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陈桥到崖山-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梅执纭H缡虑槟馨凑庋纳柘肴シ⒄梗鞘嵌嗝疵篮冒 值袅斯庖宓娜ū偷扔谀玫袅怂囊靶模凸饷来哟司投济涣朔欠种耄突故俏业暮眯值堋T偌由现拔遗傻抡讶ビ忧畟m,派德芳主持迎接宴席,我儿子们也会顺利走上前台。于是,一天的云彩就都会散开了…更何况我还做了另一件事,让这计划能顺利实施。

    出征北汉,相信很多人都在想,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急呢?按以往规律,每次灭掉一割据大国后,他都会用2-3年时间来消化它,把当地矛盾都解决,把那片土地彻底大宋化。那为什么在平灭南唐这样的超级大国后,赵匡胤仅隔半年就决定出兵北汉呢?

    也许下面这因素才是他诸多考虑中最重视的一点:他要借助另一场大胜来继续提升自己威望,达到一时人不可企及的辉煌顶点,然后无论再做出什么事,都能压制整个官场。如废掉晋王或干脆杀了赵光义。

    就算不那么暴烈,通过这次战争,也可调动整个官场来为自己服务,把赵光义多年来当开封尹培植起来的官场势力下降到最低点…纵观一切,都可得出一结论,即赵匡胤还在顾全着大局,想着怎样既平稳过渡,又能达到削弱赵光义的目的。

    那么站在赵光义立场,如这次北伐成功,天下一统,皇帝哥哥的功业将直追天可汗李世民。那时无论自己曾怎样广施恩惠,小心结交了多少官场同仁,都不会有人再陪自己淌这混水了。更何况四弟光美马上就会在官场中异军突起,有皇帝的刻意栽培,这实在太轻而易举了…最要命的还是德昭与德芳。一26岁一18岁,都己成年,尤其嫡出的德昭更连皇孙都生出来了。皇帝既已开始把他们往前台推,就绝没突然偃旗息鼓的可能。

    那么自己只能行险一搏!否则等待自己的就只有安乐死!所谓险招又是什么呢?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事业处于辉煌顶峰时突然死亡的。这真是巧合吗?或像某些现代学者说法,赵匡胤是家传基因有问题,再加自己好酒,造成中风、心梗一类突发疾病才猝死的?真是笑谈。试问千年以下,你凭什么说赵匡胤家传基因有问题呢?你能再找到赵家dna?还是凭着大贱人的子孙们或疯或傻,有疯了后放火烧宫殿的,更有当了皇上突然间变神汉的?或德昭、德芳的早死来做判断?见鬼!那跟赵匡胤有什么关系?

    也许赵匡胤计划的唯一漏洞就是从没想过他那个“和善真诚、兄友弟恭的好弟弟”会突然间对他下杀手。以终结他生命的办法来阻止他计划的实现!

    事实上,就算一切完全如司马大师所说,在一最关键地方都没法自圆其说——宋皇后当时要叫的人是赵德芳,无论如何不是德芳他三叔!

    当然,赵光义可以说我是被迫的,是王继恩、程德玄这2个乱臣贼子强迫的,一如他哥哥在陈桥兵变时的身不由己,但别人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吗?给你口棺材你就躺进去?所以贱人你还是不要再装了!抢的就是抢的,何况那一点都不丢人。抢,毕竟也是种相当复杂且高难度的劳动付出,不是谁想做就都能做的。更何况在这世界上,唯一可去偷去抢却不必有半点心理愧疚的那就是——皇位!眼前就是一活生生例子:赵匡胤。他从8岁的柴宗训手里抢到皇位时,难道人人都心悦诚服吗?不见得吧?如他之后不是雄才大略,给我们民族带来了统一稳定,我们会把他当作什么呢?所以纵然是赵光义杀兄夺位,也并不能就此把他定在耻辱状上。且他杀兄之事还不能确定,比较李世民在光天化日下公开杀了大哥三弟,而天可汗可永享英名,那么赵光义为什么就不能得到原谅呢?

    因这里面的一点点小区别。李世民不杀大哥三弟,不仅得不到皇位,连性命都保不住。赵光义却没这份危机。

    史载赵光义家地势很高,没水源。他哥哥遣工匠作大轮“激金水注第中”且“数临视,促成其役”赵光义在皇宫里喝醉了酒,没法骑马。他哥哥亲自扶他下殿阶,看到侍卫“执镫以出”赵光义曾生重病,昏迷到连人都不认识了。他哥哥急忙赶去,亲自为他灼艾治疗。当时赵光义在昏迷中仍觉得疼痛,他哥哥取过点燃的艾绒在自己身上同样部位薰灼,来感应疼痛程度…这样从辰时一直治疗到酉时,直到赵光义出汗苏醒,赵匡胤才回宫…恩义种种,难以尽数。甚至可说赵匡胤对儿子都没对弟弟好。直到他死,赵德昭都没封王,赵德芳更仅仅是一州的防御使…而赵光义则早已是班在宰相之上的开封尹兼晋王了。如此恩重如山的哥哥,你竟也能忍心下手。这不是篡位,是忤逆!这不是在争权力,而是丧尽了天良!

