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这一阶段的学习完成了,将会被分配到所在专业的各个作坊进行实习。
文理科的区别就在这里,一个将来是要当官的,但考上考不上谁也不知道,另一个则相当于铁饭碗,只要成功结业,就一定会有工作机会,虽然不是官员,但那些作坊也都是朝廷置办的,各个作坊的管事,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官员身份。
毫无疑问,李元吉将后世国企的那一套搬到了这里。
虽然历史终究会淘汰这种制度,但是在当下,这种制度却是必不可少的,仅靠资本的力量,是无法推动基础建设的,朝廷必须要涉足这一块,然后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里,完美的撤出。
钱前就是这么来的,经历了三年的学习,很顺利的一次性通过了所有的考试,且成绩名列前茅,然后就被分配到了这里,并且很快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为作坊出谋划策。
作为实习生而言,他的人生截至目前而言,无疑是成功的。
“陛下,学生曾在作坊里做过实验,特意挖了条水渠出来,按照现在设备的位置等重新进行了水力的模拟测试,然后又进行了一些改变测试,结果发现,现在这种方式的效率很低下,如果能够建造一条完整的大坝,只在中间留一个口子,或几个口子让水通过,其水力所带来的的冲击力会更大,因为学生没有条件去做更大的试验,但是在理论上,这样做是完全行的通的,且会极大的提高设备的效率。”钱前指着那个仅仅探出去半截的水力冲压机,其长度还不足整个渭水的五分之一。
李元吉想了想,俗话讲,学好数理化,穿越就不怕。
李元吉的数理化完全就是个渣渣,但记忆里,好像也没见过哪个国家的大坝是这么设计的,好像全部都是从这边到那边,全部给拦上的。
根本不用去怀疑,李元吉已经相信了钱前的理论是正确的,因为后世有那么多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最有名的,自然是三峡。
当然,这也存在另一个问题,虽然后世已经给出了解决的办法,但李元吉也还是想考一考自己这个学生。
说实话,最让李元吉得意的,并不是镇北书院培养出了多少个官员,而是培养出了很多像钱前这种没有进入官场的理科生,而将来推动大唐前进的,也必定是这些人。
“渭水适航,若将其全部拦上,过往船只应当如何处置?”李元吉饶有兴趣的问着。
“这……”钱前满脸的尴尬,自己的确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这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若是去了官场,就这个思路必然会吃大亏的,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啊……
看着钱前满脸尴尬的表情,李元吉微微的一笑,心中暗道一句,虽然咱数理化不行,但没吃过猪肉也还没见过猪跑吗?是时候闪现一波作为皇帝的牛掰之处了。
“方法很简单……”
第三一零章:万般皆下品,唯有唐人高!()
大坝不是你想建就能建的,搞不好的话,会对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
渭水适航,但渭水的水位却不深,不然话,前几年也不至于干涸断流。
建造一座大坝,必然会对渭水的水位进行重新的分割,加上两边皆是平原,所以最大的问题在于,若是修建了大坝,则有可能让河水倒灌。
其次便是修建大坝以后,渭水上的船只将无法通航。
大坝的上游最多到大坝,下游则根本走不了船。
所以,类似于三峡那种绝世工程,自己是搞不了的,这里也没条件去搞。
“向外延伸,挖出新的河道,然后挖一个水库,对其蓄水,在另一端设置大坝,前方引入,后方归流。”李元吉顺势在地上画了个简易图。
河流不能截断,那就造一个水库出来,只要设置的合理,其效率不比直接在渭水修建大坝小多少,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不会破坏生态平衡,更不会导致船只无法通航。
但不管怎样,想在古代搞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工程,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没有那么多机会的。
在没有重型工程机械的时候,所有的工作只能依靠人工一点点的去挖,一台钩机随便挖上几下,一个成年劳力就需要干上一天才能赶上。
在这样一个效率极其低下的时代,依靠人工去挖水库,显然也不是特别的合适。
反正这个工程若是真的开始,一万劳力,少说也得干上一年才能勉强完工。
而且这土是越往下挖就越费力,有时候还会遇到石头什么的,更是难上加难。
房玄龄努了努嘴,想了几想,最终还是开口道:“陛下,这个方法也同样不妥,搞不好的话,等几座河渠和水库完成的时候,铁路就能铺到洛州了。”
“朕不过是提出个思路嘛,具体的你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李元吉摆出一副嫌弃的表情,话说你这么拆朕的台,真的合适吗?
房玄龄一脸的尴尬,早知道自己就不开口了。
李元吉是无限的想念后世的电力,那可真是个好东西,只可惜自己什么也没有,至于蒸汽机,原理自己是提出来了,虽然自己也不懂,但大概的方向是没错的,几个外行人正在一头雾水的研究着呢,鬼知道到了哪一步?
