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如同是乡下农民进了大观园似的,虽然他们也见过流水线生产,但是这样的流水线生产,却是头一次见。
之前的流水线,就是几个人配合着完成一个产品的制造,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在配件合格的情况下,这个质量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眼前的这个流水线,却足足有近百人那么多,而且九个工位连接在一起,基本上是从车间的这头到了那头,还又拐弯绕回来了一些。
另一边,原本也是工位,但是现在,只能被空下来,用于存放零部件什么的了。
大臣们看的是热闹,但李元吉看的却是问题。
没有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这个流水线的问题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最让李元吉觉得看不过去的地方,是全程都需要人力去推动,也就是需要依靠底盘下面的那个拖车来支撑,然后人力推着去往下一道工序。
而在李元吉的印象里,这个环节,也是可以机械化操作的,完成以后,按一下启动按钮,就自动离开工作台,进入到准备区域,然后下一个工作组按下按钮,准备区域的车辆进入下一个工作台。
这中间极大的节约了人力的浪费问题,但是现在,好像有些不太合适。
总不能搞这么一台设备就搞一个蒸汽机在一旁不停的烧着,更何况,按照现在的情况,大多数是半个时辰动一下的,蒸汽机不停的烧着,也是一种动力的浪费。
后面的工位,就连安装蒸汽机都是依靠人力来操纵设备放上去的。
如果说这一点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另外一点,就是完全不能接受,或者说是不愿意接受的了。
焊接问题。
卡车也好,其他的车辆也好,总离不开焊接这项技术。
目前大唐拥有的,只有三种焊接技术,铸焊,即将两个部件用铅锡合金或铜来焊接在一起。
锻涵,就是将两个部件的重合位一起加热,然后锻打使其连接在一起。
最后一个是钎焊,就是钎料的熔点低于焊件,两者同时加热,钎料融化,焊件发红,然后使用液体填充,使其可以连接在一起。
目前大唐使用最广的,就是这种钎焊。
但卡车这种工程车辆,以及拖拉机那种农用车辆,所需要使用的力量都比较大。
那么问题就来了,钎焊的连接并不是最牢固的,在持久的大力拉伸下,容易发生变形脱落等问题。
放在车上,也就意味着跑着跑着就会散架,这是很危险的。
钢铁战舰的建造速度之所以暂时停了下来,就是因为焊接技术的问题没办法解决。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小范围的焊接,像战舰那种需要全面焊接的东西,这个根本就无法支撑其使用强度。
因为在战舰上已经有了先例,然后在卡车上,就变的更加谨慎了一些。
以前李元吉没见过卡车是怎么制造的,现在总算是知道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工匠们也是绞尽脑汁了的。
他们竟然丧心病狂的采取了双重保险,每一个需要焊接的部件,在焊接之前,都会在上面先打洞,然后用螺丝来拧紧固定,这是第一道保险,然后焊接是第二道保险,同时将螺丝焊死,防止脱落。
李元吉觉得有些无语,但又不好说什么,毕竟焊接的问题是的确存在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电给搞出来,但是很遗憾,关于电这个东西,李元吉只能无奈的表示无能为力,这个他是真的一窍不懂,甚至连一些最基础的建议都说不上来,最多也就跟你说个电路什么的,可那有个卵用?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现状,李元吉也是很满意的。
一座不到五千人规模的机械厂,就可以做到日产卡车近百台,就算将产能分开,现有人员的情况下,巅峰也可以做到日产卡车五十台,其他工程机械二十台以上,拖拉机那边就更简单了,至少比起卡车来说,那边的人员与这边相差不大,操作相对简单,工序也更少一些,一天上百台拖拉机还是很轻松的。
一个月就是三千台拖拉机,一千多台卡车以及几百台工程车辆,这样的进度,足够大唐当下所需了。
“配件厂产能如何?”李元吉问道,一个总装厂只有两个零部件厂,一个还是只负责底盘以及其他的大部件,这方面的压力不大,但是零部件那边的压力可就太大了。
“产能有些跟不上,如果全力开工的话,那边马不停蹄的干上两天,才够这边生产一天。”刘善老实的回应着。
第六四九章:拆分()
“那就应当扩大产能,趁着当下还有精力的时候,至少也要保证两边可以均衡发展。”程知节意外的发言道。
零部件产能不够,这还用多说吗?当然是扩大产能了啊。
谁说卡车只在工程上有用的?在军队用处更大好吧?
程知节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很多人也都看到了,计划经济最大的好处在哪里?
