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笛樯嫌泻献餮芯肯钅俊;褂屑复蝘ter合作组织的例行会议,我也参加过几次。”

    陆舟笑着说:“看来马普学会那边,你还算熟悉了?”

    盛宪富笑了笑,谦虚说道:“算不上熟悉吧,只是去过。”

    陆舟点了点头:“那行,既然如此的话,这次访问交流,就由你来带队好了。”

    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提议弄得有些措手不及,盛宪富微微愣了下。

    显然他没有想到,自己刚一到这里,竟然就被委以了如此重任。

    犹豫了一下,盛宪富开口说道。

    “这……不太合适吧,我才刚到这里,对访问团的是个什么情况都不熟悉。而且,您不是一起去吗?”

    “没什么不合适的,访问团里的其他人也没比你多来几天。”顿了顿,陆舟继续说道,“至于我,我这边不一定会一直待在格赖夫斯瓦尔德陪你们,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

    盛教授的名字陆舟在潘院士给自己的名单上看到过,还算是有点印象。

    作为国内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顶尖专家之一,他的研究对托卡马克和仿星器都有涉猎,也有过带队出国访问的经验。

    停顿了片刻,陆舟换上了严肃的表情看着盛宪富,语气认真地说道:“这件事情事关重大,我希望你能够重视。当然,如果你拒绝的话,我也不会强求。只是在我看来,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咬了咬牙,盛宪富点头道:“我可以试试!”

    陆舟赞许地点了点头:“那这件事就拜托你了。”

    盛宪富慎重地问道:“具体的出发时间是?”

    陆舟很干脆地回答:“二月底就出发。”

    二月底吗?

    这么算下来,也只有三天的准备时间了。

    想到迫在眉睫的出发日期,盛宪富不禁感觉肩头的压力又重了几分。

    不过虽然如此,他的心中倒是没有什么抱怨,反而充满了期待。

    或许,可控核聚变的光芒,真能绽放在这人的手上也说不定……

第495章 访问团抵达(1/3)() 
一架亮银色的航班在碧蓝的空中划出了一道白线,一直延伸到了云端的边际。

    承载着国内可控核聚变事业的未来,一支规模在三十人左右的访问团启程前往了马普学会。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在那里他们将接受简单的培训,为接手wega仿星器装置做最后的准备。

    在原计划中,陆舟本来也是要一同前往的。

    然而,此刻他却并没有立刻出发,而是将行程安排在了三天之后。

    因为就在华国这边的专家出发的同时,从马普学会那边派来的专家,已经抵达了金陵国际机场。

    高耸的鼻梁仿佛要够着帽檐,满脸皱纹纵横的日耳曼工程师提着随身携带的手提箱,走下了飞机的舷梯。

    这时候,他眯着眼睛看了眼不远处的机场建筑,像是用闲聊地口吻,和旁边的同事简单地说道。

    “这里的变化很大。”

    走在他的旁边,模样看起来稍显年轻的红头发工程师挑了挑眉毛。

    “你以前来过这?”

    “十年前的事情了,”翻开了钱包,食指摩擦了下夹在里面的合影照片,略显老态的工程师随口说道,“如果你生活在柏林,十年的时间也许发生不了什么明显的变化,但在这里每一年都能看到不同的地方。”

    “你说柏林?变化其实还是有的。”

    “哦?”

    “自从我们的总统女士把那些戴头巾的人放进来了之后,我们每天都能在《法兰克福汇报》上看到新的东西。”

    听到这位年轻工程师的调侃,年迈的老工程师笑着摇了摇头。

    “这种话私下里说说就行了,别让人听到了。”

    “我当然知道。”看着不远处的接机团,那年轻的工程师停顿了片刻,眯了眯眼睛说道,“……几千纳米宽度的导线,你真的认为他们能做到?”

    倒不是瞧不起华国在科技创新能力,毕竟在科技创新这方面,从二十世纪中叶之后疲软到现在的欧洲,实在没有瞧不起别人的资本。

    然而,科技创新是一回事,能不能把技术从实验室中搬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儿。

    事实上从14年初开始石墨烯纳米带技术就已经能在实验室中做到几十个纳米宽度的程度,到现在甚至能在实验室里做出宽度只有七个碳原子的“黑科技”,只不过这项技术至今为止依然被封印在实验室中。

    工业界和学术界最大的代沟,恐怕便是在这里。

    一个半世纪前,若是某个科学家发现了一样新颖的化合物,或者是某个重要工业原料的简易合成方法,他可能因此一夜暴富。但这种例子放到现在,却是相当罕见了。

    更常见的现象是,往往学术界做出了一项看起来非常漂亮的成果,但工业界却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去消化,甚至最终证明它是无用的。

    考虑到陆舟在锂负极材料上取得的成功,从sg…1材料诞生之初,亥姆霍兹联合会便注意到了这种潜力无限的碳基超导材料,但在对它的产业化可能性进行评估时,因为成本、生产难度等各种方面的原因,最终他们还是放弃了这种材料。

    然而,现在突然有人完成了这个在他们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他们自然难免感到诧异。

    毕竟,完成这项工作的华国,纳米级的精加工技术实在谈不上有多出色……

    “就他们寄来的样品来看,他们确实是做到了。”

    “难以置信。”

    “是的,难以置信,”停顿了片刻,老工程师继续说道,“我们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吗?”

