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崇祯皇帝?此刻在他心里就是一个笑话!
溅落的雨滴打湿了裤脚,身旁撑伞的仆从顾上顾不了下,相爷在雨中发呆太久,可瞧他沉重的脸神,却又不好催促他上轿避雨。
“罢了,罢了,且看看,起轿去吏部尚书府!”
想不明白就不想,念及崇祯皇帝交代的任务,温体仁仰天长叹一声,为明天的大朝会做准备。
身后,一连串响雷炸起,大明的天要变了。
ps:亲爱的道友们,时局艰难,朕刚登基不易,恳请诸位道友投票支持!
第九章 尸位素餐()
第一卷风雨飘零
初一十五的日子,叫朔望日,是大明朝廷每月两次的大朝会。
内阁六部官员、京官四品以上、各科道言官以及京城勋贵有重要司职者,除年老有疾外,否则必须参加当日的早朝。
天色犹朣朦,午门的朝鼓已然敲响。
此时寅时刚过,文武大臣身穿朝服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走过金水桥来到广场整队。
首辅温体仁、次辅王应熊、再辅吴宗达等几个内阁大学士,领着六部官员按品级高低依序列队。
纠察御史则缓步行走于队伍间,检查官员的仪容。
朝仪制度极为严厉,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之罪从严处理。
半刻钟过后,皇极殿宫门开启,早朝的钟声响起,朝臣排好队伍在内阁大学士的带领下,进入宫殿。
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左置铜壶滴漏,右置自鸣钟,很是气派。
大殿上方,初次临朝的崇祯皇帝早已身穿明黄龙袍高高端坐在龙椅上,王承恩身穿蟒袍,手握拂尘,恭恭敬敬的侍立一旁。
只是,原本非常庄严的场面,却被时不时打着哈欠的崇祯皇帝给破坏了。
没办法,后世修仙习惯了,每天不到夜里一两点睡不着,现在亦是如此。
这突然间四点多钟就要起床,还真他娘的不适应。
今天如果不是为了搞事,他才不会自找苦吃。
看来今后恐怕要学万历皇帝,要等搞事了才上朝。
下方,众位大臣机械一般地各就各位,行君臣大礼三跪九叩,跪地齐声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顿时,原本恹恹欲睡的崇祯皇帝立马来了精神,眼中迸发出贪婪的神色。
酸爽,真他娘的酸爽!
七千万两白银呐!
此时下跪的诸位勋贵大臣在崇祯皇帝眼里,就是一座座金山银山,晃得他都睁不开眼。
不对,肯定不止七千万!
坐在高高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居高临下望着一个个穿着绯红色官袍的朝臣,陷入了某种狂热的臆想中。
李自成只是一个土鳖,刘宗敏更是大字不识的一个蠢货,只想着要真金白银和金银细软等现金。
而对商铺、田地、粮食、古玩字画等不屑一顾,殊不知这些不动产的价值犹在现金之上。
当然,这或许跟他们呆在北京不长的时间有关系。
毕竟,他们攻下北京城不到一个月就跑路了。
那这么说来,若自己深耕细作掘地三尺,用慢工出细活的态度认真搜刮,呸,应该说反腐,那岂不是有n个七千万?
如果真有n个七千万两,朕赈济西北多灾的几省,只要内部不乱,建奴就是再怎么折腾也无济于事。
说句难听的话,如果山海关不丢,建奴入主中原就他娘的一个笑话。
绕道劫掠一番还行,如果是妄图占据城池那是找死,当年孙承宗几个月就能收复被建奴所占的失地就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大明不重视建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思想错误,但实情确实如此。
如果有n个七千万,朕改组京营,大力发展海军,先灭了鞑虏,再开疆拓土,一统寰宇,成就千古一帝伟业!
苦逼成千古一帝,想想都……
画面太美,不敢细想。
“皇爷,皇爷……”
王承恩见皇爷笑得很是猥琐,目光直勾勾的看着下面依旧跪拜着的朝臣,不由小声提醒。
虽说他现在已知皇爷心意,可事情总要慢慢来,也得寻个由头不是?
这样一直让人跪着,不说下面几个老朝臣受不了,这无缘无故的罚跪全体大臣,传扬出去有损皇爷名声。
“诸位爱卿请平身!”
经过提醒的崇祯皇帝这才回过神,停止发散的思维,重新回到现实。
前景是比较远大,可得一步一步往前走。
诸位大臣再次齐呼:谢万岁!一个个齐刷刷的站起身来。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朝臣起身站定,王承恩上前两步,佛尘一甩,尖声叫道。
“启禀皇上,微臣有本启奏。
福建巡抚张肯堂急报,福建海防游击郑芝龙于崇祯八年四月初八日,在广东兵击刘香于田尾、远洋,刘香势蹙,自焚溺死。
其残留党羽千余人到浙江象山卫所投降,闽粤两省海盗尽平,再无扰民之徒。
只是其胞弟郑芝虎不幸阵亡。”
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张凤翼急忙率先出列启奏。
这些年自己这个兵部尚书当得不容易啊,总有剿不完的匪,却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战绩,真是为难人!
