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并不需要他们按部就班,或者按照书上的案例去做,所需要培养的,是他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反应,以及处理方式。

    “凡事不能只从经济方面考虑问题,应当看到更广阔的一面,而火车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速度快,载货多,仅仅只是这两点就足够了。”马周倒是对于火车这个东西接受的比较快,同时也看出了问题所在。

    “是啊,而且在燃煤的问题上,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修一条铁路嘛”房玄龄也笑了起来。

    火车的出现,虽然最早的时候并没有对他产生多大的冲击力,但是现在,这个冲击力已经形成了。

    难以想象的速度和载货量,可以日夜不停,不知疲倦的奔跑,甚至,一台火车只需要几个人操纵,就可以将上万石的货物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如果说最大的问题是燃煤问题,那么现在完全可以抛弃这个想法了。

    他们完全可以修一条铁路到煤矿集中的地区,而煤矿的产出,只需要将这些燃煤集中的送到车站,这个距离可能只有几十里,或者十几里,甚至出门就是,这就可以极大的节约运输的时间和费用,让火车这种巨无霸去完成剩下的任务。

    而这列满载着燃煤的火车,又可以沿途跑一边,每到一站就卸下一车或者几车的燃煤等着备用。

    除此之外,现在民间也需要巨大的燃煤,一是做饭,二是取暖,在城中燃煤基本上已经取代了木柴,原因很简单,火焰的温度高,持续久,最重要的是,价格低,虽然价格跟木柴一样,但胜在相等的价钱买到的木柴和燃煤,燃煤是完胜的。

    李元吉微笑着摇了摇头,深叹了口气:“哎,你们啊!还是没有看到这其中的重点所在。”

    让李元吉摇头叹气并不是因为别的,他们能看到这里面的商业价值自然是好事,可一个火车难道仅仅只有商业价值吗?

    不,在李元吉看来,商业价值只是附带的,甚至火车都只是附带的,还是老问题,火车的出现,并不只是单纯的意味着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更多的货物以更低的代价送往更远的地方。

    而是在于机械化的进程,在于工业化的速度从现在开始,已经正式的随着火车的速度而一日千里。

    这才是最重要的,可惜没有人看到这一点。

第四八二章:被吓懵的大臣们() 
    

    好在,李元吉对此也并非毫无认知。

    被这些大臣的思维给拉回到现实的李元吉就深撤的认识到一个问题。

    想要彻底的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

    而真正的改变,那种彻头彻尾的改变,往往需要一代人,两代人,或者是三代人才可以真正的做到。

    而这个时间的跨度,有可能是二十年,四十年,或者六十年。

    但是李元吉却等不了这么久的时间,或者说,他无法接受按部就班的那种行为。

    不是因为不够稳妥,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太稳妥了。

    至于这种思想上的解放,是否会对皇室产生一定的威胁,这个李元吉还真的考虑过,历史上也给出了很多种参考意见,但是很显然,最能给他参考意见的中国历史,却没能给出任何答案。

    但是通过历史上的几次运动来判断,对于皇室的影响固然会有,但更多的还是权力方面的影响,而真正能影响到皇室地位的,几乎还是有些不太可能。

    因为民主的根苗在这个时代还未出现,而一个能带领着他们过上更好生活的皇室,又为何要去推翻?

    况且,在此之前,李元吉不也正在逐渐的放权吗?

    放掉一些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权力,而主抓那些绝不可能丢掉的权力,以此来确保皇室的话语权,对于李元吉来说,这是一笔很合算的买卖,一可以使自己以及子孙不会那么累,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有用的地方,三则是可以保证皇室的地位。

    所以,对于解开这些大臣们的思想束缚,就成为了李元吉当下的紧要任务。

    于是乎,也就有了接下来的这些。

    召集这些大臣们前来试验场,可不仅仅只是参观火车这一件事情的。

    大臣们可不像李元吉这么轻松,他们每日可是忙的脚不着地,有些时候就连休沐日也只能休息个半天的时间,然后就继续进行工作。

    所以,在百忙之中能够抽出时间,自然不可能只干这一件事情。

    而李元吉也同样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此之前,就命人提前在试验场的仓库内进行了一番布置。

    也不能说是特意布置的,试验场本身就有这个功能,这里也是火车团队的另一个科研基地,而这里研究的项目,甚至超过了科学院那边的项目。

    加上火车的制造,改装等等,也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诸大臣们随着李元吉的步伐,缓缓的走进了不远处的仓库内。

    静悄悄的仓库,数百工匠们正在默默的做着最后的准备,锅炉已经烧开,只有不断的放气声,机器并没有真正的开动起来。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有些突兀,让人觉得有些意外,甚至是摸不着头脑。

