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奥地利人到确实比传统意义上的对手有所进步,部署在城内的轻臼炮开始接连不断的把重弹抛射到城外,有的重型石弹沿着并不算太高的土坡滚落下来,给进攻中的官兵们或多或少一些压力。
不过由于此时城内的敌人判断不出近卫部队的主攻方向在哪里,有限的临时曲射火力并不算密集。而更多的臼铳火力一时间还没有调集过来。经过严格训练的神箭队官兵们则依据这些轻臼炮所发射弹丸的轨迹判断敌军的内侧火力大致位置,接连不断的把涂着灰白伪装色很容易同天空融为一体的特制重箭抛射了过去。
敌军的轻炮手们似乎没有想到城外弓手抛射出的箭矢穿透力,一时之间也陷入了慌乱之中。
第1259章 扫荡神罗(五)()
沃邦体系在此时代的欧洲还远没有出现。不过此时在守城战的时候重手榴弹与炸雷一类的兵器还是存在的。张洋所在的近卫四连突击排在进攻那并不算多高的山城的时候,城头上的重手榴弹及炸雷还是接连不断的抛射下来。突击排逼近的时候,连绵不断的烟雾从山坡下到山坡的城角处连绵不断的爆炸开来。
黑火药时代刚刚来临的时候,攻城的一方不少传统攻城器械已经在火炮面前没有什么大用,而守城的一方有了更多的选择。突破城防除了爆破或者绝对优势的重炮以外似乎已经没有了第二条路。沃邦攻城法是一种突破,但仍然要建立在比较完善的工兵和土工作业能力的前提下的。
要想在短时间内在几乎没有多少重型攻坚装备准备的情况下攻下这样拥有重兵防御的城池,几乎如同天方夜谈一般。
不过,这些爆炸威力大多数连新军主力部队装备的重手榴弹都没有的守城火器虽然能够有效阻挡一般军队的逼近。可是在并不吃这一套的近卫部队精锐面前却起不了多大效果了。就像抗战时期的日本军炮火可以大幅度的降低一般中国武装枪弹杀伤效率,使内战时期几百发子弹才能杀伤一人的效率降低到几千发杀伤一人,而朝战时期中朝军队中的少数精锐部队却可以不惧老山712之战解放军水准的联合榴弹炮团火力压制,在高强度的战场上依然打出内战时期的子弹杀伤效率来。
并没有在引信精工制造上投入那么大本钱,也没有在训练上像新军精锐部队一样投入那么大本钱的奥地利人重手榴弹差不多十枚中才能有一枚在距离官兵距离很近的方向上爆炸。这些爆炸对于身上拥有精良的轻型钢胸甲与精良轻锁甲的官兵来说大多数都够不成什么危害。破片能量不足是黑火药从来没有解决过的短板。
个别官兵有的不经意间被脚下突然爆炸的黑火药手榴弹炸倒,但没多久却也可以站起来重新投入战斗。此时代大多数威力还不如民国或毛时代手榴弹的黑火药投掷兵器往往必须在集群有效投掷的情况下才会发挥出效果然而此时城头上突击地带的敌人在神箭队官兵和张洋等后膛炮神射手的压制下却根本难以进行这种掷弹火力压制。
突击排在只付出了三人轻伤的情况下就逼近到山坡之上和城脚之下,先锋突击队员们毫不犹豫的把钢条长兵与重手榴弹改装而成的爆破筒针对城头之上死角之下顽抗的敌军展开爆破攻击。
装有一斤优质黑火药的三斤重手榴弹的威力当然远远不能跟后世真正的爆破筒相提并论,但却也足以让数米纵深,三四米宽度范围内那些意志并不怎么顽强的敌人短时间内丧失战斗力。突击排的三四十名官兵展开的爆破攻击一下就控制了百米范围左右的城头。
这维也纳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城,规模甚至不逊色于中国两宋以来的不少省城,可是欧洲境内的城市和中国境内的城市历史成因根本不同,更加类似于两宋以来的不少商业市镇,并没有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用于这种城防的习惯,就如同日本列岛一样。这临近土耳其人威胁的维也纳算是比较重视城防的了,但因为城市沿河而傍山,多少拥有一些天险,因此并没有修建太过高大的城墙。让十几名做为先登的近卫部队突击队员们用很简单的飞抓工具就在短时间内攻到了城头之上。
