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 第3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做决定的人来说,做出这个决定,往往是需要比较大的勇气的。

    而且为了避免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利益,就去制造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

    在动用了特权之后,必须立即向上汇报,然后由上级指派人员前来监督审讯,以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两者各有各的好处,但也各有各的坏处,如何抉择,要看具体的情况,同样要看个人的承受能力以及野心这些东西。

    “直接动用特权吧,出了问题由我来承担!”马五想了想,很快便做下了这个决定。

    没什么好犹豫的,事情发生在关中,在他的地盘,这个责任就该由他来承担。

    至于去找皇帝申请,这么丢人的事情,他做不出来。

    找皇帝申请固然是安全了,可同样也暴露了自己的无能,胆怯,遇大事没有主张。

    虽说在这些大事上领导都喜欢听一下汇报,然后给点建议,但是很抱歉,李元吉并不是这样的人,这事到了他那里,十有八九就直接把决定给做出来了。

    身为暗卫的最高头目之一,竟然连这点胆魄都没有,成何体统?

    “虽然是在你的地盘上,但这件案子我也有在负责,要担责任,也该由我们两个共同承担,还是说,你想独吞这份功劳?”马六微微一笑的站出来说道。

    “你呀……”马五指着马六苦笑了一番。

    他没有什么好劝说的,两人搭档了这么久,谁还不知道谁的脾气?

    至于说两人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确有,但作为战火中走出来的战友,朋友,兄弟,竞争只是正面的竞争,在暗中的一些手段,两人几乎是不会使用的。

    当然了,下面的人肯定会有些其他手段的,这是无法避免的。

    老大关系好,不能要求所有小弟之间的关系也这么好,这不现实,毕竟人都是有好强心的。

    “那就派人去把这位于青带回来吧,老猫,这件事情由你亲自去负责。”马六朝着身后的心腹吩咐道。

    “好你个马六,刚才还让我感动的不行,这一转眼就来抢功劳了?”马五指着马六笑骂道,旋即也不客气的对着自己身后的心腹吩咐道:“老十,你跟老猫一起负责,你们两个都是负责人!”

    马五特意加重了最后那句话的音调,似是在警告老猫别太过分。

    像老猫这种人才,马五也很想弄到自己手下,但人才又不是大萝卜,一挖一大堆,老十虽然也不错,在暗卫中的能力也是一个顶十个的级别,但是跟老猫比起来,他还是有些弱了。

    当然,两者各有各的好处,只能说,老猫在某一个地方比较突出,恰好老十的特点不如老猫那么突出,所以才会显得老猫比老十优秀。

    但真论起来的话,马五还是更愿意相信老十这种以稳为主的人。

第五九九章:垃圾与希望() 
    堵不如疏。

    一个优秀的君王,一个成熟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没人会去想着如何管人口舌。

    如果将两者相比一下的话,李元吉反倒是觉得古代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一些。

    暂且不提两个不同时代的一些具体的差别,单单就是治国思想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特别是在唐代,在现在。

    不管在此之前,这个官僚阶级是多么的‘腐败、自闭’,但是有一点是无需去怀疑的。

    这个时代的官员,大多数都是洁身自好的,他们更希望可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而不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别的不说,至少在这方面,李元吉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好好感谢一下李渊和李世民的。

    整顿也好,排除异己也好,官场上这个最基本的作风并没有丢掉。

    而身为皇帝,在这个时候你可以直接去质疑一个官员的能力,但你绝对不能轻易的去质疑他的廉洁。

    因为他们是接受不了这种质疑的,如果真的被皇帝指出了这方面,那么大臣们会怎么做呢?

    自尽以示清白。

    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很多方面看似是一种对民族的束缚,对思想的佘毒。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凡事过之而不及,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感觉,完全是因为儒家一家独大所造成的结果。

    儒家在思想控制,思想引导这一方面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官员们为什么会洁身自好?为什么甘愿吃苦受累,也不愿动动手指去大富大贵?

