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济大清-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话虽如此,但人还是不能不见,自己是货真价实的胤祚,不见反而显得心虚。

    从影壁后面走出来,窃窃私语的声音戛然而止,走到主位上做好,那些知县们纷纷跪下,齐呼道:“下官拜见副都统大人!”

    “都起来吧。”胤祚摆摆手,看了看下面的几个官员,发现少了个人,便问道:“老通判呢?没来?”

    “回大人,黄通判已于五月前告老,现通判一职空缺,其分管的粮田、水利、诉讼之则,暂由下官与几位同知共担。”

    胤祚顿时有些头痛,随着齐齐哈尔越来越大,官员人手不足的问题就体现了出来。

    在大清官员的眼中,齐齐哈尔无异于流放之地,接到吏部来齐齐哈尔的调令时,哪怕告老也不愿来就任。

    “通判一职十分紧要,非资历才学俱全者方可担任,不如就从几位同知中选出一位,这段时间暂做考察,三个月后我当举能者居之。”

    胤祚揉揉眉头。

    那回话的同知听了却十分激动,连忙跪下谢恩,连同其它几个同知也跪了下来。

    在大清同知与通判虽是同级,但通判只有一人,实为知府的副手,掌有实权,而同知则是因事而设,权力大小不定,人数多少也不定。

    通判与同知的关系有点像副主任与主任助理之间的关系。

    “老通判家乡在何处啊?”胤祚对于府里的这几个同知不甚了解,想听听他的意见。

    “碾子山。”

    “碾子山?那是哪?”胤祚有些迷茫。

    “呃……”那同知欲言又止,看着左右的官员,不知该不该说出来。

    “哦,我想起来了。”碾子山是火器厂所在,在大兴安岭余脉的一个山麓中,说来也算是个机密,不能随意透露。

    “你是分管碾子山事务的?”

    “正是!卑职正有碾子山最新文书,待大人批阅。”那同知说着从袖子里掏出折子,猫着腰放在胤祚桌上。

    拿起文书简单翻阅一番,这个同知掌管的是火器厂钱粮用料,对技术并不了解,并没有提到技术方面的突破,也就没了什么看的性质。

    正要合上的时候,恰好看到一个表格,在折子里用表格的,在大清除了自己,这还是第一位。

    当下来了性质,问道:“这是谁教你的?”

    “这是家父教的,至于家父,则是从大人这里偷学得的,下官班门弄斧了,还请大人责罚。”那同知有些羞愧。

    胤祚则不太在意:“表格本就是发明出来给人用的,哪有什么偷学不偷学只说,令尊能看到表格法的好处,目光颇为精湛,不知是哪个商号的?”

    “呃,家父并非商贾之人。”

    “哦,那是小学的教员?”

    “也不是。”那同知犹豫片刻,才说道,“家父周培公。”

    这话一出,下面的官员顿时炸了锅,显然他们都是不知道这层身份的。

    周培公是康熙朝名臣,在平吴三桂时,有劝降王辅臣之功劳,后累迁至盛京提督,官居从一品,算下来比胤祚的官还大。

    齐齐哈尔每月递交朝廷的折子上,税银、人口、粮食、田地等都是用的表格形式。

    这个折子会递到黑龙江将军的手上,想来是萨布素与

    没想到是个官二代,胤祚仔细打量了下周培公的儿子,年纪在三十上下,平常相貌。

    同知是从六品,又是在齐齐哈尔,看来跟他老爹一样,在官场不甚得意。

    “令尊官至从一品,你想超越可不容易啊,应多加勉励啊。”历史上没留下关于周培公儿子的记载,可见不是什么惊才绝艳之辈,胤祚就随口鼓励了下。

    没想到周培公儿子听了还挺激动,脸色都有些红了,抱拳道:“谨遵大人教诲!”

