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颜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晋颜血-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彦暗汗,连忙抱拳:“葛夫人谬赞,在下愧不敢当。“

    “哦?”

    徐掌柜从旁道:“稚川先生可否给老朽一观?”

    “请!”

    葛洪把字递了过去。

    徐伯细细看了起来,越看,头点的越频繁,最后更是连道三个妙,才向杨彦道:“老朽有一不情之请,不知小郎君可否容老朽将此诗悬于此间墙面,供人品鉴,另老朽可做主,木炭所换纸笔砚可奉送与小郎君。”

    这个要求,杨彦是愿意的,名声自然是越大越好,而且纸笔还不收钱,等于赚了一小笔。

    不过古人以谦虚为美德,一口答应会让人轻视,正当他斟酌用词的时候,葛慧娘已经不乐意了,哼道:“店家,杨家郎君与阿翁有故旧之谊,他的诗由我提议书写,理当赠送于我,再说了,哼,杨家郎君将来前途远大,又怎可能看上区区一袋木炭换的钱?杨家郎君,可是如此?“

    杨彦硬着头皮道:“葛小娘子言之有理。”

    徐伯却直接向葛洪拱了拱手,振振有辞道:”稚川先生,老朽向小郎君求字,也有助于小郎君扬名。“

    ”这“

    葛洪颇为为难,杨彦的诗和字,他都挺喜欢的,拿回家细细赏鉴,不失为一件雅事,但是徐伯的理由也很充分,毕竟如杨彦身处的险境,最需要便是扬名立万。

    虽然自汉末三国以来,察举制正式退出了舞台,不过一个人的名声还是很重要的。

    葛洪望向了杨彦,由杨彦自己拿主意。

第7章 自告奋勇() 
两边为自己的字起了争执,杨彦既有些得意,也有点哭笑不得,只得道:“我再写一副,如何?”

    众人都有些发怔,这么简单的事,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当然了,这并不是古人的智商有问题,关键在于时代不同,思维的角度也不同,毕竟那时的文学作品弥足尊贵,作者一气呵成,写完就是写完,不可能再去写第二遍。

    而杨彦是现代人,现代社会是机械化大生产的流水线作业,信息资讯多到爆炸,对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及不上古人,况且这首诗不是他作的,是他抄的,自然更不可能珍惜。

    “那我给你研墨吧!”

    葛慧娘毛遂自荐,坐回案头,研起了墨,杨彦也坐回几案,待研好之后,蘸了墨重新书写。

    杨彦写字的速度极快,不片刻,便已写完。

    徐伯小心翼翼的掂起细看,渐渐地现出了讶色,捋须赞道:“老朽本以为杨小郎君会草草了事,实情却非如此,观其笔力,竟似比第一幅字更加老道,可见杨小郎君是天生的落笔如飞啊。“

    “哦?”

    葛洪接过来看去。

    鲍姑与葛慧娘也凑上了脑袋,尤其是葛慧娘才十三四岁,身形还未长开,要踮着脚才能看到。

    也确实,两幅字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葛慧娘不由为难道:“阿母,我们该留那一幅?“

    徐伯呵呵笑道:“老朽取第二幅,悬于墙壁,为杨小郎君张名,这第一幅嘛,虽未经润色,却有纪念意义。“

    葛慧娘俏面微红,这个纪念意义讲的,好象她要睹物思人一样。

    葛洪眼里微现异芒,不过什么都没说,只是点头道:“也好,那就麻烦店家把我们的纸笔也算上。“

    徐伯向后招了招手。

    出来两个青衣仆役,一个替葛洪把纸笔包上,连带杨彦的第一幅字一起递给葛洪,另一个拿了一袋子五铢钱与等价的纸笔砚包好给了杨彦,原是490钱,徐伯凑了整数,共包了五百钱。

    四人告辞之后,出了店铺。

    葛慧娘的眼眸里闪着些期待,望向了葛洪,葛洪现出了沉吟之色。

    杨彦大致判断出葛洪也许会邀请自己去他家作客。

    抛开对葛洪的欣赏,葛洪因其中立、超然,专修文章学问的态度,不参与政治斗争,在东晋一朝的地位还是挺高的,杨彦也很乐意去葛洪家做客,进一步加深关系,顺便再抖些干货震震葛洪。

