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枭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末枭雄- 第3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哲点头道:“嗯,做的还不错。你们继续关注此事,我希望明年的演习上看到机枪的风采!”

    林哲并没有直接说明让军械部采用什么方案,因为好根本就不用提示。

    林哲知道现在这个年代里,机枪的唯一选择就是加特林为代表的多管手摇机枪,其他什么的都是不靠谱的,包括皇家武器公司提出的导气式机枪,这导气式机枪如果放在十几年二十年以后,那肯定是一件划时代的武器,但是现在,别说国内了。就算是在英国等国家也不太可能把导气式机枪给研发并生产出来。

    林哲知道这些,但是军械部的人也不傻,他们虽然没有后世的见识。但是他们同样能够看到导气式机枪带来的技术风险,现在皇家武器公司连基础理论设计都没搞出来,怎么可能让军械部的人大力投入并采购。

    漏斗式机枪也是,现在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湖广武器公司没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军械部的人也是不会采购的。

    因此,从现实来说,未来十几年内中华军唯一能够用上的机枪就是多管手摇机枪了。

    这是历史发展,国内工业技术能力的必然选择。林哲说不说都是会这么发展的。

    历史上加特林机枪在美国批量服役后,英国。俄国等是陆续装备了多管手摇机枪,就连满清王朝也是不甘落寞。仿制并服役了不少‘格林炮’。

    在北平看完一场军事演习后,林哲也就是正式踏上了返回南京的路程。

    按照原路返回,先抵达天津,然后乘坐炎黄号皇家游轮直抵上海,并在上海稍作休息。

    但是离开上海的时候,炎黄号皇家游轮却是多了一个人,那就是齐瑄云之女齐琳。

    林哲第一次和齐琳见面,是在抵达上海后召开了第一次皇家晚宴上,那晚林哲就是注意到了这个女人。

    此女虽然穿着很多年轻女子都穿着的复古汉服,但是整个人看起来却是显得非常独特,群臣携带家眷挨个上前问候的时候,林哲就是发现了这个女人有些特殊,竟然还和齐瑄云跑过南洋各地,还去过印度,也去过国内诸地。

    后来此女和方德嫔相谈甚欢,甚至一度被方德嫔带着到了林哲面前介绍了一番,说齐琳很擅长编舞,说是要邀请她一起回南京,帮她为皇家舞蹈团编舞。

    于是乎,这个齐琳就是在林哲从上海返回南京的时候,登上了炎黄号游轮,此时她的身份也是变成了皇室雇员,正式的名称是皇家舞蹈团编舞顾问。

    这同在一艘船上,一来二往自然也就见多了几次。

    这见得多了,自然就会发生一些不外为人所道的事情。

    林哲可不是什么初哥,他非常清楚这个女人看向自己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目光,那目光就跟后世的脑残粉看见韩国棒子里小白脸一样,眼睛里冒出来的星星如同夜里的焰火一样明亮。

    既然这女人费力心思接近方德嫔,然后成功的出现在自己的身边,林哲也不说破,反而是顺水推舟。

    反正这女人长的也漂亮,而且见多识广,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比起自己后宫里那些清一色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有意思的多。

    而且也不用担心她有什么歹心,她的父亲就是齐瑄云,还有叔叔齐宣边都是早年商贸区衙门幕僚出身的帝国官员,而且还是道员级别的官员,不太可能是间谍啊什么的。

    既然人家都主动靠上来了,林哲自然不会往外推!

    当然了。尽管林哲已经打算顺水推舟,但是也没有说直接在炎黄号上就把这女人给吃了,有时候前戏还是很重要的。

    而且他也得顾虑方德嫔的想法。这女人毕竟算得上是他在这个世界里唯一一个真心喜欢的女人了,不同于皇后陈静只是责任和义务。其他嫔妃的无所谓,林哲对方德嫔的好那是人所共知的。

    这要是让方德嫔知道林哲和她天天待在一起的时候就把齐琳给吃了,估计会发飙的,而且这女人耍起小性子来林哲也是会觉得头痛,这打不能打,骂不能骂,到时候哄起来也是个麻烦事。

    再者,方德嫔算是好心把齐琳带到南京去。算得上是对齐琳此女有很大的好感,想要和她一起把皇家舞蹈团给做起来,要知道让她知道齐琳靠拢她只是为了接近林哲抢她男人,估计杀了齐琳的心思都会有的。

    齐琳的到来,对于天天被军国大事缠身的林哲而言,算得上是生活里的一个小亮点,而且还是色彩非常明亮的那种。

    在船上的时候,林哲偶尔还会和齐琳用英语交流,并说一些所谓的外国文学话题,这两个对外国文学都一知半解的半桶水竟然还能聊的挺欢的。

    回到南京之后。林哲又是回复了以往的生活状态!