    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在脑海里束缚着他们,让他们不能那样做。

    在治理民间的方面,多以愚民政策为主,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是去忽悠的,而是相对应的,让他们尽可能的少了解知识,让他们处于尚未启蒙的阶段。

    没有启蒙,思想就不会如同文人那般灵活,想法也不会那么多,那么管理起来自然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

    有人谋反,这是大事,但又不是什么大事。

    现在的李元吉,对于自己的统治有着绝对的信心,不是说有人站出来就可以成功的。

    就跟步枪一样,很厉害,也很危险,但是你把它丢到水里去开枪,纵是可以将子弹发射出去,他的射程,它的威力也会数百倍的减小。

    还是那句话,现在的大唐,根本没有造反派的生存空间。

    这片土地,暂时不适合养育这种人。

    长孙无忌也好,其他的什么人也好,都不能给李元吉带来真正的威胁,而最能威胁自己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自己。

    马五马六不动声色的动用了特权,将刚刚返回家中的王敬悄悄的抓了起来,然后直接带进暗卫的审讯场所。

    而李元吉这边,对于这件事情似乎并不怎么上心。

    此时此刻,大臣们纷纷坐在下方,手中拿着一卷长长的文章在看着,时不时的皱一下眉,偶尔的也会露出一副兴奋的表情。

    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现在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

    “诸卿觉得如何?”李元吉满脸笑容的问着。

    大臣们手中拿着的,正是李承光关于这次出行的感悟见解,并由此而感发出来的一些治国理念,或者说是局部的发展思路。

    可以看做是对于长洛一带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以及对其他地区的一些布局等等方面。

    这份规划并不全面,涵盖的方面也并不多。

    李承光并没有胡乱的去写上一通,也并没有去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番。

    他只写了自己看到的,自己感悟到的。

    这样一份计划也就相当于一个发展省的中级官员的眼光,甚至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也就比刚刚入职的官员稍稍好一些。

    对于作为未来太子而言,拿出这么一份规划来,这就有些显的不够看了。

    但还是那句话。

    “臣有两个看法,若是以未来太子的角度来看,这份规划显然是失败的,是可以直接丢掉的,甚至臣要怀疑未来太子的眼光和能力了。但如果加上殿下的年纪,那么这份规划让臣看到了一些希望。”魏徵直接站出来评判道。

    典型的直心肠,有一说一,不会去拍马屁,但也不会去因为一个立场就把一件事情给说死。

    太子也是人,太子也是需要时间去成长的。

    你可以一开始就以最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但绝对不能指望他可以做到。

    如果他可以做到你的要求,那也就证明他已经完全具备了登基的能力了。

    刚刚八岁多一些,第一次出行实地考察,刚刚确立未来太子之位不久,刚刚接受了属于太子的教育方式。

    能够在第一次做出这样的成绩,实际上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这也就是魏徵为什么会说他看到了希望的原因,一个八岁的孩子,能有如此的眼光,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的优秀吗?不能说明他的潜力吗?

    自家的后辈现在是个什么鸟样,自己不清楚吗?

    跟李承光比起来,那些家伙就是垃圾。

    当然,这不是自贬身份,也不是打击士气,而是事实就这么摆在眼前。

    不得不承认,看着李承光拿出的这份规划,他们不少人都有些担忧。

    按照常理,他们的后代将与皇子是好朋友,将是同窗好友,将来太子登基以后,他们也会跟着成为心腹,然后用上一二十年的时间,来达到现在自己的这个位置,或者稍低一些。

    这种事情并不奇怪,在古代的时候还是很正常的,不然我为什么太子陪读出高官呢?

    恩,尴尬的是,现如今看来,双方的差距太大了。

    再加上李元吉的用人思路,肯定会影响到李承光将来的用人思路,所以说,他们这些老臣的后代们,的确是危险了,饿死不至于,想要发扬家族的雄威,基本是不太可能了。

    “读书万卷不如行路万里,行路万里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李元吉淡淡的说出了这一番话。

    理解有很多种,可以看做是读书没什么卵用,最终还是要靠悟性,一个人的天分怎样,最终就会达到怎样的成就。

    但是很显然,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正确的理解应当是这句话本身就代表着一个先后顺序问题,他并不是分离的,而是一句完整的话,不是说前者不如后者。

    做个最简单的例子,想要建造一艘钢铁战舰,那么首先就要发现矿石,这就是读书万卷,然后要将其练成合格的钢材,这就是行万里路,接着需要选出最适合的钢材品种去建造战舰,这就是阅人无数,造船厂的工匠,就是名师,在他们的操控下,一块块钢材拼接成一艘完整的战舰。

    最终上了战场,能够获得怎样的战果,还要看运用它的人会怎么操作。

    这么解释,看似复杂了一些,但却通俗易懂。

    行万里路虽然眼界是开阔了,但没有知识作为基础,很多事情并不能彻底的理解,见的事多了,见的人多了,与人处事,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李元吉在这个时候,这个场合,说出这样一番话,必然不是为了装逼而来的。

