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帝国风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元朝帝国风雨- 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纵使如此,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依然愤怒地大声喝斥他说:“朝廷的确颁布过赦免你们父子和子孙九死的诏令,但是谁叫你痴心妄想,密谋叛乱,兴兵侵犯皇宫禁地?这样大逆不道,难道还能保全你的首级吗?”卫士们听到皇帝的旨令,立即蜂拥上来,拉住都唐其势,由于力气巨大,唐其势顺势紧紧抓住宫殿前面的栏杆,宫殿前面的栏杆也拉断了,立即发出咔咔的响声,唐其势被如狼似虎的卫队士兵拉了出去,押到刑场之上,立即一刀两段,身首异处,把唐其势砍成两截。

    这时胆战心惊的叛军将领塔剌海,由于年少,万分胆怯,惊慌之下,竟然逃避到避皇后的位座下面,躲藏了起来,皇后答纳失里知道,塔剌海是她的娘家亲兄弟,情同手足,急忙拉起长长的衣裙,把他遮蔽了起来。皇后伯岳吾的所作所为,全部被心明眼亮的伯颜看在眼里,他立即喝令卫队士兵,冲到皇后的位座下面,把塔剌海拉了出来,他凶狠地从刀鞘里抽出随身佩带的宝剑,高高举起,随手一挥,当地把塔剌海杀死,一股猩红滚烫的鲜血,向四周喷溅开去,溅满了皇后答纳失里衣裙,皇后答纳失里战兢兢,缩做一团,立即昏厥了过去,倒在了地上。

    伯颜又向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报告说:“皇后答纳失里的兄弟密谋叛乱,皇后也应该有罪;况且他包庇兄弟,显然是与叛党共同作恶,请陛下你忍痛割爱,把她就地正法处死,为将来的警戒!”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正在犹豫不决,没有回答的时候,伯颜又喝斥部下卫兵,把皇后答纳失里拉出皇宫。卫兵知道事关重大,还是不敢动手,伯颜看见这种情景,勃然大怒,竟然亲自走到后前,揪住皇后答纳失里的发髻,把他从座位上拖落下来。

    皇后答纳失里心里极为惊恐,一边哭泣,一边大声号叫说:“皇上陛下救我!皇上陛下救我!”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看到这种情景,也显得爱莫能助,也一边呜咽哭泣,一边无可奈何地回答她说:“你的兄弟背叛朝廷作乱,朕我也实在无法,不能对你相救。”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穷凶极恶的伯颜,就将皇后答纳失里拉了出去,交给卫兵。伯颜真是可恶,他自以为是,根本没有把至高无上的皇帝放在眼中,真是狂妄到了极点。卫兵们把皇后答纳失里拉出了皇宫,把她送到了开平的一处民居里,让她在那里暂时居住了下来令,并不忍心伤害她。心狠手辣的伯颜知道后,却不肯因此善罢干休,竟然派遣人携带了鸩酒,威胁着皇后答纳失里,残忍地将她毒死。皇后答纳失里真是可怜,他进入皇宫成为高贵的皇后,还不到二年的时间,因为她的兄弟密谋叛乱,竟然被凶恶的伯颜残忍地鸩死!朝廷争斗,残酷无情,真是流水无情,落花有恨,偶然中有必然,这也是命运使然,也许也是人为的结果,当时的人们只能枉自叹息!这是也许燕帖木儿害她。让她当上高贵的皇后,不仅仅是她的兄弟两人害了她。

