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尔那斯的策略奏效了。鹫斯和比乌斯无论怎样攻击都无法撕破葛尔那斯的防线,甚至都没发现葛尔那斯的侧翼位置。在纠缠了半天的时候,李天昊赶到了。
被对手抢得先机的李天昊就算没有气急败坏,也确实有几分恼怒。鹫斯这个对手不但摆了自己一道,还算准了撤退的时机,先于自己一步逃走了。李天昊由此更加确定这个对手是非同凡响的人物,心中也更加忌惮此人,为此必须要极尽可能消灭此人。因此李天昊都来不及等待即将到来的友军,亲帅三千骑兵追杀了过来。
不过为了防止鹫斯虚晃一枪,李天昊的追击速度并不是最快。如果鹫斯埋伏了一支部队在艾普斯密顿城附近的话,那么自己这一走就给了对方一个时间差,在魏松的部队赶到前夺取几近无人防守的空城。派出的斥候纷纷回报没有发现敌军踪迹以后,李天昊才放开速度追了上来。
事实上李天昊这一举动是完全没必要的,后世的战史学家对于这一战中李天昊的表现颇多微词。这一战李天昊从一开始就落入了鹫斯的圈套之中,好不容易掌握战场主动权以后又在最后关头过于谨慎。错失了歼灭祭司军的良机。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李天昊最后的判断确实说明了鹫斯这个完全无法掌握的对手给他过大的压力,使得他连续判断失误;可从另一种层面上来说。李天昊真正在意是留在艾普斯密顿城内的缇娅,为了确保她的安全而做出了这个谨慎过头的选择。
当李天昊的骑兵朝着祭司军的后方展开全面突击时。鹫斯也刚好发现了葛尔那斯本人的位置。鹫斯更无犹豫,立即派比乌斯带队朝葛尔那斯发起了决死冲锋——如果再不能突破葛尔那斯的防线的话,祭司军就有溃败的危机了。
比乌斯充分发挥了他作为一名老将的手腕,朝着葛尔那斯,这个仅比自己小一岁的昔日同僚发起了猛攻。对于葛尔那斯的用兵技巧,比乌斯心知肚明,若是两个人以相同的兵力对决的话,任谁也不敢保证能获得胜利。可是现在的葛尔那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为了拖住兵力占优势的祭司军,战线拉得过长了,在局部的兵力就变得相对单薄。虽然之前祭司军一直未能突破他的防线,可比乌斯对于这次突击做出了正确的部署,他以左右两翼突前,分别向左右两边斜刺里突击,这样便使得葛尔那斯柔软的防线的中间部分变得更加单薄,就在葛尔那斯调配军队填充这个空隙的前一刻,比乌斯的中路突击开始了。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
中路的第尔斯军迅速被撕开了一条口子,比乌斯立即将兵力压向这个口子,防线终于被撕开了。此时左右两翼也开始停止原有的攻击,转而开始向心突击,呈品字形将被分隔开的第尔斯军包围在三支军队之中。
葛尔那斯眼看自己的阵线功败垂成,不禁暗暗叹息。他很清楚对方的行动很明显是朝着自己来的,而自己手头已经没有兵力可以阻止敌军的行动了,如果自己还坚持下去的话便会无谓战死在这里。因此他立即选择了转移,这也给了祭司军一条生路,从这条裂缝中纷纷涌入。由于鹫斯以逃命为第一要务,因此葛尔那斯并没有遇到什么险情就逃脱了,也正因为鹫斯根本无意扩大这个战果,祭司军的主力才得以逃脱了李天昊的追击。李天昊的骑兵固然勇猛迅捷,可惜人数过少,无论他们心中多么希望多多获取祭司军的首级,马匹也不可能一直在战场上驰骋。最后祭司军在付出了四千人阵亡的代价后成功的摆脱了李天昊的追击。
固守边境的扎兰和塔塔尔未能阻止这支祭司军的北逃,眼前的对手已经用尽了他们所有的兵力,鹫斯和比乌斯分两路突破了他们的战线,和北线的祭司军会合后成功撤走。
至此难罗河以西的战事全部结束,祭司军付出了一万三千人的伤亡,其中绝大多数是战死者,而第尔斯军的阵亡人数达到九千多,受伤的高达七千,这还不包括护教军战死的三千九百多人,参战的护教军大部分都战死了。作为主要处于防守的有利地位的第尔斯军而言,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然而更重大的损失还在后面等待着李天昊。