现如今,好不容易有个喜讯,自然要讨天子欢心。
“着旨,授海防游击郑芝龙为福建海师都督,郑芝虎为国而亡,内阁拟定一套抚恤方案,奖励有功之臣。
另速诏郑芝龙父子偕郑芝虎之子进京述职!”
崇祯皇帝的嘴角微扬,盯着留着三缕美髯的张凤翼,眼中闪过一丝戏谑。
大明取士有两点比较重要,一要一手好字;二要长得好,尤其是朝堂大臣,那代表朝廷的脸面。
自己的这位兵部尚书自然也是如此。
可真要形容能力,却只能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诠释。
历史上,崇祯九年,也就是明年,建奴阿济格寇边。
兵部尚书张凤翼眼看局面没法收拾,就打了个报告,说建奴入侵,是我的责任,我想戴罪立功,到前方去,希望批准。
对于张尚书如此英勇的举动,前任当即同意,满怀希望批准他去前线。
但张尚书到前线后,却没有去拼命,每天只干一件事——吃药。
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毒药,吃了不会马上死,必须坚持吃,每天吃,饭前饭后吃,锲而不舍地吃,才能吃死。
为什么?
如果想死解腰带就行了,实在不行操把菜刀,费那么大劲干甚?
原来,这位张尚书是位老狐狸。
因为如果自杀,按当时的状况,算是畏罪,死了连抚恤金都没有。
但要上阵杀敌,似乎又没那个胆,索性慢性自杀,就当自然死亡了,还算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该享受的待遇,一点不少。
结果,这兄弟不但死得慢,算得也准。建奴九月初退兵,他九月初就死,连一天都没耽误。
这样的兵部尚书,崇祯皇帝觉得用尸位素餐来形容更加合适。
崇祯皇帝思考片刻,沉声说道:“拟旨……”
第十章 孙子,朕能治你()
第一卷风雨飘零
“时值多事之秋,西北、西南用兵频频,九边不得安宁,兵部尚书应由熟知兵法、久历兵事的老臣接任。
传旨高阳孙承宗,令其即刻赶赴京师任职。其孙辈有精通武事者,可一同进京补锦衣卫千户实职!
张爱卿本为户部主事,精通钱粮谷物,现调任为户部右侍郎。”
兵部尚书管理天下戎政,调度大明全国兵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可纵观崇祯一朝,却无一个合格的兵部尚书。
如此一来,缺少战略观全局观的大明朝廷,只能被动的拆东墙补西墙,常常顾此失彼,那么屡战屡败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而孙承宗却是大明少有的军事战略家,其一手打造的关宁防线,说是撑起大明的半壁江山也不足为过。
虽说此时孙承宗已经年岁已高,可战争这东西太残酷,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
崇祯皇帝当然不愿意像历史上那样我先挂,所以,请已经七十三岁高龄的孙承宗出山,就变成迫在眉睫的事情。
不过,想到这位老先生在七十六岁的时候,尚能率领全家以及高阳百姓抵抗建奴攻城,这说明他老人家身体棒得不要不要的。
崇祯皇帝刚说完,内阁中书舍人吴甘来挥墨一蹴而就,已经拟旨完毕。
只是,尚未等王承恩接过圣旨,朝堂上却有人跳出来搞事了。
“皇上,微臣有奏,孙督师已年老体迈,实不堪兵部日常重负。
再者,孙督师蓟辽期间,指挥失当,损兵折将,进退失据,致使大凌河被毁,宁锦防线失地二百里,被群臣弹劾而罢官。
臣以为用他接任兵部尚书,恐不太妥当。”
兵部给事中张缙彦出列,低着头朗声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
很快,立马有七八位官员站出来说道。
操,真是嘚瑟了,这些文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彻底放飞自我,连自己什么身份都不知道了。
孙承宗是怎么回事难道你们不知道?
这群孙子!
崇祯皇帝可是知道,崇祯四年七月,因蓟辽督师高第尽撤宁锦防线,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毁,孙承宗派人对其进行重新修筑。
但不久之后清军却突然来围攻。孙承宗赶赴锦州,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
而辽东巡抚邱禾嘉多次改变出师的日期,导致吴襄、宋伟在长山被清军大败。
十月,祖大寿第一次投降建奴,大凌河刚被修好就被损毁。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
孙承宗于是以病请辞。而后在高阳城回乡居住。
直到崇祯十一年,建奴进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守城。
后城破被擒,多尔衮下令把孙承宗绑在马尾巴上给活活拖死。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可谓满门忠烈,光耀千古。
崇祯皇帝看着殿下的诸位大臣心中恨得咬牙切齿,眼中充满杀机。
跟孙督师相比,这些酒囊饭袋,每日不知如何报效国家,只知道醉生梦死结党营私,闯贼打来的时候投降献媚者更是比比皆是,令人作呕。
可不等崇祯皇帝有所表示,又有人跳出再次搞事。
只不过,这次搞事却很对崇祯皇帝心思。
“孙督师当年所谓的兵败失地,不过是部将中计而已,与其本人关系不大,微臣赞同皇上起复孙督师。”
当朝首辅温体仁站出来,淡淡的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
同样的,立马也有十几位官员出列赞同。
“此事不必再议,就此决定!”崇祯皇帝龙袍一甩,冷冰冰的抛下一句话。
因为,他看见有些孙子又蠢蠢欲动了。
这就是大明朝堂真实的状况啊!
