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魔术之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哗啦!”

    “砰!”

    不用想也知道,那些破碎的东西都是什么。

    杜和紧紧抓着窗棂,听的心都在滴血。

    那些是他四年来耗尽了生活费和自己偷偷打工的钱财换来的无上宝贝,平日里自己拿来揣摩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生怕留了划痕,坏了东西的完整。

    如今却都毁掉了。

    杜和从小的理想就是继承父亲门楣,但这个理想被父亲母亲毫不留情的给毁掉了,杜和看着窗户上贴着的窗花,眼睛里全是压抑的愤怒。

    今天是元旦,他千赶万赶的从大洋彼岸赶回了家,本来想阖家团圆,让姆妈高兴一下。

    但人是回来了,杜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只想去南洋当面问问父亲,这到底是为什么?

第三章 慈母心() 
阿海悄无声息的端着一盘吃食从正房经过。

    盘子里是一盅荷花什锦炖并一份南瓜松仁拉糕,这些都是少爷平时爱吃的,老爷曾经在家的时候也很喜欢,因此家里面常备着材料,本来是要放到今晚家宴上做主菜的,可是这个元旦注定没办法和和美美的过。

    老爷和少爷虽然长相不像,少爷更像太太些,但父子俩的脾气如出一辙,都是三角石头,倔,脾气硬,不大晓得变通。

    这脾气若是当个普普通通的大宅少爷也就罢了,可是少爷要去做魔术师,进彩门,那就是个大缺点。

    太太不让少爷从事家传本事,里面绝没有强横掌控之意,只有一片慈母之心。

    可俩人这脾气,太太想让少爷回心转意,除了关住他,其实也没什么法子。

    明明已经气的脸色雪白,但是太太依旧记得吩咐他给少爷送最好的吃食。

    阿海悄悄往正房里探了一眼,太太正坐在椅子上怔怔出神,不知道是不是又在想老爷,再次叹了口气,阿海脸上的褶皱都堆在了一起。

    阿海回来的时候,杜和已经将书信写好了,封在了信封里,端端正正的拿着一本闲书再看,一副打发时间的样子。

    阿海敲了敲门,得到许可后,伴随着一阵冷风进到了小厅里。

    杜家就杜和一根独苗,因此原本的三间东厢房就打通两间,给杜和做了小厅和一个小书房。阿海的盘子一放,杜和的鼻子就抽了一下,登时坐了起来,惊讶的看着阿海:“海叔,这是?”

    阿海慈祥的笑了笑,将盖子揭开,把热水盅里温着的炖盅拿了出来,顿时,一阵沁人的鲜香就溢满了房间。

    杜和轻呼一声,大马金刀的坐在了桌前,满是惊喜的拾筷挟了一筷子花胶,囫囵着吞进口中,烫的直吸气,还招呼着说:“海叔一起吃,花胶炖的怪好的,这几年还蛮想这口的。”

    杜和一激动,乡音都蹦出来了。

    阿海笑呵呵的陪坐着,看着杜和一通迅速的进食,有些疼惜。

    他在杜家二十五年,先跟着老爷,后来又跟着太太,打理家门上下,是看着少爷长大的,老爷常年在外,少爷对他的感情其实也有些长辈的意思,他虽然不说,可是又哪能真个把少爷就当个少爷看了?

    少爷不到十七岁就远离家门了,那个时候还有些娇惯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虽然不到,但是也是从来没吃过苦的。

    异国他乡四年,居然连口热饭都吃的这么开心……

    阿海心下感慨,看杜和吃得开心,一时就忍住了劝杜和遵从母亲的想法,转而轻飘飘的说了句:“少爷,这什锦炖还是太太亲自做的咯,说是你回来一定喜欢呐。”

    虽然嘴上不让儿子回来,但是哪个当姆妈的不想孩子,太太心里头也是盼望少爷回来的。

    杜和动作顿了顿,将脸埋在碗里,吃的稀里哗啦,最后居然硬生生将两碗吃食都填进肚中,还打了个饱嗝。

    阿海哈哈大笑,赞道:“少爷可不是小鬼头了,是个有肚量的奶油小生了!”