    可有了之前的经验,这一次倒是没人敢小觑这些看起来模样奇怪的家伙了。

    “这是要打铁吗?好像不太像啊……”有人看出了点名堂,但却又紧接着摇头,现在看到的这些,又跟他们记忆中的不太像。

    “汉文明能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是人类共同的努力成果,可数百年来,汉文明却始终停留在最发达的这一阶段,而限制了汉文明发展的,也恰恰正是这些一手将汉文明带到今天的人类,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努力,可人类却又是限制时代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李元吉说出了这么一段让人莫名其妙的话。

    而这段话不仅成功的让大臣们懵逼了,就连李元吉的学生马周,也同样的陷入了懵逼状态之中。

    没人能搞懂李元吉这话的用意是什么,因为这段话里前后矛盾很严重,甚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但是有一点是无需质疑的,就像李元吉说的,人类能有今天,离不开人类的努力,可人类又为什么会成为限制时代发展的绊脚石?这是很多人都搞不明白的。

    当然,李元吉并不是那些文学大拿,有些问题表达的也不可能一清二楚,但意思就是那么个意思,虽然矛盾了一些,但历史上那些名言警句,又有哪个不矛盾的?

    正是因为矛盾,所以才会成为名言警句。

    相反,相较于去跟这些大臣们解释自己这番话的意思,李元吉倒是更热衷于用实际去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明白这段话中的意思。

    李元吉挥了挥手,早有科学院的官员再次准备着,直接命令面前的工匠们开始演示。

    一个被烧的红彤彤的铁块从火中取了出来,一支巨大的铁夹子紧紧的夹着它。

    然后就直接被放在了一个模样奇怪的台子上,这个台子类似于打铁的台子,但上方却有一个铁块,这使得他们无法用锤子去敲打。

    “现在正在演示的,是锻造一把军队所使用的横刀。”科学院的官员早就接到了通知,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没有多说,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下现在要干的事情。

    话音刚落,结果铁块上方的大铁块便重重的落了下来,手持大铁夹子的工匠则熟练的来回摆动着,不大会的功夫,当映红的颜色消失之后,原本的铁块已经成为了长条形。

    虽然这个长条有些短,也有些厚,但这个效率还是极大的震惊了所有人。

    两个熟练的工匠,不停的工作,少说也得半天的时间才能将一块铁敲打成这个模样,而一把横刀从铁块,变成真正的横刀,需要用时多久?

    答案是十天左右,这中间需要经过数万次的锻打,加上无数次的磨刃,这些都是费时费力的工序。

    不过还未等他们完全从震惊中惊醒过来,工匠便换了个铁块,然后将两者对比了下,两者长度基本相同,同样是锻打了一次的半成品,唯一不同的是,一个需要重新加温,一个可以直接锻打。

    因为是演示,大臣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等着加温,所以就采取了这种模式来锻造。

    在熟练工将的操纵下,前后一共五次的加温过程,用了大约一盏茶的功夫,一把横刀的雏形已经出现了。

    紧接着,这把已经凸显了雏形的横刀,换了一把已经初步矫正过的横刀,然后被交给了另一位工匠,对此的解释是,矫正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却会浪费一定的时间,所以演示中这一步就给省去了。

    而这位工匠只是利用工具在上面花了条线,然后便放在一个台子上,将其下部固定起来,然后调试了下位置。

    再然后,被改造成圆筒状的磨刀石就旋转了起来,巨大的噪音随之而来,取而代之的,是肉眼可见的速度,刀刃正在迅速的形成。

    大约半个时辰的功夫,轰鸣声终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把锋利的横刀,在军士的操纵下,可轻易的砍断一根手臂粗的木棍。

    再往后就是淬火之类的工序,而这个已经没必要继续看下去了,况且这里也并没有准备这个掩饰,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锻刀最大的麻烦就在于雏形的锻造以及接下来的磨刃,其他的都只能算是小问题,可以批量进行的,余下的所有工序加起来,也用不了半天的时间。

    可是在这里,他们却看到了这辈子都难以置信的画面,一把横刀从无到有,竟然只需要半天的时间就能完工?