    叛逆党羽被朝廷卫队士兵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战败之后,他们走投无路,只得投奔答里。答里立即起兵反抗朝廷。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派遣使臣哈儿哈伦阿鲁灰,遵照朝廷的命令,前去对他朝廷招降,答里却一路走到黑,没有接受朝廷的诏令,他狂妄自大,反而丧心病狂地朝廷使者捆绑了起来,像牲畜一样把朝廷全都杀死,用来祭祀军旗。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得知消息后。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再次派遣使者阿弼,前往叛军营地招降叛军,又叛军将领答里杀死,朝廷因此万分震怒,立即命令搠思监火儿灰、哈剌那海等人率领朝廷大军,杀气腾腾,前去征讨叛军。答里也率领着和尚、剌剌等人。孤注一掷,迎战朝廷大军。在沙场之上。两军突然相遇,立即酣斗了一场,和尚、剌剌等人难以招架,只得节节败走。答里也敌军之中败逃而去,准备投奔晃火帖木儿。他没有想到,他们刚刚逃到中途。就遭遇了伏兵,闪出了一支人马,主帅名叫阿里浑察,遵照上都的命令和差遣,预先设置埋伏。前来前后夹攻答里。答里遭到敌军痛击,正在穷途末路之时,仓猝之间,毫无战斗准备,正在忙乱之中,被阿里浑察快如闪电,冲到马前,一戟把了从马背上刺落下琮,把他活捉了过去,押送到了上都,他知道自己背叛朝廷,罪恶巨大,一定不能活了。

    叛军将领晃火帖木儿得知,叛军内外党羽,全部战败死亡的消息,万分惊恐,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忽然又接到报告元朝将军孛罗晃火儿不花,率领着一万多朝廷大军,气势汹汹地冲杀了过来。他为了苟延残喘,不得不拼死作战,立即征集数千士兵,冲出营地,与敌军出对阵,拼个你死我活。可是令他无可奈何是,他的士兵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兵心不固,刚刚遇到敌军将领,就立即拜为,土崩瓦解,四处奔逃,溃不成军。晃火帖木儿看见自己已经穷途末路,难免一死,感到异常绝望,立即服毒自杀。

    另外的叛军将领怯薛官阿察赤,过去与唐其势相互勾结,欲谋杀朝廷老大臣伯颜。经过伯颜的审讯,调查核实,彻底弄清楚了他们的行踪,立即发兵,出其不意,把他们全部逮捕了起来,交给司法机构予以严格审讯,全部予以处死。朝廷大臣,叛军将领唐其势,野心勃勃,密谋策划,发动叛乱,最后彻底覆灭,一场叛逆大案,彻底烟消云散,化为泡影,无数的士兵,在血雨腥风中,历经刀光剑影,全部战死沙场。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平定了朝廷叛乱,为了斩草除根,将燕帖木儿以及唐其势所提拔的人员,全部罢免,清除出朝廷,并向全国颁布了一道谕旨命令,他在通告中说:

    过去文宗皇帝图帖睦尔,认为燕帖木儿忠心为国,征战沙场,功勋卓著,因此让他们父子兄弟,都在朝廷当上高官,但是他们却忘恩负义,并不知恩图报,狂妄自大,制造事端,把朕我流放到遥远的地方。文皇帝图帖睦尔不久之后,也知道他们的狂妄和无理,有旨下令传位给我。燕帖木儿却出于个人利益,故意拥立幼弱的皇帝,又立朕我的弟弟懿璘质班当皇帝,但是他不幸在不久之后就崩殂死亡;今天的丞相伯颜,遵照皇帝的遗诏命令,把朕我从遥远的南方迎接回京城。

    朕我到了大都后,燕帖木儿依然心怀不轨,首鼠两端,拖延几个月的时间。最后是上天不允许他再胡作非为,让他中途死亡,伯颜等人同时拥戴,我才得以正宸极,登基当上了皇帝。后来撒敦、答里、唐其势等人,相继担任朝廷要职,把持了大权,他们在暗中相互勾结,与贵族宗王晃火帖木儿,图谋叛乱,危害国家社稷。阿察赤也参与密谋叛乱。伯颜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采取雷霆攻势,把叛乱将领全部逮捕,已经明正典刑,全部予以处死,全部伏罪。叛军的元凶制造事端,向朝廷发难,全都我们的皇太后卜答失里万分震惊,朕我也不得不引以为戒,居安思危,百般警惕。

    我们的皇太后卜答失里,后来所生的儿子,他一心为公,曾经亲自携带着皇帝的印信大宝,交给予兄弟,他的行动,决定了两朝的安定,他的崇高功德,真是自古以来,难以相比,朝廷虽然在过去曾经给他奉上尊贵的称号,以表达朕我的诚心,但是现在依然意犹未尽,朕我已经命令大臣,举行特别会议,对他加上更高的礼仪。伯颜过去曾经为元武宗海山,东征西讨,血战沙场,捍卫北边国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后来拥戴文皇帝图帖睦尔,最后又足智多谋,率领朝廷大军,英勇作战,征战沙场,最后成功地平定了叛乱,为了彰显国家的法度,因此特别赐予他答剌罕的称号,让他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继承。现在可以赦免天下的罪犯。特此通告,让民众知晓!