    老苏州现在夸男人就爱夸奶油小生,这是新兴的词儿,专说男人长得俊的。

    杜和有些脸红,总感觉奶油小生有些脂粉气,憋着脸硬邦邦的说:“海叔,我可不是小生,国外的那些淑女们都叫我绅士咧。”

    “好好好,少爷就是个绅士,以后还是先生,娶了婆姨以后,还要当阿爹呐!”阿海说的满面红光,似乎都看到了少爷成家立业的景象。

    自古青年最怕的就是这遭,杜和有些腼腆,还带着点恼怒,最后吭哧吭哧的,还是“嗯”了一声。

    阿海心满意足的端着盘子走了,给杜父写的信也被阿海妥帖的放到了怀里,传去南洋。

    杜和相信父亲听了自己的解释会支持自己,心里头略微宽松些,坐在温暖的床上看了会儿月亮,就安心的睡下了。

    杜和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书信很快就放到了母亲的面前,杜母看着信封,连想都不用想里面写的是什么。

    将那封信放到了香炉里,很快,一股火苗冒出,变成一缕青烟。

    阿海在门外候着,只听到杜母有些沙哑的声音传来:“明日起将家里的医书都送到阿和房里,不够就出去托人购买,开春的时候,就送他去博习医院。”

    阿海应了一声,悄然退下。

    杜母的屋子里电灯很快就熄灭,一盏油灯却随之点燃,亮到了天明。

    第二日开始,杜和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杜母未曾露面,但阿海却跟在了他的左右,寸步不离,就看着杜和研习医书。

    如此几日后,阿海态度依旧,杜和倒是不答应了。

    “海叔,您没有事做么?”

    杜和扶了扶自己的脑袋,再一次问阿海。

    阿海站在杜和右侧,闻言立刻就答:“太太吩咐我协助少爷苦读,别的差使就延后掉,少爷要是心疼我,就快快学成,进入博习医院罢。”

    类似的问题杜和不知道问了几十个,阿海都是拿这句话来回应,别说阿海自己腻味,杜和已经快被折磨疯了。

    那些医书他不是看不懂,但是他更想看的是家里面藏的《西洋魔术考》和《彩门九法详解》这类魔术研究类的书,而不是冷冰冰的解剖图和一堆一堆的药理公式。

    有些人天生会唱歌,有些人脑子灵敏擅长算学,他就天生就喜欢魔术,这都是明摆着的道理,却不知为什么人人都想强迫他人做不喜欢的事,非要让他学个医术。

    杜和叹了口气,放下书说:“我要去见姆妈。”

