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摄政大明- 第2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所以等陛下回京之后,为了稳定局势,也只能寻找一只倒霉的替罪羊来平息众怒了,而且这只替罪羊还必须拥有足够的份量……这样一来,黄阁老作为陛下南巡期间的留京辅政大臣,恐怕是要倒霉了,任谁也救不了他……”

    “什么!?”

    “黄阁老危矣!”

    “怎么会这样!?”

    一时间,张诚、林维、霍正源三人,皆是神色大变、纷纷惊呼。

    作为朝廷的高层官员,他们自然能够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林维忍不住开口相求,道:“首辅大人,您如今已是内阁之首,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黄阁老则是您最重要的盟友,您可一定要救救我家黄阁老啊!”

    沈常茂依然摇头,说道:“老夫与黄阁老同朝为臣二十余年,近段时间以来也是合作愉快,自然不会见死不救……但很可惜,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是老夫也救不了他!三位大人可知道,陛下为何会突然放过周尚景吗?这是因为陛下与周尚景已是达成了秘密协议,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陛下将不再追究苏州倭寇的事情,而周尚景则要全力配合陛下稳定朝野局势……所以,等咱们回到京城之后,不仅仅是陛下要让黄阁老成为替罪羊,周尚景也要让黄阁老背黑锅,老夫虽然是内阁首辅,却也不可能同时违背陛下与周尚景的共同意志,可以说,黄阁老如今已是注定要黯然下台了!”

    听完沈常茂的这一番话,张诚、林维、霍正源三人更是表情仓皇、面色苍白。

    确实,满朝上下,能够对付周尚景的只有德庆皇帝、能够对付德庆皇帝的也只有周尚景,若是德庆皇帝与周尚景联手的话,绝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够违背他们的意志!

    另一边,沈常茂突然话锋一转,又说道:“不过,黄阁老乃是老夫的重要盟友,老夫与他多年来一直是惺惺相惜,所以老夫虽然救不了他,但也不会什么都不做,该尽力的地方还是要尽力的……比如说,三位大人若是愿意的话,完全可以投靠老夫,只要你们受到老夫的庇护,即使黄有容倒台了,也绝对不会牵连到你们,你们依然是朝廷的少傅、尚书、大学士,或许还可以更进一步也说不定!总之,看在黄阁老的面子上,老夫一定会视你们为亲信,绝不会亏待了你们,而老夫得到了你们的辅佐之后,也是如虎添翼,咱们的声势,也绝不会因为黄阁老的倒台而降低多少!”

    说完,沈常茂笑眯眯的看着三人,问道:“老夫的心意甚诚,却不知道三位大人意下如何啊?”

    这一刻,沈常茂终于是图穷匕见,撕下了假惺惺的同情面具,曝露了自己意欲趁机吞并“黄党”的真实企图!

    听到沈常茂的招揽之后,霍正源神色一动,心中有些动摇——既然黄有容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么改投沈常茂的门下也是一件可以考虑的事情。

    然而,霍正源还没有来得及开口讲话,张诚已是神色愤怒的起身指责道:“沈常茂!没想到你竟是如此的无耻下作!黄阁老乃是你的朝中盟友,在盟友遇到危难之际,你不仅不思救助,反而********的想要吞并盟友的势力,你这般背信弃义,难道就不怕受人唾弃吗?”

    与此同时,林维也是冷哼了一声,虽然没有说话,却也是怒气冲冲的瞪着沈常茂,显然他的态度与张诚完全一致。

    与霍正源不同,张诚与黄有容乃是同乡、同窗、同科进士的关系,林维与黄有容的关系更是儿女亲家,两人与黄有容关系紧密,对黄有容也是忠心耿耿,除非黄有容确实是彻底失势了,否则他们绝不会轻易背弃黄有容的。

    另一边,听到张诚的指责之后,沈常茂的表情渐渐冰冷了下来,恢复了往日的严厉面容:“哦?你说老夫无耻下作、背信弃义?哼!你们身为黄有容的亲信,难道就不知道黄有容前些日子在京城里的那些小动作吗?趁着老夫伴驾南巡的机会,那黄有容暗中渗透、收买、打压老夫门人的事情难道就少了吗?你们真当老夫不知道黄有容的那些小心思与小动作?作为黄有容的亲信,你们竟然还有脸说老夫?”