    不过他的前世到底是个年近四十的中年油腻男,从事的又是老师兼医生的职业,与不同的人打了半辈子交道,在待人接物方面自有一套心得。

    也就是凡事要适可而止,给人一个逐步消化的时间,免得干货撑得太多吃噎着,而且士庶有别,不能让葛洪误以为自己在攀附权贵。

    他相信,只要有心,将来还会相见。

    于是,杨彦抢先抱拳施礼:“稚川先生、葛夫人、葛小娘子,既然事了,今日就此别过,告辞!”说完,便转身而去。

    “哎”

    葛洪拱了拱手,摇头叹了口气。

    直到杨彦的背影消失在街角,葛慧娘才不满的扯了扯鲍姑的衣袖:“阿母,你为何不留下杨家郎君。”

    鲍姑苦笑道:“士庶有别,彦之比我们清楚,这孩子也是用心良苦了,走罢,我们回家,有缘自会相见。”

    葛慧娘嘟着嘴,一副不情不愿的模样,目送着杨彦的背影。

    有了钱,杨彦自然不能亏待自己,原本他以为这一袋五铢钱能买不少东西,但到了市集才傻眼,东西都贵的离谱,以五铢钱计价,绢平均起来1500钱一匹,粗布在九百钱左右,一斗米的价格约50钱。

    按当时的计量单位,一个成年人一天光吃米,至少要吃七升,买十斗米只能吃半个月,而且那时的米,是带壳的,需要自己脱壳才能吃,这没办法了,只能继续吃麦饭挖野菜,什么蔬菜、水果和猪肉也别想,甚至他还打算换一身行头的想法立时胎死腹中!

    当他回到家的时候,“砰!”的一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猛一拍案,大怒道:“坚子欺人太堪,如此辱我三吴士族,罪该万死!“

    陆纳气冲冲的离开之后,路遇两个好友,一个是周氏周琳,是周顗周伯仁的孙辈,生父周颐,因长兄周闵无子,故把周琳过继给长兄。

    另一个更有来头,是吴兴大豪沈充子沈劲,也是十五六岁模样,这时更是冷哼一声:“陆家郎君莫忧,劲这就找来几个家奴,那把坚子击杀便是,何须与他多说?”

    陆纳到底还是有些理智的,别看沈劲自告奋勇,但是当街击杀杨彦,锅由陆氏背,而杀人的主谋周氏与沈氏,是出于义愤为友杀人,反而能搏得个好名声。

    他看不起杨彦,是因为杨彦的身份,却绝不代表他弱智,当即摆摆手道:“不可,此事发生在荀氏店里,又有葛稚川旁观,若是大庭之下杀了杨彦,我陆氏脸面何存?不可鲁莽。“

    沈劲眉头一皱道:”这好办,我们想办法摸清他的住处,趁夜杀了他,再一把火烧了他的屋,谁能赖到你陆氏头上,陆家郎君放心,此事交与弟,必不教人说闲话!“

    陆纳一想,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的把陆家开脱出去,而且他也有杀杨彦的心,于是拱手道:“那就有劳了,不过事前必须与我商议,拟一万全之策方可动手。”

    “好!”

    周琳与沈劲同时点头。

    得罪了陆纳,杨彦也有了危机感,第二天一早,练过功,吃过饭之后,就背上昨晚用几块木板钉成的简陋几案,带上茅草垫子和纸笔砚台,继续去往盐市,在一处边角摆了个摊点。

    他迫切需要扬名,所认暂时打算代人写书信。

    摆开了行头,杨彦研起墨,摊开纸书写,他写的是三国演义,从第一回开始写。

    当然了,建康是吴国故都,后续的一些涉及周瑜的情节必须要修改,否则江东二豪之一的周家第一个不答应,而且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分,几乎就是一部司马懿的篡位史,这些内容暂时不能写,只能自己有了实力,司马氏小朝庭奈何不得自己,才能写。

    书写着一行行蝇头小楷,写字的过程,也是练字和养心的过程,杨彦写的极为专注,几乎都忘了出来摆摊的目地,直到围上前指指点点的人越来越多,他才醒悟过来。

第8章 诊病断脉() 
“小郎君,你为何于此处书写?”

