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帝成长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玉帝成长录- 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也是众多大能选择南赡部洲,选择人族的原因之一。

    而此时南赡部洲的世界则进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正是因为这些圣人、大能转世重修,整个南赡部洲则出现了各种学说出现,纷纷宣扬,要建立道统,大概出现了100余家道统学说。

    这些道统学说的生灵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就成就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是一个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更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引发了社会的剧烈震荡。

    而各位大能降生之时异像连连。

    孔子降生之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而他还是“凤生、虎养、鹰打扇”。

    原来,孔子生下来时相貌极为怪异,头顶如反扣着的盂,中间低凹,四边高出,且面有七露之相: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

    其父以为他是个怪物,大为惊骇,便将他放在洞中,和妻子回了家。

    没有想到,更加奇异的事情发生了。

    初生的孔子嗷嗷待哺,山上的老虎跑来为他哺乳;当时正是秋高时节,洞中实在闷热,老鹰便飞来用翅膀为他扇扇,上山的人们见到了,都以为洞中的婴孩是凤凰之子。

    因此孔子的“凤生、虎养、鹰打扇”的故事便流传开来。

    老子降生也是颇为神奇,乃是其母亲夜作一梦,梦到天上太阳化成一颗流珠钻进了自己口中,其母因此得孕。

    后来老子的母亲怀孕整整81年,才在一棵李树下生下了老子,并且老子不正是正常生育,而是从母亲的左腋下生出的。

    老子生下便是皓首白发,而且老子生下可说话,他自己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帮姓李。

    而乔达摩转世之后,顺利诞生于一家王国之内,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唱咏之偈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当这些圣人、大能转世之后,如果带有前世的记忆,修行极为迅速,境界提升也快。

    同时,为了验证自身对天道法则的理解,纷纷著书立说,就像老子就提出了无为的思想,人道应法天道,所以为无为以至无不为。

    老子主要提倡“小国寡民”的思想,就是自然而然,遵守规律,不妄为。

    而乔达摩则提出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诸行是苦、涅槃寂静、以戒为归,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就是人与人的不平等造成的,而解决苦难的方法就是要实现众生平等。

    乔达摩认为,离苦趋乐是每位众生的自然天性,而难得的人身就是解脱苦难的最好时机。

    乔达摩宣称他的目的就是“普渡众生”,他的道就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

    如果说乔达摩的思想是大乘佛教,而此时还有一个生灵也宣称类似的思想,不过与“普渡众生”的不同,他们只求自己解脱,不渡众生,非不为也,而不能也。

    他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

    这个人就是被老子抓住的多宝道人,他也选择了转世重修,创立小乘佛教。

    因为他是从截教思想而来,多是强调自身修持,不假外物,只求自己解脱。

    而此时还有一种类似的说法在南赡部洲流传,那就是只要勤修,就可以实现了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净土佛菩萨的依正庄严功德。

    当张昊天听闻这三种学说之时,马上就想到了佛教的三大佛,分别是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

    释迦牟尼主要主宰佛教的婆娑世界,是佛教的创立者,被称为是至尊佛。

    阿弥陀佛掌管西方极乐世界,又称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他主要指引人们通往极乐世界。

    还有在东方琉璃世界里的药师佛,据说主宰着佛教所说的善恶因果。

    张昊天喃喃道:“没有想到,后世的佛教三大流派在此时就已经开始流传开来,不知道这三家是否如地球那般成就呢?三家又是如何都归为佛家呢?”

    此时,除了佛家思想,此外还有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说流传。

    像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其中有个名叫邹衍的人也是转世重修之人,而他还是造化道场出去的。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当然,这其中还有对地球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儒家。

    儒家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除了这些主张,其最初的创始人孔子更是将他的思想用于国家的统治当中、用于生活实践当中,游走七十二国,并最终建立自己的国家。

    孔子还大肆收罗门徒,有弟子三千之说,并在儒学思想的基础成立了一个门派——儒门,成为当世第一门派学说。

第555章 孔子的抱负() 
    

    孔子可以说是生在了一个乱世,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个乱世,才给了他莫大的机会去实现他的抱负和主张。

    孔子出生于鲁国,在陬邑定居,他的父亲叔梁纥官职为陬邑大夫,就是一个邑的小官而已。

    孔子小时就被遗弃过,长大一点点就先后失去了父亲和母亲,身世说可怜也是可怜。

    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17岁之时,母亲颜征去世。

    双亲失去只是他人生亲情上的挫折,而他人生仕途上的挫折则是一次拒之门外。

    当年在一次鲁国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时,孔子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而这个阳虎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后来成为了鲁国不可一世的人物。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上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开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

    孔子一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的工作,后来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对于这些事务,他之前都没有接触,都是一一学习处理。

    后来,孔子开始开办私学,教授学生,而且不分贵贱,不分贫富,开创了当时的先河。

    此前,教授学生一般都是氏族的特权,这是第一次面向平民的教育。

    到了30岁之时,孔子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而当时,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就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国发生内乱时,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随之离开鲁国。

    到了齐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因此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孔子无论在哪里都处于学习之中,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随着孔子名声越来越大,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

    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而此时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已经乱了君臣之纲,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因此选择不出仕,而是隐居起来修著《诗》、《书》、《礼》、《乐》。

    此外,在这个时间里,孔子还带领着众多弟子却游历,弟子们跟着他走遍了各国,吃了许多辛苦,甚至有被敌人围困、被杀死的危险。

    有一次,他们被困兽在一个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地方,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十分悲惨。

    最后还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来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还有一次,孔子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只好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后来孔子也自嘲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不过正是这样艰苦的情况磨砺了孔子,让他不断完善了自身的思想。