    “行了,各位没什么事就散了吧,大老远的来齐齐哈尔也不容易,用过午饭后就回去吧。”胤祚摆了摆手,就准备起身离开。

    那些知县大老远来,一句话不说就被赶回去,自然是不愿意的,之前是同知大人和副都统讲话,他们插不上嘴。

    现在再不说就没机会了,赶紧都把自己的折子拿了出来,争先恐后的给胤祚送了上去。

    不用看也知道上面写的都是些歌舞升平的话。

    如今的齐齐哈尔是关外除盛京之外,最具活力的城市,受此影响,周围的村县也都蓬勃发展。

    哪怕在知县的位置上放条狗,也能有不错的政绩。

    “那个……呃,你叫什么?”

    “下官周家麟。”官二代恭敬的答道。

    “有关各地知县的征集考评就由你负责吧,理出结果再那给我看。”

    “下官遵命!”周家麟脸上泛着红光。

第二百四十一章 闹市争执() 
    起身离开大堂,任凭那些官员在里面吵闹得天翻地覆。

    胤祚轻慢的态度,还是让不少人心生不满的,不过等到午饭的时候,所有的不满也都烟消云散了。

    因为午饭之丰盛,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西红柿炒鸡蛋、大盘鸡、烤馕、烤肉、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加上满满的白米饭,雪白的大馒头,焦黄的烤玉米,香甜的烤地瓜。

    在胤祚眼里,这些都是家常的农家菜,但在知县们看来,这些饭食却胜过奇珍异兽太多。

    周家也是算是大家族,府里的吃穿用度在天下的官员中也是排得上号的,却也没见过番柿入菜的,这不是剧毒吗?

    几个胆子大的尝了几口,却并无异样,看来毒素已消,莫非已经撒了解药?

    尝试着吃了一口,微酸多汁,味道确是极好的。

    那混杂在鸡肉中色泽金黄的是土豆?入口绵软,鸡肉的鲜味蕴含其中,让人欲罢不能。

    那每道菜中都有的一小片火红,又是何物?含在口中有种灼热感,似是麻椒,又有诸多不同。

    一顿饭吃的能让人啧啧称奇,也算是厨子的本事了。

    在齐齐哈尔的醉仙楼里,胤祚坐在二楼雅间,点了一桌子美食,也开始用午饭。

    看得出来,对面的二丫对一桌子饭食不怎么上心,嘴巴已经被副都统府的饭食养的刁了。

    “吃不惯吗?”胤祚问道。

    二丫摇了摇头,又往嘴里扒了两口饭。小姑娘今年已经十一岁了,之前在混江龙山寨上,吃的不好,所以人长得又瘦又小,看起来只有七八岁。

    经过一年多调养,身段也拔高了,脸上也有了姑娘样子,只是吃饭还是狼吞虎咽的,像个小伙子,这是山上饿出来的,怕是改不过来了。

    一顿饭的功夫,这丫头几次欲言又止。

    胤祚只当是青春期小女孩的困扰,也没在意,这些女孩家的事情,自有娘亲去教,再不济府上的丫头也会教,自己教算怎么回事。

    所以一直专心的看楼下的人来人往,大街上车来车往的繁华景象,看了叫人人心里舒坦。

    “大人!”二丫似乎终于决定开口。

    “嗯?”胤祚收回目光。

    正思量着怎么解决小姑娘的问题,却听她说:“大人!我会武功!”

    “哦!嗯?”胤祚一口茶差点喷出来,暗骂自己想歪了,笑着问道,“多高的武功?”

    “师父说我现在只算入门,想连成高手,非十年苦功不可。”

    “既然如此,你好好练就是。”

    “大人,您不好奇我师父是谁?”

    胤祚神秘的一笑。

    二丫心下恍然:“大人已经知道了?”

