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颜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晋颜血-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洞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到流出的硝水浓度。

    当前面的步骤完成之后,于硝坑底部垫上木头,形成一个空间,并铺上厚厚的稻杆或麦杆,把即将倒入坑中的硝土与坑底隔开。

    接下来是挖硝土,硝土味道分为酸甜苦辣四种,辣为最佳,其次是苦,再次是甜和酸,把硝土倒入坑里,边倒边踩,用木杵将倒下去的硝土夯实。

    再接着是倒水,水必须是洞里的死水,因为偏于碱性,一挑一挑的水往下倒,漏完一挑倒一挑,通常需三天,一个大硝坑可装五万石硝土,漏下的硝水则有八万石。

    刚流出来的硝水味如牛尿,再如猫尿,最次是人尿的味道,而硝水尚须熬煮,析出黄色的硝石晶体,可这只是半成品,还需要加水,加木灰搅拌,混合均匀,滤除杂质,再次熬煮到白色晶体出现,纯净的硝石就出来了。

    一般来说,出硝率约为三分之一,也就是八万石的硝水,能得到两万七千石左右的硝石,按一石22公斤计算,一个硝坑可得硝石580到590吨之间!

第135章 刘遐奏章() 
杨彦仔细讲解了种硝的方法,这不是从书本上得到的,而是山区农民种硝的土法子,没有任何科技含量,所需就是山洞和体力,非常契合沂蒙山区的自然条件。

    据杨彦所知,靠着沂水不远处,便有溶洞和地下峡谷,规模极大。

    当天,杨彦就领着一百人出发,带上工具、粮食与临时赶制的口罩,去往沂水大溶洞,傍晚时分抵达,洞里无分白天黑夜,吃过饭后,寻到合适的位置,便指挥人手挖掘硝坑。

    一个坑足足挖了三天才达到标准,从第四天开始,往坑里挑硝土,到第七天的时候,半成品的硝就出来了,又花了两天提纯,第十天,洞里白花花的硝石晶体堆积如山。

    虽然味道很难闻,哪怕戴着口罩,那尿骚味也一阵阵的往鼻子里钻,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只是运出去是个麻烦事,山区车辆难行,只能用骡马一点点的往外驮,好在军中的牲畜数量足够,就是花时间罢了,杨彦跟随第一批运硝队回到郯城。

    至于那百人,留在洞里继续种硝,多多益善,直到种不出为止,当然了,杨彦也不是黑心老板,以十天出一批硝作为周期,每十天可以回城休息五天。

    萧温也已经圈定了大约1500顷的荒地,壮年、水手、健妇,和老弱中的较健壮者抓紧时间开垦播种,恰好硝也运了回来,于第一时间送往农场,每开辟出一片土地,就把混有硝的草木灰撒入土中,再种下麦子。

    按萧温原先的估计,因播种的时间稍微迟了点,来年产量可能会受影响,不过有了曲辕犁和硝,可以最大程度的挽回损失。

    就以下田亩产两石麦子计算,一顷是两百石,1500顷约为30万石的产量,待来年收了麦子,还可以种豆子,既提供油料、豆浆和马料,还能渐渐地把土地重新催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千五百顷地是按集体农庄的方式经营,只在播种和收割的时候需要大量人力,平时施肥管理,留个百把人就够了,甚至冬天下了雪,都不需要留人。

    目前还不担用心会有人来破坏田地,最危险的时刻,是收获时节。

    再回到郯城,杨彦马不停蹄,带上五百名老弱与部分军卒,去沐水岸边建造纸工场,毕竟造纸会污染环境和水体,土法造纸更是污染极大,而沐水不注入淮水,与游水汇合便流入黄海,污染的范围相对较小。

    当然了,东海军的田位于沂水以西,真要沐水被污染了,也污染不到自家的田,这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

    其实无论是农庄,还是工厂,杨彦都按照近现代大作坊、大工业的方式进行组织,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对管理的要求也相对严格,能否成功杨彦心里并没底。

