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午崛起- 第7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也正是本杰明迪斯雷利尴尬的地方。

    现在的问题是华皇只是挑衅,并没有宣战,如果宣战,事情倒是容易解决了,但是华国没有,英国现在已经难以应付阿富汗战争,本杰明迪斯雷利已经是骑虎难下的状况,再加上一个华国,他该怎么办?

    如果就此向全国下达动员令,能有多大作用?

    本杰明迪斯雷利估计,不但没有作用,甚至会引来抗议,大规模的抗议,直接断送他本人和党派的政治前途。

    全国总动员牵扯到的是利益,站在家门口喊着要打,跟真的要打,让每个人都拿出钱来,这是两个概念。

【1354 第一强国不代表世界霸主】() 
本杰明迪斯雷利郁闷的离开了英国王宫,回到了自己的官邸。

    然后将自己一个人关起来,在书房中想静一静,静静的思考一下英国接下来应该怎么面对华国的挑衅,他想不通,是什么给了华皇如此大的胆量?

    本杰明迪斯雷利甚至怀疑,德国方面,尤其是俾斯麦,是不是已经私下同华皇达成了某种协议了?

    英国殖民地最多,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但是美国单位劳动生产力自1870年起便是英国的两倍,并毫无缩减的迹象。

    美国地广人稀,因此在制造业投入来说是资本密集且重视节约劳动力。

    因此在美国大规模生产是符合美国的资源禀赋且可行的,但在欧洲相对资源稀缺和劳动力丰沛的情况下则很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美国采用的是直接采购零件后组装,且基本采用固定模型大规模量产的形式。

    但欧洲工业则是零件制造并且有个性化的组装(相对来说样式品种更丰富)。

    除了资源禀赋一端以外,英国丧失生产力优势的另一大主因就是前面已经提及的工业化组织。

    从相对高利润率、低制造水平和个性化的生产转向低利润率,高制造水平和规模化的生产转型是美国工业起步的重要基石。以船运行业为例,19世纪欧洲的船运业主要依赖人际网络。一群航运代理共同投资来购买船只和其他必需品。这个投资的使命便是完成从伦敦向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往返货运航程,这就需要航运代理各自不同的商业人脉(如何找货,如何在阿根廷靠港卸货等)。那完成整个航程里面人的信誉非常关键,而这也存在着长期信用和磨合的问题。

    这也是华皇为什么不能自己直接搞粮食采购,而要通过西班牙和荷兰这两个代理国家的原因,而老牌帝国西班牙和荷兰,这对衰弱无比的难兄难弟,也正好适合华皇现在的口味。

    在19世纪末,随着国际贸易量的攀升,通信的日益方便(电报和电话,这两项都是华国最先发展的,但是随着各国对华国的贸易,欧洲和美洲都有大量的引进,这种技术容易模仿,华国同列强之间的优势已经很小,不过作为最早发展信息产业的国家,华国始终领先一点点),以及蒸汽机船更加普及和迅捷,船队和船运公司开始取代过去相对零散的航运代理合作组织。无论是在美国还是英国,前10大航运企业的集中度在此期间迅速提升,但美国相对英国的工业化组织切换更迅速,使得其生产力水平也较英国为佳。

    这里面除了集中度的提升,还有就是公司组织从网络向等级制的转换。

    从产业结构来看,1870年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仍占到其总劳动人口的一半左右,而英国仅占两成,意味着更多比例的美国农业从业人口在1870年后向制造业、服务业转移。

    而德国的情况则更是如此,农业从业人口在一战前仍占到相当比例,而到了二战结束时仍是英国的两倍多,且农业单位生产力也不如英国,某种程度上拖了整个德国的后腿。

    但在战后迅速的劳动力转移也是德国赶超的基础所在。

    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事实上英国并没有那么快被美德赶超。

    这里面涉及很多因素,普及教育。

    英德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二战前便落后于美国,这也变相导致服务业从业比例来看,英德两国与美国有相当距离。

    当然教育普及率和生产力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只是解释的一大因素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华皇宁愿用牺牲工业规模扩大的速度,也不敢不先全面普及五年制义务教育的原因,华皇是将教育放在第一位的。

    职业教育方面,相对而言美国相对英德这方面比较薄弱,在大规模生产情况下不需要技术高超的工人,但在个性化生产更为普遍的英德则是必须。

    而德国在二战后出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之赶超英国制造业生产力的主因。

    信息技术的采用,这点美国在战后把英德远远甩在身后。

    因此,华皇认为德国和美国赶超的英国主要原因有资源禀赋的不同导致重资本投入加上规模化生产,工业组织的转变;教育普及率的差距以及相应侧重;美德作为后进国家,在农业从业人口向制造业转型的时点,正好碰上了生产力大幅跃升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分工升级。

    人口多,主要是这个因素。

    人口就更是华国笑傲世界的最有利因素,也是华皇在华国仍然是一个百分之九十九的农业国家的时候,就敢同英国叫板的原因!