首先攻到了城头之上的近卫部队官兵们还是遭到了更远距离上已经增援过来的奥地利人猛烈的火力射击。还有不少部署在城头上的轻炮也凭射着将弹丸打了过来。
尽管负责突击的官兵们身上的防护装具并不算差,并且在登城之后尽可能的注意到在卧倒的情况下展开自卫火力,可是在两个方向上至少二百多名展开火力的敌军面前短时间还是有两名战士肩部中弹而严重杀伤。
如果是寻常的部队,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或许命运只有被歼灭或者束手就擒一途,可是对于本就水平不低的新军近卫部队中的优选者而言,却没有受到这种严重火力威胁的多少影响,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在卧倒的情况下端起身侧早已填装好弹药的燧发排枪展开了火力。
经过之前战斗的不少经验教训,近卫途径部队官兵使用的燧发排枪规格上大了不少,重新接近一公斤左右的水平。每个突击队员所能携带的数量也下降到多年前大概十二支左右的水平但是却可以把四钱重左右的弹丸打到接近铅弹面临融化前的极限速度水平上,在百米内的有效射程上对于此时代欧洲军队装备的大多数铠甲能够构成有效杀伤,而对于一些精良的防护装具也能在三四十米左右的距离上构成杀伤。
见到官兵们所拿出的火器那么短小而奇怪,并不以为然的敌军近兵部队此时已经毫无顾及的逼近到了快要能够展开手臼铳与标枪的距离上了,可是精准而猛烈的火力却迅速的如同炒豆一般响了起来猛烈的弹丸在很近的距离上不但透过了铁质的盾牌,还把身后重装防护的敌兵铠甲连同**也一并打穿。
而延伸到百米左右距离上的枪铳火力虽然并没有能够把所有敌军的防护装具够构成有效威胁,但猛烈的动能也使得至少近百名敌军在弹丸下腿部或头手部遭受了钝伤。
而在这短短的瞬间越来越多的第四连近卫部队官兵们登上了城头并展开了战斗的准备。
登上城头的官兵们超过大约一个排并有效的展开火力之后,整个城头地带的态势就大不一样了。在准确而密集的火力压制之下准备增援过来的敌军连对峙都无法形成,陷入了全面的被动之中。
第1260章 扫荡神罗(六)()
张洋背着沉重的重炮和弹药登上那并不算太高的山城城墙的时候,近卫第四连突破区域及其附近的战斗已经接近尾声。奥地利人在第四连百米左右的城头阵地排枪的有效射程之外大概二百多米外开始重新集结起来。精锐的骑士开始携带着足以抵御大部分枪弹和霰弹威力的重型钢盾列在了前面。这些人身上的铠甲也显然同其他奥地利人并不一样。
做为长期对抗土耳其人的欧洲前线国家,奥地利人各级军官们的战场意识并不算差,能够极时的以各种手段来应对可能的危局。可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不少人都对新军最精锐部队的认识大为落伍了。
接近半里外的奥地利人集结起来的大部队虽然把重型防护摆在了前面,人员甚至低着身子把按着轮子的重型钢盾倾斜起来以抵御任何可能的大威力袭击,但是还是没有想到近卫部队主力的那些人员操作的“轻炮”穿透能力远非寻常类似规格的滑膛炮可以相提并论。这些原本抵御正牌佛朗机铳乃至欧洲皮炮都毫无问题的重防护,在线膛抬炮发射的威力巨大的六两长条型线膛弹丸面前陡然间显得脆弱不堪。这些线膛炮弹的威力在穿透重盾的时候虽然遭受了巨大能量损失,也变了形不容易再次击破厚重的防护,却依然如同威力巨大的保龄球一般往往依靠巨大的能量把一名到三名数量不等的奥地利人打倒在地并给以其重创。那些支撑车辆和盾牌的人也在一些器具的压力与破坏之下遭受了附带杀伤。
就这样:换装运用无后坐力定装线膛抬炮的射手排在不过两丈宽左右的城头上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就打出了。几百发线膛炮弹,杀伤千余名奥地利人。这恐怖的实力和火力终于让重新集结起来的大股敌军也当时了对抗的意志纷纷后退起来。
