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准备与苏军的作战,徐树铮和蒋作宾把目前国内12个装甲师中的8个都调到了西北和北方战区,同时在这个冬天又加紧重新组建了4个装甲师和3个独立坦克旅。相对而言,中国拥有5亿多人口,兵员数量和来源远超德奥甚至苏俄,在德奥两国的物资和技术援助下。随着工业能力的迅速增长,现在逐渐成为了一部令人恐惧的巨大战争机器。
由于拥有巨大的资源和人力优势,中国的重工业每年以百分之二、三十的惊人速度在快速发展着,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预计钢铁产量在1942年或1943年就能达到与奥匈帝国相同的1600万吨的年产量,跻身于世界第四大工业强国的行列。随着工业能力和军队装备水平的提高,中方有足够的信心能够独自战胜日本。这也是徐树铮能够说服一些持有异议的将领们,暂时放弃对日作战计划,而全力进攻苏俄的主要原因。
从许施尼格访华的言谈中,已经明显表达出奥匈皇帝希望在1942年或1943年迫使苏俄退出战争,并与之达成和平协议的愿望,届时,中国就会失去一次绝好的收复失地的时机。除非中国有能力与苏俄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然后打垮对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未来的十年之内。中国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如果苏俄与德奥达成和约,那么中国将彻底失去这次机会。
目前苏俄在远东的总兵力大约为一百一十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和蒙古境内,另外在中亚大约有二十万人,其中装备有大约1200多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1000架作战飞机。
与之相比较,中方为了准备对苏作战,共调动了12个装甲师和4个独立坦克旅。近3000辆坦克和6000门火炮,陆军总兵力260万人。其中新疆省大约45万人,科布多省75万人,另外130多万大军将从蒙古和东北沿西伯利亚铁路进军,这包括9个陆军航空兵师,共2600多架作战飞机。
从双方实力对比上来说,国防军占有绝对优势。但不能排除苏军抽调欧洲战场的兵力增援东方的可能性。为此,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副总参谋长蒋方震提出抽调西南战区三个集团军共45万人担任战略预备队的要求。
可这个要求让徐树铮感到很为难,西南战区由于派出远征军进入东南亚与轴心国联合作战,兵力本就不足。如果再次调出兵力,整个战区就会被抽调一空。
最终,根据协调,陆军部和大本营决定从华北、华中和西南各抽调一个集团军,一个进入新疆,一个进入科布多,一个进入库伦,来作为整个战役的战略预备队,这样,中方用于对苏作战的总兵力就超过了三百万人。
新编277师从驻防的扎哈沁旗坐火车到达新疆的古城,然后穿越准噶尔戈壁,沿着新疆和科布多省边界的乌伦古河向布伦托海进军。新277师属于国防军步兵编制,全师只有200多辆运输汽车,还有200多辆马拉的大车,汽车后面拖着大炮,全师主要徒步默默地向中苏边境方向前进。
在离开古城的第三天,新277师刚刚抵达乌伦古河畔的恰尔图兵站,国防军精锐的第7装甲师和110机械化步兵师就从后面赶了上来。陆军总长徐树铮看起了对此战下了很大的决心,把皖系嫡系中最精锐的第7集团军和第34集团军都拿了出来。
第7装甲师不愧是国防军中的精锐,全师3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加上1000多辆汽车、近百门各型火炮,在戈壁公路上摆了一溜长蛇阵,绵延三十多公里,看起来足够威风。
“真他娘的阔气!”樊辉羡慕地说。
凌源仔细地看着一辆一辆闪着金属光泽的车辆,感慨地说道:“如果国防军能够配备这样的50个师,能够吓死小日本。可是难啊,国内差不多一个月才能装备起这么一个装甲师出来,想整出那么装甲师出来,怎么也需要过上十年八年的。”
“可好歹也得给我们配够汽车吧,这样也太不公平了。”樊辉有些愤愤不平地说道。
“好了,我们只是刚组建的二线部队,此次主要负责维持后勤补给线的安全,以防止苏俄游击队的破坏。”凌源说道,“如果能够逮到机会,打出一场漂亮仗,立马就能升格为机械化步兵师,那样至少会配备一些坦克和装甲车,全师的运输汽车编制才会达到800辆。”
到了4月9号,战斗首先在色楞格河一线打响了。
4月9日凌晨,从东起上乌金斯克西至伊犁河长达数千公里的漫长战线,上百万中国边防军在2600多架作战飞机和2000多辆坦克的支援下,向苏俄远东部队发起了全线反攻。苏俄最高统帅部对可能来自中国的进攻出现了严重的判断错误,由于在基辅战役和库班战役中失败,苏军损失兵力高达百万,急需兵力填补战线的空缺,一直以来并没有发生大战的远东部队自然成为抽调的重点。
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远东部队的数量从一百一十万急速下降为五十万,而不是中国方面所估计的九十万人。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中国人竟然置侵华日军不顾,反而对苏俄首先发动了反攻。
