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秉承着礼尚往来的心思,章德承也特意恭维了太子朱和堉几句,认为太子日后必然会是一代圣君云云。
一时间,太子朱和堉与章德承之间可谓是气氛融洽,相互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许多。
眼看着时机成熟了,太子朱和堉终于表露出了招揽之意,说道:“不瞒章神医,我这次赶来见你,是想要将你接到东宫居住。我相信,到了东宫之后,您的一身医术将会更有施展的空间,也更加符合您造福于天下的本心,不知章神医意下如何?”
在太子朱和堉想来,自己这次邀请章德承前往东宫,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一来,赵俊臣没有机会从中作梗;二来,他与章德承也初步建立了交情;三来,章德承的秉性天下皆知,此人厌富爱贫,为贪官富商治病的时候往往会索要天价报酬,为平民百姓医治的时候却往往是分文不取,还经常倒贴药钱,与赵俊臣自然不是一路人,反倒是与太子朱和堉的性格更加接近。
所以,太子朱和堉坚信,章德承如今在赵府暂住只是权宜之计,只要自己开口邀请,章德承一定会干脆利落的答应的。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是完全出乎了太子朱和堉的意料,甚至还让他感到了难堪。
……
……(未完待续。)
第五百六十四章。世间之事总如此(下)。()
……
……
幼稚的人总有一个共性,他们会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但世事总是有些复杂的,如今的太子朱和堉虽然成长了一些,但依然是难以彻底摆脱心中的幼稚天性。
太子殿下以己度人,认为这世间所有品德高尚的人都会厌恶赵俊臣,绝不会主动靠近。
所以,太子认为,如今他给了章德承一个远离赵俊臣的机会,章德承就一定会顺势答应自己。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却说,听到太子朱和堉的邀请之后,章德承并没有痛快答应,反倒是表情犹豫,并且下意识的向着赵俊臣看去,竟是在主动征询赵俊臣的意见。
见到这一幕,太子朱和堉还以为是章德承担心自己离开赵府之后会遭遇赵俊臣的报复,于是开口宽慰道:“还请章神医安心,你不必顾忌任何人!也绝不会有任何人因为章神医的决定而进行刁难!即使当真是有人想要刁难章神医,我贵为储君太子,也绝对有能力庇护章神医的周全,绝不会让章神医受到任何委屈!”
斩钉截铁的说了这么一句之后,太子朱和堉转头向着赵俊臣看去,语气凝重的问道:“赵大人,你说呢?”
威胁之意,毫无遮掩。
面对太子朱和堉的隐隐威胁,赵俊臣依然是神色自若、面带笑容,并且还帮着太子朱和堉劝说章德承,道:“太子殿下的话确实有道理!还请章神医放心,你若是离开了赵府前往东宫居住,成为太子殿下的心腹之人,我只会为你高兴!所以章神医大可不必顾及我的想法……只可惜……”
说到这里,赵俊臣摇头叹息,道:“只可惜,原本还打算与章神医进行长久合作的,若是神医前往东宫居住,这个计划就只能搁浅了,但太子殿下身份尊贵,地位权势远高于我,我能够办到的事情,想来太子殿下也一定可以办到!”
赵俊臣不说还好,但赵俊臣说到“长久合作”之后,章德承竟是愈加犹豫了。
其实,太子朱和堉的想法并没有错,章德承与赵俊臣并不是一路人,更加谈不上志同道合,但章德承如今甘心住在赵府、任由赵俊臣驱使,却也是有原因的。
前文已是讲过,赵俊臣为了拉拢章德承这位神医国手,也是为了进一步扭转自己的民间形象,曾经向章德承提议过两人合作开办一家医学院的事情,赵俊臣会提供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确保医学院的正常运转,但不会插手医学院的具体运营,至于章德承将会是这家医学院的院首,具体负责医学院的一切事务。
章德承医术固然是高明至极,但他的医德则是更加令人钦佩,用自己的一身医术造福天下百姓乃是章德承人生的最高志向,所以他自然是难以抗拒赵俊臣的这项提议,毕竟这家医学院一旦成立之后,民间将会增添大量的合格医生,也将会有数以万计的百姓受益,这要比章德承独干的效果强多了。
也正因为如此,章德承这段时间以来才会甘心受赵俊臣的驱使,赵俊臣让他干什么他就毫无怨言的干什么,近乎成了赵俊臣的私人医生一般。
对赵俊臣而言,任何人都有弱点,有些人的弱点是名,有些人的弱点是利,有些人的弱点是女色,有些人的弱点是权力,而章德承胸怀天下的医德,也同样是他的弱点所在,只要拿捏住了这一点,控制章德承并不比控制那些贪官污吏复杂多少!
