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恶汉-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眼睛不由得一亮,但神情还是非常的平静,仿佛没有听到董俷的口误。

    “王爷今早起来,正在里面练剑!”

    董俷点点头,迈步想要进去。可想了想,又收回了脚步,“请代为通禀,就说董俷求见。”

    “是!”

    杨谦算是看出来了董俷的心思。

    也许在他的心目中,里面的那一位,才是真正的皇上吧。说起来也奇怪,这位的老子,把里面那位从皇帝的位子上赶下来,可偏偏这位又好像不太认可这样的行动。

    在深宫中活了这么多年,杨谦有着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

    大风大浪经历的也算是不少,只是董俷这一个简单的举动,他却看到了一种希望。

    只要有这位在,说不定里面的那位,就还有希望。

    皇室当中,最讨厌的就是改换门庭。杨谦作为何进的人,自然要守在辨的身边。

    同时他也知道,就算是他改换门庭,又有多少人能看重他?

    杨谦身上,何进的烙印太深。汉帝协断断不会用他,更不要说董卓等人。那天,辨与何皇后的对话,他在门外听的真切。董家子说的不错,忍耐和希望,也许是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杨谦伺候辨与何太后,从未有过懈怠。

    不一会儿,杨谦从里面出来,“王爷有请!”

    董俷点点头,迈步走进了永安宫。

    诺大的宫苑中,亭台楼榭,布置的非常雅致。那一池清泉,蒸腾着一股雾气,笼罩在永安宫中。四周是白皑皑的雪,看不到半点绿色,那雾气并没有增添韵味,相反却给这里多了一些空洞和寂寥,令人走在其中,忍不住心里生出了许多的感慨。

    “禳侯前来,是要取我母子的性命吗?”

    冷冰冰的声音传来,只见那池旁水榭中,一个白衣丽人正冷冷的看着董俷。

    她年纪大约在三旬出头,眼角有淡淡的鱼尾纹,可是却透着一种冷艳的端庄与华贵。

    那比之青涩少女的成熟风韵,确实令人心动。

    董俷一见这人,立刻紧走两步,叩首道:“臣北宫校尉董俷,见过太后!”

    何太后的脸色有些缓和。

    董俷若是自称什么虎贲中郎将之类的官衔,她或许会很不屑。但是董俷的这种称呼,却是从某种意义上表明:我的父亲虽然做了那件事,可是我,还是忠于辨。

    北宫校尉,是当年董俷和辨相识时的官职。

    此后和辨相处多年,始终都是北宫校尉,乃至于雍丘救驾时,也没有过变化。

    何太后的眼中寒冰有些融化,看着董俷,突然轻叹一声:“董卿,你来的晚了!”

    “臣,该死!”

    “辨总是对哀家说,你不会负他。虽然你父亲可哀家就想知道,辨错了没有?”

    “臣牢记当年在雍丘时的誓言:臣在一日,定不会伤害弘农王。”

    何太后轻轻的叹了口气,“有你这句话,哀家总算是放心了。弘农王在宫内练剑,你去找他吧这人情冷暖,哀家终于明白了。你是自弘农王迁入永安宫后的第一个客人,这份情意,哀家心领了。”

    说完,何太后扭头进了水榭。

    董俷恭敬的叩首,这才站起来,转身走进了永安宫的宫殿中。

    就看见辨正持宝剑,在大殿中练习。那剑法虽然很生涩,可看得出来,他很用功。

    至少在董俷这种行家的眼中,辨的剑法似乎比以前进步了。

    “皇上”

    董俷在外面,尚努力的克制。

    但是进了大殿,终于忍不住,呼唤了一声皇上。

    辨的动作猛然僵住了,宝剑铛的一声掉在地上,转身看去,努力的让自己平静。

    他笑着说:“董卿,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来看我的。”

    那眼眶中饱含热泪,却又强忍着不让泪水留下来。辨站在原处,一动不动的看着董俷。

    辨,终于长大了!

    董俷也非常的激动,三步并作两步,压低声音道:“臣说过,此生绝不会负皇上。”

    辨也弯下腰,扶住了董俷的身子。

    “朕也说过,此生定不会负董卿!”

    二人目光相视,突然间,都笑了起来

    ————————

    一个下午,我总觉得凳子在晃,房子在晃。

    丫的又开始震后眩晕了?

    问别人,有的说是在晃,有的说没感觉,我现在都弄不清楚,究竟是幻觉,还是真的在摇晃了。

    早知道,就不这么早回来了,简直是受罪啊!,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49章 孺子心歹毒(三)() 
总体而言,公元188年,是纷乱的一年。

    在这一年当中,汉室江山的帝位三易其主,仅年号,就使用了四个,对于后世的历史学者,想必是造成了不少麻烦。

    从汉灵帝的中平,到少帝登基,更年号为光熹,而后又变为昭宁,短短十日,再次发生了变化。随着新帝刘协登基,在董卓等人的建议和倡导下,年号变更为初平。

    所谓初平,亦是一个讨口彩的说法。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天下太平的意思。其实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哪个不希望天下太平呢?不过,真真正正能做到天下太平的,恐怕也就是那么几个人而已。

