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命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迫命录-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哦,我是张先生的朋友,来书院随便看看。”

    “张先生外出了,还要些时日才能回来。”

    “我知道,我就是来是看看书院办得如何了。”

111 人呢?() 
“请问先生贵姓?”

    “我姓郭。”

    “郭?难道是……郭家主?”

    “其实也不是什么家主,你就叫我郭先生吧。还有,您贵姓?”

    “在下李佺,张先生外出期间临时主事,请郭先生多指教!”

    “我想问一下,附近的学童可全都来书院啦?”

    “没有。一是最近很多人远道而来,目前还没有安顿下来;二来有些奴仆人家孩子没资格读书,还有不少人家并不想让孩子读书,觉得读了书也没什么用,不如帮家里做些事……”

    这时我才想到,司马白此次带回的人至少分为两种,一种是花钱买来的,另外一些才是被我的政策吸引来碰碰运气的,被买的人身份都是奴身,难道奴仆家的孩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这两个阶层虽然都属社会下层,但彼此之间还是有差距,穷人也会看不起更穷的人,弄不好还会彼此仇视。

    唉!咱们都是穷苦人啦,还搞什么身份贵贱?

    但人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一群人的长期观念更难改变。但如果直接全部恢复奴仆为庶民之身,有会导致另外一种心理不平衡,而且也不一定赢得全部奴仆的认可。

    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有把政治问题先转化为经济问题。我决定,让所有卖身为奴的人统统给我打个借条,然后就恢复他们的庶民之身,这样大家都是庶民,就平等了,我也好一视同仁。至于欠的钱,什么时候还不强迫,如果有好的表现,直接就用奖赏冲抵了。

    主意一定,我对李佺说:“既然你是主事的,我就交给你一件事:月底之前,把八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全都叫到书院来读书!我会通告所有的人家配合你。先生不够的,再请!而且我希望下次再来的时候,能看到有女先生。至于张载先生那里,只要说是我安排的,我想他不会责怪你的。”

    本来还想顺便去老人院转一下的,但感觉这件事还是早些办妥为好,于是我赶回惠园分院,开始制定政策、安排人手,还专门安排人去一趟平乐,把“借条换自由”的政策尽早推行下去,而且强制推行,因为不平等的裂缝一旦形成,再弥补会更麻烦。

    第二天,我终于可以专心来练兵了。战国时期名将吴起(牛人,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曰: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意思是说用兵的原则,首先就是训练部队。现代有“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说法,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但当我兴冲冲地走到城外的大操场时,却发现操场上只有稀稀拉拉的百十人,有练队列的,有练射箭的,还有几十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在旁边追闹嬉笑。

    不对吧?记得原来男男女女有五六百人,后来又不断吸收新人,现在没有一千,也得有八百了吧。怎么现在只有百十个人呢?

    人都去哪儿啦?

    郭梁、彭寅见我来了,都跑到我跟前。

    我皱着眉头看着郭梁:“怎么就这么点儿人?你怎么训练的?难道队伍都被你带散啦?”

    郭梁抓抓脑袋:“那个……人,都被主公派走了。”

    “被我派走了?我什么时候派的?我怎么不知道?”

    “家主别急,”彭寅说道,“本来是有几百人的,中秋节后您派了一两百人去南郑送平安饼,顺便到兴隆镖局进行军训,要等过年才能回来;之后又派了三百人和虎威镖局的镖师一起护送王戎大人去南郑,估计月底才能回来;昨天您让杜壮安排家在异地的回乡探亲,一下子又走了两三百人;同时你安排的购棉、布、粮的事情,虽然大多交由新来的人做,但也需要我们这边的人手带路、护送,这又是上百人;另外客栈那边还派了几十个人帮手,不然三班倒没法安排过来。要不是这里的几千号妇孺也需要看护,连我们这百十来人也恐怕留不下来……”

    我听了一阵无语这总人数是要上千了,但的确也被我支派得差不多了。杜壮他们回乡,不过完年怕是回不来了,至少月底之前,也就这百十个人可以练了。

    不过人少有人少的好处,指导起来比较简单。

    我对郭梁、彭寅说:“把人都召集起来,我今天教你们一个阵法。”

    “阵法?”郭梁、彭寅都精神大振,马上把各处的人集合到我的面前,站成了一个方队。

    我找了找领导训话的感觉,大声对众人说:“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打不过人多。”说完顿了一下,因为感觉能讲这话的领导水平似乎高不到哪里去,不过既然说了也就罢了。“所以,咱们不能光会单打独斗,还要会打群架……那个,也就是群战。群战不是乱战,要讲究阵法。大家知道阵法吗?”

    底下乱哄哄地应道:

    “我听过一字长蛇阵!”

    “我听说过八卦阵!”