如今,章德承固然是更加欣赏太子朱和堉,他与赵俊臣也确实不是一路人,但听到太子朱和堉的邀请后,章德承却是十分犹豫。
太子朱和堉的名声固然很好,但也正因为如此,朱和堉肯定不如贪官赵俊臣有钱,章德承理想中的医学院简直就是一只吞金兽,赵俊臣有能力支持章德承的想法,但太子朱和堉却未必有能力。
另一边,听到赵俊臣的话语,再看到章德承愈加犹豫的神色,太子朱和堉终于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劲,问道:“章神医,却不知赵俊臣所讲的‘长久合作’究竟是指什么?”
章德承并没有任何隐瞒,答道:“还望太子殿下知晓,赵大人前些日子曾向章某提议,说他会提供人力财力开办一家规模庞大的医学院,由章某来担任院首之职,若是章某前往东宫居住,这件事恐怕是很难有结果了……”
听到章德承的解释,太子朱和堉有些不以为然,道:“原来如此,我还当是什么事,不过是一家医学院罢了,若是章神医你愿意的话,我马上就可以安排章神医进入御医院任职,以章神医的医德医术,成为御医院的院首之位想必是指日可待,只是一家医学院罢了,章神医又何必在意?”
若是其他医生听到了太子朱和堉的承诺,必然是欣喜若狂,但章德承却是神色郑重的摇头道:“太子殿下,御医院固然是天下杏林人士的圣地,然而那里的御医们只为皇室与重臣看病,却并非是章某的心中向往所在!以章某看来,为皇室与重臣们医治的名医国手已经足够多了,并不缺章某一人,反倒是民间的千万百姓没有太多的名医可寻,他们也更加需要章某,所以章某当年才会拒绝陛下的征召,依然留在民间游医……”
说到这里,章德承的神色间闪过了一丝向往,继续说道:“而赵大人所提议的医学院,却是面向于民间百姓、为百姓们培养杏林人士的地方,这家医学院一旦开办起来,数十年之后将会极大缓解民间缺乏医士的情况,这才是章某真正看重的事情,还望太子殿下可以理解。”
章德承虽然是拒绝了太子朱和堉的提议,但听到章德承的解释之后,太子朱和堉却是肃然起敬,叹息道:“却是我看低了章神医的医德志向,仅凭这样的胸怀想法,章神医就不愧是民间所传颂的万家香火生佛了!”
然后,太子朱和堉同样是表情郑重,说道:“既然是如此利民的事情,章神医又何必要求助于赵俊臣这种人?还请章神医放心就是,等章神医入住东宫之后,这家医学院的开办与维持所需的开支,就由东宫全部负责了!”
太子朱和堉的这番话,可谓是诚意十足、信誓旦旦,但他依然是把事情想简单了。
毕竟,朱和堉再是爱惜民力、看重百姓,但他从小生长在皇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任何东西都是唾手可得,难免有些不接地气,并不理解开办一家医学院究竟需要多么庞大的开销。
不过,朱和堉虽然不理解这些,但章德承扎根于民间,却是十分明白这笔开销将会是多么惊人。
所以,听到朱和堉的承诺之后,章德承不仅没有激动幸喜,反倒是表情认真的较真道:“太子殿下您恐怕不了解,开办一家医学院的开销,可不是几万两银子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读书人学文只需要书本笔墨,一位老师就能教导几十位学生,武人练武也只需要刀枪器械,外加一些肉食补充罢了,但学医的开销则是要庞大许多……
……先不谈这家医学院创办时所需要的土地房间院落,仅是聘请教师就是花费不菲,想要教出合格的学生,老师的水平就要更高才行,拥有这般水平的医生,往往是各地的杏林魁首,他们并不缺银子,需要很高的价钱才能聘请过来,而且为了保证学生的成才,一位老师最多只能负责两三个科目、同时教导六七位学生,根据章某的估算,医学院开创之后,至少需要聘请二十位杏林高手任教,仅仅是这些杏林高手的聘请薪水,每年就需要三五万两银子……
……此外,学生要学习医术,辨识与熬制药材乃是基本,这部分药材方面的开销,又是大笔的银子……
……还有,学生们学习了基本医术之后,还要跟着老师游医民间积攒经验,这部分旅费恐怕也需要医学院的补助……
……与此同时,学医开销极大,民间愿意学医之人又不可能出自于富贵之家,所以学生们也不可能交纳太多的学费,学院甚至还要提供学生学生们的基本衣食……”
就这样,章德承开始掰着指头向太子朱和堉详细计算医学院的每一项开销花费。
这家医学院关系到章德承一生志向,也难怪章德承会如此较真。
另一边,章德承每说一项开支,朱和堉脸上的笑容就愈加僵硬了一分,神色隐隐还有些尴尬。
因为,太子朱和堉发现,就算是把东宫每年的银子全都贴进入,也还不够这家医学院日常开销的一半!
一开始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会承担此事,最终却发现自己压根没有这种能力,太子朱和堉自然是有些窘迫尴尬。
眼见着章德承还在一项项的算账,所需的银钱数目也是越来越高,太子朱和堉终于是忍不住打断问道:“章神医,一家医学院而已,必须要这么多银子吗?可否削减一些?”