    “你功夫尚不到家,每日出入我的府邸,早有护卫看出来了。”

    见二丫有些愧疚,又安慰道:“不碍事的,你师父现在伤了内脏,与常人无异了,我留他一命,也是存了让他教你武功的心思。你好好跟着你师父学就是了。”

    齐齐哈尔的户籍之全,堪称大清之首,二丫家中突然多出个来历不明的农户,早已被登记在册,加上二丫显露出的武学,更让人起疑。

    所以查证之下,胤祚早就对凌子虚所作所为了如指掌了。

    本想着斩草除根,但据侍卫禀报,凌子虚在教导二丫练武,这就让胤祚起了留他一命的心思。

    至于凌子虚给二丫的洗脑,胤祚完全不在意,他一个人再厉害,厉害的过后世的教育体系?

    虽然城中办的小学只收男生,但胤祚可以让老师去府里给二丫单独授课。

    二丫见胤祚这么说,便点点头不再说话了,这丫头心思多,也不知胤祚的话她听进去了多少。

    吃过午饭后,二丫领着胤祚在城中转了转。

    见微知著,与其看那些知县的文书,不如实地走一圈体会的多。

    集市上熙熙攘攘的商贩,行走的客商有西边的蒙古人,有南边的李朝人,还有北边的老毛子,各色的商品在齐齐哈尔聚集流通。

    在路边的茶楼酒肆里,能买到马奶酒,也能买到伏特加,要是肚子饿了可以吃到关外的小鸡炖蘑菇,也能吃到奶酪、手把羊肉,至于罗宋汤、香肠、牛排等在齐齐哈尔到没有多少。

    无论清人还是蒙古人都吃不惯,连俄国的客商都不愿去,他们宁愿尝试更可口的大清美食。

    至于李朝美食街上还真没见到李朝美食,李朝有美食吗?

    二丫闷着头在胤祚前面走,完全没有阿依慕那种上了街就人来疯的样子。

    “别学那些大家闺秀,都是被礼教压坏了脑子的,我府上不兴这些,你爱怎么逛怎么逛,看上什么我出银子。”

    听到这话,二丫眼里立刻有了神采,像条游鱼般在人群里穿梭,很快就不见了。

    胤祚到也不怕她丢,一来齐齐哈尔治安极好,二来人群中还有十几个侍卫,负责保护他们。

    正走马观花的溜达,突然听到前面起了争执,拨开人群走过去看,发生争执的是一间铁匠铺子。

    原来是蒙古来的商人要买铁锅,买了一百口铁锅,给了三十几两散碎银子。

    铁匠看银子又多成色又杂,本不愿做这桩生意,但看他们远道来的,就称了半天,终于算清了银子,找给蒙古商人五两银票。

    蒙古人显然没见过银票,顿时就不干了,在他看来自己真金白银的交出去了,只拿到几张纸算怎么回事。

    争执中就吵了起来,颇有要动手的趋势。

    胤祚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貌似自己初见阿依慕的时候,也是闹了这么一出。

    不过齐齐哈尔的捕快可比九门提督快的多了,还没等吵几句,就赶过来控制住了局势,让看热闹的百姓很失望。

    随着捕快过来的,还有银行的一个伙计,从怀里掏出五两银子,找给了蒙古人,又从铁匠那收好了银票,给两拨人做个稽,就寻觅下一处有纷争的地方去了。

    简单,高效,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胤祚自己都不知道银行什么时候开展了这么个业务。

    蒙古商人拿了银子,讪讪离开了,他不是傻子,自然看出来那轻飘飘一张纸,就代表五两银子。

    铁匠则趾高气扬的把铁锅包好,给蒙古人送去了。

    “我们铁匠行的人心眼实,一两就是一两,一斤就是一斤,客人可以在齐齐哈尔打听打听,要是有说我铁匠行一个不字的,你来砸我招牌!”

    铁匠的话掷地有声,获得了百姓的一片叫好。

第二百四十二章 仲夏() 
    呦呵,这个铁匠铺是百事行的产业?

    “李行首好样的!没给咱们齐齐哈尔丢人!”人群中有人赞道,铁匠抱拳感谢,看来有人觉得他的那番话很是提气。

    而胤祚心中,呦呵,这个铁匠还是个行首?