在任何产品,他的成本只有一个人工,或许在加上一个前期的厂房设备投入,但这是一次性的。
所有的产品,都不需要去支付额外的钱财,朝廷下令,工厂生产,比如说卡车,每造一台,朝廷只需要支付六百钱就可以了,这是现在产量上来了,如果还像之前那样,朝廷需要支付的钱可就多了。
这笔钱支付给机械厂,然后机械厂对几个分厂进行资金分配,拿到资金后,分厂再给供应单位分配。
每提供一个部件,给多少钱,这都是死数目,谁也免不掉,但不论怎么算,算来算去,这笔钱也就够给工人发工资的。
当然,产量越高,工厂就越赚钱,即便是现在这种模式,一天生产一百台,肯定比生产八十台是要多赚二十台的钱的。
“知节说的不错,眼下当务之急,应当是立即扩大产能。”房玄龄也罕见的站出来支持道:“机械厂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情,这种模式是可行的,对工人的要求并不高,同时可以将生产速度提升到最快。而且工人对技能的掌握速度也远超我等想象,所以,臣的建议是,总装厂至少扩大一倍,其余分厂,视情况扩大,总之就是要让零部件的供应与总装的产量相等,或者说,要让零部件的产量超过总装的速度。”
道理很简单,配件的生产速度跟总装速度是一样的,那么有的车坏了需要更换配件怎么办?难道就是生产一个用一个?
这种事情,总要多生产一些备用的,但也不能盲目的生产,具体的还需要去摸索,但最终走到这一步是不可避免的。
“陛下,臣倒是有个想法。”一直没有说话的李道宗也开口了。
作为雍州治中,机械厂是雍州府与朝廷合开的企业,他自然是有话语权的。
但同样的,身为雍州治中,他的视线并不能只放在长安这一块地上,雍州还有很大一片区域呢,总不能只想着雍州,而不想其他地方吧?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机械厂的产能提升,李道宗却也越来越头疼了。
今日刚巧说到了扩产这件事情上,李道宗灵机一动,倒是想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来。
“不妨将机械厂进行拆分!”
“拆分?”
“怎么个拆分法?”李元吉犹豫了下,这个想法还是有点靠谱的,因为这种办法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长安只保留两个总装厂,并对其规模进行扩大,现在的零部件厂,只生产制造技术难度大的主要部件,比如方向盘,座椅等相对车辆整体影响不大的零部件,可以分散到长安周边的县去生产,然后在用卡车将这些生产好的零部件运到长安进行总装,而每一座厂只负责几个部件,这样更有利于对质量的把控,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提高效率。”李道宗说着。
“这个不是增加成本了吗?”程知节努了努嘴,能在一起生产的,为什么要拆分开?
新建厂房设备什么的也就算了,扩产也需要,但这样一来,明明一台卡车就可以完成几个厂区之间的运输任务,现在却需要十台卡车来完成,同样的,零部件厂分布在四周,运过来不需要时间啊?
就算卡车跑的快,那也需要半天的时间,一来一回,一天就没了,时间不要钱?还是烧的煤不要钱?还是开卡车的司机不用拿工钱?
“成本不是这么算的,账面上来看,成本的确会增加,但若是产量增加了,这个多出来的成本还是可以弥补回来的。更重要的是,机械厂代表的是朝廷,是雍州府,如果将零部件厂分设在其他县,在人心上也是一种收获,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朝廷并没有忘记他们,而为更多的地方提供工作岗位,这也是朝廷正在努力的事情。”马周摇了摇头。
两者各有各的好处,单一的从成本上来说,聚集在一起的确有好处。
但是从发展省的角度来说,将其分散开的好处显然更大。
一座分厂,在长安与不在长安影响并不大,就算增加的收入,那也是有限的。
但是坐落在人口并不多的县区,那就不一样了,一座数千人规模的大型工厂,所带来的收益可不止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这意味着当地上千户人家中,可以保证每户都有一个人拥有固定的工作。
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的稳定人心,所以马周是支持这个建议的。
而这次主要还是没有经验,如果有经验的话,早在一开始就做好了全面的布局,根本不会等到现在。
这种模式李元吉并不陌生,在后世简直就是烂大街的模式。
虽说集中有集中的好处,但分散也有分散的好处,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都是分散的,而且一个厂的规模也很大,几乎是一条龙的模式,但这也就导致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而到了后来,很多上游玩家为了节约成本,就选择代加工工厂来负责一些零部件的打造,因为专注,所以效率高,因为效率高,所以平均成本更低一些,因为平均成本低,所以最后的总价以及利润方面,在市场上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因为那些代加工的只是下游厂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所以必须要确保部件的合格率,不合格的,人家是不会收的,这个只能砸在自己手里,不合格率高了,人家是会换厂家的,这样你这条线就断了。