    不过从目前来看,暂时还没出现问题,毕竟士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便是类似的组织形式,当时的民众也吃这套,真要给他一小块地,让他自己耕作反而不安。

    这也是个好现象,可以充分发动人手,建设各种类型的工厂和农庄,归公府所有,收益由公府统一调度分配,工人按月发工资,这就是国企的雏形。

    国企对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美国的基本盘就是国企,拥有几千万的员工,可以提供上万亿的资金,掌握着各种高精尖的军事工业技术,这才是美国真正的亲儿子。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国企在,美国就在!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崩溃最终都表现为财政崩溃,毕竟无论是土地还是资金,兼并集中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执政者能挡得了一时,却挡不了一世,那么,如果从一开始就把这批金蛋蛋掌握在自己手上,会不会解决财政的问题呢?杨彦觉得有必要试一试。

    虽然国企不可避免的会滋生蛀虫和各种毒瘤,也无时不刻的处于众狼环伺当中,但有总比没有好,将来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各种针对性的措施。

    杨彦手把手的教着造纸技术,建康台省,刁协也一如往常审阅着属下掾吏呈上的奏报,突的冷冷一笑,望向了荀崧。

    “尚书令”

    荀崧不解道。

    刁协拿出一份奏章,递过去道:“景猷可自览。”

    荀崧接过一看,神色变得精彩之极,这是刘遐上的表,控告东海国相杨彦之无瑞袭击部将淮泗令阎平,杀其人、掠其众,并其财,并私下将淮泗口授予富临令郑观。

    据刘遐所说,杨彦之率部从下邳城下经过,有舟百艘,兵甲四千,男女老幼合计两万余众!

    杨彦就任之初的艰难荀崧是知道的,为了报恩,也出于对这个寒门出身的小郎君的欣赏,他不惜代价为杨彦拼凑了一支班底,实际上这支人马给了杨彦,荀府也被掏空了大半,他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

    仅凭这么点人手,加上从兰陵萧氏与丹阳鲍氏得到的四百部曲,就藩郯城仍是远远不足,荀崧已经有了杨彦铩羽而归的心理准备,心想着届时为杨彦谋一个边远州郡的长史或者军司马,徐图渐进。

    可这真是给了荀崧一个惊喜啊,袭杀阎平,并其众,夺其产,拥军四千,两万人依附,论起壮大之速,荀崧也禁不住的倒吸了口凉气。

    “景猷,此事当如何处理?“

    刁协问道。

    ”这“

    荀崧略一迟疑。

    从感情上,荀崧亲近杨彦,于是道:“据我所知,杨彦之谦躬有礼,绝不会主动惹事,况他只有数百部曲北上,怎敢招惹阎平?或是那阎平见其携带大量人口财货,心怀不轨,被杨彦之反杀。

    当然,这只是老夫的推测,台省应兼听则明,不可偏信刘正长一面之辞,否则他日边镇若起纠缠,取先告者为理,岂非鼓励私相告发之风?“

    刁协沉声问道:“那依景猷所言,此事是否置之不理?倘若如此,边镇有冤不得申,朝庭公信何在?”

    中书令邓攸道:“既然刘正长上表,不理确是不妥,恐双方积怨之下,再起兵祸,不过荀公亦是言之有理,至少要听取那杨彦之的说辞,才能妥善处置。“

    ”嗯“

    刁协捋须道:”该遣谁人往下邳与郯城,诸公可有人选?“

    王导堂弟,侍中王彬道:”淮北兵荒马乱,兵卒只知有将主而不知有朝庭,若是遣使孤身北上,恐遭挟制,非但不能调查真相,还将有损朝庭清誉,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鲁莽!“

第136章 举贤不避亲() 
虽然晋主重用刁协、刘隗与戴渊,有意无意的把王导投闲置散,但琅琊王氏作为一个整体,不是说压制就能压制的,除了王敦坐镇武昌,虎视大江下游,朝中王舒和王彬也有着相当的话语权。

    之前杨彦就藩郯城,琅琊王氏不反对,那是看在故主的份上,卖裴妃一个面子,况且郯城山高水远,和琅琊王氏没有一文钱的关系,但是真有事情,就不可能默不作声了。

    尤其是王导为避嫌,除了朔望大朝,并不抛头露面,而王敦就藩武昌,王舒镇广陵,王含镇庐江,实际上王彬成了琅琊王氏在京城的发言人。

    刁协虽然不喜,却不能忽视王彬所言,于是问道:“那依世儒之见,该当如何?”