章德承神色郑重的摇头道:“章某所列举的种种,都已经是最低限的数目了,实在是不能再削减了……事实上,赵大人提供的条件,要比章某所列举的这些还要更高一些!”
说到这里,章德承的想法也终于坚定了起来,再次说道:“章某愿意住在赵大人府上,也全是为了此事!若不是因为此事,章某如今早已经离开京城、继续游医天下了!所以,若是太子殿下您不能襄助此事的话,恐怕章某就不能随您前往东宫居住了。”
就这样,章德承终于是彻底拒绝了太子朱和堉的邀请。
对于章德承的拒绝,太子朱和堉也是无话可说。
世间之事,往往总是如此,像是理想、志向之类的东西,固然是崇高美好、令人向往,但它们往往需要向现实低头,而所谓的现实,却往往是由铜臭物决定的!
这一次,太子朱和堉就是输给了他向来是不屑一顾的铜臭物。
……
……(未完待续。)
第五百六十五章。()
……
……
章德承直接拒绝了太子朱和堉之后,太子朱和堉自觉脸上有些挂不住,认为自己在赵俊臣面前丢了颜面,在赵俊臣含笑的目光注视之下,朱和堉只觉得浑身不自在,所以他很快就离开了。
然而,匆匆离开之际,太子朱和堉并没有注意到,赵俊臣这一次并没有随他离开,而是找了一个理由留在了崔府之中。
与此同时,世人只以为赵俊臣这次前来崔府是为了与太子朱和堉争夺章德承的归属,注意力也大都放在太子朱和堉与章德承的身上,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赵俊臣与崔勉在事后秘密交谈了一段时间的事情。
即使某些有心人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快就被另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转移了。
那就是,闹出了诸多风波、引起了朝野瞩目、让朝中百官争论许久的内阁补位人选,终于要尘埃落定了。
因为太子朱和堉的异军突起,让德庆皇帝在内阁辅臣的委任方面占据了主动,将内阁辅臣的任命方式由“廷推”改为“特简”,百官们只能向德庆皇帝上奏疏表明自己支持的人选,然后再由德庆皇帝从受推举最多的几位大臣之中决定最终的内阁补位人选。
这一天,各大派系皆是极力的拉拢游说各方,纷纷为各自的支持者造势拉票,期间或是许诺、或是拉拢、或是交易、或是威逼,各施神通、热闹不凡。
这样一来,所有人皆是被这件事情吸引了目光,也就忽视了赵俊臣与崔勉趁机见面、秘密交谈的事情。
但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虽然,表面上看去,这件事完全没有改变任何事情,崔勉事后依旧是对赵俊臣敬而远之,崔倩雪身体彻底恢复之后也再次被崔勉赶出了崔府,一切皆是回归原样,但实际上,很少有人注意到,正是从这次密谈结束之后,赵俊臣在清流与读书人当中的名声形象开始逐渐发生了转变。
在此之前,赵俊臣虽然是一直都在着手扭转自己的名声,但主要是针对民间百姓,虽然是渐有成效,但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毕竟在这个时代,话语权始终是掌握在清流与读书人的手中。
然而,从这一天开始,赵俊臣开始了对清流与读书人的渗透与控制!
当然,赵俊臣从前的名声太过狼藉,而清流们的性格又一向是以固执著称,想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形象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这种转变还是一点点的发生了,至少清流们开始承认,赵俊臣虽然是一个贪官,但至少是一个有能力的贪官,朝廷的财政状况因为赵俊臣而改善不少,却不似从前一般固执的认为赵俊臣一无是处。
与此同时,当清流们承认了赵俊臣的优点与功绩之后,他们对待赵俊臣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悄然的转变。
当然,这些皆是后话,暂且不提。
却说,赵俊臣离开了崔府之后,就一直是面露沉思之色,只是不断考虑与完善着自己渗透清流的计划,却并没有太过在意内阁补位人选的事情。
因为,赵俊臣实在是太过了解德庆皇帝了,当德庆皇帝得到了内阁的委任权之后,赵俊臣就已是能够将后续的变化猜到七七八八。
虽然,其中某些变化并不是赵俊臣所期望看到的,但既然已是注定要发生的事情,赵俊臣也就不会再去浪费精力与心神,赵俊臣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在这般情况之下只会顺水推舟、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事实上,德庆皇帝最终的反应,也确实没有出乎赵俊臣的意料!
*
第二天清晨,百官们无一缺席,尽数来到了皇极殿参加早朝。
按照德庆皇帝的说法,他将会在这一天决定新任的内阁辅臣,所以百官们皆是异常关注,不敢错过任何的细微变化。
毕竟,内阁一旦发生变动,整个朝廷格局也会随之变化,这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
最终,在万众瞩目之下,德庆皇帝驾临到了皇极殿,早朝也正式开始了。
百官们山呼“万岁”之后,大殿内却是一片肃静,没有大臣上折子请求圣断,也没有官员向德庆皇帝禀报政务,各大派系也暂时停止了相互攻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