    听到沈常茂的讥讽,张诚与林维皆是无言以对。

    作为黄有容的亲信,他们自然知道黄有容意欲吞并“沈党”的计划,却是无法反驳。

    从某方面而言,黄有容与沈常茂不愧是一对盟友,两人的所作所为,也是一丘之貉,大哥不说二哥。

    于是,张诚也没有接话,只是冷声说道:“道不同,不足为谋!沈阁老虽然不愿意出手相助,但我等三人多年来深受黄阁老大恩,却也不能视而不见、背弃旧主!即使是陛下与周尚景联手打压黄阁老,我等也绝不会束手就擒!告辞了!”

    说完,张诚已是神色毅然的转身离开了。

    与此同时,林维也是起身相随。

    霍正源的心中虽然有些不同的想法,但犹豫了一下之后,终究还是跟着张诚、林维二人离开了,并没有更多的表示。

    另一边,沈常茂看着三人离去的背影,则是眼神冰冷。

    没想到,自己吞并“黄党”的计划竟是开局不利。

    不过,沈常茂并不着急,在他看来,想要吞并“黄党”势力,最关键的地方不是张诚、林维、霍正源三人,而是即将要倒台的黄有容!

    只要黄有容愿意将自己的势力、人脉、权柄等等全部转交给沈常茂,那么张诚、林维、霍正源也只能乖乖的投靠于自己。

    而且,沈常茂相信,黄有容一定会这么做的。

    毕竟,沈常茂与黄有容依然是盟友关系,双方还没有正式的撕破脸面,而且沈常茂如今已是内阁首辅了,地位不通往常!黄有容唯有如此选择,才不会输的太惨!

    所以,沈常茂并不着急。

    然而,沈常茂并不知道的是,打算趁机撬黄有容墙角的人,并不仅仅只是他一人而已。

    在暗中,作为直接促成了黄有容倒台的真正主谋,赵俊臣已是磨刀霍霍、等待许久了!

    ……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一章。聪明人的烦恼。() 
……

    ……

    沈常茂吞并“黄党”的计划之所以会开局不利,原因就在于沈常茂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竟是意欲一口气将少傅张诚、礼部尚书林维与大学士霍正源三人全部拉拢到自己门下。

    然而,想要拉拢一个人容易,想要同时拉拢三个人则非常困难,人心不齐、相互顾虑,沈常茂的计划自然是以失败为告终了。

    其实,沈常茂若是姿态放低一些,将三人分别约出来密谈,效果就会大为不同,即使是张诚、林维这样的黄有容铁杆支持者,恐怕也会认真考虑沈常茂的提议,更别说霍正源之流了。

    可惜,沈常茂成为了内阁首辅之后,野心变大了,胃口也变大了,却有些急于求成了。

    另一边,作为太子朱和堉整顿商税这件事的幕后推手,黄有容的倒台失势也早就在赵俊臣的意料之中——在黄有容即将倒台之际,赵俊臣自然也打算分一杯羹、趁机瓜分黄有容的势力范围。

    不过,赵俊臣只是区区一位尚书罢了,不像是沈常茂一般乃是内阁首辅,自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与胃口。

    依照赵俊臣的计划,在黄有容的三位干将之中,他只会拉拢大学士霍正源一人!

