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要做门阀-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汉匈的战损比接近了二比一。

    一位汉军将士竟只能换到两个胡虏。

    更关键的是,汉军虽然能得到斩首,但却无法扩大战果。

    天山战役,虽然击败了匈奴右贤王的主力,但没有攻陷天山,没有得到哪些被匈奴人转移到天山之后的牲畜人口。

    余吾水之战,更是先胜后败,只能勉强全军突围。

    所以,军方内部已经有些不满。

    大家率部跟着李广利,是为了封妻萌子,光宗耀祖,一起发财的。

    可不是跟着他去跟匈奴人这样消耗的。

    于是,这位海西候在余吾水之战后,就一门心思的想要对西域用兵。

    似乎打算先找车师、龟兹这些匈奴人的狗腿子的麻烦,和大宛战争一样,用胜利和财富来安抚、拉拢军队。

    所以,这位贰师将军急匆匆的回朝,确实有可能是为了说服朝野,支持他对西域‘不臣蛮夷之鞭笞’。

    但……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守将转过身子,面朝长安方向,他想起了最近传到萧关的一个传闻。

    当今天子,最近有了一个新的宠臣。

    侍中官张子重。

    据说,宫廷有传闻,这位陛下将这个宠臣称为‘小留候’。

    所以……

    “这贰师将军大约是被人踩到尾巴了……”守将在心里猜测着。

    “若果真如此,那么……”守将握着自己的剑柄,心里面脑洞大开:“或许我该早点去那位‘小留候’面前表表心意……”

    能令贰师将军不得不提前回朝,以争宠的人物。

    未来的成就,一定小不了!

    ……………………………………

    远方的大军,渐渐接近萧关。

    直到此刻,人们才开清楚这支大军的面容。

    几乎全部都是骑兵,十五骑为一队,人马相连十余里。

    许多骑兵身上,都穿着制式的锁甲,配着长剑,背上挂着弓弩,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正是李广利的亲兵部队,全部都是从中山、河间以及邯郸遴选的燕赵儿郎。

    这支部队号为‘拔胡’,据说是为了向当年大司马骠骑将军的‘破奴’军致敬。

    自组建以来,这些骑兵就跟着李广利南征北战。

    他们中的老兵,甚至参与过两次大宛战争,身上被创数十处,是匈奴人最畏惧的战士。

    此刻,李广利骑着他最爱的那匹枣红马,手里拿着大宛战争时缴获的一柄镶着黄金和白银的宝剑。

    据说这是大宛王毋寡赐给其王宫第一勇士煎糜的宝物。

    而这个号称大宛无敌的勇士,在大宛王都大宛城外,带着五千名大宛士兵,摆出了一个据说是大宛先王留下的军阵。

    五千士卒,人人大盾长矛,列成一个刺猬。

    然后,李广利就亲自率领汉军骑兵,从侧面凿开了那个看似坚固的军阵。

    将那个看上去奇奇怪怪的军阵撕成了碎片。

    回想着那一战,李广利也是得意不已的摸着自己的髯须。

    他今年刚好四十五岁,生得高高大大,足有七尺五寸高,长期的军旅生涯,领他的皮肤看上去黝黑无比,毛发也都相对粗糙。

    远远看着就像一个黑脸张飞。

    但,在二十年前,他还是长安城里出名的小白脸,不知道多少贵妇人的床榻上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二十年军旅生涯,不仅仅让他的身体变得粗壮,心思变得细腻,更让他的抱负也变得更大了。

    “此番回京,务必要说服陛下和朝臣,支持吾等对车师、龟兹的鞭笞!”李广利对着左右的两个心腹大将说道:“车师人狂勃,不识天数,龟兹人狡诈,屡次陷害和绑架汉使、汉商,若不予以惩戒,西域诸国何知大汉威严?天朝教化?”

    “君候说的极是!”一个跟在李广利身边的大将严肃的道:“若不惩戒彼辈,西域诸国恐怕会轻汉之威,以至于重演当年丝路断绝的危机!”

    古老的丝绸之路,自从博望侯之后就变得繁荣无比。

    中国的丝绸、香料和其他商品,沿着这条道路,销往远方的异域。

    为汉室带回来了大量的财富。

    特别是黄金和白银!

    汉家现在每年对外出口丝绸、香料和其他商品,岁入黄金数千金!

    仅仅是大夏人(贵霜王朝),每年都要求购数万匹上好的蜀锦。

    正是丝绸贸易带来的巨额黄金收入,维系着汉室的货币供应平衡。

    当然,赚的最多的,还是商人。

    在事实上来说,现在最支持汉军对外扩张的,就是北方的商贾了。

    “陛下前些时日,命人下发给了各部校尉以上将帅一本书……”李广利忽然问道:“公等有什么看法?”

    听到将主的问题,左右将校都有些一楞,然后就如实的说道:“话糙理不糙!”

    “近些年来,王师对于夷狄蛮夷,确实太过于客气了!”一个都尉说道:“对于敌人,那里需要讲什么仁义?杀过去就是了……”

    其他人也都道:“俺也觉得,正该如此!”