    另一边,机场vip通道入口处。

    站在陆舟的旁边,看着不远处的飞机,杨旭忽然开口问道:“其实我一直想问,为什么来的是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人?”

    陆舟:“很正常,你总不能指望一群等离子体物理专家还得擅长材料学的研究吧。”

    杨旭笑着调侃了句:“这里不是有一位吗?而且还擅长数学。”

    微微愣了下,陆舟很快反应过来杨旭说的是自己,随即笑着摇了摇头。

    “完全不一样。”

    正说话间,德国那边的访问团已经走下了舷梯。

    而陆舟这边,也向着舷梯的方向迎了上去。

    走在一行人的前面,那个模样看起来稍显年迈的工程师摘下了黑色的帽子,向陆舟伸出了满是老茧的右手。

    “你好,陆教授,我是来自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的兰德·乌利奇。旁边这位是我的同事,西姆森·尤金。”

    “陆舟,”和这位日耳曼工程师用力握了握手,陆舟有些意外地看着他笑了笑,“你会汉语?”

    “我以前在金陵这边工作过两年,可能说的不是很标准,但多少还是会一点。”这位看上去很严肃的老人咧了下嘴角,用风趣地口吻说道。

    “是吗?可是在我看来已经很标准了,”友好地笑了笑,松开了手之后,陆舟继续向介绍起了自己旁边的三人,“这位是金陵高等研究院材料学研究所的所长杨旭,以及宝盛集团的总经理孙成武先生和总工程师曺敢为先生。”

    “我代表宝盛集团欢迎诸位的到来,”握着乌利奇的右手晃了晃,孙成武笑容满面地说道,“我们集团为诸位准备了酒店,请问你们是先去酒店放行李,还是另有别的安排?”

    乌利奇说道:“酒店一会儿去可以,可以先带我们去一趟工厂那边吗?”

    孙成武微微愣了一下,显然是没有料到这些德国人这么猴急,于是下意识看了一眼陆舟。

    见陆舟点头示意之后,孙经理立刻看向了乌利奇教授,欣然笑着说道。

    “当然没问题。”

    德国这边的访问团规模不大,总共只有六名人,但却全都是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从事碳纳米材料方向研究的顶尖专家。一行人上了接送的专车之后,孙经理主动坐在了陆舟的旁边,忍不住问道。

    “你说这些德国佬这么着急?”

    听到孙经理的问题,陆舟笑了笑说。

    “打个比方,上学那会儿,如果你的同桌平时考试只有七八十分的样子,突然在最近的一次测验上考出了120分的成绩,你会怎么想?”

    杨旭想了一会儿:“那得看是多少分制?”

    “多少分制不重要,”陆舟摇了摇头,“不管是多少分制,你肯定都会纳闷,他是怎么做到的,亦或者这其中是否存在猫腻。”

    孙经理迟疑了下:“你的意思是,他们在怀疑我们是在忽悠他们?”

    “这种关系重大的合作,是人都会留个心眼,”顿了顿,陆舟继续说道,“我们只需要证明给他们看就行了。”

第496章 用技术征服德国佬(2/3)() 
距离金陵市大学城不远,市政府新规划的高新技术园区中,坐落着宝盛集团的工厂。

    在宽敞的厂房中央,摆放着一台体积庞大的生产设备。

    从外观上看,这台设备的模样多少还是有些古怪,或者说简陋,甚至有点像是东拼西凑出来的产物。

    若非是有人介绍的话,恐怕不会有人想到,这看上去毫无科幻感的玩意儿,竟然便是那几千纳米宽度的石墨烯导线生产工序中的核心设备。更不会有人想到,在那缓慢开合着的金属板之间连接着的一道道银色的细线,便是价格堪比等重量黄金的sg…1导线。

    当然了,这只是针对现在而言。

    等改进了生产工艺和设备,等生产规模上去了,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就在这时候,厂房外面传来了脚步声。

    注意到了外面的声音,厂房内的几名工程师向门口的方向看去,只见一行人在孙经理和曹工的带领下,正向厂房内走来。

    擦了把脸上的汗水,看着那个令孙经理满脸堆笑的年轻人,一名工程师架不住心中的好奇,和旁边的同事问道。

    “那人谁啊?”

    “哪个?”

    “孙经理旁边那位。”

    “陆舟啊,你都不看新闻的吗?”

    “陆舟?拿过诺贝尔奖的那个?”