    前十二,后十二,万马千军走关东。

    在初评元年正月的第一天,雒阳街头开始流传了这样的一个民谣。

    什么意思?反正是各有各的说法。最直白的解释,就是前汉有十二个皇帝,东汉又有十二个皇帝,差不多也到时候改朝换代了,这千军万马走关东,意指各大士族门阀。

    紧跟着又过了几天,又有新的民谣唱到:高密出皇帝,颍川有宰相

    那矛头,更是直指士人心目中的宗师,有三君之称的六经博士,郑玄。因为郑玄,就是北海高密人。

    颍川,更是士族门阀所集中的地方。天下士子,有半数以上曾在颍川求学,其含义可想而知。

    是谁传出了这样的民谣?

    无人知道

    只是如此一来,天下士子莫不感到惊恐万分。

    初平元年二月中,有六经博士郑玄自北海前来,与南宫外自缚请罪。董卓亲自为郑玄解缚,一派温和表情。二人于南宫门英雄楼内饮酒,好一番畅饮之后尽兴而归。

    此举,无疑令士人恐惧。

    而远在陈留的曹操,在接到这一消息之后,也是目瞪口呆。

    自从离开雒阳,回到老家之后,曹操预示到了一场大动荡即将到来,开始暗中准备。

    曹家在陈留,亦是大族。

    其父曹嵩,表字巨高,在黄巾之乱的时候就逃离了陈留,躲在徐州逍遥快活。这种行为,从某方面也表明了曹嵩的态度:我已经老了,接下来的事情,由曹操做主。

    理所当然的,曹操就成了曹家的家主。

    散尽陈留财物,结交当地名流。曹操先是从其本家夏侯氏族人中招揽来了夏侯敦、夏侯渊两个兄弟。

    这夏侯氏,甚至可以追溯夏禹时代,相传是周武王封夏禹后人为王,曾建立杞国。

    至西汉,又有汝阴侯夏侯婴出自夏侯氏,使得这夏侯一族,在陈留的地位极其崇高。曹操和夏侯氏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曾有人传言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出自夏侯氏中。当然这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权且当作是个故事,听听也就罢了。

    因为曹嵩的确是过继到了曹节的膝下,但这并不代表,他出自夏侯。

    曹节尚有兄弟,按照姻亲的关系,就算是过继,也应该是从曹节兄弟中过继而来。

    当然,关于曹操的身世,和本书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我们也无需着墨太多。

    那夏侯敦此时已年过三十,正是春秋鼎盛的黄金年龄。此人身高八尺七寸,孔武有力。十四岁时曾因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一怒之下就拔剑杀人,从此流落天下。

    适逢汉帝刘协登基,大赦天下。

    夏侯敦也回到了陈留家乡,听说曹操招兵买马,就前来投奔。

    胯下马,掌中枪,有万夫不挡之勇。曹操见夏侯敦来投,高兴的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

    而夏侯渊,和曹操更有一段过命的交情。

    曹操少年时曾犯了案,正是夏侯渊为他顶罪,后来是曹操将他救出。也正是因为这么一段往事,这二人的交情就不必赘述。所以,听说曹操需要人的时候,正在沛国效力的夏侯渊二话不说,弃官回到家乡,前来投奔曹操,令曹操无比的开心。

    不论是夏侯敦,还是夏侯渊,都颇通兵事。

    曹操把招募而来的家丁交给这二人打理,自己则专门游走四方,招揽亲随。

    说起来很运气,正好有青州人伊籍路过陈留,要前往荆州。二人相谈之后,伊籍干脆就留在了陈留,成为曹操的谋士。而后又经伊籍介绍,曹操准备前往颍川,拜见当地的一位名士。此人姓戏志,名才。据伊籍介绍,有经天纬地,鬼神莫测之本领。

    郑玄入京的时候,曹操正在去颍川的途中。

    听闻这消息,忍不住称赞道:“董卓麾下,当真是有诡谋之士,想必是那李儒的手笔。”

    伊籍轻轻点头,却又好奇的询问,“前些时候董卓请您入雒阳为官,主公为何推辞?”

    曹操沉吟片刻,长叹了一声。

    “非是我不愿去,实在是雒阳如今已经没有了我的位置。”

    “此话怎讲?”

    “党人争风,武人处高位,我现在去雒阳的话,那才是自寻死路。投靠那一边,都难有好处。倒不如守在陈留你看,我虽然没有去雒阳,不也得了奋武将军的头衔?董仲颍此人,有识人之明,却无用人之能,只怕今后这关东,真的要应了那句谶语。”

    万马千军走关东吗?

    伊籍轻声的念叨,突然苦笑一声道:“世道如此,我等还是要先求自保。”

    “正应如此子廉,前面是什么地方?”