    对于大汉的军人来说,朝堂上的文官,有些碍手碍脚。

    特别是博望苑里的谷梁学派的文人们,简直就是一生之敌。

    这些年来在舆论的钳制下,汉军各部不得不收敛了一下自己的杀心,像是大宛战争中顺手屠掉顽抗王师的轮台国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李广利听着众人的议论,眼中流露出一丝忌惮,旋即就消失。

    “嗯!”他笑着道:“此番回朝,本将带诸公去见一见那位张侍中如何?”

    “要得!”大家轰然笑着,点头应允。

    李广利心里却是生出了更多的提防。

    “小留候?”他在心里低声沉吟,旋即冷笑:“且让俺来试试你的成色!”

    对他来说,毫无疑问,这个忽然冒出来的侍中官,已经成为了一个最大的威胁。

    因为,他很清楚,当今天子,是可以为了自己的宠臣,做出许多不合常理的事情的。

    就像他当年,不过是长安城的纨绔子。

    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这位陛下不计代价和成本的用资源堆砌。

    第一次大宛战争遇挫,立刻发动第二次,而且加大投入!

    正是经过了大宛战争的洗礼,在失败和挫折之中,他学会了用兵,学会了观察地理,预测敌人的手段。

    更学会了如何团结部下,激励士卒。

    而这些是书上学不到,无法用文字来传承和意会的东西。

    当年,这位陛下可以如此培养他。

    现在,同样能培养一个小留候。

    李广利很清楚,他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威势和权力,靠的就是他是汉军之中最能打的大将。

    从前还有个李陵能威胁到他。

    但自李陵没于浚稽山后,这汉军能野战的大将,就剩下他这一支独苗了。

    然而,一旦冒出一个新的更年轻的,可以打胜仗的大将。

    那么,他的权势就会迅速消退。

    他可没有忘记,骠骑将军霍去病崛起后,大将军卫青就只能抱病在长安修养的故事。

    想到这里,李广利就忽然说道:“对了,本将离开居延时,听说居延都尉路博德病重,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回禀君候……”一个年轻校尉策马上前报告道:“末将曾去都尉府看望老将军,老大人这次恐怕是撑不过今年冬天了……”

    李广利听着,叹了口气,道:“老将军一生戎马,为社稷立功无数,可叹晚年却要遭此冷遇……本将有心为之说情,奈何……”

    说道这里,他就挤出几滴眼泪,十分的伤感:“我听说,侍中官张子重,素来简在帝心,若能得其应允,向陛下求情,或能给老将军一个哀荣,一份风光!”

    这话一出,其他人纷纷来了精神。

    居延都尉路博德,在居延屯田二十余年,带领居延军民,从无到有,将那片蛮荒之地建设成了塞外江南,汉家乐土。

    因此,他在居延、张掖广受拥戴和敬仰。

    可惜,因为当年李陵之败,这位老将军备受冷遇。

    这让很多人都同情着这位老将军。

    如今,有机会能为这位老将做点事情,大家自然都是踊跃不已。

请假条() 


第两百七十四节 李广利来访(1)() 
朝阳初升,山谷之中,却已经响起了整齐的脚步声。

    一队又一队,排的整整齐齐的年轻人,踢着正步,迈步前行。

    虽然,类似的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天了,但附近的辉渠牧民,依然对此充满好奇。

    十几个年轻的牧民,甚至骑着马,在山谷附近打转,远远的观察着此处的动静。

    “这位张侍中,果然有马上取功勋的打算”年轻的辉渠牧民们兴奋不已的交头接耳的讨论着。

    他们的父祖,都曾是闻名遐迩的勇士,曾经服役于汉军,追随过许多大人物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劳。

    为了酬功,他们才被获准,可以为太仆牧马。

    为汉天子牧马,这是现在所有草原亲汉部族牧民最大的心愿。

    因为这意味着,安定、富足的生活。

    可以远离饥寒,远离战争。

    让老有所依,幼有所教。

    但,这些出生在汉室境内,成长在和平之中的年轻人,却都有些厌倦了这简单、枯燥的生活。

    他们向往着自己的父祖曾经建立的丰功伟业,想要和自己的祖辈一样,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

    但很可惜,最近十几年,执掌着汉家太仆衙门的是主和派的公孙家族。

    自从大将军长平烈候薨后,公孙家族就一门心思的忙着捞钱。

    连本职的马政工作也是搞得一塌糊涂。

    更别提,在太仆衙门之中,认真挑选年轻的辉渠人,进行训练这种费钱费力的事情了。

    所以,当这些辉渠牧民来到这个陌生的新丰县,见到了一个可能将他们带回战场的汉家贵人。

    他们立刻就决定了,落户于此。

    年轻人要的是未来的沙场征战,快意恩仇。

    而年长者,也同样需要为自己的子孙,找一个靠谱的大人物庇护。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作为胡人,辉渠人不可能永远受到汉天子的庇护。

    只有不断为汉天子立功,才能庇护子孙,继续享受这和平、富足与安宁的生活。

    经历过战争,更曾在草原上颠沛流离,有过朝不保夕生活经历的辉渠老人们,比任何人都深知,能够得到汉家庇护,并且接纳到底有多么珍贵?