兵力薄弱的苏俄远东军防线迅速崩溃。(。。)
141、冰岛(一)()
1942年4月日,格丁尼亚海湾天已破晓,初升的朝阳斜照在港湾内驻泊的德国本土主力舰队身上。由于空中的威胁越来越大,德国海军已经把主要的锚地由威廉港内迁到了波罗的海内部的格丁尼亚湾。
格丁尼亚海军基地距但泽港只有不到三十海里的距离,锚地之大足以容纳整个德国海军,而且远离英俄两国的威胁。这里和柯尼斯堡、美梅尔一直是德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海军基地,自战争开始后不久,为了确保舰队的安全,本土舰队司令部便把这里当作了自己主要的锚地,只是偶尔才会使用威廉港的海军基地。
在锚地靠近码头的桔红色系水鼓上,系泊着德国本土舰队司令冈瑟?卢金斯海军大将的旗舰,满载排水量超过57000吨的“德意志号”战列舰。通到岸上的海底电缆可以使“德意志号”使用舰上的电话同柏林的海军司令部直接通话,并同格丁尼亚海军基地保持密切联系,向它布置舰只驻泊、修理、部队补给和其他事宜。在“德意志号”周围,集结着六十八艘军舰,占到了德国舰队大约一半的水面主力舰船。
随着五艘“国王级”战列舰完成了现代化改装,冈瑟?卢金斯海军大将手上的主力舰船包括两艘“德意志级”和四艘“国王级”共六艘战列舰,第1航空舰队的“约克号”、“卢恩号”两艘重型航空母舰,第5航空舰队的“威廉大帝号”和“腓特烈三世号”两艘“齐柏林级”航空母舰。
在每艘主力舰周围,都布设着防雷栅。虽然英国和苏俄的轰炸机和潜艇几乎没有什么可能进入到格丁尼亚湾一带活动,但开战之后的经验表明,即使是港内的战舰,也有可能受到来自空中和水下的鱼雷和航空炸弹的攻击。即使在安全的海域也要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其他轻型巡洋舰,驱逐舰和运输舰等舰船则驻泊在主力舰周围,以进一步保护主力战舰不受到飞机和潜艇的攻击。
现在这支外表使用德奥两国海军特有的深灰色涂装的庞大舰队静悄悄地驻泊着,每艘军舰为了已经完成了出击前的准备,在格丁尼亚港加满了燃料、弹药和补给品,因而水线压得很低。整个港湾内。只有小型的巡逻舰船和交通艇在来回穿梭,频频往来,军舰上已经能够看到舰员们活动的身影。
早晨8点正,“德意志号”战列舰在每日例行的升旗仪式后,信号桅上升起了一面信号旗,发出了人们紧张地等待的命令:“舰队按时!”
战舰前甲板上面三道巨大的锚链开始嘎嘎作响,重达数吨的铁锚带着污泥离开了海面,带起的海水顺着军舰的侧舷在哗哗作响,在军舰的艏部留下了两道明显的水渍。锚链溅起了白色水花。这些沉重的锚链在穿过锚链孔的时候,上面的淤泥都被水花冲刷掉了。
为舰队护航的第3驱逐舰队的2艘轻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首先,其后依次是第3和第5巡洋舰队,第5战列队的4艘“国王级”战列舰,第1和第5航空战队,最后是第1战列舰队第1分队的“德意志号”和“鲁登道夫元帅”号战列舰和第5驱逐舰队2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
当“德意志号”驶出锚地时,海军基地的官兵们站在码头上挥动着帽子向自己的舰队送别,军舰上的水兵们也紧挨着舰上的栏杆列队欢呼。挥动帽子。大家都喜气洋溢,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即将投入到帝国海军一次辉煌胜利的海上战斗中。
自从战争开始后。德国舰队始终没有如同盟的奥匈海军表现得那么耀眼,德国水面舰艇部队在战争中表现得中规中矩,但在击沉英国和日本海军舰船数量方面却要远远落后于奥匈海军。一方面,德国舰队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北大西洋海域,英国皇家海军在经历了北大西洋海战的惨重失利后,其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英国海岸海里的范围之内。而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则一直呆在北美海域,德国海军除了潜艇部队,大部分只是在与奥匈和意大利海军一起执行封锁英国海上运输的任务,这一年多来,并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海战。另一方面德国海军只装备了6艘航空母舰。其远程战斗力确实也略逊于奥匈海军。
这让整个德国海军上下颇有些感觉心理不平衡。
论实力,德国海军拥有4艘“国王级”、5艘“巴伐利亚级”、5艘“马肯森级”和5艘最新的“德意志级”战列舰,其实力与美英两国并驾齐驱,应该远超只有4艘“奥地利级”、2艘“马肯森”级和2艘“新联合力量级”战列舰的奥匈舰队,但严酷的现实是,海军已经进入到航空时代,奥匈海军在战争开始之初便拥有了11艘航空母舰,在航母建造数量和建造技术方面确实领先于德国海军,这也让内心很不服气的德国海军只能选择奋起直追。
随着6艘“格拉夫?齐柏林级”航空母舰的陆续服役,德国海军终于在这方面拉平了与奥匈海军之间的差距,但在奥匈海军又陆续服役了2艘“罗马尼亚级”航空母舰和2艘“齐柏林级”航空母舰之后,两国之间航母的装备数量被再次拉开。