    大学士霍正源,乃是阁老黄有容的心腹、智胆、与首席谋士,但在“黄党”官员之中,他的地位只能排到第四位,除了黄有容之外,不论是少傅张诚,又或是礼部尚书林维,地位皆要比他更高一些。

    虽然,霍正源的心智、手段、城府等等均是要比张诚与林维更胜一筹,但林维乃是黄有容的亲家,张诚则是黄有容的同窗、同乡、同科,这两人与黄有容的关系更加亲近,在“黄党”之中,霍正源的地位自然是边缘化了一些。

    不过,霍正源信奉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原则,一向不喜欢出风头,只要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霍正源并不会斤斤计较这些事情。

    但实际上,在“黄党”之中,霍正源的重要性却是仅次于黄有容,这不仅仅只是因为霍正源的谋略才能,也是因为霍正源为人低调、性格温和,一向是与人为善,不似林维、张诚一般高傲难处,所以霍正源在“黄党”官员之中威望甚高、人缘极好。

    也就是说,赵俊臣只要能拉拢到霍正源,那么就会有相当多的“黄党”官员愿意跟随霍正源投靠到赵俊臣门下。如此一来,赵俊臣蚕食“黄党”的计划,也就会事半功倍。

    此外,霍正源本身的才智、手段与心性,也是赵俊臣十分看重的。

    所以,对于霍正源,赵俊臣已是势在必得——前段时间,赵俊臣与霍正源一同前往淮安查访淮安知府李欣的冤案,之后又借着这件案子卖给了霍正源一个人情,让他讨了德庆皇帝的欢心,这就是为了拉拢霍正源,为如今的收买做铺垫。

    相比较沈常茂的临时起意,赵俊臣已是谋划多时了!

    *

    却说,德庆皇帝宣布了返京的旨意之后,赵俊臣与礼部官员们忙碌筹备了整整一天时间,终于是将一切都准备妥当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的辰时三刻,南巡船队准时离开了苏州,驶北而去。

    因为太子朱和堉捅了商税的大篓子,与南巡时的悠然态度不同,德庆皇帝需要尽快的赶回京城稳定局势,所以南巡船队的回京行程也十分紧促,一路上不会有任何的耽搁。

    南巡的时候,从常州到苏州,南巡船队一路上足足用了近两天的时间。

    但返程的时候,情况则是截然不同,南巡船队自从起航之后就一直是满速航行,离开苏州之后,当天傍晚就已是到达了常州境内。

    来到常州之后,德庆皇帝并不打算停留,只是稍歇一晚之后,就要继续北上返京。

    而就在这一天晚上,赵俊臣秘密约见了霍正源。

    *

    另一边,霍正源得知了黄有容的危机之后,就与林维、张诚二人不断商讨着扭转局势的方法。

    可惜,黄有容的倒台,已是大势所趋,不论三人如何商议,皆是无法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

    对此,林维与张诚二人即是感到焦急、又是感到绝望。

    至于霍正源,心中的想法则要更多一些。

    与林维、张诚二人不一样,霍正源与黄有容的关系没那么紧密,也没那么忠心,从某方面而言,霍正源与黄有容的关系也并非是从属,更像是合作——霍正源向黄有容付出自己的才智与能力,而黄有容则为霍正源争取利益与地位,双方互助互利,仅此而已。

    如果黄有容依然还是阁老的话,那么霍正源也愿意继续效忠于黄有容,但黄有容的倒台既然已是不可逆转的事情了,那么霍正源的脑中自然是浮现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良禽择木而栖”之类的想法。

    毕竟,霍正源与黄有容的关系一般,并不需要为黄有容陪葬。

    只是,霍正源虽然产生了更换门庭的想法,但自己究竟应该投靠哪一家势力,霍正源却依然拿不定主意。

    霍正源是一位聪明人,眼光十分透彻,对于将来的道路选择,也十分谨慎。

    如今在庙堂之中,既有影响力又有实力的派系,只不过有五家罢了——分别是前任首辅周尚景的“周党”、现任首辅沈常茂的“沈党”、户部尚书赵俊臣的“赵党”、太子朱和堉的“******”、以及德庆皇帝的“帝党”。