    子廉,是曹操的本家兄弟,名叫曹洪。是个忠贞之士,不过却有点贪财的小毛病。

    如今曹洪,是曹操的护卫长。

    闻听曹操询问,他勒住了战马,扭头笑道:“主公,往前二十里,有一村落,名为许家村。”

    曹操当下点头,“既然如此,我们今晚就在许家村留宿。”

    ******

    与此同时,雒阳城内已经趋于平静。

    随着李儒率军抵达雒阳不久,并州大军也随之到达。不过,当三万并州军到达雒阳的时候,并州军的番号,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主将李通,本是江汝地区的人。

    因杀了本地大族陈鸽后,不得已流浪北方。

    后投靠了丁原,并以其才能,很快得到了丁原的信任。论武力,李通不如吕布,也只是和侯成、曹性在伯仲间。论治兵,他不如张辽,军事才能只能说过得去。

    但这个人性格刚直,认准了的事情,就不会改变。

    这一点深得丁原所爱,并很快的得到提升。如今是并州督军从事,被委以重任。

    张辽和李通交好,不想他送死。

    于是自告奋勇的前去说服,李通在思考三日之后,最终下定决心投降董卓。

    平白得了三万并州军,董卓自然是开心的不得了。当下任命李通为中郎将,统领羽林军左骑。张辽亦是中郎将,统领羽林军右骑。其他并州降将,也都有封赏。

    当然,属于董俷一支的人马,也得到了升迁。

    董俷由禳侯被封为轵侯,比之早先提升了一个级别。为光禄勋,吕布等人从理论上而言,都被董俷所节制。而吕布虽然只是虎贲中郎将,也被越级提升为温侯。

    轵县和温县,都是京畿司隶地区的富裕之地。

    李儒被封为林乡亭侯,典韦沙摩柯也皆为列侯。最出人意料的,还是蔡邕。临老了,却得了个波侯的爵位,和董俷平级。倒是种拂叔侄,没有什么升迁,只能为幕僚存在。

    如此,却已经分出了亲疏。

    李儒也在盯着种拂叔侄,等待着他们露出破绽。

    而种拂叔侄呢,却显得非常小心,始终没有表现出过火的行动。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和雒阳的士人接触。有时候李儒就怀疑,他是不是过虑了?

    但怀疑是怀疑,还是要继续盯着对方。

    董俷呢,却把目光放在了袁府。蔡邕说,如果种拂真的是党人,那么必然会与袁隗联系。弄出废立这么大的手笔出来,党人所图谋的事情,自然也不会太小了。

    蔡邕说实话,还是对董卓很愤怒。

    但又有什么办法?事情已经出来了,总不成让董卓再来一次废立,那才是有病。

    为今之计,就是将错就错,不要让董卓再犯错误。

    一群人都盯着董卓,不管是李儒还是董俷,对于党人的行动,变得格外敏感。

    可是,袁隗却病了,所有访客恕不接待,平日里几乎府中也无人出入。荀爽也病了,据太医说,是真的病了。董俷虽然松了口气,可却依旧没有放松对袁府的监视。

    初平元年四月,陇西突然传来噩耗。

    董夫人病故了!

    董卓当时就懵了。自从和董夫人成亲之后,董夫人对他可说的上是尽心尽力。能有今日成就,如果没董夫人在后面打理一切的话,只怕是董卓也无法在前方用功。

    董夫人的病故,对于董卓而言,打击太大了。

    决定当天赶赴陇西,董俷、蔡琰、董绿,甚至连带着任红昌,也都一同前往吊唁。

    不过,董卓走了,却不代表他会放松对雒阳的管束。

    把大权都交给了李儒,并把已经外放到司隶的汉安大都护华雄,紧急调入雒阳。

    整个雒阳,顿时一派肃杀。

    很奇怪,董卓一家人离开了雒阳,在陇西整整操持了三个月,雒阳非常安静。

    七月,当董卓回到雒阳的时候,李儒禀报,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党人没有半点动作。

    董俷反而担心了!

    党人没有动作,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越是这样,就越应了一句老话:暴风雨前的宁静。

    仔细回想演义,似乎在这一段时间里,唯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十八路诸侯。

    可董卓现在第一没有祸乱雒阳,第二没有毒杀刘辨,这也就使得十八路诸侯无从出手。

    董俷也不由得陷入了迷茫。

    汉帝不死,那么十八路诸侯,还会不会出现?

    不对,越是如此平静,就越应该小心行事,可不要被人钻了空子。

    于是董

    俷向董卓请求,加强永安宫的守备。虽然不明白董俷这样做的意图,但董卓还是应承下来。

    事实上,董卓当然不希望刘辨死。

    刘辨活着,他就可以威慑汉帝刘协:我能扶你上来,也就能再让刘辨登基。

    而正是这一点,让刘协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

    这一日,董俷习惯性的溜达到李儒办公的地方。名义上,李儒的官职为光禄大夫,隶属于董俷下属五官之列。不过他的这个上官,基本上属于那种什么事情都不管的人。大部分时间,要么是在家练武,要么就是骑着马,带着雪鬼四处溜达。

    董俷走进李儒的官署,就看到李儒正愁眉苦脸的坐在那里。

    “姐夫,哭丧着脸做什么?”

    李儒见董俷进来,也没有起身迎接,笑骂道:“你这家伙倒是逍遥自在,这本来都是你的事情,如今却都扔给了我唉,我是在头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