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大帝国-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起来,骆养性觉得自己是大明朝两百余年最憋屈的锦衣卫指挥使,没有之一。

    掌权才二年多,皇上就在朝臣的建议下裁汰锦衣卫和东厂。

    此后,他顶着指挥使的一个虚衔,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不管见到哪个党派的朝臣都当孙子,唯恐被他们参奏一本,大祸临头。

    此刻,咸鱼翻身,或许是骆养性真实的心态。

    虽然他知道,皇上如果再次启用锦衣卫,就是让他们当替罪羊,去四处得罪朝臣,缓解朝廷时下的困境。

    因为,锦衣卫就是皇家用来干脏活的,从袭父骆思恭之位为锦衣卫指挥使开始,他就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最后的恶名也是由他来背负,但历来想要出人头地就要有所付出。

    富贵险中求,他已经憋屈太久,太久……

    与骆养性复杂的心思相比,走在他身边的驸马都尉巩永固,俊脸含笑步履从容优雅,内心古井无波。

    作为大明的驸马,头顶皇亲国戚,只能担任一些虚职,领一份俸禄,是不能在政治上有什么想法的。

    也正因为如此,当他和骆养性进入宫内行完礼尚未站利索,听到崇祯皇帝问他们,朕准备重开锦衣卫,两位爱卿有什么想法时,巩永固再也无法保持淡定从容。

    这让他心潮澎湃,无限幻想。

    迎风挥击千层浪,谱写少年不败热血。

    这是每个有志少年的想法,巩永固自然也不例外。

    可问题是他的人生无法自主,十几岁便被他老子给安排了,成了乐安公主朱徽媞的夫君,也就是大明驸马。

    于是,他只能钻研文学,陪崇祯皇帝打猎,结交能人异士,游览大明壮丽山河。

    纵使心有不甘,却也别无选择,只有认命。

    所以,当身旁早有心理准备的骆养性激动得跪地叩谢皇恩,他还犹自有点不敢置信傻乎乎地朝皇帝大舅哥问道:“可以吗?”

    “朕说可以,那就可以!”

    龙椅上,原本半阖着眼的崇祯皇帝犹如一把寒光出鞘的利剑,霸气答道。

    锦衣卫和东厂,犹如他的双眼和耳朵,更是发国致富的法宝,同时负责侦察、缉捕百官,可谓国之利器。

    想想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情报部门和监察系统,能不完蛋吗?

    而且锦衣卫各级官员的任命,就像内廷二十四衙门一样,是皇帝的家务事,任何人不得过问染指。

    也就是说,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组织,直接对皇帝负责。

    他们办案能够直接冲入任何人家中,能够抓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和高官,不需经过繁琐的办案程序。

    不过,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百姓的刑、民事案件只通过正常的司法进行处理。

    其实在崇祯皇帝眼中,锦衣卫不就是活脱脱的中纪委嘛!

    只对官,不扰民!

    天才,锦衣卫的创立者朱重八同志眼光确实看得远,想得深,不服不行!

    “微臣愿赴汤蹈火听皇上差遣!”

    得到崇祯皇帝如此肯定的答复,巩永固也不是什么迂腐之人,立马激动的喊出心意。

    他是崇祯皇帝的姐夫,二人年纪差不多,平时走得很近,深知大舅哥的不易,早就有心为国出力。

    原本驸马身份是个限制,现在大舅哥能痛下决心,他还有什么犹豫可操心的?

    只是,自己的这位大舅哥,什么时候变得有此魄力和霸气了?

    崇祯皇帝满意的点点头,扶住他肩膀大加赞许。

    启用骆养性是他的权宜之计,其父是锦衣卫指挥使,从小耳目熏染,对锦衣卫的业务比较熟悉。

    再者,锦衣卫已经裁汰五六年,人员基本走光,必须重新征召组建,现在还离不开他。

    可这家伙不是什么好鸟,历史上,顺来降顺,清来降清,你让崇祯皇帝如何信任他?