    一名围观的中年人忍不住问道。

    杨彦放下笔,拱了拱手:“代写书信。”

    “代写书信?”

    人群中起了些议论。

    在明清时代,代写书信的很多,但是这个时代,读书识字被世家大族垄断,平民很难有获得教育的机会,包括庶族地主,大部分人一辈子目不识丁,代信通常指捎个话,没谁会捎书信。

    不过捎话的缺点是传着传着,就离题万里,甚至被别的事情打岔,忘了传话。

    杨彦也不着急,自顾自的书写。

    没过多久,一名穿着还算得体的中年人扒开人群,冲了进来,问道:“小郎君,可是代写书信?价钱如何?”

    杨彦向置于案头的竹篓一指:“随缘,看着给,若无钱,分文不收。”

    话是这么说,但是竹篓里搁着几枚五铢钱,这就等于是暗示铁钱不收。

    当时江东的货币极为混乱,即有汉魏两朝的五铢钱,还有吴国孙氏铸的,如车轮大小的大泉当千,实际重量却只有三十六铢左右,也有地方大族私铸的铁钱,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据考证,一克约等于当时的1。75铢。

    由于侨姓士族渡江南下,攫取了政治权力,作为补偿,在经济上给予吴姓士族特权,允许吴姓大豪私铸货币,铸造了大量的劣质铁钱在市场上流通,疯狂掠夺社会财富!

    实际上相比大多数的吴姓士族,侨姓士族在当时还算是开明的,当然了,葛洪是个例外。

    随便给,是给多少?

    就象现代社会的和尚道士化缘,嘴上说随便给,但是又拿个册子给你看,上面记载着谁谁谁捐了几千或者几万。

    杨彦的随便给以五铢钱打底,和这个性质差不多。

    不过那时的人,思想比现代人单纯,想不到里面的门门道道。

    中年人看了眼竹篓里的五铢钱,就从怀里掏出个袋子,伸手抓了一满把,足足几十枚五铢钱放进竹篓,才道:“家母得了重病,盼见远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幼弟一面,令速归,请小郎君帮我书写。“

    ”稍待片刻!“

    纸已经被杨彦裁过了,一尺长,半尺宽,他从中取了一幅,摊在几案上,奋笔书写,为了对得起这几十枚五铢钱,杨彦很可耻的水了,写了好几十个字,基本上一个字一枚五铢钱。

    写好之后,抖了抖,晾了晾,念了一遍,才递给中年人道:“待墨迹完全干透再封好,速遣人送往山阴。“

    ”好,好,多谢!“

    中年人如获珍宝般,捧着纸,急匆匆挤了出去。

    顿时,围观群众哗然,眼见着杨彦只写了几十个字,就净赚几十枚五铢钱,几乎相当于一升谷子,这真是生财有道啊!

    杨彦也不管别人怎么议论,继续写他的三国演义。

    没过多久,一名四十多岁的妇人挤了进来,站在几案前,期期艾艾不说话。

    杨彦放下笔,问道:“这位夫人可是要写信?”

    “这”