    美国和德国的人均gdp一直跟英国有差距,到二战后才超过英国。

    之前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

    从国家制度上来讲。英国、美国和德国都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制度不见得一定是民主的(华皇认为德国的二元君主制就远远谈不上“民主”),它保障了工商业资产阶级能够获得其在之前较难获得的国家话语权,从而保证自己的权益,推动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甚至有时是战争,一战的爆发,与德国容克们的鼓动不无关系)。

    从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来看。英国,德国和美国,三国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识字率水平。

    而在技术上,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可谓是遥遥领先(相对比,法国在第二帝国时期,才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全面的工业化;而德国可能还要到统一之后),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已迎头赶上,英国反倒稍有些落后,并没有站在工业革命的第一梯队,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大部分重要发明,大都出自美德科学家和发明家之手,且德国极其重视科技的作用,甚至大规模使用技术间谍这样的非常规手段获取技术。

    在资源方面。英国固然有本土的煤矿和广阔殖民地提供的资源,美国在其广袤领土上,重要资源也丝毫不缺,而德国鲁尔区和萨尔区的煤铁资源,完全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何况还可以通过进口来获取资源。

    在其他方面,美德都已至少是不逊色于英国了,人口数量便成为了二国超越英国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在19世纪人口增长都极为迅速(美国还有大量移民的优势),一战前夕(1913年),美国人口达到9651。2万,在西方列强中仅次于俄国(而俄国虽然人口众多,但国民素质低下,科技水平极低,社会及政治制度落后,国内各种矛盾又很激烈,难以将其人口优势最大限度上转化为发展优势),而德国紧随其后,人口达到了6697。8万,而此时英国本土人口只有4600万,同时法国人口增长极为可怜,仅有3979万人口(考虑到18世纪末,法国人口大概占到了欧洲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个排列顺序,与各国当时的工业水平是基本吻合的。

    大量的人口意味着更多劳动力和更大市场,以及战时更多的兵员,美德已在其他方面赶超英国,又具有先天的人口优势,其国力超越英国自是必然之势。

    劳动力成本在英国率先上升,在挤压利润空间,削弱国际竞争力以外,还会造成社会思潮多元化,教育科技转化为新的投资热点的效果不能够彰显,国家竞争力的向下拐点则铸成;自由主义思潮很早的发育,导致英国逐渐失去印度,福利主义进一步导致英国制造业的衰落。

    劳动力成本上升周期的经济社会管理是更为艰难的管理,英国最早经历痛苦,并且毫无先例可循。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展较早,在十九世纪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蒸汽动力较为普及,所以电气革命开始,英国工业设备更新难度较高,对于蒸汽动力依赖较大。

    美德则正好在资产阶级政府刚刚建立巩固时期,南北战争和普法战争,资本家可以集中精力购买新式设备。

    英国有广阔的殖民地人口作为市场来销售,所以对于工业效率的追求和技术开发并不热衷,所以英国工业在十九世纪末已经衰弱,但是贸易量不减。

    大规模生产,尤其是美国的标准化工业生产的思想冲击着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

    日不落帝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相当大的一部分财富来源于对殖民地各类资源的侵占。

    比如刚刚占领一片殖民地,其资源可以靠武力完全霸占,无本万利。

    本杰明迪斯雷利的目光盯着的地方,是地图,是地图上,华国中亚省,英国控制的印度,两者之间的阿富汗地区,他现在非常后悔,去年的出兵计划,如果没有华国的参与,英国再咬一咬牙,也许能完全占领阿富汗的,但是现在,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他很清楚。

【1355 迪斯雷利的应变】() 
如果想要长期占有,那么需要在这片区域在军事上派兵驻扎,在行政上设置各类机构,还要从当地居民中挑选代理人,让广大土著安心顺服,这时候成本就增加了;而与此同时,各类资源会不断萎缩枯竭。

    这样一来,成本增加,收入降低。

    原有的殖民模式难以为继,加上1879年的现在这个年代逐渐兴起的独立运动,日不落帝国的基石随之动摇,经济无可避免走向衰落。

    本杰明迪斯雷利和英国的政治家们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华皇经过了充分思考的问题。

    华皇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那就是英国的衰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除非他们能在这个时代,革新政治体制,不过,这不可能,甚至,到华皇重生来的二十一世纪,人家英国人还在沿用数百年的体制。

    体制,一旦形成,要改变,基本上都是改朝换代不可,因为,体制内的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整体。