    而锦衣卫这样的强权特务机构,又必须掌握在绝对忠诚可靠的人手里,巩永固就是这样的人选。

    说起来大明朝有很多驸马都尉,可他却是独一份。

    不仅忠诚,而且有才华。

    崇祯十七年,眼看京城不保,巩永固对崇祯皇帝提出一个完全可行的建议:

    “不如赶紧迁都到南京,凭我的力量,招募几万人应该没有问题。

    南人对大明一直很有感情,很忠诚,可以从长计议,再图复兴!”

    驸马其实是一个无权无势的皇亲,与那些世受国恩的勋贵根本无法相比,巩永固有能力招募几万人,这本事不是谁都有的。

    可崇祯皇帝不知怎么想的,左顾右盼,举棋不定,没有听从迁都的建议。

    而是计划让巩永固、刘文炳等人保护着太子到南京去,结果错过了时机,被围在了城中。

    城破之后,巩永固遍寻太子不见,写下“身受国恩,义不可辱”八个大字,就回到家里举火自焚,全家殉葬。

    对这样的人。刚刚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如果不用,那就是傻帽了。

    所以,让他进锦衣卫历练一段时间,既是锻炼他,也是对骆养性的一种鞭打。

    赐宴过后,崇祯皇帝让骆养性率先出宫,用最快的时间重组锦衣卫,却把巩永固单独留下来。

    乾清宫冬暖阁分南北前后两室,以隔扇分割。

    后是崇祯皇帝的寝室,前是他办公的场所,俗称御书房,是大明皇宫守卫最为森严的地方。

    此刻,室内只有崇祯皇帝和巩永固君臣二人。

    双方坐定,崇祯皇帝挑眉对巩永固说道:“朕今日招你进宫,授予锦衣卫指挥同知一职,你怎么看?”

    巩永固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就是天子问政,也是考验自己的能力和思路。

    微微俯身表示敬意,他思索片刻沉声答道:“微臣品轶高于骆指挥使,职务却是他的属下,这无疑令他很难受。

    这样一来,在锦衣卫内部,他行事必然有所顾忌,不能放开手脚行事,说到底,还是皇上对他不信任。”

    “不错。”崇祯皇帝赞许点头,脸上露出笑容,果然没看走眼,是个人才,只是原来被埋没了。

    “锦衣卫荒废多年,骆养性的能力朕也不清楚,便是忠心上也难以知晓,如何能让朕安枕无忧?

    原本你是锦衣卫指挥使的最佳人选,于公你是皇亲,于私你是朕的姐夫,与大明休戚与共,把锦衣卫交给你,朕才能真正安心。

    奈何你没有经验,人员也不熟悉,而重开锦衣卫之事迫在眉睫,否则国不保夕,故而朕只能行此无奈之举。”

    在巩永固这个死忠的便宜姐夫面前,崇祯皇帝没有丝毫保留,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打算。

    巩永固动容了,皇帝大舅哥这番话可谓推心置腹,不是谁都有此殊荣的。

    “微臣一定盯紧骆养性,同时尽快熟悉锦衣卫,为皇上分忧。”

    “那是后面的事情!”崇祯皇帝摆摆手,一副胸有成竹装逼模样屌屌的说道:

    “朕已经任命王承恩为东厂厂公,他会盯着骆养性。

    你现在除了要熟悉锦衣卫整套流程,还要组建自己的班底。

    缉侦百官的脏活你别管,让骆养性来做。

    现在天下纷争不止,建虏、流贼不断作乱,锦衣卫的目光不能局限在朝臣百官身上。

    而要广布眼线于天下,目前主要是建虏与流贼,其后要布局于海外。

    所以,朕打算让你组建谍报司和肃奸司。

    前者是对建虏、流贼的刺探、渗透、暗杀。后者防范和纠举建虏、流贼在大明特别是京师的细作眼线。”

    对崇祯皇帝而言,骆养性就好像他手中的抹布,用脏了,既可以随手扔掉,也可以洗接着用。

    关键,是看他的表现。

    “微臣叩谢皇上,一定谨遵圣命,不负皇上维护微臣之心。”

    崇祯皇帝刚说完,巩永固起身跪地,语带哽咽,叩谢皇恩浩荡。

    说实话,巩永固加入锦衣卫,多少抱着承担万千骂名的悲壮思想。

    可皇帝大舅哥的一番话,让他无地自容的同时,又看到锦衣卫大有可为新的天地,这和他迎风挥击千层浪,谱写少年不败热血志向不是一样吗?

