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英雄- 第4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不怕我现在把你扣留起来,号令你的部众?你应该知道,我新朝行事,不似前朝那样居于小节,有时候很大程度上是我行我素的。突袭朝鲜,攻占东瀛等都是如此。而且我也可以告诉你:我可是不敢一个人只带几名卫兵的情况下回访你们那里的营地的。“李少华见到顾实汗亲自前来,不由的笑道。

    顾实汗却坦然的回道:“如果新朝愿意,那么我就把我这部众的大权拱手想让也无不可。如果没有新朝,恐怕卫拉特的其他几家也是被准葛尔人所逐渐吞并的命运。“

    “那你们没想过惹不起还躲不起之类的事情,学当年的西辽后辽大月氏远走高飞?”李少华又笑着问道。

    “这旧疆一带是四战之地,再往西又何尝不是如此?从罗刹到波斯,再到那秘鲁都是比这一带更为剧烈的四战之地。以我部的实力,就算西逃也是没有多少出路的。”

    顾实汗似乎没有多少架子,也没有多少野心,言谈同自己一样也是直来直去,这到让李少华多出不少的尊重来。因此收起轻浮,与顾实汗如同同窗的少年一样攀谈起来。当然,为了避嫌和提醒自己,李少华还是重视让旅参谋长及几名随行的副营长一起来做见证的。

    谈的最多的,自然是和军旅相关的事情,而经过这一天以来的行军,李少华也有很多问题想像顾实汗请教。

    顾实汗虽然是一部的首领,这一带的君主也大多是“马背上的君主”,在兵事方面并不比寻常将领逊色多少。

    “我们队伍里所携带的这些马,水准大致如何?放在这一带大致是什么样儿的水平?”李少华询问道。

    夜虽然深了,不过因为卫兵们牵引来几匹普通的军马,顾实汗也多少能够观察个大概。

    “具体水平说不上来,不过这几匹来说,虽然算不上是河中一带上好的好马,可是对于我们卫拉特人来说,已经算是蒙古马中的上品了。完全不逊色于我们这里十里选一的精骑。当然,具体水平如何,我不是骑手,一时还说不上来。“顾实汗似乎还想问什么,不过最终还是沉默下来。

    李少华虽然阅历浅薄,却还是估计的到顾实汗八成是想询问青年旅队伍上的马是不是都是这种水平。

    因此,他毫不犹豫的继续问道:“既然我们的马质量上还算可以,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长途骑行中与草原的骑兵们之间的差距却如此巨大?是因为我们的马术并不突出么?”

    顾实汗这才在思考片刻后问了一些具体的情况,包括马匹的损失数,行军的安排还有白天行军的里程。又看了看不少全身披挂的士兵。

    在这种情况下顾实汗才说道:“我看这些年轻军士们的状态,还有日行的里程,你们的马术应该并不算逊色。就算骑射工夫差一些,但在骑乘行军和发挥马力,乃至基本的队列方面也应该不是问题了。不过,你们在马力的运用原则方面,可能还多少有些保守。”

    顾实汗接着说道:“我们蒙古人的骑兵日常的情况下对待马匹固然要足够友善。不克扣马料马粮,按时修马蹄。我想这是中原的合格骑兵也应该能做到的事情。不过有一点确实外人很少了解的:就是我们蒙古人在遇到危急情况或者决战的时候,又或者轻兵突袭,比世上的大多数军队要更不吝啬于马力。军队行军的过程中本来就有一些马匹是准备应对损失而备用的。一个将军固然平时要表现的爱兵如子,但在危机关头也要敢于严于用兵,对待马匹就更是如此,在心中要有本帐。马的费用在很多人看来是昂贵的,可是如果从繁育和兵源的角度,它们又是廉价的。人要十五岁才能上阵,而马三岁即可服役。一个草原上的部族假若有三十万人口,每年新成年的男子不过三千人上下,而每年新成年的马匹则会有四到五万之众,其中可以用做军用的,至少也有每年一万五千匹。因此只要不在白灾中损失过大,重要战役行军的时候,就完全可以接受一成马匹的死亡损失”

第1112章 马力运用(二)() 
“一成的损失?”李少华有些惊讶的问道。

    不过仔细想了想后回道:“出关西征以来其实仔细算算,我们全旅损失的马匹也差不多有一成了。”

    “可以承受一成的损失,我所说的是大军在重要大战时的一般情况。如果是具有命运性影响的大战,或者是逃亡,那么三成马匹损失都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我们蒙古人强调一人双马,甚至多马的原因。而马的质量和短途能力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很多人觉得我们蒙古马耐力好适应力强。但这很大程度上也是相对的。更大的机动力优势在于我们友善的对待马匹,而在关键的时候又不吝啬马力。”

    李少华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次出战跑死三成的马匹,这怎么得了?胜仗也成了败仗了。“

    顾实汗则笑着问道:“那么你觉得一场关键性的大战,即便是取胜。己方的人员又会有多少永久损失呢?而敌军做为战败的一方呢?“

    李少华这才似乎有些明白起来:“双方实力相去不远的决战。战胜的一方往往也要遭受一成左右的死伤,运气不太好的话那就是一成左右的纯损。而战败的一方就算运气够好及时撤退不被全歼,也要承受三成左右的纯损了。。。因此就算我方的马损失了五成,而敌方的兵损失了三成,吃大亏的也一定是敌方?“