    阿海这回不立时回答了,想了想才出门,还吩咐了两个小仆人来看着门。

    杜和算了算,那封信去了南洋,此时应该会有回信了,不过姆妈肯定不会让他看,此时他就是打算自己去看看父亲的回音。

    他相信,他那么充满诚意的跟父亲坦诚心事,父亲一定会同意他的。

    毕竟父亲年轻的时候,也是乐意杜和学习魔术的。

    杜和头没动,手上一面小镜子一晃,就看到那俩小仆人正在门外站着,他缓缓地起身,踱步到了书房边上。

    警惕的小毛头顿时就看向他。

    杜和拿了个黑胶唱片,晃了晃,就又回了书房,还砰的一下关上了书房的门。

    两个小毛头正急,很快,书房里面就传来一阵音乐声,还夹杂着少爷朗读的声音。

    俩人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

    少爷会魔术,云里来雾里去的,大家都怕少爷弄个什么法术,就把自己给变没了。

    人还在就好。

    此时的书房里,早就空空荡荡,杜和以一枚发针穿过窗棂,悄悄的翻了出去,又小心的将窗户关好,一路上绕着房屋,从廊道边缘,钻进了姆妈的正屋里。

    一路上虽然有人经过,杜和都险之又险的避过了。

    这几年他魔术虽然没有名师带,但杜和为了锻炼体能,一直修习西方锻体术,还把家族里面的锻炼方法回忆了一个七七八八,没想到是在自家派上了用场。

    杜和心里苦笑,母亲平时这时候应该在外院处理杂事,整好他知道母亲会把父亲来信放在主卧里,所以一打量,就熟门熟路的摸去了卧室。

    杜和也是第一回做梁上君子的小人行径,有些紧张是免不了的,进了里屋心里一松,就靠在了姆妈的小佛龛旁边。

    他是个半洋半中教育出来的,对头顶三尺敬意不深,此时体力消耗一大,更是不注意,也没什么形象的拿胳膊一撑,靠的结结实实。

    刚一靠过去杜和就觉得不好,果然,这一回头,动作一大,龛上的青铜香炉晃了晃,一头就栽了下去,“咣当”一声,里面的香灰撒了一地。

    杜和先是惊慌,接着余光划过,瞬间呼吸一紧,在香灰里拨了拨,拿出来一小片纸屑来。

第四章 一步行踪渺() 
杜和不见了。

    阿海通知了太太之后,俩人到了杜和的东厢一看,早就人去楼空,留声机里依旧播放着杜和读书的声音,但是案子上的书已经被随意的扯了两页,做了个小机关,让留声机不停运转。

    杜母简直怒不可遏,以为杜和是溜出去看街上柳门的戏班表演。

    最近几天元旦日,苏州大小戏班都出动了,甚至平时让人看不上的团春的也出来说点段子,混几个银元留着过年,按照杜和的性子,一定坐不住的。

    杜母很快镇定下来,吩咐几个家、仆人上街寻找,务必将少爷妥帖带回来。

    阿海领命带人去了,杜母捂着心口,压抑着自己心里不好的想法,缓缓踱回主屋,本来想床上歪一会儿缓缓神,却刚一进屋,就闻到了一股子香味儿。

    杜母虽然供奉佛龛,却也只是早晚一炷香,平时不会多动,这股子香味儿开始还让她有些疑惑,很快,她就看到了佛龛上还没擦干净的灰痕。

    杜母猛然瞪大了眼睛,嘴巴张大,难以置信的打开了香炉。

    几个呼吸后,所有的仆人都听到了主屋里速来平稳庄重的太太在几乎尖叫的喊人:“来人!”

    杜和果然没在街上,所有做花活儿的地方都找遍了,也顾不得颜面的问了街坊,没有人注意到杜和,杜母的想法在晚上变成了现实,杜和走了。

    杜和身无长物,出来的时候他只来得及换了身衣裳,此时正抱着膀子缩在一处冷冷清清的船坞里头,等着船家开船。

    行李都在耳房里,也没人敢给他,他怀着一肚子的委屈和不甘,就那么光着两手从家里面跑了出来。

    二十一岁离家出走,杜和此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今天。

    他一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听话懂事孝顺是街坊们对杜和的一致看法,可以说除了性格有些执拗,杜和其实是很多个姨母们的理想女婿。