第五十二章 二 两败俱伤()
随着祭司军主力撤离了艾普斯密顿西部地区,东线的战事也宣告终结。
与西线不同的地方是,东线的祭司军主力是败退而非撤退。随着穆勒等人带领的军队逐步取得战果,由祭司军与亚基军混编的部队开始渐渐无法继续盘踞在东部地区,纷纷向边境线撤走。
然而就在穆勒即将成功驱逐祭司军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纯属意外的不幸事件,那就是罗兰西斯的死亡。
由于穆勒手头上的兵力并不是特别充裕,因此他决定用尚在第尔斯军控制之中的两个要塞来牵制部分祭司军兵力,自己则利用局部的兵力优势将领地内的祭司军逐个击破。这条策略原本是正确的,可是却成了诱发罗兰西斯死亡的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穆勒忽略了一点,被围的部队的军心士气问题。
在连续遭受到祭司军的猛攻的情况下,士兵们的伤亡和劳累程度都已经达到了极限。这两座要塞里原本驻军就不是特别多,平均每座要塞里只有千余人而已,加上鏖战之后伤亡大半,士兵们的精神状态都变得十分的不稳。而且这些士兵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去年一战中收编的亚基部队,这些士兵并不像从第尔斯山区带出来的部队那样意志坚定,从而有些士兵萌生了叛逃的念头。
当天夜里有一小撮士兵私下里决定开城逃亡,当然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能寻一条活路,只不过如果被祭司军发现他们也乐于接受投降敌军的结果。不幸的是这些士兵的行动被正在巡视中的罗兰西斯发现了。当时的罗兰西斯并没有意识到那是叛逃的行为,只是觉得这群人行动有异,上前询问而已。可罗兰西斯的喝问在这些士兵眼里却成了事情败露的征兆,当下便纷纷抽出了兵器包围上来准备拼个鱼死网破。意识到危险的罗兰西斯身边只有两名护卫士兵,因此罗兰西斯并没有执着要镇压他们的意思,而是选择了逃跑。
尽管罗兰西斯的处理方式非常迅捷,遗憾的是这群叛逃的士兵中有一个弓箭的名人。那人射中了罗兰西斯的右腿,结果无法逃走的他和两名护卫全部死在了这群叛乱士兵的刀刃之下。战斗的声音引来了其他士兵,于是这此的叛乱事件很快被捻平了,罗兰西斯却成了这次意外事件唯一的牺牲者。
仅仅一天之后,穆勒的救兵就将围困要塞的祭司军驱散,而穆勒不得不咽下这颗苦果。
罗兰西斯虽然为人阴沉。善于算计,在第尔斯军中虽然不被人讨厌,却也少有喜欢他的人。可是他无疑是个有能而负责的指挥官,其战术能力和情报收集能力都是第尔斯军的宝贵资源,最后竟然在这一次的战争中死得不明不白。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当噩耗传到李天昊的耳中后,穆勒大获全胜的喜悦也无法抹去他对失去一位重要战友的悲伤。最后李天昊决定重建艾普斯密顿东部地区的要塞群,并将这条防线命名为罗兰西斯防线,以纪念这位不幸的战友。
战后统计,在东线第尔斯军两万守军中伤亡了八千多,穆勒的部队也有七百多名战死者,祭司军战死者达到了四千,亚基军则超过一万。将东西两线的战果加在一起。双方的伤亡十分接近,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发生在公历八零四年的这场艾普斯密顿之战规模虽然不大,却对亚基与帕尔契的战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是李天昊第一次意识到了鹫斯的威胁。在战后痛定思痛,召集了各位将领对于此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凡是参战的将领一致认为,祭司军论起实际战斗力并不比亚基正规军强,在装备上甚至还差了一截,可是他们高昂的士气,狂热的作战精神。出色的组织纪律性赋予了这支部队常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从而能完成超越常识的战术机动。由此使得第尔斯军判断连续失误。
