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陈桥到崖山-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扪寤凡煌恕7吨视址复袅恕U庖荒灰埠苁煜ぃ和趺А⒉茇А⑺韭硌住⒘踉!⒀罴帷⒗钤ǎ踔凉咳词瞧送ㄒ簧逊吨驶搅嘶乩础R豢矗蹁咭压虬菰诘亍7吨士嘈Γ和醮笕耍慵箍臁0眨∥依磁隳惆伞7吨释瞬剑鹿颍敉蛩辍N喝势郑炕褂盟德穑空庀拢逝劭稍俅闻狭恕

    而此时,8岁的柴宗训已被他的阿姨小符太后带出了皇宫。符太后亲手脱下了小皇帝和自己身上的黄袍,一身白衣,来到了天清寺。这是典型的政治避难。也明确传达着他们对造反一事的态度——我们输了,只求不要杀我们。

    周显德7年(960)正月初四至晡(晡为申时。下午3-5点。想想正月的白天有多短?这都快天黑了),然而有些事,就算没有阳光,没有心情你也得照做!于是当晚,赵匡胤只能一直保持脸上无奈、无辜,还有些惭愧难过的表情,在崇元殿等着所有人一一到齐,还得把被篡位的小皇帝与太后从庙里接回宫中现场,要把所有流程今夜完工……

    然而卡壳了,缺了件最重要的东西——禅让诏书!中国人办事就讲究个名正言顺,且留字为据。何况是把偌大的后周白送出去?所有人都傻眼了。包括无所不知,早有准备的大导演赵普。此时他是现场最欲哭无泪的。为什么造个反还有这么多讲究?繁文缛节害死人啊!可怜我也是第一次帮人造反…

    就在这时,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从容地“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于是制造皇帝的合法程序正式启动——宣徽使高唐昝居润引匡胤就龙墀北面拜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兗冕,即皇帝位。群臣拜贺。奉周帝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定国号宋(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前最后一任节度使是宋州节度使),改元建隆,定为火德(德运是3月下旬定下的)

    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初五,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绵延319年的宋朝开始了。34岁的赵匡胤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封赏天下篇() 
且看宋太祖如何治理天下。8日,将烈士韩通下葬,还加了一中书令的宰相虚名。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下面这件事才能暴露出赵匡胤对韩通的真实态度:赵匡胤有次出幸开宝寺,见墙上赫然挂着韩通父子的画像,顿时勃然大怒,下令立即捣毁!接下来才是重头戏:封赏文武百官。

    先是武将。11日,殿前军老三石守信被调去侍卫军做老二,赵匡胤留下的归德节度使的空缺也由石接任。而侍卫军老四高怀德则调到殿前军做老二。这两人一个在京城内应,一个在外领头拥立,自是头两位功臣无疑。升官!然而赵匡胤做皇帝不过数天就已深谙树挪死,人挪活,将挪忠的帝王之道。升官是升官,不过去另一个系统重新来过吧!另外,张令铎在侍卫军中由老五升为老三,侍卫军中高、张二人因升官留下的空缺则有张光翰、赵彦徽这两位曾随自己一起出城的侍卫军长官接任。殿前军中的王审琦由老五升为老三。19日,现在北边的两位重要将领、赵匡胤的铁哥们慕容延钊、韩令坤2人重兵在握,且在兵变过程中出了最大的力,也各升官一级,分别成了殿前司老大都点检、侍卫司老大马步军都指挥使。哦?你问我原侍卫军老大李重进呢?他也升官了。什么?他已是老大,没法再升了?你错了。他武职是到顶了,我们不还有文职吗?一顶空前的大官帽甩了出去,是宰相级别唉:中书令!只不过怎么和死了的韩通官职一样呢?不知李重进知道这个‘喜讯’后会不会眼前一阵黑?

    这里可看出赵匡胤的武将封赏策略,即一碗水端平。不论以前是否亲信,都官升一级,皆大欢喜。却是下面,宋太祖在封赏文官上,就跟前朝大不一样了。

    不管怎么说,赵普是赵匡胤的心腹,就凭他伺候赵弘殷一直到去世及陈桥兵变中的两大功劳,不说枢密使、宰相兼得,至少可位居其一吧?