    王彬沉吟道:“郯城距下邳仅三百里之遥,难保杨彦之与刘遐不会再起冲突,唯有将二人分隔开,而杨彦之由主上亲口赐任,不宜调动,刘遐却是客居下邳,如今进击徐龛已错失良机,再居下邳不妥,应速回驻地。”

    刁协眉头一皱道:“此举明显偏坦杨彦之,刘正长岂能乐意?”

    王彬微微一笑:“刘遐于徐龛之乱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朝庭理当封赏,可进刘遐兖州刺史,回彭城坐镇!”

    “这”

    刁协突然意识到王彬绝非空口泛泛,必是已有定计,当即喝问道:“那谁镇下邳?若是将蔡豹官复原职,主上颜脸何存?”

    王彬拱了拱手:“自是不用蔡豹,所谓举亲不避嫌,王某举荐王处明出任下邳内史,隔绝杨彦之与刘遐。”

    ‘果然如此!’

    刁协暗道一声。

    王处明便是王舒,与王彬是堂兄弟关系,前一阵子刚把蔡豹和羊鉴押送回京,由王舒坐镇下邳,分明是为了钳制刘隗!

    刁协再一看在坐诸公,荀崧年纪大了,仕途上失去了进取之心,对于朝堂间的明争暗斗往往保持中立,这时便是眼观鼻,鼻观心,一副充耳不闻的模样。

    邓攸虽为中书令,却谀附权贵,断然不敢得罪琅琊王氏。

    周顗因着其弟周嵩的缘故,与自己只是公事公办,没有特殊的私谊,泛不着为自己出头。

    其他人更是没道理在这事上得罪王彬。

    刁协暗暗叹了口气,可惜啊,戴若思与刘大连均是外出就藩,导致自己在朝中除了主上宠信,也是孤立无援啊,驳回王彬只能靠自己。

    刁协道:“王处明镇广陵,约束江北诸流民帅,使其不敢经易过江,岂可移镇?”

    王舒的手段是非常狠辣的,凡是私自过江的流民,逮着便杀,江北流民帅噤若寒蝉!

    王彬嘴角微微一撇,又道:“尚书令倒是考虑周全,那王某再荐王处重出任下邳内史。”

    王处重名王邃,是王舒的亲弟,以书法见长,在琅琊王氏中并不显山露水。

    刁协的眉头皱了起来,显然,王彬真正想推出的便是王邃,王舒只是幌子,自己否决了王舒,再去否决王邃,就有点说不过去,当然,如果自己能推出合适的人选,那理当别论,可问题就在这里。

    他受高门大族集体抵制,手下无人可用,从征辟杨彦便可看出处境之窘迫,以王邃镇下邳,王舒镇广陵,刘隗将被夹在中间,呈南北夹击之势。

    但彼此间的矛盾是一回事,能否摆在明面上尚须两说,王彬的意图很明显,殿内多人均是眉头微微一皱,刁协却不能以刘隗的处境阻止王邃就任,否则就是矛盾公开化,双方过早摊牌,对将于明春开始的土断极其不利。

    刁协不由暗骂自己,若是顺水推舟,任王舒为下邳内史,王彬还有何话可说?可是此时已不容反悔,既然落入了王彬的圈套,就该尽最大可能把损失扳回来。

    许久,刁协沉吟道:“王处重任下邳内史亦无不可,不过刘正长本兼淮陵内史之职,既任兖州刺史,淮陵内史当另授他人。

    长广苏峻,于平周坚之乱中立有大功,至今未有封赏,老夫以为,可由苏峻任淮陵内史,诸公以为如何?”