    “咵击”一声脆响在御书房响起,崇祯皇帝打了一个响指,这是他心情极度高涨的习惯性动作。

    看来这效果杠杠的,三言两语就让偌大的汉子感动得跟一个娘们似的,完全超出他的心里预期。

    可看到巩永固惊愕的眼神,他才反应过来不妥,人家不仅眼中有泪痕,关键还跪着呢?

    轻佻了,失态了,他尴尬的笑笑,示意巩永固起身,急忙转移话题说道:

    “朕说的这些,只是概要,具体的方略,你还要回去详加考虑。

    一句话,朕把它交给你,你就要把它担起来。”

    “是,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微臣告退。”

    话说到这里,意味着考核和谈话已经结束,巩永固辞别离宫。

    只是临走前,眼角清扫崇祯皇帝,似乎,自己的这位大舅哥,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第六章 总有刁臣想害朕() 
第一卷风雨飘零

    又是新的一天开始,天空茫然一片,狂风骤雨敲打着花草树木,洗涤着皇宫里里外外的污秽。

    殿内,崇祯皇帝闭着眼睛斜坐在宽大的龙椅上,手指敲打椅背,仿佛在听风观雨,坐等云舒雨散。

    只是,这可能吗?

    对此,上任才几天的崇祯皇帝表示,诸位爱卿你们想多了,朕还没舒心到那个程度。

    别看朕这五六天来又是重开东厂、锦衣卫,又部分调整了皇宫十二监的岗位,并且还收买了皇宫内的一波人心,好像大权在握,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要是这么想,在不想搞事的前提下,好像可以。坐等崇祯十七年平平安安地自挂东南枝,那样还有几年好活。

    甚至,因为有了东厂和锦衣卫,还可以搞点小钱,不用像本尊一样那么苦逼,可以锦衣玉食活得相当舒坦。

    或者,提前找一个小岛抑或占据一大片苦寒之地,弄点钱和人苟且活到崇祯十八年,十九年……

    可问题是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跟本尊一样,也是一个铁头,也是一根筋的傻缺,就想重振大明宁死而无悔!

    既然如此,那就要搞事的节奏了,而且还得大搞!

    可想搞事,又是大搞,那就要面临时时刻刻落水的危险,可能连想自挂东南枝都不行。

    因为朝堂上那些“正人君子”太强大了,手段既卑劣又隐蔽,连让你中招都查无可查。

    就像正德皇帝,厉害了吧,搞了三厂一卫,亲自上战场和蒙古人对砍并且不落下风的猛人,结果落水唱凉凉。

    还有天启皇帝,在魏阉如此强大的保护下,不也照样落水唱凉凉。

    所以,崇祯皇帝表示,要想搞大事,现在的自己还不够强大,道友们还没到位,基本盘太弱。

    本尊被正人君子忽悠瘸了腿折了臂,魏忠贤高峰时期的六万锦衣卫,现在登记在册的只有八千多人。

    这其中还包括许多文职和大量混吃等死的老人。

    其他的要么在清除魏阉的时候被杀了,要么被遣散,还有的则脱离锦衣卫另谋生路。

    要想重新整合恢复战斗力,那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还在整合蛰伏期。

    不过,大事现在不好搞,小打小闹杀几个人弄点钱是应该没问题的。

    至少,要让皇宫的用度体面些,重新开张的东厂和锦衣卫能够恢复过往的威风,凝聚身边龙腿子的人心。

    轻柔的脚步声惊醒了沉思中的崇祯皇帝,方正化抱着一摞的奏折,轻轻的放在御案上,并依照政事、兵事、民事等轻重缓急依序摆放。

    崇祯皇帝暗自点头,这位在历史上留下力战而死,杀死数十人的太监,能文能武,而且还忠心,考核期已过,是时候开始重用了。

    “方大伴,拟诏:御马监掌印太监高起潜,四处索贿军中将领,以至将士怨声载道,军心涣散,着白绫三尺赐死!