    这一次外出巡视虽然是带着一整个政务班子一起出巡,但不可能把所有政务都带着一起走,能够被送到出巡途中的林哲手上的事务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事务。而其他寻常事务则是都堆积着。

    所以回来的前面数天,林哲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处理积压的政务,每天基本都工作到晚上十点以后。

    这让林哲不得不感叹,这当皇帝还真是闲不下来啊。

    其实林哲要想闲下来也容易,只要把权力适当下方,让内阁直接处理诸多事务就可以了,但是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林哲和朱元璋,秦始皇之类的人一样。拥有极大的权利欲,并对权力下放拥有天然的戒备心理。

    所以不到不得已的时候。林哲是不会轻易把权力下放的,哪怕是为此辛苦一些也无妨。反正他就也想过当一个天天混日子的皇帝,这偌大的江山都打下来了,再幸苦一些把这个国家治理好,带着这个国家成为地球上的强大国家已经是他仅剩下的追求了。

    他有时候也想过,等过上几十年,等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差以后,自己也会适当的放松,不再这么辛苦的每天都把所有事都抓在手里。

    不过现在嘛,国家尚未强大,而且国内也不算稳固,帝国正处于从里到外的深入改革,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林哲不得不亲自把关,因为稍有不慎就会酿出大祸。

    开国难,然而改革更难!

    林哲要想把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改革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还需要做非常多的事。

    而每一件都是非常重要。

    林哲忙碌起来了,齐琳却是难受了。

    在炎黄号上返回南京的路上,她可以明显感受到林哲对自己的好感,多次的交流更让她发现了这个皇帝陛下的见识远超常人,而思维模式也是和普通人拥有极大的不同,这一切都是让她深深为之着迷。

    可惜的是,自从到了南京后的半个月里,她就一直没有见过林哲了。

    受邀去了几次方德嫔那里,也是没能见到林哲,这让她有些失望。

    不过失望归失望,不过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这天底下的能够被她看上眼的男人就没有几个,而且多已经成家立业,让她齐琳委屈去当情人什么的自然是不愿意的,但是林哲却是不同的,他是帝国的皇帝,是可以名正言顺娶诸多嫔妃的。

    齐琳抵达南京的二十天后,终于是再一次看见了林哲,那是皇家舞蹈团首次演出的时候。(。)

第四百九十六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世界给古老的中华大地带来的影响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尽管在四十年代里满清还千方百计的阻扰西方文化的侵入,但是随着中国整体上逐渐融入全球的文明体系。

    传统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侵入,然后两者不断融化并创新并是必然的事。

    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性,大可不用叫嚷着传统文化已经消失这种自卑的论调,中华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都是以极强的融合性著称,任何外来的东西到了中国后,总是会失去它原本的色彩,进而被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久而久之则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了。

    这佛教可是正儿八经的外来物,但是千年后的国人却是早已经把佛学当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而扎根中国之后的佛教也和印度的佛教有着天差地别!

    在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里,是西方文化逐步进入中国的早期阶段,不过并不明显,这和满清以及民众的天然排斥有关。

    不过这种情况在中华军崛起之后有了巨大的改变!

    林哲的中华军是怎么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的,其中固然有太平天国的动乱以及满清自身落后的因素,但是说的直白一些,中华军能够统一中国,依靠的并不是说将领的聪明才智,至少这么多年来,中华军里虽然打了胜仗的将领不算少,但是要找出一个真正的绝世名将来还是不太可能的。

    中华军的将领,尤其是早期中华军的将领其实战术水平非常一般,他们只是按部就班的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战场上而已。

    士兵方面其实也算不上有多好。早期中华军的士兵素质虽然不错,但是人家李鸿章早年的淮军以及清廷的新式陆军里的士兵综合素质也不算差,他们挑选士兵的过程和标准和中华军其实没有什么两样。都是找良家子,并进行近代化的训练。

    这从中华军击溃李鸿章以及清廷诸多新军后。大批量并放心的接受大量满清新军士兵就可以看得出来,两者之间的士兵也许在战斗经验上有所差距,但是身体素质以及战术训练上其实差距并不大。

    那么真正造成中华军和国内其他新军战斗力庞大差距的因素是什么?

    其实不外乎武器而已。

    从中华军建军的余姚县勇营时代开始,他们就是用上了米尼步枪,而等1858年后,也就是和英法联军在上海进行决战,并在随后对满清进行最后一次的北伐,紧接着又西征太平天国的时候。中华军的部分主力部队已经换装了后传步枪。

    而同时期里,国内的其他新军还在用燧发枪,只有少部分才是米尼步枪。

    仅仅是步枪上的差距,就足以构成了两者战斗力难以跨越的横沟。

    然后中华军里米尼步枪以及后装步枪以及大炮以及战舰,那可都是非常典型的外来产物。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中华军就已经是和外来的西方文明有了密集的接触!