    “我知道武侯八阵,有鱼鳞阵、锋矢阵、偃月阵,还有……记不起来了……”

    “哈哈……”那个记性差的引来一阵哄笑。

    凡是打过三国游戏尤其是《三国群英传》的,应该多多少少都会知道一些阵法以及这些阵法的基本形状,如果能将阵法和兵种结合好,往往会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

    我抬起手止住众人:“今天,我来教大家一个真正的阵法,叫鸳鸯阵,是近战最厉害的阵法!你们是第一批学这个阵法的人,将来可别给这个阵法丢脸!”

    然后,我让众人分两行站成两个半圈,拿出斧头就地画起阵图并讲解起来。

    鸳鸯阵是我花巨资从老刘头那里买来的,主要的原因是非常敬佩抗倭英雄戚继光,而鸳鸯阵也因他而闻名天下,据记载戚继光曾以此阵消灭二百多倭寇,己方仅轻伤一人。可以说鸳鸯阵为冷兵器时代第一阵也并不为过,据说此阵出后百年内无人能有效破解。

    当然,也就是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如此。到了现代,别说飞机大炮,只要有挺机枪,管你什么阵法都能给你突突了。

112 鸳鸯阵() 
鸳鸯阵一般是十二个人,其中一个是队长,一个是伙夫,其他十名是战士。伙夫单列出来充分体现了吃饭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战阵最前面的是两名盾牌手,一个执长牌、一个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敌方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比较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

    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这玩意儿是一种非常古怪而神奇的兵器,因为它的主体就是天然生长的大毛竹,可以在尖上装上枪头,也可以削尖了直接当枪使。和枪、矛最大的不同是,它并不是把所有的枝枝丫丫的砍掉,而是把大部分附枝都留着,有的用火烤硬再涂上桐油,还有的绑上铁丝、涂上毒药什么的。同时,狼筅的使用还有专门的招式,像什么中平势、骑龙势、钩开势、架上势、闸下势、拗步退势等,简而言之有拦、拿、挑、据、架、叉、构、挂、缠、铲、镗等多种技法。

    这个武器第一个优点就是长,一般的有一丈五长,在近战中绝对算长兵器了。第二个优点是前面的枝丫有很好的防护作用,竹枝韧性很强,刀枪轻易砍不断,还容易被缠住。还有个优点据说是壮胆,因为戚继光的士兵也大多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阵也是会胆怯的,而这个武器据说壮胆效应极佳。

    当然,长武器有长武器的缺点,而且狼筅比一般的枪、矛要重,因此要求使用的士兵要臂力过人才行。所以狼筅虽然厉害,但队伍里不是人人用的来。所以两个狼筅手后面,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之后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则负责保护本队的后方,警戒侧翼,必要时还可以支援前面的伙伴,构成第二线的攻击力量。镗钯是一种很像农村叉草的农具的武器,首部呈山字形,铁制,长七八尺,顶端的凹下处放置火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这种武器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发射火箭的钢叉。

    需要说明的是火箭在不同的时代差别很大,明朝的火箭有的是在箭上绑上鞭炮,有的是直接在箭杆里装上火药,其作用主要是惊吓敌人,而三国时期的火箭则是在箭上绑上易燃物点着射出,其作用主要是纵火。不过目前想做出能发射火箭的镗钯还是有难度,不如改成配短冰刃的弓箭手。

    按照原阵图,最后一人也应该就是那位伙夫,是火兵,因为元朝就已经有火铳这类热兵器出现了,到了明朝应该已成为部队的制式装备,但从鸳鸯阵只配备一名火兵推想,这种武器要么并未达到普及的水平,要么就存在诸多缺陷,其实比冷兵器并强不了多少。

    在一些相关鸳鸯阵的说法里,并无最后这个火兵,也就是说鸳鸯阵只有十一人。但从鸳鸯阵可变化为两才阵与三才阵来看,十二人应该是更合理的。

    但目前来说,有这个人也是不可能有火铳这种武器的,所以我决定给这个位置配备另一种比较牛的武器连弩。当然,连弩手也是要配备短兵器的。

    同时我想到,鸳鸯阵既然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那么自然可以合二为一、合三为一,甚至十几个、几十个阵合起来,当年戚继光打倭寇应该也不止一个鸳鸯阵吧。当然,基础的鸳鸯阵还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只有把它练好了,然后才可能进行分分合合的演化。

    于是,我在地上边画边讲,把鸳鸯阵的基本队形、每个位置的作用、相互间的配合等等反复讲了多遍,每讲完一次就询问一下众人哪里没听懂,然后再耐心地进行分析,直到每个人都总体清楚了鸳鸯阵的基础架构。

    然后在场的人凑成了**个小组,原来的规矩是五人一组、二十人一队,而这个十二人的组合,我干脆给他用现代编制的名称,让大家称之为“班”。三个班组成一个排,选出一个排长来统一指挥。三个排组成一个连,连设连部,除连长、副连长外,设司务长(主簿)一人,通讯兵(斥候)数人。这样,在场的百十人勉强组成了一个连,彭寅为我任命为第一连连长。