现在,几乎所有的海军国家都意识到了航空母舰的重要性,美国海军在1939年下半年陆续开工建造了6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后,又在1940年和1941年度连续追加了18艘同级航母的建造预算。很明显,美国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所装备的航母数量明显不足,正在加紧弥补与德奥两国之间的差距。英国人也在海战失利后,立即开工建造了4艘排水量为38000吨,能够装备106架作战飞机的“大无畏级”航空母舰,不过,由于英国工业能力的衰退和战争的影响,英国皇家海军在造舰竞赛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德奥两国。
在1941年冬天的轴心**事协调会议上,根据奥匈皇帝的建议,德、奥、意、中、乌、顿、芬和高加索各国达成协议,在1942年春季,开始对苏俄发动全面发攻,并迫使苏俄提前退出这场战争。其后轴心国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海上,并在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一线迫使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投降,从而迫使美国退出这场战争。
对苏战役已经于4月初全面打响,350德军分成了两大集团,其中北线集团总兵力约150万人,加上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大约50万的仆从军,将从北、南两个方向对列宁格勒发动全面进攻;南线集团总兵力为200万人,加上50万乌克兰共和军和20万白俄罗斯国防军,从基辅到明斯克一线,向莫斯科进军。
奥匈方面出动的总兵力为210万人,其中西线兵力为90万,与30万乌克兰共和军和15万顿河军一起,从波尔塔瓦到卢甘斯克一线向哈尔科夫和沃罗涅日一线推进;东线奥军120万人,与30万顿河军、30万意大利军和15万高加索军一起,沿顿河流域,全力进攻察里津要塞。另外,15万德奥联军和20万高加索军则向里海东岸进军,意图把苏军驱离突厥斯坦地区。
在俄国东线,300万中国陆军则分成三路向西伯利亚进军,其中大约三个集团军45万人则向巴尔喀什湖南线进军,其后进入中亚地区。
整个苏俄在轴心国的全面打击下形势岌岌可危,为了牵制美国可能对苏俄的援助,德奥海军决定主动出击,对已经被美军控制的冰岛发动一场进攻。
这就是卢金斯上将率领主力舰队离开波罗的海的原因。
在经过大半年无所事事的调整之后,德国主力舰队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
142、冰岛(二)()
在驶出但泽湾后,卢金斯上将从“德意志号”上下达了新的指令:舰队保持护航纵队,以20节航速驶向丹麦的厄勒海峡方向前行。
春夏时节清晨海面上的薄雾,到了上午9点多钟就渐渐消散了。天气晴好,在波澜不惊的波罗的海海面,德国舰队排着整齐的纵队,在向西航行。从德国北部机场起飞的德国海军岸基航空部队的梅赛施密特战斗机和福克…伍尔夫战斗机开始出现在附近的海域上空,并且在为这支舰队护航。
其实这种护航纯粹就属于多余的行动,随着丹麦、挪威和法国的战败,加之弱小的苏俄海军被死死地封锁在芬兰湾内,德国海军目前在波罗的海之内根本找不到任何对手,加之英国海军的惨败,德国人掌握着波罗的海整个海空的绝对控制权。
在驻守荷兰、德国本土、丹麦和挪威的德军空军压制下,英国空军已经很难再进入丹麦日德兰半岛以东进行侦察或者轰炸了。如今那些试图监测德国舰队动向的英国情报人员,除了千方百计从德国北部以及丹麦港口搞到情报之外,就只能依靠丹麦、挪威和瑞典南部港口,通过目测监视或是假借瑞典渔船、货轮探察来获取海上情报。
不过,随着德国帝国外交部和亲德的瑞典政府秘密签署了一项旨在保证德国海军舰船航行安全地备忘录。根据这份协议,在战争期间瑞典政府应告知本国民船尽量避免进入波罗地海南部靠近德国地海域,而且德国海军在必要时可以扣留出现在德国舰艇附近海域的瑞典渔船——即使是位于公海区域。但德国政府在排除外国间谍地情况下,有义务保证瑞典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并在原则上不超过1个月为限地时间内向瑞典政府交还人船,以及向被扣押地瑞典公民支付一定数额地赔偿金。
这份备忘录虽然逃不脱不了以强凌弱的嫌疑,但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用。至少那些乘瑞典船只出海的英国谍报人员,即便能够在德国海军的审查下蒙混过关;也无法及时向上级情报部门传递有关德国舰艇最新动向的消息。
目前,在苏俄战场上激战正酣,轴心国陆军在优势装备的支持下,展开了全线进攻,苏军在德奥为主的大军猛烈进攻下苦苦支撑。随着空军战机的迅速消耗。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美英两国援助物资的话,苏俄空军很有可能在半年内消耗殆尽。
如果再失去了空中支援,苏军的崩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德奥海军发动冰岛战役的目的,就是力图阻止美国通过最近的北冰洋航线,及时向苏俄提供大量的物资援助。当然,美国人还能够通达白令海峡,从另一端进入白海,但那条航线要漫长得多,而且在进入10月中旬之后。由于冰冻的原因,就会无法通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