魏松则在仔细分析了这一战以及鹫斯之前的指挥作战案例后推断鹫斯这个人思维十分缜密,行事非常谨慎。可是却有过于倾向出奇制胜的毛病,在他与阿鲁巴尼亚的作战和本次作战中都可以看出端倪。按照常理来说,以他的部队的后勤状况来看根本不可能发动大规模战役,可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出其不意的给了第尔斯军一个沉重打击。这种作战如果不是获得巨大成功的话,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绝路上去,幸而鹫斯在这次作战的最后阶段凭借着自己的缜密思维和谨慎的态度成功摆脱了覆灭的命运。
魏松认为,像鹫斯这样的敌人固然十分可怕,因为他的行事往往不按常理,令人难以捉摸,不过却并不值得因此畏惧。因为只要能正确运用正统用兵术与之对抗,鹫斯的奇兵就无法真正取得大的战果,些微的损失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而鹫斯只要一次失误就会导致万劫不复的境地。也就是说先做到自己无懈可击,然后再求寻机消灭鹫斯。
当然,要做到这一步是极其不容易的,第尔斯军和帕尔契的联军目前对于亚基国而言并不占绝对优势,因而要维持住这个无懈可击是相当困难的。
为此李天昊不得不大幅度的改变了战略部署:首先就是取消了当年对亚基的侵攻计划,转而着手搞好内政。这一战中艾普斯密顿地区显露了许多民生方面的问题,宗教的问题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是心甘情愿的被祭司军带过了国境线,尽管损失的人口只有数万,却暴露了新领地内的民心不稳现象。因此尽快改善民生设施,让居民获得实际利益就成了稳固新领地迫在眉睫的紧急事务。
其次是对于现有军队的整顿。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无论是帕尔契军还是收编的亚基军都暴露出不少问题,为了避免罗兰西斯的悲剧再次发生,整顿军队也刻不容缓。
最后就是布教团的问题。由于之前布教团的行径引发了众多不满,李天昊上书艾鲁尔国王,在为此次作战中损失了近六千护教军请罪的同时也明确指出护教军的行为超越了他们的权限,如果继续下去必定会使得新领地内民心扰动,因此建议除布教团继续传播阿蒙神的教义之外,对护教军进行改编,保留其中小部分作为布教团的安全护卫,其余人等则投入到修建阿蒙神庙的劳作之中,否则将就地解散护教军,将他们就地安置,以免生祸患。
第五十二章 三 宫廷变局()
卡迪尔接到前方的战报后细细的看了一遍。
就结果而言,卡迪尔并不满意,不过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次出兵的数量为八万,其中祭司军五万,亚基军三万。虽然最后未能成功攻陷艾普斯密顿城,但是除此之外的各阶段目标全部达成。在补给尚不完全的情况下,鹫斯能够果断出兵,打乱了敌军的部署,成功突破东部防线,还掠夺了数万人口回归,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唯一让卡迪尔不满的地方就是这次出兵的伤亡数字还是太大了些,总数接近三万,几乎达到总兵力的百分之四十。
算了,反正大部分是祭司军的部队。卡迪尔如此安慰自己。祭司军损兵几近一半,这对于祭司势力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对于卡迪尔还是有好处的。本来卡迪尔选择向祭司们低头请求援兵也是不情不愿的,那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一个让自己喘息的时机罢了,等到新征募训练的亚基军成型,那就不再需要祭司军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祭司军的大量伤亡正是卡迪尔求之不得的。假设在亚基军重振旗鼓之时,祭司军已经被消耗得七七八八的话,那简直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根据利贝拉子爵的报告来看,目前新征募的亚基士兵在数量上是够了,可是所做的针对贼军的训练程度还不能令人满意,要让他们开上战场作战还为时过早,卡迪尔决定对鹫斯采取安抚的态度。