    如在道德方面,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主张人道与天道、地道相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

    孔子的最高理想称之“天下为公”的“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后来,有着丰富经历的孔子有机会升为鲁国大司寇,其实担任的就是过去宰相之职。

    而此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称之为三桓,在鲁国可谓权柄极重,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甚至一些家臣可以决定鲁国之朝政,纲常已经十分破坏。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孔子来说影响极大的事情。

    那就是孔子刚刚当上大司寇摄相事不久,有个少正卯的被诛杀了,而且是以孔子的名义被诛杀的。

    这个事件后世被称为“孔子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

    少正卯和孔子一样都是开办私学的人,招收学生。

    少正卯能言善辩,他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

    对此,孔子不仅不介意,而且鼓励弟子多听多学,与少正卯也是神交已久。

    不过大都不明真相的人则认为,少正卯的被诛杀当作孔子妒贤忌能,这个事件对孔子的刺激极大。

    数十年来,孔子对自己的名声极为看重,也在生活之中践行自己的理念,没有想到在他刚刚当上大司寇,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不仅是对他的名声造成重创,也是对他理念的一次重创,因此对他的打击极大。

    而手无缚鸡之力的孔子几近疯狂,这让他的弟子不知所措。

    然而就在这样刺激下,孔子竟然意外打开了神识空间,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前世今生。

    当时,孔子虽然披头散发,眼窝深陷,不过眼睛却极亮,一股威严的气息从身体之中散发出来。

    他看着附近的弟子,又望向了深宫之中奄奄一息的国君,再望向了三桓所建城堡,朗声道:“既然我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要为我而改变,我让儒门成为圣人之门庭、帝皇之尊崇、万民之敬仰之所。”

    当他的弟子听到孔子的抱负后,更加地不安,子路则道:“老师的疯癫更加严重了,这都出现妄想症状了,快,快请扁鹊大夫过来。”

    孔子则对着诸位弟子言道:“不必请扁鹊了,为师已经好了,大家放心吧!”

    孔子然后吩咐道:“子我,你去向鲁王汇报,说我已经好了,明日就可以继续履职;子贡,你去三桓所建城堡,与三桓结交,了解详细情况,越详细越好;子路,你擅长武学,现在孔家好好整治一番……”

    孔子一番吩咐下去,大家才知道他是真的好了,都是十分高兴。

    不过,大家也有了些陌生感,之前的孔子主要是教育为主,不擅长安排事务这等事情,像现在这样一件件事情安排好,还是头一次。

    看着大家有些不可思议的表情,孔子笑道:“看什么看,我还是我,只不过经过少正卯一事,我是看得更明白了,以后咱们师徒共同努力,还这个世界一个朗朗乾坤吧!”

第556章 孔子OR含真() 
    

    孔子在神识空间再次打开之后,就明白了自己的前世今生,他乃是不惜功德圣人这个身份而毅然决然地转世的含真。

    孔子之所以没有恢复记忆,乃是含真接受了张昊天的意见而决定封存记忆的方式而转世。

    含真还记得张昊天当时所说的话:“我倒是建议你不要一开始就带着这世记忆,你是神识之身,一开始就站位极高,反而忽略了脚下,你想修补漏洞,从平凡人做起,体验一下凡夫俗子的喜乐哀愁,这次倒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含真这次之所以选择转世,就是因为他觉得自身从张昊天神识脱离开来之后,修为境界就十分高,这种高可以让他站得高望得远,是好事,同时他也虽然知道低处是什么样子,但低处到底具体是什么样子,他是不知道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一个成年人知道碰到热水肯定会烫得要死,这个含真是知道的。但如小孩那样非得体验一番才知道是两个概念。

    一个是虚幻的知道这个知识,一个是通过亲身感受才知道这个知识,两者看似没有什么区别。

    可是一旦到了圣人之境,那可能就是很大的漏洞,这也是含真选择听从张昊天建议的原因。

    在恢复了记忆之后,他静静地坐在那里体会了许久。

    在他以孔子的身体生活在南赡部洲之时,他实实在在地经历了凡夫俗子的爱恨情仇,许多感受是那么地具体和鲜活,让恢复了记忆的含真感到十分的值得。

    正是因为经历了凡夫俗子的艰难,含真才坚定了为这个世界做些事情,“还这个世界一个朗朗乾坤”。

    当一切恢复了平静之后,含真所想的是:“那就从混乱的鲁国开始吧!我要扭转乾坤。”

    随着含真恢复了记忆,他的容颜是越来越年轻,精神是越来越好,一股帝皇之气从内往外散发着,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信服之感。

    随着记忆的恢复,含真开始进入到修炼当中。

    此时的南赡部洲因为众多圣人和大能的转世导致灵气极为充沛,含真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心境已然极高,再加上他之前就想好如何修补漏洞,自然修炼起来极为迅速,他的境界也在飞速地提升着。

    含真并没有因为修炼而耽误政事,每日还是正常处理事务,仿佛诛少正卯之事没有发生一样。

    随着他境界的提升,含真可以感知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对于凡夫俗子的所谓秘事就了解得极多。

    看到含真每天没事人似的还正常处理政事,包括季氏的阳虎,还有公山不狃、叔孙辄等人便私下底议论纷纷。

    “将诛少正卯这样的脏水泼在孔子的身上,这样他还没气疯?那孔子还是挺能忍啊!”

    “本来希望通过这样将孔子排挤出去朝堂,没想到反而让他更积极,真是没想到!”

    “那孔子就是一个假君子,如果按照他的那一套来执政,什么君君臣臣,那哪还有我们的活路?一定不能让他们长久。”

    ……

    孔子是真正明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