而在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四连所在的方向,其他方向上的铳炮声也隐隐的传来。很显然,其他三个近卫连队也开始突破了敌军的山城防御并攻上了城头。
第一轮不过四个连左右的新军近卫部队虽然不过六百人上下的样子,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杀伤了数千名城头上负责防御的敌军,还牵制了大量用于守城的第军。
在这种情况下,近卫部队后续人马也开始在更多的方向上展开突击作战了。注意力遭受极大牵制的敌人已经开始无力守备那并不算多么高大的山城。近卫部队精锐开始源源不断的从各个方向上登上了城头,有的地方甚至连火力压制都不需要。
整个三千人左右的近卫部队对维也纳的突击围攻从开始到主力基本攻上城头不过短短十余分钟的时间,城内的敌人甚至还没有判断出近卫部队的主攻方向并把所有的守城火力准备好,维也纳的大部分外围防线就在顷刻间瓦解了。
当然,以这样不可思议的方式攻破绝对优势兵力防备的山城外围,近卫部队主力还是多少遭遇到一定伤亡,累计有十三人战死,百余人在各种守城爆炸火力及枪炮之下负伤。不过在这外围之战中规模多达近三万的敌军主力却损失两万余人,其余的也退入了城内并准备沿着街垒展开顽抗。
欧洲的城市同东方大不一样,或者说同北方绝大部分地方的标准城市都不一样。街道不是笔直而方正的,更像是如同血管一般蜿蜒纵横。不过比起南方不少地方的街道来,倒也好认而且并不复杂,尤其是同向市中心和不少重要地点的地方上。
刘洪涛担心进入夜晚之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变数,至少以这城内之敌还算雄厚的兵力,就极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修建起寻常抬炮难以涵洞的工事体系了。
在经历了不少作战,本身指挥天赋也不算差的刘洪涛没有犹豫,在队伍刚刚攻占了维也纳外围并看清了不少目标的大致位置的情况下就把外情部提供的不少临时参考图发到了指挥人员的手中,以最快的速度从各路口展开了向城中心乃至不少重要区域的突击。
隆隆的铳炮声似乎就这样没有停歇,在短暂的经历了一个低潮之后又开始连绵不绝的响彻整个城区的四周。同时还有不少爆炸声和呐喊声。
进入到市区内的近接交战的情况下,重手榴弹的使用似乎更加频繁了,交战中的战士们打光了战前准备的重手榴弹与简易的爆破筒,就开始利用起从敌人那里缴获过来的一些城防用途的臼铳与爆炸器材投入到了市区内的战斗中。
此时的刘洪涛已经能够比较稳妥的控制战斗节奏,既不像张海那样保守,也并不过度冒进。而是善于利用部队的战斗力,并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的伤亡强度情况下尽可能的达到作战的目标。
此时的菲迪南二世还有不少奥地利人都开始在新军近卫部队的猛烈攻击之下向着河流的方向逃窜而去,因为只有那里暂时还没有发现新军主力部队的动向。虽然围三缺一之类的风险肯定有不小。但是在迫在眉睫的压力面前
其他部队歼敌十七万余人。加上根据地武装赤卫队以近二十万牺牲三十余万伤亡消耗了敌十余万的有生力量,整个大别山附近最后一次战略决战中进攻的敌一百二十余万野战部队损失了接近一半左右。同红军精战部队及野战主力不同的在于大多数为不可恢复损失。而大别山的主力部队中至少一半的人有望在未来的几个月内恢复作战实力。
在作战消耗精战部队消耗子弹六百余万发,50轻迫弹及手榴弹六万余枚,中口径迫弹万余枚。两个主力军团消耗子弹千余万发,消耗50轻迫弹及手榴弹十余万枚,中口径迫弹及山炮弹三万余发。民兵部队至少消耗了之前积累的一半左右军火物资,包括十余万支枪械及八