    抱歉。22日,赵普只是授了个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在枢密院中打杂的,离枢密使还差十万八千里呢。当时与赵普同在赵匡胤幕府中的文官,刘熙古是左谏议大夫,吕余庆是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沈义伦是户部郎中。这就是赵匡胤的高明之处,现在他们既可直接参与政事,又让他们感到前面还有很长的官可爬。各位大佬们,你们慢慢练级吧。

    而对前朝旧臣,赵匡胤就大方多了。2月上旬,三位大宰相,你们宰职照旧,再加新衔:范质兼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王溥兼三公之一的司空,魏仁浦兼尚书省最高长官右仆射。只不过范、王二位,请把你们兼的参知枢密的职务交出来,由吴廷祚总揽枢密院之权(从此直到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宋朝中央最高机关除掌握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外,号称东、西二府。东即中书门下省,掌管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门下同平章事,次官为4年后设置的参知政事。西即枢密院,掌管全**事,长官为枢密使)

    正月23日,几位重要的边关节度使也得到了加赏:老岳父符彦卿做了太师,为柴荣征蜀备蜀的王景做了太保,荆南节度使(十国之一的南平)高保融做了太傅,定难节度使(未来的西夏国)李彝兴(本名李彝殷,犯赵匡胤父赵弘殷之讳而改名)做了太尉。2月9日,镇海节度使(十国之一的吴越)钱俶(本名钱弘俶,改名原因同上)做了天下兵马大元帅。

    最后一个人是赵匡胤三弟,未来的太宗皇帝赵匡义。正月24日,他做了睦州防御使,赐名赵光义(此后,匡字成了禁忌,除太祖皇帝外无人能用)。不久后还被封为殿前都虞候(老五王审琦升官后留出的空缺),开始在军中培养他的势力了。

    加官进爵完毕,赵匡胤诏谕诸镇节度使:各位,兄弟不才,已做皇帝了。但请大家放心,蛋糕很大,我一个人也吃不完。大家都有得吃。以后,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兄弟我担。

    宋朝开国的第一个月在一片喜庆中度过。2月5日,杜老太太被尊为皇太后,接受皇帝及群臣的道贺。不过老太后紧锁眉头,闷闷不乐。这就奇怪了。左右悄悄问“母以子贵。今子贵为天子,母为何不乐”杜太后说出了一番道理“为君难哪!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说得好!太后您这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我看,可与王朴《平边策》并列的状元文章啊!宋太祖谨然受教。

    接下来发生的是一件小事,但影响极大。在中国两千多年相权与皇权斗争史上,绝对可大一章。

    话说赵匡胤之前的宰相是可以和君主坐而论政的,即朝廷上除皇上的龙椅外还设有宰相的专门座位。2月的一天,范质等三位宰相正与赵匡胤议事,赵突道“爱卿们,朕眼力不太好,你们奏折上这个是什么字啊?能否指点朕一下”范质等不疑有他,便起身上前,凑到皇帝面前讨论。可等讨论结束,他们退下时,却发现自己坐的椅子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移走了。从赵匡胤的这个小动作开始,中国长达一千多年的宰相坐论之礼遂废……

    改朝换代,升官发财得慢慢来。那大家都明白吗?绝大多数人都是明白的。只有一个人猴急猴急的,差点破坏了赵匡胤安定团结的大局。

    4月的一个晚上,王彦升在京城里巡查治安。他有些不爽,自己出了那么大力,干掉了韩通那么重要一个人,可皇上竟冲他发脾气,最后只给了他一铁骑左厢都指挥使。也罢!官升不上去,财总要发点吧?可皇上说了,不准在京城抢掠!不过这难不倒王彦升,他来到了王溥门前,吩咐左右“上去叫门”左右迟疑“这是宰相大人的家”王“废话!以为我不知道吗?当官的才有钱!想发财不”“想想。当然想”左右叫门去了。