    在那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后,赵光义就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人了。心灵,随着一次泯灭所有良知的叛逆而幻灭。那一夜之后,在背叛了他最亲爱的哥哥后,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出的呢?于是979年逼死赵德昭、981年逼死赵德芳、984年逼死赵廷美、985年逼疯自己的长子赵元佐…进而怀疑天下所有人,还有什么难度吗?

    分析至此,应是历史上唯一的正解出现了《辽史》!契丹人半点都没含糊,直接说——“赵炅自立”

    蒙古人编写的《宋史太祖本纪》对赵匡胤盖棺定论“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七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但对于这位大宋开国皇帝的千秋功罪,是否真能就此盖棺定论呢?不能!因他的生命是被突然终结的,大宋国运、权柄乃至施政纲领,都是突然间拐了弯的,这甚至带动了我们整个民族命运跟着一起滑向了一不可预知的深渊。

    而这些,都随着宋太祖的突然死亡拉开了序幕。如他不死,如他再多活几年,事情还会是这样的吗?这是一绝望中的猜想。注定了没有答案…

    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文人之春篇() 
976年10月21日,历史翻开新的一页。38岁的赵光义在他哥哥灵柩前悲恸欲绝,痛哭流涕,要宰相薛居正等国家重臣再三请求,才勉强答应成为大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圆满得就像当年陈桥兵变,他哥哥赵匡胤进入皇宫时,有人拿出幼帝柴宗训所写的禅让诏书一样。挑不出任何不是。

    27日,赵廷美(先匡美再光美最后廷美。为2个哥哥避讳)升为开封尹、中书令,封齐王。赵德昭封武功郡王,官职改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赵德芳升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匡胤的皇后宋氏改称开宝皇后。朝中重臣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曹彬、楚昭辅等也各有加封。11月2日,追封自己的2位夫人尹氏、符氏为皇后。5日,宣布赵廷美、赵德昭2人位在宰相之上。加封2位亡国之君刘鋹为卫国公、李煜为陇西郡公。且从这时开始,先帝赵匡胤及现齐王赵廷美的儿子享受和现任皇帝赵光义的儿子们同等级待遇,并称为皇子。三兄弟的女儿们并称为皇女。以示存亡一体,永无二心。

    在做完这一系列安内的封赏之后,赵光义突然在12月22日将自己哥哥的开宝年号改了。太平兴国元年只有短短的8天。这事很大吗?也许什么都不算。改个年号而已,不会让天下亿万百姓饭碗里多点或少点什么。但要注意我们中国是讲究忠孝仁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万世之根基不变之人伦。中国历史上除改朝换代外,没任何一个正常交接上岗的皇帝敢在当年就改变上一代君王年号的。何况赵光义身历斧声烛影继位,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可他就是干了,且照样朝局稳定。历史记载没任何人反对。真的没吗?关于赵大贱人的史料,我实在不敢相信啊!

    做完了这些,赵光义下令远征北汉的军队回国。不得不佩服或羡慕赵光义。佩服的是他选择了这样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做他生命中这件最重要的事。羡慕的是他运气实在太好了。他哥哥暴死时居然正是国都军备空虚,握刀子的人少得可怜之际。事实上当时大宋的远征军正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借口、一个人——赵德昭或赵德芳。只要他们其中一个突然出现在远征军军营里,出示一个哪怕是伪造的赵匡胤被害证据,这些人都会为他起兵,杀回开封,夺回皇位。但让人郁闷的是开封甚至整个大宋境内都平静得像潭死水。德昭、德芳、甚至廷美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他们乖得出奇。对此,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每个人都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那么这扇天堂的大门是谁给打开的呢?很多人都会说宋太祖赵匡胤对文人就非常好了。但赵匡胤仍还会三五不时对文人们呲牙一笑——“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这扇天堂的大门是赵光义打开的。他上任后仅2个多月,太平兴国2年(977)正月上旬就宣布——开科取士!文人们,从此你们的春天到了!

    这一次,全国各地所发贡士共5300多人。这些人不管家庭成分怎样,更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只要学分够,国家就给你出往返路费,支持你进京写论文。紧接着这些人就开始了欢呼——他们做梦都不敢去想,这次录取比例竟是这样高啊!

    这一科,宋太宗取进士109人,进士及第207人,同进士出身184人。共计500人!要知道这数字到底怎样惊人,请回头参看赵匡胤的取士记录:宋太祖一朝,几乎每年都开科取士,但所取极严。最多的一科是975年,共取士31人。最少的是968年,只取了6人。他在位16年多,开科15次,共取士才188人。

    赵光义且下令第一等、第二等进士直接当官。次一等的同进士出身者直接送到吏部,一律免选,优等注拟。太滥了…首席宰相薛居正坐不住了,他上奏——陛下,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了。

    但赵光义理都不理,到这一科新任状元吕蒙正等人向他辞行时,皇帝对他们说“到任上好好当官。如发现什么不便于百姓的事,可尽快处理。不必上报”接着又笑了一笑“众爱卿,你们初次当官,想必没什么钱吧?这样好了,朕给你们每人20万贯作为行装钱”