    顾实汗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而且这只是一般而言对于全军说的。如果是少数精锐的部队,并不一定追求马匹多么精良,但一定要承受的起损失。打个比方来说:如故我部要是有整个卫拉特的马匹资源,可以一当十的两千精锐,那么就是在一般重要的行军作战中每次损失三五成马匹也是可以接受的。我想这样的部队行军打仗,带给敌兵的损失一定不小一成。”

    李少华这才有了些通透之感:精兵的马匹,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要首先经的起损耗。当然在这样的前提下,有效的驾御新战马也是一种考验了。

    顾实汗补充道:“我看贵部从军官到士兵,所有人都装备了精良的铠甲,这真的有必要么?”

    李少华思考片刻后并不避讳的回道:“这是必要的。我军因为比较可靠的实战火力发挥,往往以单薄的队形迎敌。几乎每个人都相当于阵前的选峰。实战也确实证明有效的铠甲防护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十分必要。新朝人口虽多,但每一名官兵都是经挑细选。这些优秀的战士们大多是从七岁的时候就进入花费不低的京师学校学习了。。。”

    因为顾虑到保密条例,李少华也没有再多说下去。不过顾实汗却有些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人员的伤亡损失只要不是无畏的浪费,那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敌军也是人,也会损失。至少损失就算按比例也明显小于对手就可以了。“

    晚风从草原上吹过,稍稍带来一似行军灶烧烤的香气。李少华和顾实汗的言谈,也逐渐从兵事转移到了一些天南海北无关紧要的私事。

    “我不知道汉人有没有异族不婚的规矩,至少我们蒙古人是没有那么多规矩的。我们卫拉特蒙古的姑娘们虽然不如中原的大户出身之人知书达礼。不如那叶尔羌的女子美艳出众,但是我想纯朴的心却应该并不逊色多少。在我们的这里的生活环境之下,他们其实也更不擅长掩饰自己。。。“在得知李少华身为一旅之长还没有婚配后,顾实汗忽然试探着问道。

    李少华却并不客气,想了想后直言道:“这就不劳贵部费心了。每一名新军主力部队的战士,所能得到的待遇不是你们可以想象的。组织上也必然可以给像我这样的人安排完全知根知底能放心,而且品貌还非常突出的女子。。。“

    顾实汗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送了大概千余匹好马给青年旅。轮值的战士们也就毫不客气的试了试,结果发现这些马匹虽然不算太过优良,但在骑乘方面却并不太过难以驯服。

    这样一来,在天色完全放亮之后,李少华的青年旅就与顾实汗赶过来的队伍一通踏上了继续整套的路程。

    在马队行军的过程中,卫拉特人在怎样合理的安排马力方面也给了先锋旅的官兵以很大的启迪,使人了解了为什么蒙古人能够以并不那么优良的马匹做到了在这世上依旧算是顶级的战斗力。

    在草原上骑兵进军的速度明显加快的情况下,终于在临近黄昏的时候赶到了巴图尔率领的准葛尔主力同哈萨克人爆发激烈战斗的地方。

    哈萨克人也是草原民族,不过在骑兵机动方面终究不是卫拉特人中最为突出的准葛尔人的对手,被追击的状态下依然被追上并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两万准葛尔主力面对原本的七万中亚草原联军本来占不了什么便宜,可是在进行了这漫长的追击之后,杨吉儿汗一方的马力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能留下不少用于牺牲的垫后部队来使全军主力得以最终摆脱。

    最终留下了的两万马队也多半以布哈拉汗国的人为主,这并不是谁有意要留下来的,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人在逃亡中不太够格而不得不留下来“垫后“

    对付这样一支军队,在杨少华与顾实汗等人率军赶到之后更是没有花费太大的代价就几乎全歼了这股哈萨克人的队伍。

    至此,卫拉特人与哈萨克人主力的会战暂时告一段落。出征的七万哈萨克与布哈拉汗国联军损兵两万五千人,还损失了超过三万的马匹和不少的军辎。而青年旅的伤亡不过小几百人而已,付出代价最多的准葛尔也不过伤亡损失千余人。

    这显然是这四战之地对于卫拉特人来说一场不小的胜仗了。李少华却多少有些遗憾,因为他知道哈萨克汗国是一个不小的国家,应该不止这样一个战略集团。可在这一仗中,却连这一个战略集团也没有能够达到将其歼灭的目的。

第1113章 暂抵边海() 
这一战虽然不是歼灭性的作战,但在战斗缴获上也还算略有收获。敌人的军器当然是此时的青年旅所看不上的了。可是在缴获的一万几千匹马匹中,大概有六千多匹能够轻易被驯服且没有受太大惊吓和伤害的马匹被选了出来。顾实汗也并不吝啬的对巴图尔提议,将这些马匹的多半归于青年旅。