    所有钱财物产一律没入内库。

    其门下徒子徒孙,一并照此办理!”

    方正化心里一惊,这可是大事。

    高起潜是信王潜邸老人,向来深得皇爷信任,怎么突然间就被赐死?

    不过,面上他却是愈发沉稳,只是忠实地执笔记录崇祯皇帝的口谕。

    从随堂秉笔到随身秉笔太监,也就是托了王承恩、曹化淳近段时间忙,方才有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可要珍惜才是。

    片刻时间,圣旨书写完毕,崇祯皇帝盖上私章说道:“方大伴,你即刻去保定办理此事,务必办得漂亮。

    御马监掌印的位置,由你暂代,切不可学高起潜,再让朕失望伤心!”

    说完,摇摇头脸上露出哀切失望之色。

    哀切吗?失望吗?

    不存在的,高起潜跟他有毛的关系,这只是做给方正化和其他大太监看的,笼络身边人心。

    毕竟,高起潜是信王潜邸的老人,方正化、曹化淳、王承恩等皆是,多少会有兔死狐悲之感。

    其实,高起潜如果不是间接害死卢象升,又陷害孙传庭坐了三年牢,只是贪墨一些银两,崇祯皇帝也没必要处死他。

    大明朝到了现在,整个朝廷还有不捞钱的吗?

    能收钱办事,就算是好人了。

    只是考虑到最近开销有点大,又是赏赐宫内时服又是提高皇家用度,所以先提点备用金用用。

    “谢皇爷恩典,奴婢定不敢辜负皇爷厚爱!”

    方正化匍匐在地,又惊又喜的答道。

    他万万没想到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却又有些惶恐。

    御马监是皇宫内仅次于司礼监的第二大宦官衙门,负责龙骧卫与虎镶卫的军队调度,随时保护皇爷安全。

    同时,配合锦衣卫负责必要的仪仗,负责御厩兵符以及草场的管理,替皇爷打理皇庄皇店。

    真真切切的位高而权重。

    可前任高起潜的事情,却让他有些捉摸不透皇爷心思?

    “那就好,只要方大伴能忠心皇事,处处体国,朕必许你一场富贵!”

    对这个经过检验的忠烈之士,崇祯皇帝的脸色很和蔼也很亲切。

    这就是穿越者最大的好处了,知道谁忠谁奸,真实本事如何,实在是酸爽得不要不要的。

    虽说不可能知道所有人忠奸,但有那么几个,也就足矣。

    方正化吃了一颗定心丸,扣头谢恩离去。

    攘外必先安内!

    既然已经动手,不妨索性一次性解决问题,先把大明皇宫弄成一个铁桶再说。

    不然,这大明皇宫就像一个四处漏水的破桶,宫里一有什么消息,外面朝臣立马知道。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把偏殿的秉笔太监高时明叫来,吩咐他成立西厂,负责侦缉十二监、四司、八局的太监宫女。

    但和原来西厂可以缉侦东厂和锦衣卫不同,这次只对内不对外,权利小了很多,也更有针对性。

    高时明俯身领命离去,崇祯皇帝内心也终于舒口气。

    随着两厂一卫重新组建,他的安全感也增加了许多。

    都说本尊崇祯皇帝生性猜忌多疑,现任表示,你他娘的来试试?

    大明朝臣什么德行,崇祯皇帝又不是不知道,身处局中,若没有穿越的金手指,安能辨忠奸?

    就算这样,崇祯皇帝也是时刻担心,总有刁臣想害朕!

    要是大明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