所以,到了后世也就形成了这么个局面,上游负责下任务,下游厂家则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生产技术,提高自己的生产工艺,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效果,获取更多的订单。
计划经济时代这一招并不怎么合适,因为不管质量怎么样,都是自己的兄弟单位,就算有意见,想要换厂家也是不可能的。
有优势,也有劣势,但在李元吉看来,完全可以搞一搞。
“万年,咸阳,新丰,高陵,云阳五县各置一分厂,具体的安排你们看着办吧。”李元吉直接下令道。
现在的工厂位于长安县,与长安县同样地位的万年县却什么也没落着,这个的确是需要照顾的,况且两县的治所均在长安城,但是一东一西,城外都有大片的土地。
除了云阳以外,其他几个地方都是可以在半天之内赶到的,这个距离不算远,而且单一生产零部件的话,也是能够跟上使用的。
至于云阳,李元吉去过那里,经济状况实在难以令人抬头,再不想办法的话,整个县怕是就成孤寡老人的自留地了,将工厂设置在那里,也有利于将年轻人吸引回去。
不是限制人员的流动,而是当下情况下,长安的人口基本已经饱和了,虽然还可以装下,但整个城市的供需却非常吃力。这会浪费掉大量的精力与资源,况且长安暂时也无法提供更多的岗位给他们。
李道宗心中一喜,一下子分出去五座分厂,就算每座分厂只有一千人,那也是五千个工作岗位,另一个,则是机械厂的产能肯定会大幅的提升,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卡车,抱歉,这个李道宗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毕竟机械厂就是造这个的,每个工厂分配两台卡车用来运输,这很难吗?
好吧,新车下线以后,总要试行吧?一台车就算跑一天,也完全够用了。
更重要的是,工作岗位多了,也分部的均匀了一些,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分配到,但李道宗却可以将原本计划分配到这几个县的水泥厂什么的给其他县。
一来二去的,这一次整个雍州至少增加一万五千个工作岗位,虽然缺口还有很多,但凡事总要一步步的来,一口是吃不成一个胖子的,不是吗?
而且,科学院目前正在整理可以放出去的技术,虽然还没有整理完成,但李道宗身为宗室,走个后门,去看一下数量总没什么问题吧?
目前可以放出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百种技术,而且后面还有更多的。
“陛下,不妨将犁和平地机也放出去,这样农用机械这边就可以专心生产拖拉机了,而且这两个厂所需要的工人数量也并不多,主要是季节性限制。”马周紧随着建议道。
“恩!在确保质量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惠及更多的地区百姓。”李元吉点头同意了下来,这个的确没什么好拒绝的。
虽然是季节性的,但架不住庞大的需求量,就算一年到头都在生产,面对整个大唐,别说是一座厂,就是十座厂都是不够的。
而且,农用机械,这可是个盈利的单位,跟卡车那种刚需产品不一样。8)
第六五零章:老奸巨猾程知节()
产能终归是会上来的,再找到了对的方法之后,没有人可以阻拦这一点。
回到长安之后,程知节如愿的拿到了测试数据。
这份数据并非李元吉下令测试的,而是他亲自去要了十台卡车,然后将这十台卡车的五台丢给后勤部,五台丢给禁军,让他们来模拟实验一下。
这个结果,是程知节最想要的,同时,这个结果也将寓意着兵部决定采购多少台卡车。
而看着这份数据,程知节……
李元吉惊异的看向程知节,暗道这货脑子是不是坏掉了,如果他不了解程知节的一些脾气的话,他一定会这么以为。
好吧,虽说有理有据,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天衣无缝。
可是,现在,刚刚起步的时候,你跟朕说标配?
分配计划很简单,就是十人一台卡车,而大唐现在有近九十万部队,也就是说,单单只是卡车,就需要九万台。
这个数字相对保守一些,而且李元吉也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
正常情况下,一台卡车是可以轻松装下两个班二十二名战士的,挤一些的话,三个班也不成问题。
之所以说是十人一台,这是考虑到了后勤的问题,但后勤需要时间,这个无形中增加了不少的车辆,所以综合下来,十人一台是最靠谱的数据,且可以保证部队在任何地区作战,都不会出现补给危机等问题。
“按照当下的产量,单是兵部的九万台,就足够机械厂四年忙活的了,你觉得,朕会同意吗?”李元吉略带些玩昧的问着。
“陛下当然会同意,再说了,臣又不是说要立即装备,而是以这个为目标,在未来五年内要全面达到这个阶段。”程知节一脸肯定的点点头,一副的天真无邪,我特喵信了你的邪,不过这货却丝毫不在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