    它比黄金更重,比珠玉更美。

    只有最忠诚、最勇敢,最无畏的胡人,才有资格获得这一恩赐。

    令自己与自己的子孙后代,永离蛮荒,并享三世富足。

    数十年来,汉人践行了他们的承诺。

    哪怕那位当初许下诺言的大人物早已离世。

    但就像誓言和盟约约定的那样。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三世之后,编户齐民。

    如今,看着年轻的子侄们,聚集在哪位汉家贵人‘练兵’的谷地之外。

    辉渠的老人们远远的望着,恍恍惚惚间,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年的胭脂山下。

    年轻的他们,就像现在那些年轻的孩子一样,骑着马,好奇的在一个汉朝大人物的营盘外面打量。

    那位大人物每次推开他的大帐,总能引发无数人的欢呼。

    那时,乌恒人匍匐在他脚下,休屠人战战兢兢,跪到在地,浑邪人牵着牛马,为他驱策。

    小月氏人骑着战马,不远千里、万里,来投奔他的战旗。

    他的军旗,席卷了整个草原。

    从浚稽山直到狼居胥山。

    自瀚海一直到蒲昌海。

    所有的世界,所有的部族,所有的英雄豪杰,都在共同恐惧而崇拜的向他献上自己的忠诚与膝盖。

    他的马鞭一响,便是万马奔腾。

    无人能阻拦他的前进!

    匈奴人恐惧万分,做歌哀鸣着: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

    他就是野蛮的敌人,文明的使者,所过之处,一切野蛮残忍和愚昧退散,而文明的火光点燃。

    他是夏日的雷霆,冬日的狂风,冷酷无情的对待着所有与他为敌之人。

    不知道多少部族,在他的马蹄下毁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在同时,他还是春日的阳光,夏日的雨露,和秋日的微风。

    温暖和激励着所有追随他的将士。

    无论是汉人,还是乌恒人、月氏人、辉渠人,甚至是匈奴人。

    全部一视同仁,功必赏,过必罚!

    在他麾下,有七个匈奴人、五个月氏人、三个乌恒人和两个辉渠人,被拜为列侯。

    他就像太阳,散发着无穷无尽的光与热,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追随在他的战旗下。

    当年的自己,就是被他吸引,被他俘虏,从而心甘情愿,为他冲锋陷阵。

    就像现在的这些年轻的子侄孙儿们,围在那山谷之外,充满了期盼和向往,满是崇拜与敬仰。

    只是

    只是

    老人们低下头,默默的唱起了曾经在军旅生涯之中学会的一首战歌:“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低沉的歌声,回荡在穹庐之中。

    不懂事的孩子们,只是觉得新奇,也跟着祖父们催声唱起来:“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孩子们不懂战争,没有见识过那些残酷的战场,也感受不到歌词之中的意境,甚至浑然不觉,自己的祖父们已是热泪盈眶,泪湿双襟,他们只是单纯的跟着吟唱:“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稚嫩的歌声随着吟唱,传到了远方。

    老人们的声音却已经哽咽了起来,再也唱不出声了。

    当年追随骠骑战旗,出征匈奴,横扫草原,席卷大漠的辉渠骑兵们,在最后能如他们这样可以活着卸甲,享受汉室供养和优待的老兵,只余三百余。

    而当年,从四面八方,各个部族之中,蜂拥而至,争先恐后投效骠骑的辉渠牧民却足足有五千之多!

    皋兰山上,尸骸累累,瀚海之中,无数同袍手足,埋骨黄沙。

    有汉人,有月氏人,有乌恒人,也有辉渠人。

    望着远方的那些如同自己等人当年一样崇拜、期待和兴奋的子侄孙儿们。

    老人们知道:太阳很温暖,但靠的太近,是会被烧成灰烬的。

    他们,这些自己的儿孙们,未来能有几个活着回来?

    而现在这些在自己身边嬉戏玩耍的稚童们,又将有多少,骑乘上战马,追随那位贵人,远赴异域,再不归来?

    老人们不清楚,也不敢去揣测。

    但

    老人们忽然笑了。

    他们抚摸着自己身上的那些伤疤与箭创,感受着其上隐隐传来的痛楚。

    让他们回忆起那往昔的一场场战斗,一次次勇敢而无畏的冲锋。

    那金戈铁马的沙场上,似乎还在回响着同袍的呐喊声:“为骠骑将军而战,吾等死而无憾!”

    是啊,战士最幸福的事情,难道不就是为了一个值得去死的人而战?难道不就是为了一个可以去死战的信念而牺牲吗?

    当初,大司马骠骑将军,就是一个这样值得每一个人,无论他是汉人还是胡人,无论他是金发碧眼还是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