    门开了,管家愣住了。这是伙全副武装的军兵!慌忙去报告主人。不一会王溥跑出来,一脸惊恐。衣服扣子都没扣全。三更半夜的,这帮军人来干什么?皇上不是说不让士兵抢掠吗?一看:王指挥使。这下更是心惊肉跳,这可是连韩通都敢杀的主啊。王彦升“今晚巡警甚困,到大人府上请怀酒喝”王溥放心了,要饭的啊!那还不容易?连忙叫人摆上酒菜。可王指挥喝了两杯就不喝了,突然叹气道“王大人果然家世显赫。有钱人啊。不像我们大半夜还要工作,一年到头也赚不到什么钱”王溥明白了,这是伸手要钱了。但假装不知,岔开话题“哪里哪里。将军且再喝两杯”王彦升无奈,再暗示“外面兄弟的工资也低啊!大过年的,年终奖也没”王溥暗骂“见鬼。皇上不刚给你们发过钱吗”然而怎敢得罪这些人“来!外面兄弟也请进来喝两杯”王彦升服了,看来这王溥不上道。然而王溥位高权重,又是皇上着意笼络的前朝旧臣,只能一推手“不喝了!我们走”

    天一亮,王溥就给赵匡胤上了个密折。这下没办法了。4月8日,王彦升外放为唐州刺史。这次王彦升永远升不上去了。

    而那些明白人,前途就无限了。

    苗训做了国家天文馆长,享清福去了;口齿伶俐,会传话的楚昭辅做了军器库使。不消说,这是个有油水可捞的差事;临机决断,谋无不中的李处耘升为客省使兼枢密承旨,右卫将军;那位抽刀吓倒范质的罗彦环升控鹤左厢都指挥使,后领眉州防御使,当节度使只是时间问题。

    以上都是自己人。而政权新生,赵匡胤最关心的是各地节度使对自己的态度。最重要的应是以下这几个:镇州郭崇威、定州孙行友、扬州李重进、陕州袁彦。

    结果还是令赵匡胤很满意的。镇、定2州听闻兵变,并无异动。且镇州的郭崇威还上了份报告说契丹与北汉军皆遁,圣上你就安心做皇帝吧。当然这极可能是宋朝文人前后呼应的一笔。但却说明了一点:镇州很镇静,定州很安定。

    潞州却很不上路。赵匡胤怎么也料不到:最初的反叛竟来自于一和郭家、柴家都八杆子打不着的潞州昭义军节度使李筠。

    天下人在赵匡胤淫威下闭上了眼睛,为什么李筠要第一个跳出来大叫不从呢?他是皇亲还是国戚?或是受周朝恩典太重,所以对前朝念念不忘?要反,也该李重进、张永德、符彥卿反啊?

    李重进,你算柴宗训表叔,为什么不为你表侄做主?张永德,你是柴宗训姑父,为什么也不站出来?符彥卿,你是柴宗训外公,怎么也不出声呢?

    李重进“我还没想清楚。反还是不反,这是个大问题”张永德“我手上没兵,拿什么反”符老爷子“我三女儿已嫁给了赵光义,这皇位还是我亲戚做。我没理由反啊”

    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李筠叛乱篇() 
李筠,并州人,善骑射,后唐明宗之子秦王李从荣时从军。当年辽兵灭石晋后北返,李筠等人被一叫耶律解里的将领留在常山听候发落。后汉建立,李筠也趁机造反,将耶律解里赶出常州,这一战救了许多人,冯老仙就是其中之一。由冯道做主,任李筠为常州留后。之后刘知远也只给了他一博州刺史。等郭威上台,才将李筠提拔为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潞州。原来郭威是李筠的伯乐,对他有提拔再造之恩啊。

    4月,赵匡胤派到潞州的使者传达了给李筠加官中书令的圣旨(中省最高长官,宰相之职。怎么这么不值钱?死的活的都可以加封中书令)以为凭着这些赏赐就可收买李筠。

    李筠当场就要发飙,被左右拉住,勉强跪接了赵匡胤的圣旨。

    可到晚上设宴招待使者,李筠吃着喝着,突然拿出一幅画像,悬在壁上,对着画像大哭不已,比自己爹死哭得还要伤心难过。

    这一哭,双方无人不心惊肉跳,因那幅画像正是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

    左右连忙解释:李将军喝多了,请使者不要见怪。使者当然不会见怪,只是这耳朵进那嘴巴出。一回去便将所见所闻全数转告给赵匡胤。

    赵匡胤惊讶。我防着李重进们,这位姓李的是哪路尊神?你妈贵姓啊?