    他哥哥赵匡胤给他留下了满满登登的封桩库、左藏库,里面金银财宝数不胜数。刚打开时晃得赵光义差点昏过去,这么多钱啊…得怎么才能花完啊?且就在这次开科前,他还有了一大笔意外收入。话说左藏库里面有3个库房,由不同人分别掌管,且货钱与金帛分开收藏。这一年,三库房分官中的礼部员外郎贾黄中要升官外放当知州了。临行前要交割清楚。于是寻查发现一小屋子锁得紧紧的,打开一看,有好几十个大箱子,里面装的全都是黄金。史称“计其价值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是李煜带来的——曹彬让他回宫收拾东西。史载李煜真的带了几十箱子黄金进的开封…不管是谁的,这些钱都没入帐(未著于籍)贾黄中报了上去,赵光义等于凭空发了笔横财。所以他有心更有钱给他的文人们不按常理出牌的升官发饷。

    就这样,赵光义继位后的第一科,史称“龙飞榜”的进士们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状元吕蒙正、榜眼李至、探花温正舒。进士王化基、臧丙、马汝士、王沔、张宠、陈恕、宋泌、吕佑之,还有张齐贤…

    2月9日,赵光义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赵炅。日下之火,光华灿烂,似比李从嘉的‘煜’字要好一些。

    赵光义在将自己的天子门生全派下去当官的同时,对一个地方做了重点照顾。派了一叫高保寅的去作怀州的知州。怀州正是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的辖区。高保寅刚一上任,几乎连怀州衙门里有几棵树都没数清,就立即上奏——赵普犯规了!他什么事都管着我。我请求按太祖定下的规矩“罢节镇领其支郡”赵普都恨不得找块豆腐一头撞死…罢节镇、收支郡,这都是他当年给赵匡胤出的好主意。结果没想到他自己也有当节度使的一天…啥也别说了,作法自毙!但赵普毕竟是赵普。3月,他主动做出了一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堪称找死的决定:他要进京!名义是给赵匡胤发丧,送老领导最后一程。太光明正大了,就连赵光义都没法拒绝。那好,你就来吧!赵光义磨刀霍霍,等着赵普上门试刀!

    14日,赵普来了。啊!你终于来了,知不知道我很爱你?天天都想见你?不用回去了,就留在开封吧!还有,朕要给你个最高官职,三孤之一——太子少保!其他官衔想必你也不会再看上眼了,那就都还给朕吧…当时都有人在暗笑——太子少保?好大的官啊!可请问我朝现在有太子吗?你保个什么啊?但谁也不知道赵普这时心里也是乐开了花。达到目的了。他就是要丢掉这些烫手的官衔,脱离地方,回到开封天子脚下。要知在地方上,有无数混帐无赖们都争着抢着帮赵光义找他麻烦。这样搞下去,终有一天赵光义会理由充分地杀他头。

    与其受小鬼欺,不如直接面对阎王!回到赵光义眼皮底下,一举一动让全天下人都看得见!无论如何,都比不明不白死在外面强!

    顺利拿下赵普后,赵光义又做了2件让历代文人顶礼膜拜之事,让文人们从春天直接进入了盛夏!

    修书,在我们民族文化内核中例来都是件经天纬地的大事。除传承文明的基本功能外,更多的是种象征意义。凡有这种以国集书,继往开来的行为,都代表那个时代是昌盛富足的、当时那位国君是圣明贤良的。如《永乐大典》之于朱棣,《四库全书》之于乾隆。

    3月17日,刚做了5个月皇帝的赵光义命翰林学士李昉等10多人编纂92类、500卷的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和55部、4558类、征引各种书籍达1689种、478。4万字、1000卷的百科类书《太平总类》(赵光义爱读书是史上出了名的。《太平总类》因修成后供赵光义御览,每天3卷,1年看完。因此改名《太平御览》)

    接下来赵光义做了件更大的事——修崇文馆。

    回顾历史,不管国家怎样动荡、生民怎样涂炭,我们从不曾扔下自己手里的书本和心里一直固守着的文化信念!就在五代这样的乱世,都一样存留着“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它们就是当时官方存储天下图书,集纳世间才俊之地。

    但它们此时早已破败不堪了。宋太宗亲自到三馆看了看,摇摇头走了。随即下令在左升龙门东北为三馆选新址,即日起昼夜施工,不惜成本,要好要快,要比皇宫还要美观精美!就连馆内亭台楼阁的设计图纸,都是皇帝亲自画的。

    太平兴国3年(978)正月,新三馆建成。开光之日,举国瞩目!迁旧馆之书分贮两廊。东、南、西廊为史部群书。分“经”“史”“子”“集”4部6库图原有12千余卷,平蜀得书13千卷,平江南得2万余卷。又下诏开献书之路,于是三馆篇帙大备,正副本凡8万卷。

    2月1日,刚做了15个月皇帝的赵光义赐名新三馆为“崇文院”借此诏告天下“扬文抑武”的决心!

    就这样,文人们的盛夏来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