    后来成为秦王的伯颜,更加获得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的宠爱和信任,命令他独自担任中书右丞相,与过去的燕帖木儿一样,受到很高的宠爱和荣耀。与此相反,唐其势的所有家产,全部被抄没充公,下场极为悲惨。(。。)

第111章 丞相武将专权废除文官科举() 
第111章丞相武将专权废除文官科举

    元朝秦王右丞相伯颜,率领千军万马,血战沙场,平定唐其势发动的叛乱后,独自一人执掌了朝政大权,他小人得志,给他一点阳光就灿烂,给他一点洪水就泛滥,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他执掌权力后实在无法淡定,充分暴露出小人得志猖狂的通病。他头脑一发热,就做出了许多荒唐的事出来,把整个朝廷搅得动荡不安。

    元朝秦王右丞相伯颜,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他们都是武将出生,他们的官帽子是在刀光剑影中拼杀出来的,文人的官帽子却是在笔尖上获得的,因此他们对文官科举考试很不感冒,想把持文官选择的大权,他们丧心病狂,向朝廷提出废除文官科举的建议,朝廷失去了人才选择的公正与公平,堵住了天下文官的出路。为元朝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引发了以后更大的动乱。

    当时的江浙平章彻里帖木儿,被召入大都京城,成为朝廷里的中书平章政事,他曾经头脑发热,提出停废科举考试制度,把学校的庄田,改变成为军队卫士的衣服粮食来源。彻里帖木儿他并非完全是武夫,却不知是哪根神经短路,提出这个荒唐的建议,以后的许多脑袋不开窍,顽固不化的将官,也无缘无故地痛恨学校,提出建议停办全国各地的学校。

    元朝的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当皇帝执政时期,在皇庆改元。也就是1312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将王约特别地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并将他的复兴文官科举建议,发布专门的诏令在全国推行。皇庆二年,也就是1313年,农历十月,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要求中书省商议举行文官科举考试。皇庆二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也就是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下诏恢复文官科举。

    延祐元年,也就是1314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全国举行乡试,一共录取三百人。延祐二年,也就是1315年,农历二月三百名乡试合格者在京城大都举行会试取中选者一百人。农历三月七日。一百名会试中选者在京城大都皇宫举行殿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此次文官科举仿唐宋旧制,尊崇朱熹之学,历史上称为“延祐复科”。蒙元灭金、宋后。科举废弃。“延祐复科”距离宋亡36年,距离金亡更达81年,汉族士人至此方重获正常的晋身途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

    当时彻里帖木儿是江浙的平章政事官,当年朝廷在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向全国各地派遣考试官员,盛况空前,铺张浪费,耗费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彻里帖木儿对此心里总是愤愤不平,他进入朝廷当上中央政府的中书省官员后,就想改弦更张,废除文官科举考试制度。

    文官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也就是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文官科举不仅是一种中国文化,从整个人类社会管理变迁过程来看,科举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他不变的操作步骤是:“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他为社会智商能力的挑选提供了可见、可比、可控、可重复、可验证的过程及依据,提高了社会成员能力智慧培养、挑选、使用的“专业性、系统性、精确度及效率”。

    科举制度对社会成员“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程序性步骤,得到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认可接受,成为现代公务员制度、中高考制度、技能职称评定制度、体育竞赛、科研程序中的实验组,对照组的核心程序,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使用度最广,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智商能力挑选”核心制度,也成为了全世界都复制拷贝执行的世界性文化。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两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也就是587年,命令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也就是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于辞章和经义。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进士、明经等及第后,一般要守选数年,方可通过吏部人事部选择授官。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唐代制科的科目见于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白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以自我自荐。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