宣旨让鹫斯立即进入都城接受封赏后,卡迪尔扫视了一下面前站立的臣下们。
自从去年战败之后,亚基宫廷阵容发生了不小的变动。由于主帅图拉扬的战败导致了十万亚基军全军覆没。而且战后图拉扬被贼军放了回来。如果他战死了的话,那么可能麻烦还少一些,至少乌苏布的立场不会变得如此尴尬。
全军覆没,麾下将领几乎全部战死,就算图拉扬本人也废了一条手臂。他的归来还是等于给乌苏布的老脸上狠狠来了一个耳光,这种不名誉的事情在贵族的眼里简直是奇耻大辱。作为一路保举他青云直上的父亲,宰相乌苏布只得硬着头皮向国王陛下请罪。
可是,卡迪尔对此事的处分只是褫夺图拉扬的将军地位,并且责令乌苏布回家反省两个月。
这个处罚看起来并不重,图拉扬已经残废。的确无法继续胜任将军的职责,褫夺将军的地位却并不影响他继承乌苏布的爵位。但卡迪尔的主要目标不是已经成了废人的图拉扬,而是回家反省的乌苏布。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卡迪尔在宫廷里掀起了一股清洗风云。大量乌苏布的亲信官员被罢免或者降职,而利贝拉子爵则和一批高级将领进入了宫廷之内。成为了崛起的新势力,由此填补了乌苏布一派衰落而留下的权力真空,因此乌苏布的对头,军务大臣安德拉修一派政客并没有得到太多好处,由此卡迪尔可以说是重新将权力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现在的亚基宫廷已经形成了乌苏布,安德拉修和利贝拉三派势力。其中利贝拉子爵虽然人缘很差,却很得军心,同时也是最忠诚的一派。因此势力虽小却十分稳固;乌苏布一派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尽管受到了重大打击却依然保有了最广大的人脉,乌苏布本人在复出之后也很识趣的采取了低调的作风;安德拉修没能在这次政治变故中获得太多好处。当然是十分不满,不过能把阵地乌苏布拉下马来对他而言已经是可喜的结果了,以他的年龄优势和从政多年来的手腕,乌苏布一旦正式退下来,那么宰相的位置必定是唾手可得的了,因此他似乎也乐于接受目前的现实。于是从表面上看亚基的宫廷并没有因为这次人事大变动出现太大的混乱。可卡迪尔心里很清楚平静的表面之下其实是暗潮汹涌,至少安德拉修和乌苏布两派人都是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出击,自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利贝拉子爵留下。你们可以退下了。”卡迪尔轻声说道。众位臣子们共恭恭敬敬的行了礼后退了出去,只有利贝拉站在了原地。
“利贝拉,寡人有一件事要请教爱卿。”
“陛下言重了。”
“对于鹫斯这个人,你怎么看?”
利贝拉犹豫了一下,才道:“回禀陛下,臣以为鹫斯此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尽管论起资历和武艺而言他都没有什么优势,可此人对于作战的敏感是与生俱来的,他对部队的统御能力,指挥能力,战略眼光和战术展开方面都是上上之选,他的勇气也令人钦佩。如果能够做到不滥用勇气的话,那就很完美了。”
“唔,你是说他有弄险的倾向是吧?从目前的作战履历上来看,似乎确有这种可能,”卡迪尔摸了摸下巴,道:“你觉得这个人值得信任吗?”
利贝拉听了这话眯起了眼睛。卡迪尔的意图是想拉拢这位神官将军,可这样一来自然会引发祭司们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