    “不然呢?”

    “厉害了……诺贝尔奖得主来咱们厂调研,这明天怕是得上新闻吧?”

    别说是上新闻了,说不准连股价都得跟着涨上一截。

    虽然超导材料在a股不是什么热门的题材,但和陆舟这个名字放在一起,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毕竟锂电池的市场有多火爆,那可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

    交头接耳了几句,看到孙经理一行人走了过来,几名工程师便不再说话了。

    与此同时,在曹工的带领下走到了厂房中央的那台设备旁边,几名德国专家终于见到了那台传说中能够量产几千个纳米宽度的石墨烯纳米带。

    带着一丝来自心底深处的轻视与怀疑,西姆森·尤金上下打量了这台毫无机械美感的设备几眼。

    就主观上的看法而言,他实在是无法相信,这台简陋的设备能够做到纳米级别的精加工。

    然而很快,他的视线便越来越凝重,最后被死死地黏在了那台设备上,完全挪不开了。

    一条条银色的细线连接在两面金属板的中间,就如同被种在上面一样。较薄的那一扇金属板的一侧,连接着一个筛子一样的圆环,将生长出来的细线导向一边,收束在拇指大的圆环中。

    即便那两扇金属板开合的速度如同蜗牛爬一般的缓慢,但它确实在生产着……

    单看外观,他根本想象不出来,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站在尤金的旁边,面容略显老态的乌利奇严肃问道“只有这些吗?”

    陆舟笑了笑,语气轻松地介绍道“这是整个生产环节中最核心的部分,你可以将它理解为电缆生产线中的拉丝机……虽然两种东西在原理上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尤金忍不住开口问道“你确定这家伙……生产的是那种只有几千个纳米宽度的石墨烯导线?”

    陆舟看了他一眼,继续说道“光是听我一个人说,确实少了点说服力,既然如此的话,你从产品中截取一段下来,我们一起拿去做个检测就好了。”

    听到陆舟这么说了,尤金没有矫情,走到了机器旁边,在另一名华国工程师的帮助下,从设备上取样了一小段sg…1导线下来,放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样品袋中。

    来到了产品质量检测室,看着那台隧道扫描电镜,那位红头发的德国工程师主动请缨道。

    “可以让我来吗?”

    陆舟做了个请的手势“当然可以。”

    走上前去,仔细地检查了设备,尤金将样品装上了设备,通过计算机熟练地操作着极细的探针,对准了直径只有几千个纳米宽度的sg…1导线侧面。

    很快,探针将采集到的数据反馈在了电脑屏幕上。

    当看到隧道扫描电镜采集到的数据,以及经过图形模拟技术处理后的三维原子结构图,不只是尤金,包括带队的乌利奇教授,这六名德国专家脸上的神色都不禁微微动容。

    实在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像是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似得,尤金艰难地问道“超导性能呢?”

    “我猜到你们大概会想这么问,”说着,陆舟看向了站在扫描电镜旁边的研究员,吩咐道,“演示给他们看吧。”

    导线从隧道扫描电镜上取下,被转移到了另一台实验设备上。

    在这台实验设备上安装有吉时利2182a型纳伏表和6220型电流源,以及用于导入液氦的管道和温度控制器。

    最终的测量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那接近转变温度之后便快速跌落至地板的“电阻/温度”曲线,就如克雷伯教授当初在金陵高等研究院那边看到的画面一模一样。

    即便不愿相信,此时此刻尤金也不得心情沉重地不确信这一点。

    他们确实做到了……

    “不可思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陆舟“简单点讲,就是将单原子层的铑金属片堆叠,然后在上面打孔,并调整重叠角度,接着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原理在孔隙中沉积sg…1材料,在宏观上得到的纵向堆叠石墨烯纳米带,就像是以特定的形态生长出来的一样……大致的工艺流程就是这样,至于更具体的技术细节,在未来的这段时间里,宝盛集团的工程师会向你们做详细的说明。”

    乌利奇博士皱眉,问了一个偏学术的问题“单原子层金属薄片?你是如何保证它的单原子层结构的?”

    金属键的无方向性极易形成三维的紧密堆积结构,理论上这种单原子厚度的金属薄片是很难制备的。而且就算是制备出来了,也很难保证这种单原子层特性。

    陆舟笑了笑说“不需要特别做什么。”

    乌利奇微微愣了下“不需要做什么?”

    陆舟点头“是的,单原子层的铑金属薄片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离域大π键,有助于稳定其单层结构。”

    这算是一项最近两年才出来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这也是他选择铑金属的原因。

    虽然铑的价格贵了点,但因为铑金属极难氧化的特性,使得这种单原子薄片可以作为模具反复使用很长时间,所以总的来说成本还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如何制备单原子厚度的金属铑片,正如他先前提到的那个方法,利用弱配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甲醛还原制得。

    再后来,这群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