    对于霍正源而言,最好的选择无疑是投靠德庆皇帝、成为“帝党”的一员——可惜,霍正源既不是勋贵家族出身,也没有拍马屁的弄臣本事,再加上他的“黄党”背景,即使他投靠了德庆皇帝,也注定不会受到德庆皇帝的看重,只能渐渐的边缘化,霍正源对此自然是不大愿意。

    太子朱和堉乃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投靠太子朱和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惜的是,霍正源虽然不是什么大贪官,但也并非是严于律己的清流,以太子朱和堉的秉性,未必能够接受他,而霍正源本身也受不了太子朱和堉的那些“清规戒律”。

    沈常茂乃是当今内阁首辅,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也透漏了拉拢霍正源的意图,只是霍正源却不大愿意投靠沈常茂,原因无他——沈常茂的性格太刚愎了,注定与霍正源合不来。此外,沈常茂如今身为内阁首辅,固然是春风得意,但沈常茂的本事根本配不上他如今的地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栽跟头,这反而是一个危险因素,霍正源却不愿意站在危墙之下。

    周尚景屹立庙堂数十年,手段高明、眼光长远、心智深沉,即使是德庆皇帝也轻易奈何不了他,乃是霍正源最敬畏的人物,从某方面而言,投靠周尚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惜,在霍正源的眼中,周尚景也属于“危墙”之列——周尚景太老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退出庙堂,此外,德庆皇帝也太憎恨周尚景了,被皇帝时常惦记着绝不是一件好事。

    如此一来,霍正源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靠赵俊臣。

    然而,在霍正源眼中,投靠赵俊臣乃是最下等的选择,原因很寻常——赵俊臣的资历太轻、根基太浅、地位不足、名声太差,还是太子朱和堉的眼中钉!

    虽然,经过前段时间的相处,霍正源对于赵俊臣的印象不错,也认可赵俊臣的眼光、手段、心智,甚至还因为赵俊臣而讨了德庆皇帝的欢心,但这些并不足以影响霍正源的选择。

    这样一来,经过诸多分析之后,霍正源发现自己的选择看似很多,但实际上这些选择竟是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不由有些苦恼,只觉得有时候分析得太透彻也并非是一件好事。

    而就在霍正源苦恼不已的时候,突然有下人向他禀报,称是赵俊臣秘密约他到常州的“钓鹤楼”相见。

    听到禀报之后,霍正源微微一愣,又思索了片刻之后,霍正源起身道:“说起来,前段时间我还欠了赵大人一个人情,却也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既然如此,那就不妨见见他吧。”

    ……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二章。收服(上)。() 
……

    ……

    当霍正源来到钓鹤楼的时候,赵俊臣已是在雅间之中等待多时了,等到霍正源现身的时候,更是亲自出门相迎,表现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态度。

    不过,霍正源也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了,自然不会因为赵俊臣的做作姿态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他见到赵俊臣之后,态度十分的热情客套,但也正因为他的表现太过于热情客套了,却反而让人感觉到了一丝明显的疏远之意。

    霍正源是聪明人,他很清楚赵俊臣这个时候约他密谈的意图,无非就是趁机拉拢自己、想要撬黄有容的墙角罢了。

    对此,霍正源并不如何反感——从某方面而言,若是赵俊臣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动作,霍正源反而会小觑赵俊臣,会认为赵俊臣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但他经过详尽的分析之后,认为赵俊臣的缺陷与隐患实在太多了,并不是自己理想的下家,所以霍正源并不会投靠赵俊臣。

    许多时候,“热情”、“客套”等等态度相当于“真挚”、“诚心”的反义词,霍正源表现出了这样的态度,就是为了告诉赵俊臣——他绝不会投靠赵俊臣,让赵俊臣放弃幻想!

    见到霍正源异乎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