接下来,李元吉亲自观看了铁轨的制作全过程。
先是用优质的焦炭,采用最新改进型的高炉将铁矿石练成铁水,然后在加入一些其他的原料,使其进一步炼化,多次反复之后,变成钢水,然后就是将其倒入磨具之中,初步的定型,趁着其热度,先是进入一座焦炭炉内继续加温,保持其温度不被降低,但也不至于融化。
另一端则是放入水力冲压机上,由河水提供动力,不断的将齿轮一点点的转动,已经卡死的铁轨原形,一步步的被继续深一步的挤压,通过五十多个齿轮,最终被制作成型。
其中不需要人力去推动,人要做的,只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将钢轨放在冲压机上,然后就可以了,水力带动齿轮,齿轮会带动钢轨自动往前走。
钢轨制作的过程并不复杂,但简单的工艺,也预示着质量自然不可能是上等,但不管怎样,跑跑马拉的火车,还是没问题的。
一节钢轨长约二十米,这已经是极限了,连搬运都需要几十个人一起才能搬得动。
在这个一切靠手的年代,能够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继续加大对书院的投入!”临走之际,李元吉心中有感的朝着房玄龄吩咐了句。
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直到现在自己才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与后世的屁民时代不同,现在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感受。
虽然如今的这些,放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证明了大唐的科技等手段要远超于同时代的其他人,但这还远远不够。
李元吉要求也并不高,按照现在这个进度,能够在有生之年,让大唐的工业水平达到民国初年的水平就可以了。
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干,李元吉并没有过度插手太多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对于李元吉来说,这个皇帝也是当的很累,累到自己都想撂挑子。
可下面的儿子还那么小,现在就算是让位,也没人可以接替,所以自己还得待在这个位置很长一段时间。
……
长安城的西边,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缓缓的前进着。
这支队伍鱼龙混杂,有很多打扮不一样的人混在其中,但领头的,是唐人,还配备有唐军进行全程的保护。
整个队伍大大小小,加起来差不多五百多辆车,庞大到让人见到便觉得壮观。
只是很可惜,这一路上走来,除了长途跋涉的疲惫,这些人的脸上不免的还带有一些失望的表情。
从西域一路走来,途中经历了不少的城池,这些人大多数是以往来过长安的,也见过那些城池,可每一次见到,都要比上一次见到更加破败了一些。
虽然那只是表面现象,但无可否认的是,大唐的国力的确下降了不少。
高昌王麴文泰敢于挑衅大唐,无非就是来了一趟长安,看到了长安的现状,所以才放心大胆的敢去跟突厥人勾搭。
虽然唐人用事实狠狠的打了他的脸,但其内在的东西,谁又知道呢?
虽然失望,但他们可没有麴文泰的胆子,便是如此,也依旧不敢对大唐有任何的轻视,五万大军就在西域呢,便是他们联合起来,也绝不是唐军的对手。
五万唐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突厥不倾力抗衡,这五万唐军足以扫荡整个西域诸国。
“前方就是长安了,本使已经派人前去通知,诸位今晚便可好好歇息一下了。”王玄策指着前方隐隐能够看到的长安城,抹去脸上的疲惫,笑意萌生的说着。
长安?无非就是大一些而已,并不会比其他的地方豪华多少。
这一点几乎已经在众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观念,但是同样的不可否认,这一路上到处可见的耕田,还是让他们狠狠的羡慕了一把。
在西域,这种场面是根本不可能见到的,西域缺水,所以注定了耕田不可能是长久之计,只能依靠放牧来生活。
事实上经过中原王朝的影响,西域现在的生活已经逐渐的发生了改变,由最开始的放牧,转变成了农耕与放牧相结合,不得不说,西域人民还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长安城门口自有礼部官员前来接待,不过为了彰显大唐的威风,礼部尚书和侍郎并没有出现,而是由礼部主客郎中前来相迎,级别吗,从五品上。
倒不是大唐看不起这些人,而是没有必要。
大唐虽不如前隋时期的国力,但比起这些西域国家来说,依旧是个庞然大物,依旧不是他们可以挑衅的。
况且现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建国初年的大唐,每一日的大唐,都在不断的进步着。
所以,大唐有看不起他们的资本,有让一个从五品上的主客郎中来接待他们的胆量。
一番简单的寒颤,便由礼部官员带领着这支庞大的队伍前往太平坊。
那里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唐的接待中心,作为整个长安最豪华,最繁荣的地方,自然也是大唐对外展示的一个好窗口。
阿布阿杜自打进入长安之后便深深的皱起了眉头,印象中自己上一次来长安的时候,这里的人群还不这么密集。
当然,密集只是其一,总感觉这里的人,跟以前自己看到的不太一样。
但到底哪里不一样,阿布阿杜一时间又难以对比出来。
总之,长安的繁荣状况,与他们在表面上看到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进长安,终不知繁荣似锦。
“这……这里怎么这么多人?”即将进入太平坊,阿布阿杜再也忍不住了,拉着旁边的礼部官员问道。
太平坊给他的感觉与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样,全新的房屋与院墙,甚至还没有进入,便已经感觉到这里面绝对是另一个天堂。
但礼部接待他们,不应该找个好一些,又安静的地方吗?