斗争无处不在。
一件事情,如果不反反复复的折腾几遍,这些朝臣仿佛显示不了他们的存在。
这就他娘的在刷存在感,跟事情本质无关。
“朕有意重开厂卫,众位爱卿感觉如何?”
这样搞很累,崇祯皇帝临时决定直接点,也不想等温体仁的弹劾,那样太慢,出不了心中的这口恶气。
他发现,对这些人,也不用讲什么青史留名、国家社稷,那都太遥远了。
实际情况表明,跟他们讲道理,促膝谈心都没用。
既然教育没有用,骂也没有用,他们软硬不吃。
那就用绝招,往他们脸上吐一口唾沫再说上一句:孙子,朕能治你!
“微臣反对!”
果然如崇祯皇帝所料,礼部右侍郎张四知率先发难,从队列中站出,朗声道:“启禀皇上,厂卫平日目无法纪乱用职权蒙蔽圣上,其中尽是奸佞小人。
臣反对此事,如若皇上执意如此,臣等愿跪死在此,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众位大臣从听说此事起,就等着这一刻。此时更是心领神会,齐刷刷的跪地说道: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第十一章 杀尽天下负你之人()
第一卷风雨飘零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皇宫上方的琉璃瓦,撒向金銮殿。
殿内,稀稀疏疏的站着部分朝臣,大多数都随张四知跪在地上,逼迫崇祯皇帝继续裁汰厂卫。
别看这些朝臣平日里勾心斗角,有党派之争,可唯独在他们的切身利益面前,那是绝对团结。
厂卫对大明的作用,他们并不是不知道。
大明的历次对外战争中,总活跃着厂卫的身影,并配合军队取得一次次胜利。
在内,监视文武勋贵大臣和各地藩王,对稳定大明朝局至关重要。
过去,崇祯皇帝喜欢边关情报,经常派东厂锦衣卫去边关调查,再和大臣们的奏报对照,称较事。
后来好不容易被文臣忽悠成功,然后厂卫就都撤回北京城,再然后边关的情报大臣们说是啥就是啥啰……
现在皇上重开厂卫,那今后还怎么去构陷那些不合作的人?又怎么去升官发财?还能不能愉快的欺骗皇上了?
一句话,监视别人可以,监视自己就不行。
这就是文官的德行!
温体仁站在朝堂上,微眯着老眼,一言不发注视着时局发展。
老奸巨猾的他明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所以闭嘴最安全。
更何况,昨天他独自孤坐一宿,认真回顾着觐见崇祯皇帝的每一句话,包括神态表情以及动作等。
一向对大臣贪腐最为厌恶的天子,居然跟当朝首辅说可以接受群臣笑纳,还二八分成,怎地一个判若两人?
授意首辅弹劾朝堂身家颇丰的重臣,且要赶尽杀绝,又是怎样的滔天恨意?
天威难测,谨言慎行!
这就是他得出的八字真言。
完成天子交代的事情,坐看天子霹雳手腕,让他人去作死,其他的不要多掺和,就是他此时的心态。
“呵呵……呵呵……”
崇祯皇帝望着殿下群臣跪的跪,站的站,却唯独没人帮他说一句话,嘴里不禁冷笑连连。
温体仁这个老货,看来昨天敲打还不够,居然想明哲保身?
表面都是心连心,背后都是玩脑筋。
做梦去吧!
你恐怕不知道朕是连换五十一个首辅的猛人?
再看向殿内跪着文武大臣,缓缓阖上双眼默默念道: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哎,别怪朕心狠!
旋即再次睁开双眼,掠过一丝精光,看向温体仁的目光已经充满冰冷,崇祯皇帝猛然喝道:
“温学士,天下有无才而误事的君子,却没有怀忠而报国的小人。你这个首辅面对此等情形,难道就没有什么想说的?”
温体仁头皮发麻,温爱卿变温学士,皇上这是极度不满意啊!
而且还怒斥他不忠君、不报国。
这可是上纲上线了。
一个不忠君、不报国的首辅有什么下场,温体仁比谁都清楚。
刀砍在别人身上不疼!
这是温体仁同志早就明白的道理。
“诸位同僚糊涂啊!”温体仁上前两步走到拜服的群臣跟前,痛心疾首的说道:“厂卫原本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