    “好刀!”把玩着手中这把并没有真正完成的横刀,程知节不禁大呼了一声。

    随后,这把刀被传阅给其他大臣们观看,他们都有玩刀的经验,所以也都能看出一把刀到底是不是好刀。

    人工锻造的刀具,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磨刃的时候,有些地方用的力气小了,或者少磨了几下,刀刃就会出现一些微微的不平整,虽然这并不影响使用,制式的装备也没那么多的苛刻要求,但这的确是个问题。

    可眼前的这把刀却没有这个问题,整个刀刃两侧平整如线,锋利程度更是不用多说。

    最重要的是,效率。

    如果说一把刀就让他们大开眼界的话,那么后面的演示,却是彻底的征服了这些高傲的大臣们。

    一小锅钢水被倒入磨具,然后通过滚动的铁轴自动向前运转着,接着精准的进入机器内,等到再出来的时候,一段钢筋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跟之前一样的方式,来回几次的拉伸之后,一段圆钢筋就已经成型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终的结局,再次经过回火,整体被套在磨具上,然后直接的冲压,等到再出现在众人眼前的时候,一根圆钢筋就成了螺纹钢。

    方法可能有些老套,但是在经过最后的回火淬火处理之后,它的质量是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的。

    反正现在又不建那些几十层上百层的高楼大厦,这种质量的已经算是最好的了。

    而在此之前,钢筋靠的是人力拉伸出来的,是的,纯人力,远比打铁锻造还要费时费力,且产量也很是个问题。

    但是现在,全程只有几个操纵机器的人,以及在一旁等着搬运的人以外,并没有见到那些大堆等着拉伸的苦力们。

    而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便说是超越了人力一百倍,那也是毫不夸张的。

    “高到吓人的产量,省时,省力,省心,就好比火车,只要确定了故障的原因,所需要做的,只是更换一个同样的部件,然后它就可以继续开动起来,统一的标准,让任何一个部件,都可以用在任何一台机器上的同一部位,知道什么是工业化了吗?这就是工业化,一台蒸汽机,带来的不只是火车,而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第四八三章:流水线() 
    “这就是工业化?”萧瑀愣了下,打一生下来便是贵族,直到现在到了花甲之年,也还是贵族。

    这一生就从未体会过普通百姓的日子是怎样的,这也就是说,萧瑀这一生都是站在至高处去瞭望这个世界的。

    所以他知道李元吉说的这些到底有多难做到,而现在,而就是他们眼前看到的这些东西。

    两三个人的配合,半天的功夫就能抵上两个人十天的工作效率。

    这又意味着什么?

    这个答案不仅让萧瑀找到了,其他的大臣们心中也同样有了答案。

    那就是两个人可以做到之前需要二十个人,甚至四十个人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还比他们做的更好。

    至于李元吉所说的那个统一的标准,这些大臣们心里依旧是有些不太明白,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因为他们自身对此的了解并不多。

    但大臣们不懂,不代表其他人不懂。

    “陛下说的可是像制作螺纹钢那样去制作这些零部件?”老许兴奋的问着,甚至短时间的忘掉了自己的身份。

    “正是!”李元吉点了点头,虽然有些差别,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螺纹钢这玩意儿在这个时代的标准并不算高,而且加热后利用磨具冲压成型,虽然算是一个统一的标准,但问题在于,钢铁本就不是容易加工的,有时候磨具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不可能保证每一根螺纹钢都是相同的标准。

    但话又说回来了,因为材料没有掺假,所谓的不统一标准,只是螺纹钢的外形,其自身的质量什么的是不存在问题的。

    而螺纹钢多用于建筑,螺纹则是为了可以使混凝土与钢材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建筑的坚固度。

    对于那些百层的高楼大厦而言,要求可能会更严格一些,但是对于现在最多也就一二十米高的建筑,外形上轻微的差距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对于其他的一些精密仪器就不行了,而蒸汽机上的那些零部件,则被李元吉列为精密仪器。

    “好,太好了!若是能有足够的模具,臣敢保证,半个月内便可做出一台火车来!”老许兴奋的立着军令状,李元吉对于火车的认可,对于他们工作的认可,让老许异常的兴奋。

    而这还并不是最让老许动容的,统一的标准有什么好处?

    别人不知道,可在这方面吃尽了苦头的老许又怎么不知道?

    就拿面前的这台火车来说,这里面几乎每一个部件,都进行过二次加工甚至三次加工,最多的一个部件甚至进行了不下于十次的加工。

    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相互无法结合,因为这些部件都是人工打造的,大多数只能在外表看着没有问题,可实际上对接的时候,一小点的偏差都不行。

    这就需要他们拿着锉刀一点点的去打磨,打磨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去比对,以防止将整个部件报废。

    而为了防止这种可能,到了后面那些工匠在打造的时候,干脆就直接超出标准一些。

    比如说规格为十厘米的铁柱,就打造成规格为十一厘米的,多出来的一厘米就等组装的时候再去打磨,而需要镶嵌这根铁柱的地方,本该是一个十厘米的孔,同样为了防止出错,就会留下一个九厘米的孔,两者一来一去的,公差就有两厘米那么多。

    这可都是需要人工一点点的打磨掉的,就算是搞好了,顶多也就是可以确保两者可以结合在一起,但距离十厘米的标准差了多少,只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