    百事行是个加盟制的商号,各个行的行首只是个荣誉称号,对其他加盟商并无管辖权。

    齐齐哈尔几乎所有的手艺人都在百事行,那行首不就是意味着所有手艺人里最好的吗?

    所以就是这么一个行首称号,却让各个商号争夺的你死我活。而百事行通过行首的选择,就可以起到制定行业标准的作用。

    没热闹可看了,人群也就散了。

    齐齐哈尔的捕快、小吏们效率实在太高了,这让看热闹的百姓们很不满意。

    以往非见红不看的老大爷,现在为了几个商贩鸡毛蒜皮的吵架,就能端着瓜子看半天。

    胤祚看着那些个抱着瓜子摇头叹息的老大爷,若有所思。

    二丫逛了一圈回来了,手上啥也没拿,虽然有胤祚一句承诺,但是孩子还是节俭的。

    这是好事,应该表扬,所以胤祚给了侍卫一百两银子,让他把二丫刚刚驻足过的摊子全都买下来。

    “大人!”二丫想阻止,却已经来不及了。

    在大清银子是爷,一百两银子拍下去,那些个捏泥人的、卖糖葫芦的、卖小首饰的、卖瓶瓶罐罐的立刻把摊子撤了,商品大包小包的包好送来。

    心思活络的还打听贵人家在哪里,要直接送过去。

    “二丫,你们家现在每年收入有多少啊?”胤祚随口问道,但态度却有些严肃。

    二丫知道这是在谈正事,想了想才说:“现在我家的地里种了稻子,秋收时除去口粮,能卖二两银子;农闲时我娘回去城里帮工,绣些花样能有一两银子;上家里鸡鸭的蛋、稻田里的鱼之类的,能有三钱银子。”

    “三两三钱吗?别人家呢?大抵都是如此吗?”

    “不是,我家算少的,男孩子的多的人家,种的地多,去城里帮工赚的也多。像我永强叔家,每年至少五两银子。还有吕老实家,因为当了兵,每年有十两银子呢。”

    胤祚点点头,眉间稍有些舒展,从侍卫那拿了个糖葫芦递给二丫,又问道:“那城里物价如何?一口铁锅二两五钱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物价也在涨,母亲一直在抱怨城里的肉价,至于铁锅,可能就是几个月前的事情,城里的生铁涨价了,所以铁锅顺势也涨了。”

    二丫说完,咬下一颗糖葫芦,满足的笑起来。

    “通货膨胀啊。”胤祚笑了笑,没想到在大清也能遇到这种问题。

    护卫叫把二丫送回家,胤祚直接去了银行,现在有件事情急需确认一下。

    二丫回到家中,她的师父坐在台阶上,手中一个酒葫芦里面,仰起头极豪迈的喝了一口。

    她的母亲正借着残阳余光刺绣,这次的图样是鸳鸯戏水图,还配着俗气的红双喜,这是城里娶亲最流行的款式,没这样一套背面,都不好意思办喜事。

    侍卫把买的东西,在院子中放好就告辞了。

    “回来了?”凌子虚瞥了二丫一眼。

    “是,弟子回来晚了,请师傅责罚。”二丫跪在地上。

    凌子虚仰头又喝了一口酒:“他信了吗?”

    “依弟子看,信了八分。”

    “嗯!六阿哥也算是个人杰,全信才有假,八分就是最大的信任了,起来吧。”

    “是。”二丫起身。

    “今天的事情,你办的不错,为师就不责罚你了,去把为师传你的长拳演练一遍,再扎一个时辰马步就睡吧。”

    “是。”二丫答应一声,开始在院子中练功,待结束之后,天已经全黑下来了,向师父道了一声,就回房睡觉了。

    没了光亮,张氏就放下了手中的绣活,此时凌子虚一葫芦酒喝完,她默契的取过葫芦,又打开酒坛,给他填满。

    “殿下于我们母女有救命之恩,你为何执意要娶他性命呢?现在齐齐哈尔一派太平景象,都是托殿下之福,安享盛世不好吗?”

    张氏的声音很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