    这个不用去解释,下面的大臣们也知道。

    一个个手中依旧拿着李承光的那份规划,脑子却在迅速的飞转着,思考着李元吉这番话的真正目的。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具有很强的指引性,一个能够彻底明白这句话的人,成才是肯定的,无非就是大材小才而已。

    能够站在这里的,哪一个不是成才了?他们需要继续去学习,但却不用像初级学生那样去悉心教导。

    他们不需要,但是有人却需要。

    这个人是谁?答案就在眼前。

    拿着李承光的规划感悟,听着李元吉的这一番话,不大会儿的功夫,大臣们便明白了李元吉的目的。

    在场的这些大臣,便是李元吉口中的名师,基础的知识,李承光一直都在学习,行万里路,对李承光来说是不太可能的,最多也就偶尔的出去一下,但有了这次的刺杀事件,以后出去的机会必然不会太多。

    阅人无数,一个太子,需要去天天跟普通百姓混在一起吗?

    当然不需要,他们这些大臣既是名师,也是李承光阅人的目标。

    也就是说,李元吉这是打算让这些大臣们一起去教导李承光,或许,教导谈不上,在某一方面,给他一些指引,这是肯定的。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接触的人也是不同的。

    如果从现在开始,就让李承光去适应这种生活,去找到了解大臣们思想的方式,了解他们的一些习惯,然后在通过换届,不断的更换大臣,不断的更换目标,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大臣能够被他了解。

    虽然等到李承光上位的时候这些大臣大多数都要退下去了,或者干脆就埋在土里了。

    但是这有影响吗?李承光已经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掌握到了一个自己的方法,那时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他都可以尽快的去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目的是掌握这个解决的办法。

    “臣等谨遵圣意!”

第六零零章:李承光的感悟() 
    既然谨遵圣意,那就不能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就了事的。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进入正题。

    大臣们开始在这份计划中挑选毛病,他们不用去理会李承光是否能够接受这些。

    接不接受,那是李承光的问题,大臣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问题给指正出来,然后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见解去解读一下。

    其实情况与上课大差不差,但是更像是大学的课程,教授会给你指出问题,有时候也会给你详细的解释,但更多的还是要靠个人的感悟。

    他们并不会每一件事都讲的很细,并不是因为他们太懒,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话太过金贵。

    而是说得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思维。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同的,哪怕是双胞胎,他们的思维也不会一样。

    大臣们吧嗒吧嗒的说了一大堆的问题,或许是照顾李承光幼小的年龄,所以语速并不快。

    而李承光则是拿着笔正在一点点的记着,李元吉本是想阻止他这么干的,但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如果在年长个十岁,他一定会制止。

    但是现在,李承光毕竟还只是个孩子,他的记忆力也是有限的。

    大臣们更不可能像老师一样,天天去跟他上课,所以,他必须要记下来,然后去消化这些内容,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知识。

    就连李元吉,在这一番讲课中也是收获颇丰,整个人似乎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一样。

    这就是旁观者清,虽然以往自己也是在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但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很奇怪。

    自己身上的东西,想要去改变,总是会很难。

    但是在指正别人的同时,自己反倒是更容易接受这些,也更容易去改变。

    李承光的问题其实并不严重,放在他这个年龄段来说的话。

    但他是即将成为太子的人,所以就不能以同龄人的标准去要求他。

    而说来说去,他最大的问题还是眼光的问题,看不到,自然也就想不到,想不到,自然也就不会去做,不去做,看不到,想不到,那就是眼光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些计划的规划显的太过理想化。

    理论上或许行的通,但是放入实际当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是规划不够完整,而是因为这个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李元吉也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有些强制性的手段,就只能是尽量少用了。

    那么,有些事情在以前可以行的通,放在现在就不行了。

    这就是变化,也是李承光的第三个缺点,计划中缺少变化。

    现在各部做出的计划中,都会根据原计划来制定第二套备用计划,而在制度中,当第二套计划开始实施以后,就要立即着手制定第三套计划作为备用。

    虽然看似浪费人力,浪费资源,但却可以很好的保障一个计划的顺利实施。

    眼光,实践,变化。

    这是当下李承光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而在此之前,李元吉也曾经提醒过他这一点,李承光虽然也接受了,但受制于思想认知问题,对这个问题了解的依旧不够深刻。

    其实想想也是,你跟一个小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