    要想革新,那也顶多是小小的修补,类似电脑系统加个补丁,这跟重装系统是两个概念,所以,英国人只有果断的备战,打掉敢挑衅的势力这一条路。

    不过,华皇赌英国人会继续推行外交上的绥靖政策,像是对待德国人那样。

    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变革,阶层改变资产阶级兴起,生产力和工业发展迅速,国力增强,所以英国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并没有当时的美德那么热切,他还是大英帝国,钱还是没少赚,换技术也得花钱。

    但是,美德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很看重,甚至可以说我们现在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就是在德国和美国,众多技术出现在美德,工业能力强大,制度完善(美国不以军队出名,主要还是所谓的赚钱为主,也是实力不显;德国在丞相卑思麦推动下完成德意志统一,欧洲霸主地位确立,普法战争法国被打的很惨,试想下一个统一的,扩张的,组织力强大的德国在工业革命下怎么可能国力不强大)两国雄起,主要是德国雄起。

    美国是发财为主,世界地位并不像华皇重生之前的世界,美国仍然只是次强的地位,商品需要卖,需要原材料,殖民地都差不多没了,只能干。

    一战开始了,千百万欧洲壮年丧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欧洲国家都受到了强烈打击,美国远在北美,大发战争财,二战更是如此,强大的经济、工业能力、对世界经济的话语权一举奠定强国地位。

    以华皇目前的形势,只要保证华国国内稳定,已经没有任何列强有能力打到华国本土来,别说是英法,现在就算是把全世界前二十的列强和次强全部加在一起,也没有能力吃掉华国。

    那么华皇只需要耐心的等待,完全可以复制并且超越美国人的道路,不过,华皇不会傻等。

    要想奠定强国的地位,只有一条是第一位的,教育,绝对是教育,德国一定是这样,俾斯麦最大的功勋,也能说是在教育方面,普鲁士时期就达到了小学入学率95%以上,德国大学的发展速度也是这个时代最快的。

    德国崛起的条件,除了国家的科学决策,就是高素质的劳动力,智慧是德国建国早期发展的直接动力。

    稳定的政治环境,大量受教育的工业人口,巨大而统一的共同市场,对新技术产业的积极引入和发展。

    实际上只要劳动生产力没有代差,人口是决定性因素,英法不算殖民地人口和苏德已经有明显差距,在竞争中被追上只是时间问题

    制度的优越性,美国自不用说,世界上最优越的国家制度。

    反观英国,英国虽是启蒙运动的前辈,改革却并不彻底。

    不依赖海外殖民地的国家经济制度,使美国在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靠自由贸易和工业生产迅速崛起。

    反观英国,英国经济长期依赖于殖民地的原料、劳力和市场,不适应自由贸易。

    所以十九世纪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后,失去大量殖民地的英国一蹶不振。

    德国和美国曾经的路,华皇现在正在带着华国的亿万老百姓,前进。

    “首相先生。”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副手进来。

    “什么事情?”本杰明迪斯雷利问道。

    “我们要不然派出特工队,将被华国抓住的一百多个特工营救回来吧?从巴基斯坦出发,前往阿什哈巴德,并不困难。”副手问道。

    “从巴基斯坦派出特工队?这是一个好办法,如果真的能救出被抓的特工,能极大的挽回大英帝国的尊严,但是,军队的人不会同意的,如果这样,不但被抓的人救不出来,还会搭进去更多的人。”本杰明迪斯雷利回答道。“况且,我们同华国并没有宣战,如果贸然派出军事人员,等同于不宣而战,这将使得大英帝国卷入更大的战争,你不知道现在的财政状况吗?”

    “这个查克中校,把我们大英帝国的脸面都丢尽了,说是什么特勤专家,居然连自己都被人抓住,整个中亚地区的老窝都被人端掉了!”副手愤愤然的发着牢骚。

    “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华国以间谍罪的罪名关押了他们,我们现在只能采取低调的做法,你发新闻稿的时候就说正在同华国协商解决这件事情,并称我们有最大的诚意,过一段时间,国内外的舆论就逐渐会将这件事情淡忘掉的,这是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了。”本杰明迪斯雷利叹口气道。

    副手点点头,“似乎目前也只能这样了,只是先生,我担心的还不止是这批特工被华国判刑的事情,我担心华国会不会驱逐所有在华国境内的英国人和我们的外交人员,彻底同大英帝国绝交?如果是这样的话,将会对我们的经济造成影响。”

    本杰明迪斯雷利气愤的站起身来,“我们大英帝国的经济水平是华国的五到十倍!但是,我们却反而受制于东方人,我到现在也想不明白!都是我们的政府,太鼓励我们的海外贸易,不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