    后汉皇帝刘承钧却料到了。史书记:北汉主知筠有异志,潜以蜡书诱筠。虽然李筠长子李守节涕泣劝谏,可李筠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反宋了。

    但接下来李筠的举动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他竟将这封蜡书转交给了赵匡胤。他是要证明什么呢?虽有点意外,但事情既已发生就要应对。赵匡胤授李守节为皇城使,要他入朝谢恩,其实就是想将其扣为人质。说实话,赵匡胤一开始并未特别重视李筠叛乱,原因始终都是那个人——郭威的外甥、原侍卫军老大、扬州节度使、中书令李重进。

    最大的惊喜来了。李重进接了旨,并主动向赵匡胤请示:自己是否按惯例以节度使身份到京城觐见新任皇帝,当面谢恩?

    赵匡胤都有点受宠若惊了。投桃报李,赵匡胤也决定给李重进一天大面子——回旨“君主元首,臣僚股肱。相隔虽远,同为一体。君臣名份,恒久不变。朝觐之仪,岂在一时”于是,至少在表面上,刚刚篡位成功的大宋天子和后周最强藩镇保持了最初的相安无事。

    于是李守节独自进京,赵匡胤‘心情大好’亲自迎接,第一句话就差点让李守节昏了过去“太子,汝何故来”

    ‘太子’二字不仅让李守节害怕,也让身边大臣弄不明白:为什么之前极力安抚李筠,现在又开门见山地点明李筠要造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事实上一点都不矛盾。只是内幕之事没法让所有人都知道。此时的赵匡胤也已收到一让他差点昏过去的消息——李重进反了!

    李重进表面上给赵匡胤编织了一无比美好的假象,背地里不断招兵买马,联络同党。首选的同党当然便是李筠。可惜李重进犯了一个毛病,让他还没起来造反,就已注定必败的结局。

    从当时大宋帝国的最南端扬州到达最北端潞州,几乎穿越了当时大宋的整片国土,其间有多少关隘,多少盘查,且要传的还是造反结盟的使命。李重进啊李重进,你为何就选不出一个哪怕稍微可靠点的人?

    李重进选出的人叫翟守珣,这人没丝毫犹豫,直接带着密信进了开封城,通过李处耘就扑进了新任大宋天子怀抱。

    赵“朕欲赐重进丹书铁券,彼信我乎”首先想到的还是安抚,打消李重进造反之念。可翟守珣心里也有小算盘,那我算什么?岂非两面不是人“彼终无归顺之心”

    好了。彻底明白的赵匡胤大赏翟守珣,且许以官爵,并给他一特殊任务:回到扬州,不要劝李重进不反,而是要劝他定要小心谨慎的反。

    打发走翟守珣,宋太祖陷入了沉思:李筠、李重进,无论哪一个都是后周藩镇的代表,会变成整个国内人心顺逆的风向标。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尽早根除!但具体操作起来却很有难度,既不能让他们联合起来,且还不能由自己先出兵……定要让天下人知道,宋太祖心胸宽广如海,能容万物。从来都是人负他,他从不负人。

    那就唯有让李筠不得不反,立即就反!至于李重进…但愿翟守珣撒谎和拖后腿水平足够一流吧。

    于是便有了那句“太子,汝何故来”可怜的李守节被吓得魂飞魄散“陛下何出此言?必有人在说我父子坏话”赵匡胤笑了笑“吾闻汝数谏,汝父不听,故遣汝来,欲吾杀汝耳。汝归告汝父:吾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吾既为天子,汝独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