    妇人咬了咬牙道:“妾有一子,于下邳戊守,听说近期羯骑时常于下邳附近出没,妾担心会爆发争战,是以想请小郎君帮妾修书一封,问明情况,报个平安回来。

    只是妾家清贫,只有这么些,若是不够,能否先寄着,他日再还给小郎君?“

    说着,妇人从怀里掏出个布包,用那粗糙的手打了开来,里面包着几枚铁钱。

    周围议论再起,妇人也显得很羞愧的样子,低下了脑袋。

    杨彦看着妇人,这名四十多岁的女人,如果放在前世,保养得体的话,应该能保持着三十左右的容貌,即使不保养,也是胖乎乎的富态模样。

    可这名妇人鹤发鸡皮,面色腊黄,身上的裙子又脏又旧,还带有一种甘为人下的卑微气质,杨彦敢毫不客气的说,就算他那年过七十的父母与之相比,都要显得年轻了许多。

    暗暗叹了口气,杨彦柔声道:“这位夫人,我曾有言,有钱随便给,无钱分文不取,请把钱收起来吧,我免费帮你写。“

    妇人浑身微震,现出了感激之色。

    杨彦拿起笔道:“你说我写。“

    ”大牛,阿母听人说羯胡要入侵了,你一定要小心啊,但是就算重战死沙场,也千万莫要降了羯胡,否则你阿翁于九泉之下必不会瞑目“

    妇人絮絮叨叨,杨彦也不厌其烦,说什么他就写什么,足足写了两页纸,妇人才陡然醒悟,讪讪道:“小郎君,是不是写的太多了?”

    “无妨!”

    杨彦拿起纸,抖了抖,递过去道:“拿着吧,让大牛找军中文官给他解读。“

    ”谢谢,谢谢!“

    妇人小心翼翼的接过,连声称谢,正要离开,却是身形一个踉跄,倒了下来,杨彦连忙一步上前,扶住了这名妇人。

    “怎么了?怎么了?”

    周围纷纷喧哗。

    妇人的面色黄中发青,额头虚汗阵阵,杨彦把妇人扶到几案后面的草垫靠下,拿起手腕,搭起了脉。

    “咦?小郎君还会诊病啊。”

    “到底是谁家的小郎君,莫非是哪家士族子弟?”

    “很有可能,小郎君气宇轩昂,目中含神,必不是凡人!“

    围观群众指指点点,杨彦也不管,细细诊着脉相。

    杨彦的眉头越皱越紧,这名妇人的病,放在现代不是什么问题,无非是贫血、低血糖和营养不良,但在那个时候,是能要人命的。

    “诸位父老,谁能帮我买一碗甘蔗水和一块饼?”

    杨彦掂起几枚五铢钱,望向了众人。

    “我去,我家就是卖饴糖的,就在前面不远,请小郎君稍待!”

    一名三十左右的汉子撒腿奔了出去,杨彦趁这空隙,掐着妇人的人中,渐渐地,妇人幽幽醒转,那名汉子也端了一大碗甘蔗水与一块胡饼回来。

    “小郎君妾怎么了?”

    妇人虚弱的呢喃。

    一名群众道:“这位妇人,你刚才晕倒了,是小郎君好心救了你。”

    “多谢小郎君。”妇人挣扎着要起来。

    “别动!”

    杨彦却按着她的肩膀,向一名二十多岁的妇女招了招手:“你扶着她,喂她就着甘蔗水把胡饼吃下去。“

    这名妇女没想到杨彦会叫自己,一怔,还是旁边人推了她一下,才手忙脚乱的扶起妇人,半靠在自己怀里,另一只手接过碗,喂向妇人。

    “这位娘子,使不得!”

    妇人不安的推让,畏畏缩缩看着杨彦。

    杨彦淡淡道:“你的身体严重亏损,在你推辞之前,先想想你儿大牛。“

    妇人不吱声了,目中隐隐泛出了泪光。

    杨彦又道:“我现在给你开副药方,照方抓药,一至两旬即可缓解。“说完,便提笔写起了方子。

    ”来,我喂你吃吧。“

    背靠着的那名妇女柔声劝着,把碗凑过去,妇人一边吃着,一边流泪。

    很快的,杨彦开了一副药方,考虑到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常用的人参被摒弃了,以当归首乌为主材,配以辅药,不过效果并不会太差。

第9章 不为别家做嫁衣() 
妇人就着甘蔗水,在一块胡饼下肚之后,面色稍微好了点,身上也有了点力气。

    杨彦这才道:“把你的布包给我。”

    “嗯!”

    妇人从怀里掏出那张包了几枚铁钱的布包递给杨彦。

    杨彦摊在桌子上,提起竹篓,哗啦啦一倒,五铢钱全部倒了进去,然后连同药方一起递还。

    “拿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