    众人均是看向了王彬。

    ‘苏峻?’

    王彬暗暗盘算着,苏峻在江南几乎没有根基,既不向着琅琊王氏,也和刁刘戴没有旧情,确是出镇淮陵的不二人选,只不过自己还要争一争!

    王彬道:“犬子王彭之,年已及冠,乡议二品,有心报国,却未授职,台省可授其谒者仆射,往下邳、郯城查明真相。”

    谒者仆射属光禄勋,秩比千石,不常置,为谒者台主官,掌朝廷礼仪与传达使命,兼出使抚慰,持节察授,并可受理冤案。

    谒者,则在品德上要求是孝廉,年龄不超过五十,须仪表堂堂,美须大音,谒者官满一年,即可拜任县令、长史、都官府长史之类的实职。

    可以说,担任了谒者仆射,或者哪怕是谒者,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以致公卿的路子基本上就定下来了。

    这真是举贤不避亲啊!

    众人均是暗骂王彬吃相难看,周嵩也眉头一挑,毕竟御史中丞外督刺史,内领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刘遐的奏章完全可以交由他处理,而王彬提议设谒者仆射,有越权的嫌疑。

    周顗却是打了个眼色过去,示意不要多事。

    略一寻思,周嵩就明白了,虽郯城山高水远,但石虎在徐龛击破蔡豹之后,已移驻封丘(今河南新乡东南)筑城,此去淮北并没有生命危险,若是能为子侄谋得谒者一职,跟随王彭之北上,那也是一份资历啊。

    谒者秩六百石,一年期满之后,外放谋一县令不成问题。

    他若阻挡,便是断人仕途,会得罪无数人。

    果然,陆续有人望向王彬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

    士族子弟出仕,一般由公府征辟做起,如秘书郎、著作郎等闲职,慢慢熬资历,次之则是吏部选官,不是显赫一时的门阀,很少有外放的机会,担任谒者就是一条捷径,可以绕过好几年的苦熬时光。

    即便是刁协都动心了,他的儿子刁彝还赋闲在家呢,不过他的目地并不是为刁彝求官,而是交际,与别家的郎君多多交往,缓和彼此间的矛盾。

    “也罢,老夫当向主上请旨!”

    刁协点了点头。

    事情就这么定了,刘遐迁兖州刺史,王邃任下邳内史,苏峻升淮陵内史,王彭之任谒者仆射,于王邃先往丹阳召集部曲之后,协同北上。

    而他也将趁着这段时间在世家子弟中挑选若干,作为随行谒者,形同于平白得了一份人脉资源,刘遐告杨彦状,居然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荀菘离了尚书台,回到家中,才发现刘遐的奏章被他顺手揣进了袖子,于是又拿出来看,越看越是摇头苦笑。

    “阿翁,怎么了?”

    荀灌从旁出现,问道。

    自从杨彦带着荀华走了之后,荀灌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偏偏通讯往来不方便,无从得知杨彦的情况,她只能时常去探望裴妃,两个女人闲着无聊,各种猜测,往往也能消磨不少时日。

    “哎”

    荀崧叹了口气:“那杨彦之不省心啊,你看看!”

    荀灌接过奏章,顿时,眼神亮了起来,随即便抓着奏章,匆匆往外走。

    “灌娘,你上哪去?”

    荀崧招手问道。

    荀灌头也不回道:“小女去把这好消息告之王妃,免得王妃为杨彦之担心!“

    ”这“

    荀崧膛目结舌!

    还没到郯城,就杀其人,并其众,夺其产,这是好消息?

第137章 西厢记的毒害() 
(谢谢好友紫枫云松和好友兰陵萧家的各500大赏,好友门阀掘墓人的打赏)

    淮水由建康城南蜿蜒而过,沿途市肆密集,尤其是丹阳郡城附近,更是林立着一座座高门权贵的别院,要想在这里置地建宅,可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

    在沿岸的诸多大宅间,有一间小院别具一格,虽只亩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