“呵呵,太平坊作为陛下亲自修建的里坊,如今集商业,外交,经济于一体,同时,这里面也是大唐接待的所在地,里面有全长安最豪华的酒店。”官员笑呵呵的说了句,心中鄙视不已,暗道你们这些土包子,知道酒店是啥不?说出来吓死你们……
这些来自西域的客人们在观察着,不少的百姓也在观察着他们。
不过与西域客人盯着一处看半天有所不同,百姓们只是随意的扫上一眼,或者多看两眼,然后就会干自己的事情去,没人会在他们身上停留的太久,这也让阿布阿杜很好奇,很奇怪。
当然,异邦在大唐的待遇他们可是知道的,即便是什么也不知道,现在也没人敢去多问一句。
万般皆下品,唯有唐人高。
这话可不仅仅只是说出来唬人用的,谁若不服的话,大可去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然而,土包子就是土包子,进入太平坊的那一刻,包括了阿布阿杜在内,所有的西域客人们全部懵逼了,就没见过这么豪华的地方……
第三一一章:哥的能力,超乎你想像!()
吃火锅,逛太平坊的‘现代化’商业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令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惊叹不已。
长安有东、西两市,那里是全长安,乃至他们所知道的所有地方,规模最大的商业交易场所。
以前前往东、西两市的时候,感觉就是一个大,热闹,繁荣。
但是这一次来到了太平坊,再回想起以前在东、西两市的情形,不由得产生一种货比货得仍的感觉。
太平坊的规模不如东、西两市,但是其建筑,商业街铺的布局,人流,以及消费能力都让这些人望而叹之。
由此,也真正的意识到,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唐朝的经济,以及整体国力虽然有所下降,但现如今在新皇登基以后,唐朝的国力正在迅速的上升着,远不是他们可以相比的。
除此之外,长安的种种情况,也更是深深的让他们惊叹着。
阿布阿杜发现,这里的人好像都特别的有钱,街上到处可以看到打扮很普通的百姓,买走一大堆的货物。
这让阿布阿杜很是不解,于是找到了自己的好友,在大唐经商多年,且有些门路的尼玛。
尼玛的店铺就在太平坊,是整个太平坊内唯一开店的异邦,且一开就是两家店。
“啧啧,当初我就跟你说过的,大唐齐王绝非一般人。”尼玛令奴隶沏上一壶茶,热情的招待着阿布阿杜,美美的炫耀着。
尼玛虽然是异邦,但在长安城的地位可不是那些普通的异邦商人能比的。
现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大唐的冶铁技术,是尼玛从西域带回来的,虽然并不先进,能用上的也不多。
除此之外,还有辣椒等农产品,也都是尼玛从西域或者波斯带回来的。
加上尼玛曾经是受到皇帝的委托才跑去用时几年找回了这些东西,而他的这两间店铺,也更是皇帝免费赠予给他的,凭借着这些,只要尼玛不做什么让大唐人面子上过不去的事,就没人敢来找他的麻烦。
“这些都是齐王做的?皇帝不管吗?”阿布阿杜虽然不是王族,但对于这里面的条条框框却是很清楚。
一个齐王再怎么牛掰,你也就是个王爷,做了让皇帝都觉得做不到的事情,还做的这么好,皇帝又怎会容你?
“管啊,当然得管,还得是一手抓呢。”尼玛笑眯眯的说着,旋即一副深藏不漏的表情道:“齐王便是当今的大唐皇帝。”
“什么?齐王就是皇上?”阿布阿杜愕然一惊,虽然没有细说,但一副腥风血雨的画面已经出现在脑中。
而余下的也不用多说,阿布阿杜已经猜到了李元吉为什么要这么做了,而一个如此有才能的人,又怎会甘愿寄人篱下呢?
“你是不知道,当时我那个惊啊……”吧嗒吧嗒,犹如是打开了语音模式似的,尼玛一张嘴如同是机关枪似的接连不断。
不大会儿的功夫,便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差不多说了一遍,虽然关于一些情况并没有提及,但那并不影响让自己这个朋友了解到大唐如今的情况。
西域很弱,突厥也很弱,波斯王朝也同样如此。
亲眼见证了大唐的建立,大唐的崛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