    郭梁则被我任命为第一营营长。一个营要四五个连,人数约五百人,按现代编制除三个步兵营外,还有个机枪连和炮兵连。而此时没有机枪没有炮,只能用骑兵来充数了。

    由于毛竹在雍益地区非常易得,长枪也可以短暂用竹竿模拟,所以除了连弩,鸳鸯阵很快就投入训练了。我身先士卒地拿着一根狼筅,按照阵法记载一招一式地演练起来。

    毛竹比铁轻,所以一根也就是七八斤重,和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的重量差不多,但它不仅要大力地挥舞攻击敌方,还要承受对方刀枪的攻击,所以真得需要臂力大的士兵才能胜任。我和郭梁自然没有问题,但其他人里面最多有两成人能成为出色的狼筅手。

    我训练的原则是每个人都要对每个位置上的作战要求和战斗技能均须掌握,最后根据能力特长来确定最终的作战岗位。因为这第一批人不仅要学会鸳鸯阵,而且也是将来教习这个阵法的教练。一教二,二教四,直到千军万马,这也是当年吴起的教战方式。

    于是在跑步、射箭之外,新成立的第一连全体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鸳鸯阵的演练中,操场上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也有样学样地在旁边学,使操场显得热闹了一些。因为改变后的鸳鸯阵多了连弩这一武器,而除了我从老刘头那里巨资买的之外,竟然没有打听到哪里能买到或者有谁能做。

    感觉有点不对:诸葛连弩是诸葛亮发明的,离这个时代很近,为什么会找不到呢?难道这么快就失传了?好在我当时还买了连弩的制作方法,又有木匠和铁匠,慢慢做吧。

    在连弩没有做出来之前,我决定先让铁匠铺炼制一批飞刀,《三国群英传》里不是有飞刀兵嘛,而且人各有所长,说不定就有特别擅长练飞刀的。一时间,《加里森敢死队》、《小李飞刀》等文艺作品不断在脑海里闪现。

113 铸币() 
唉!什么都得慢慢做,还要慢慢练。记起有本穿越好像也有练兵环节的,人家直接给部队配备了钛合金装备,甚至还有单人飞行装备,然后战无不胜、横扫天下。而自己的运气和能力,和别人比不是一般地差。

    比较好的情况是老刘头终于把铸币机和大量铜、铁还有两个高压锅送来了,还非常大方地把一些他一直用不着的金属送给了我,虽然我也不知道那些金属是什么,但还是有种捡了便宜的愉悦。

    除了铁直接放在了铁匠铺,其他的东西把地下室装满了一小半。我让柏兴安排了十来个信得过的人,每天在地下室里加工铜币。好在这时候不像后来的朝代,把私铸货币当成重罪,所以给我发行私钱提供了空间。

    我知道汉时流行五铢钱,铜币上有“五铢”字样,而我制造的铜钱,决定铸上“平安”二字,可以被称为“平安钱”。货币的主要功能是起到等价交换物的作用,决定铜钱价值的主要是铜的含量与重量,无论是在铜钱里加入铁或铅,还是使其面值超过实际价值,都会造成金融混乱,也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

    我造的铜钱当然是足值的,而我当然知道“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规律,不过这个规律一则是因为良币供应不足,二则是因为劣币与良币同时被市场或法律认可,而且劣币终究不能脱离良币而存在,事实上在自由市场条件下,良币必然驱逐劣币。

    因为没有学过金融,所以里面的原理自己是搞不清楚的,但我知道在目前的时代里,货币流通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推行平安钱而不受劣币大量冲击的可能性还是具备的。而未来只要能掌握大量金、银、铜矿,就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保持良币流通。与此同时,首先要在自己的生意里推行平安钱,自己生意做得越大,平安钱的市场认可度也就越高。

    当然,我并不期望自己能统一货币,这事儿太难了,秦始皇号称做到了,但这个说法被很多史学家质疑,一同质疑的还有度量衡的统一。反正我觉得秦始皇应该没做到,不然后来王莽等同志干嘛还要反复折腾呢?

    一件又一件的事忙下来,我越来越感到要实现自己的想法很不容易,看来不是谁穿个越都能纵横天下,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摊子已经铺开了,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做下去。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浪漫的小八曾在宿舍里念叨可能是某本书上的句子:“我想有一条船,船上有足够的水和食物,有一本我喜欢的书,有一个我爱也爱我的人……”

    乍听上去,这个愿望是那么美好而单纯,但回头仔细想想,这些愿望实现起来都他娘的不容易除了有本书之外,所以有人说,读书是成本最低的高贵!

    所以,好好读书吧!

    十月底的时候,送王戎到南郑的人终于回来了,还接来了一个人吴荷跟着众人来武都了。吴荷来武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听说我在武都建了一个比较特别的平安客栈,所以想来看一下新奇。

    张淑、小蝶热情地招呼着吴荷,三个人很快就叽叽喳喳地打成一片,某名人曾说过三个女人一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