根的父亲联系上,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他加入了一家俱乐部,以此为平台认识了很多的生意人,其中也包括了丹麦驻美国大使亨瑞克·考夫曼。

    在考夫曼的帮助下,马士基拓宽了在美国的交际面,并最终在战后夺回了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船只的所有权。而且他还从美国政府方面争取到了相应的使用费和折旧费用,这笔资金对于巩固公司和战后重建极其重要。

    马士基一个人在美国打拼时的业绩不可谓不突出,但是等1947年34岁的他回到哥本哈根时,又再一次不得不在他父亲的指导和严格监督下工作了。

    一直到1965年老阿诺德退休后,小马士基公司才重新掌控了公司。并最终将公司的规模,从他接手时的88艘货船,发展到了1460艘,业务遍布142个国家,成为了世界首屈一指的航运公司。

    几天相处下来,哪怕不去考虑这个24岁小伙子未来的辉煌成就,约翰也能感觉到小马士基是个非常有想法的年轻人。他开始尝试着用自己关于开展国际水陆联运业务的构想来诱惑他,试图将他绑上联邦快递这艘大船。

    约翰拿出的杀手锏,就是标准集装箱运输理念。历史上,在60年代,阿诺德和小马士基这对父子曾经就是否开展这项业务产生过激烈的意见分歧,最终获胜的就是支持使用集装箱的小马士基。

第六十六章 改变世界的箱子() 
正如马镫的发明是改变了历史进程、重构了世界版图一样,看似不起眼的集装箱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促成了全球化市场的出现。

    一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上面有很多的焊缝和铆钉,底部铺着木板,其中的一端有两扇巨大的门。标准的集装箱从外观上看就是一只放大了很多倍的马口铁罐头盒。

    这个发明看起来很low,远不如计算机、互联网来的高大上。但就是这种看似技术含量很低的发明使缩小了地球,并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

    前世,约翰曾经很仔细地阅读过《集装箱改变世界》这本书。他很清楚这个简单的创新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在集装箱出现之前,商品的运输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有很多东西跨越半个国家运输都不划算,更不用说跨越半个地球了。很多制造商为了靠近供应商和客户不得忍受着高地价、高人工费和高污染,把工厂扎堆建设在有数的几个大工业区内。

    而在集装箱出现之后,货运变得如此便宜,把某件生产于亚洲的商品运至纽约销售,也远比在纽约近郊生产该商品来得划算。那些远离主要人口中心的小城镇,也从此可以利用其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吸引那些不再需要靠近港口以实现廉价运输的工厂。

    像福特荣格工厂那样,摊子铺得很大、从头到尾有数千种制造产品的大工业中心,从此逐步让路给那些规模更小、更加专业化、在不断延伸的供应链上给彼此运送零件和半成品的工厂。中国也因此得以登上了世界工厂的舞台。

    那么,集装箱到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后世一般认为是在1956年,由美国卡车运输公司老板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发明的。那一年,他将第一批5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