    帝国成立后,就更是加速了对西方文明,尤其是其科学文明的引进,1857年就向欧洲派遣了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而且在发展工商业的时候。也是大力引进西方的机械设备以及技术人才。

    要知道,早期上海商贸区里的各大工厂里,基本上从事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清一色的是高薪聘请的洋人。也只有这几年帝国的新式高等教育逐步成型后,培养出来了自身的高等技术人才后,华人的身影才是逐渐出现在一些高技术岗位上,但哪怕是到了1864年的今天,洋人工程师依旧在帝国的各大工厂里非常活跃,比如说皇家武器公司里的林德机械厂里,就是存在大量的洋人工程师,当初负责1858年型林德步枪的设计师,其实也是洋人。

    对于这些在华工作的工程师以及那些学校的讲师们。帝国是采用了非常大力度的优待措施,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积极拉拢这些高端技术人才加入帝国国籍了。

    这个时代里。民族主义尽管已经萌芽,但是还不是主流。普通人对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并没有太过深刻的依赖,这个时代里,移民潮尚未过去,而且普通人也不排斥移民。

    在这种的大环境下,尤其是还有着汉特?威廉的例子在前,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都能够在帝*方身居高位,成为一名陆军中将,获得贵族头衔,这就是充分表明了帝国对人才的态度是不分国籍和民族。

    这无疑给部分想要在华长期工作定局的洋人很大的信心。

    这几年里,虽然总量不算多,但是每年都会有上数十人主动申请加入帝国国籍并获得批准,尽管这个人数看上去并不多,但是你要知道,这些神情加入帝国国际并获得批准的人,他们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高端人才,不是那些工厂里的工程师就是学校里的教授、讲师。

    这些人才的加入对于高端人才极其紧缺的帝国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当然了,帝国也不是什么洋人都要的,那些身无一长之物,明显是想要到远东冒险发财的流浪者就是不可能立即获得申请国籍的批准,他们顶多能够获得一份居住证而已。

    而一些普通洋人,虽然不是什么高端的人才,但是如果在华住够一定年限,并遵法守纪,为帝国贡献了一定的税收,创造了一定的工作岗位,那么也能够获得国籍,只是难度要大得多而已。

    不管什么时代,那些便捷的优惠条件面对的都不会是普通人。

    毕竟帝国需求的可不是普通洋人,而是那些掌握着高端学识和技术的人才,其他人等对于帝国都没有什么大的用处。

    从移民角度来看,就可以看得出来帝国对于西方的科学文明到底有多么渴望了。

    这官派留学生的数量是一年比一年多,留学的地方也不局限在英国、法国,其他的普鲁士甚至意大利、美国、奥地利都有派遣,不过其他国家的数量并不多,帝国的留学生主要还是集中在英国为主,法国和普鲁士为辅,其他几个国家的留学生数量非常少,往往只有几个人而已。

    六十年代的帝国,正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为激烈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里,大量西方的东西通过上海、天津等通商港口传入中国。

    其中大部分都是科学文化居多,比如铁甲舰、比如火车。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科学文明外,尚有一些软文化。

    比如说衣着服饰,如今帝国的人们,尤其是在上海这等通商港口里,西装已经是比较普及了,其普及率甚至是要超过中华装的,为什么?

    因为中华装在帝国的是官员的标准服装,在民众的眼中,这中华装就是官服,所以如果不是国家雇员或者皇室雇员的话,寻常人在日常的时候是不怎么穿这中华装的。

    在普通国人的心中,中华装乃是出席正式仪式的礼服,价格昂贵,这做一套中华装礼服随随便便都是几十圆,稍微好一些就得上百圆,比后世的所谓名牌西服贵多了,价格为什么这么贵?因为这礼服采用的都是进口的呢料,而帝国为了扶持国内的纺织业发展,对进口的棉布,呢绒等纺织品都是采取高额的海关税,、此外呢绒这种纺织品和普通民众实际上没有什么关系,能够穿得起的都是中产阶层以上的人,他们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更强,所以进口呢绒在销售上,还会被征收奢饰品税,税率比生丝内销还高。

    除了原料贵,还和对做工有着极大的要求,这礼服都得靠经验丰富的老裁缝一针一线缝出来,而且做工是绝对不能差的,耗时极长。

    如此也就导致了国内的中华装的礼服价格都是比较昂贵的,甚至超过了传统的丝织品,价格上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通常而言中产阶层的男人只有一两套而已,出席重要场合才会穿上,平常可不舍得穿。

    普通市民在日常上则是依旧穿老旧的马褂长袍,也有些年轻男子穿一些复古的汉服,至于商人们,则是大多数穿着西服。

    至于广大的农村地区,那些农民们以前穿什么,现在还穿什么!

    因此你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