第1261章 扫荡神罗(七)()
如果是以往的时候,新军主力部队或许会把全歼对手的部队做为重点之一。可是当刘洪涛得知向东沿河逃窜的敌人并没有携带多少辎重,甚至没有来的及开动多少大船的时候,就放弃了沿河追歼敌军的打算。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把部队的重点放在了整理城内人口和搜俘城内工匠方面的事物上,这也是这次扫荡中东欧一项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刘洪涛此时也相信即便是张海,也并不会多么在意那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会如何了。
在新朝远征部队临近以前,确切的说是彻底打垮奥斯曼帝国之前,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其实在布拉格而不是在维也纳。这也是两次“掷窗事件”都发生在布拉格的原因。不过因为维也纳近百年来长期濒临奥斯曼帝国威胁的第一线,在奥斯曼帝国的主力于新军远征部队主力的扫荡下灰飞烟灭的时候,奥地利人也出动大军向东南扩展,这才使得维也纳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与政治中心。
展开突袭的刘洪涛也没有放弃布拉格的注意,因为骑术稍逊一筹而跟不上队伍的两千人左右的近卫部队官兵则把进攻的重心放在了布拉格旧宫的方向上。
那一带的道路虽然更加不太好走,而且不少地方的地形更为险要,但是距离也比维也纳更近。当刘洪涛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展开对维也纳的突袭之战的时候。
四个临时营群两千余名近卫部队主力也在线膛抬炮的掩护之下对布拉格的王宫要地展开了进攻。布拉格堡做为历史更久的神圣罗马帝国中心虽然兵力留守的兵力不是很多,同样不过两万人左右,但是防御的坚固程度却明显超过了维也纳。
进攻布拉格堡的近卫部队主力尽管有着绝对的火器与战斗力优势,但几乎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最终迫使布拉格堡的守军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投降。
在这一整天的时间里,超过十万多枚抛射过来的弹丸还有数以万计的爆炸装置给进攻的队伍至少造成了三四百人的累计伤亡。这些伤亡损失虽然因为官兵们精良的防护性质大多并不严重,大概只造成了五十余人牺牲不到百人纯损失。但却还是成了近卫部队主力自从基辅之战以来最为激烈的一次恶战。
最终迫使驻守布拉格堡的奥地利军队投降的,还是新军精锐部队所表现出来的强悍战斗力让守军感觉到了绝望。守城弹药与器材的严重消耗也是重要原因。本来这些守城中的火力储备可以杀伤数以万计的敌人。可是在精准而有威慑力的火力压制面前,面对战斗队形比正常标准稀疏了几十倍的近卫部队精锐,最终也只是以数千人的伤亡损失换来了杀伤几百名进攻中的强敌。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负责防守的奥地利守将终于对在夜间顶住这些强敌的凌厉攻势最终失去了信心。
经历了长途的跋涉和艰险的战斗之后,刘洪涛并没有在结束战斗任务之后就率领队伍迅速回师中欧,而是选择先检验一下这些俘虏过来工匠们的水平。
同前明相比,欧洲专门从是军工制造的工匠比例并不算太多。明军数十万机动部队、百万左右还算是勉强能打仗的部队大概需要十万工匠。明末清初按照原本的军械辎重生产规模大概每年生产几百万两银子的装具军辎等等。而在技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