    出忽李少华预料的是,对于这个建议巴图尔并没有拒绝的打算。

    队伍在给予敌军重创却又丧失了继续追击敌军良机的情况下,李少华终究还是没有提出过于冒险的计划。他听从顾实汗的建议率军向伊犁河边靠拢以保证更多人马的给养。

    顾实汗与其他几部卫拉特人的本部也沿着伊利河逐渐集中起来。大军足足达到了四万人马之众。

    李少华当然主张继续向西推进,就算不“直捣黄龙“也要占据进可能向西的地方,并在群山以西的旧疆边陲人口和水草较多的地方占稳脚跟。

    李少华也并没有忘记:在队伍出发的时候,对于那时的他提出的“青年旅能不能独自继续西征“的提法。从刘洪涛到张海都是持否定看法的。而且帐也算的很清话也说的很明确了:青年旅面对不算太弱的对手,顶天的能力就是在正面交锋中靠火力、重手榴弹以及刺刀杀伤三倍于己兵力的对手。可以做到“一以胜十”或“以一抗二十”,但对抗十万人左右的敌战略集团就是青年旅的极限了。也就是说青年旅最多在面对一个西域大势力的时候能够联合卫拉特人占据上风。如果惹得旧疆一带的势力同更西面的波斯人或罗刹人联合起来,那就终究会给北路队伍带来不可预料的危险。不要说是北路方向上的青年旅,就上做为新军拳头部队的先锋旅也没有独自代替新军主力部队承担主要任务的责任。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越过旧疆的荒漠和群山进入异域的繁华地带,就要面临越来越多的攻坚战。张海和刘洪涛都不愿意看到少量的新军先锋在那些坚城之下消耗了过多的弹药以及面临不必要的风险。毕竟这几支在主力大军抵达之前首先入旧疆的队伍,主要任务是确保大军西进的落脚点和对旧疆的控制而已。

    想到这些,李少华也就克制了自己的冲动,带领队伍向着预定的方向行军。他不忘记让通信兵告诉巴图尔和顾实汗等人:因为双方暂时还不能做到亲密无间的绝对信任,双方的部队最好保持一定距离,但又不过远。这样在临敌交锋的时候更为方便一些。这也是同哈萨克人决战的过程成青年旅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高大的群山渐渐远去了,而居民点和平原开始渐渐多了起来。李少华和官兵们曾经在辽东和东蒙古旧地训练过骑术。这高山峡谷以西的异域草原明显要比蒙古东部最为繁华,也给了经历过不少干旱贫瘠之地的青年旅官兵们一种心旷神宜的感觉。

    在伊犁河下游一带,有个别哈萨克人的小阵,不过处理这些敌区居民点的事情,大多交给兵力更为充足的卫拉特诸部去做了。

    并没有前行太远的时间,前方负责远距离侦察的游骑传来了由侦骑直接带回来的消息:前方竟然发现了“大海“

    不过青年旅的参谋长乃至李少华等人当然清楚:队伍根本不肯可能只前进这么点儿距离就遇到“大海“,按照旅部的”战略地图“,西域有三海:队伍内对其称呼是:边海、西海、西洋。相距莫不下二三千里。

    在伊犁河下游遇到的这个“大海”,实际上就只可能是“边海”了。

    抵达“边海”之后,青年旅就选择了一处适合大军驻扎的地方迅速开始构建营地。而顾实汗所部则诚意满满的按照要求将从哈萨克诸部地盘里缴获过来的不少粮食送了过来。

    这也是队伍在出发的时候将驻军的据点选在这里的原因:在边海南部,十分靠近哈萨克王国的农耕地带,这也是能够为后续大军的云集和出发筹集足够给养的地方。

    在把大营修建的足够牢固的情况下,李少华也没有忘记在拥有了充足的河湖水源地之后让青年旅们轮流分批洗澡。

    为了让官兵们有事可做避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队伍里这两年以来有关制作军器方面“手艺好”的人还专门的成立了“临时军械营”,主要是制作各种旧炮和抛射的炸雷。这也是缺乏像样大型冶炼器材的情况下能够制造的对新军主力部队稍有用的一些火器了。

    驻军在伊犁河下由边海附近一带不过数日的时间,青年旅就通过后方的传信信使了解到了有关天山以南战事的一些基本情况。送信的信史甚至还带来了比较详细的战斗详报。

    了解到先锋旅入旧疆以来的不少作战后,陈少华稍稍有些自满的心却如同被泼了冷水:同火力精悍的新军最精锐部队相比,青年旅在武器装备上受到的局限确实是有些大了。

    不过他相信青年旅的官兵们,也相信新朝圣主张海与刘洪涛等人在队伍出征前的许诺,在作战中没有明显犯大错并达到预定任务的官兵们也一定能够在早则秋季,迟则入冬的时候同后续赶来的大部队回合,并使整个队伍彻底的更新火力。

    卫拉特诸部此时在反攻中也逐渐完成了对边海以东草原与居民点的控制与占据,不少本族的民众带着牛羊也逐渐的迁徙过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朝与卫拉特联军对这旧疆边海一带的控制才算真正稳固下来。

    在入旧疆以来的作战中,青年旅也深感队伍在骑战方面同草原一带军队的差距,在加紧建立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