    然而杜和今天就大胆了一次,就这一次,直接就捅破了天,把祸事一下就闯了个底掉。

    在典当行当了自己的手表,换了两个小头银元,杜和明知道是亏了,可也只能忍着。

    典当行的人惯会看人情,急着出手的价格能有原来三成就顶天了。

    虽然两个小头银元也足够一个单身汉活过一个月,可是下一个月,杜和如果没有找到转机,就会面临着可怕的后果。

    船费不贵,才一角钱,合着不到三十个铜元,还不够杜和一盘糕的价钱。

    可是当船家给他找钱的时候,他才真正有些紧张了,为了船家毫不掩饰艳羡的眼神,也为了自己的前途。

    那一袋子细碎铜元,就是他以后所能依仗的所有,如果连这些都没了,杜和可能会在这个冬天里无声无息的消失在一条没结冰的河里。

    很快,一声号子,船家撑槁一动,小船就窜出去十几米远。

    杜和忽然就开始面对外面的世界,杜家却已经陷入了绝对的凝重之中。

    所有的仆人都战战兢兢的立在下首,不时有几个零星的人赶回来,汇报几句,就走进人群里跟着等。

    杜母面无表情的听着,身上即使是在温暖的屋中也裹上了一袭狐裘,一盅药被热了放凉,凉了再热,杜母丝毫没有去喝的意思。

    将近半夜,最后一个人回来,犹犹豫豫的将一块手表捧到了太太跟前。

    他堵上自己一个月的月钱,赎回了这块不敢肯定的手表,就是想在太太那里搏一搏,若是博对了……

    “哪里来的?!”

    杜母看了一眼,猛然拔高声线。

    仆人知道,自己赌对了。

    抓到了一根线头,对于杜家来说,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不到一个小时,杜和离开苏州的经过就被原原本本的还原出来。

    杜母皮裘里面的手指越攥越紧,等听到杜和在太仓下了船,失去了消息之后,双眼有些无神的念了两句:“阿海……太仓那里,有条铁路吧。”

    阿海应了一声,颇为干涩的说:“是的太太,沪太铁路。”

    沪太铁路,从太仓发往上海,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此时杜和应该已经踏上上海的土地了。

    连魁班,就在上海。

    “这孩子……这孩子,他怎么就不听呢……”杜母双眼发晕,自己到底没看住儿子,对不起丈夫不说,还让儿子自己孤身一人陷入不利境地。

    她对不起杜家的祖宗。

    杜母的眼皮子越来越沉,只觉得自己似乎再也撑不住了,自己掌家这么多年,为的就是让孩子回来有个便利。

    现在倒成了滞碍。

    “太太,小的愿意去上海寻少爷,务必让少爷尽快归家!”刚刚买回手表的年轻人猛然抬头,满眼渴望神色。

    这句话倒是提醒了阿海,他当了几十年管家,还能不清楚年轻人的想法,但是现在却不是时候。

    给那年轻人使了个眼色,阿海挥了挥手,让所有人都退了下去,压低声音对杜母说:“太太,少爷刚到上海,还能挽回的,江班主不是还在么……江班主跟老爷那么好的关系,一定要关照的,我们写封信去,他一定会答允。”

    “信倒是能写,可再将他押回来,他还是会跑,阿和又不是我养的猫狗,我岂能日日关着他呀……”

    杜母思绪有些混乱,虚弱的用帕子捂住嘴巴咳嗽两声。

    阿海有些担忧的说:“太太还是先把药喝了吧,身子不好,少爷回来了又该愧疚伤心了,老爷爷也不愿意见到的。”

    杜母点点头,有些触动,端起药盏一饮而尽,仿佛里面不是苦药一样,眼也不眨。

    阿海知道宅子里也就自己能劝劝太太了,索性就坦白的说:“太太,少爷那个脾气,强拉回来怕是不妥,不如让他自己知难而退,我们再好好说说,兴许就能体会太太的苦心了。”

    杜母眼神一亮。

    她本来也不是养在深闺的妇人,刚刚心神混乱看不清楚,如今阿海一点,她转瞬就知道怎么来办。

    很快,一封杜母亲笔写的书信就由阿海火速送往电报局,星夜发往上海连魁班,对象毫不意外的是班主江中叶。

    所谓堵不如疏,教导孩子做事有很多种办法,硬来是最不可取的一点,杜母将自己的担忧和叮嘱都告诉了江中叶,相信同为父母,他会明白自己的意思。

    而此时的上海滩,正是灯红酒绿,一片人间好景象的时候。

    杜和下了火车,有一瞬间以为自己回到了英国。

    到处都是外国人,金发碧眼的,棕色皮肤的,洋车洋火,甚至还有熟悉的英式建筑。

    他有些不适应的用手扇了扇不大新鲜的空气,小心翼翼的避过地上的秽物,走出站台。

    少年人通身贵气,拎着个钱袋子,身姿挺拔的站在那,在本地人看来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