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枭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末枭雄- 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政令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只是除了这一项外,其他方面的事务就比较难说了,比如说财政预算分配上,内阁和军方争,文武之争完了以后,内阁各部又得进行激烈的争夺。

    江道泉想要更多的教育经费,郭龙云想要更多的工业发展扶持资金,就连新成立的交通部也是发出了自己的想要,张口就要几千万几千万的铁路修筑,运河整修等费用。

    而财务部那边也是不甘示弱,说什么经费紧张,现在税务的人员越来越多,已经是难以满足税务系统的开销,人员经费不足,导致很多税收收不起来或者少收,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损失之类的话。

    春节刚过没有多久,1862年的三月份,内阁的御前预算会议上,这些文官大佬们一个个都是牙尖嘴利的争夺经费,让坐在上头的林哲很是无语。

    听着他们口中说出的那些尖酸刻薄,甚至江道泉都说出粗话来,不由得让他叹气,自己的这些臣子们怎么有朝着街头大妈们发展的势头啊,这超起家来骂人是在是太难听。

    当江道泉引经据典,用普通人都听不懂的文言文把倡议削减教育经费的经济大臣郭龙云骂了个狗血淋头后,正当他喝了口茶润润嗓子,准备再长篇大论一番骂毕余同的时候。

    林哲终于是轻咳一声!

    这些大臣们不要脸面,他林哲还要脸呢,好好的一个御前财政预算会议变成骂街大战,这算什么事啊!(。)

第四百七十一章 穷教育() 
每年的财政预算案总是会引起文武两届的剧烈争端,文武两届抄完后,然后是内阁各部门为了怎么分配各部门经费也会再吵一遍,军方那边虽然好一些,但是海陆之争也比较严重,即便是陆军内部也是存在着诸多争端,有些人想要购买更多的武器,有些人想要提高军人的待遇,有些人想要进行多几次的演习,有些人想要加大对外兴安岭、西北地区的军事投入等。

    总之每年的年底和年初之际,整个帝国的军政高层们总是会因为预算经费的问题发生争吵。

    每当这种时候林哲就是感到相当的头痛。

    站在林哲的角度来看,财政预算的分配基本上保持一个大概的比例就行了,比如说1862年的军费分配比例保持在了百分三十五,比1861年的百分之三十七的比例下降了两个百分点。

    不过比例虽然有所降低,不过军费的总额还是略有提高,这是因为帝国国内的农业生产以及工业经济逐步恢复,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所以税收保持了一个较高水平的稳步增长。

    1862年的财政预算收入是大约三亿圆,比1861年的财政收入多了三千万,增长的份额主要来之于工商业。

    而农业税、盐茶等传统税收在经过前面几年的大幅度恢复性增长后,目前已经是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数额,未来不出现太大的变数的话,那么农业税等传统税收的增长会比较有限。

    自1861年后,帝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以来工业的发展,如果工业发展不起来,那么目前帝国的经济总量就很难出现大幅度的增长,相关的税收也会难以增加。

    在传统的第一产业饱和之后。帝国如果想要继续发展经济,收取更多的税收,那么只能从工商业方面着手。

    而根据财务部方面的预测。等到1863年以后,也就是说明年的帝国工商业的税收将会出现大幅度增长。

    这倒不是说今年和明年的帝国工商业会呈现爆炸性增长。而是因为很多工业的企业的税收优惠期即将到期。

    从一开始帝国为了推行工商业的发展,鼓励资本投入实业,是推行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税收优惠了。

    一般企业都会有前两年免税,再三年半税的税收优惠,如此也就是说诸多在1858年以后建立的企业将会在1863年结束税收优惠期,开始按照正常税率交税。

    而帝国的工商业虽然严格上来说是从1854年上海商贸区成立之后就已经开始发展,但是真正的大规模发展。尤其是民间资本大规模进入工商业的时候是在1858年以后。

    当时的帝国答应了英法联军,北伐满清获得战略性的胜利,帝*事上的胜利也是导致了长江下游地区,尤其是浙江和苏南地区的安全获得了较大的保障。加上那个时候帝国开始大力推广棉纺产业,大量的棉纺工厂在1858年后建立了起来。

    而这些企业将会在1863年后为帝国提供大量的工业税收,如此帝国的财政收入也就能够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

    尽管1862的财政收入只有三个亿,比1861年的两亿七千万只增加了三千万而已,但是财务部对1863年的财政预算收入估计是足足有三点五亿,而1865年的话,则是预计会有四个亿。

    如果财务部的估计正确的话。那么未来两三年内帝国的财政收入将会得到一个爆发性的增长。

    而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就代表着帝国政府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工业发展,教育。水利等事业上,并进一步推进帝国工商业以及农业的发展。

    不过不管财政收入是以前的两个亿还是现在三个亿又或是今后的四个亿,但是帝国各部门对竞争的争夺态度却是不会改变的。

    1862年的御前内阁预算会议上,内阁的大佬们一如既往的争吵着,不过吵着吵着也相继妥协并达成了协议。

    而这一次的内阁预算会议上,江道泉掌管的教育部毫无疑问再一次成为了大赢家,其教育经费比去年多了至少百分四十。

    尽管教育经费的总额依旧无法和财务经费、工业经费这相比,但是也是超越了其他经费支出。

    获得了更多教育经费的江道泉心满意足的回到了他的教育部办公大楼,然后就是让手下的各机构部门开始安排新一年度的教育发展计划。并且不用多级就是野心勃勃的提出了完善全国地方教育的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核心是要把帝国现行的各种新式学校彻底普及到全国范围,过去的多年里。帝国虽然说已经是开始全面推广新式教育制度,但实际上这种推广并不是统一的。因为建立学校是要花钱的,这些钱对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比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来说不算什么。

    但是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言,兴办新式学校的花销就是比较大了,办一所初等小学并不算贵,但是少则千余,多则数千甚至上万啊。

    而这些学校的开办经费里,来自中央财政,即从教育部直接拔下来的经费实际上是相当有限的,大头还得靠地方财政自行解决。

    而对于一些偏远地方的省份来说,一个县每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也就几万圆而已,甚至有些穷地方的地方财政收入都破不了万。

    就这么点钱地方政府还得用在方方面面,要一下子拿出好几千圆来办一个新式学校,哪怕是最低级的初等小说,但是也是很为难的。

    所以新式教育制度推行数年以来,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省份已经是基本完成新式学校的开办以及推广,某些富裕地区甚至是超额完成任务。

    比如说靠近上海的松江府,依靠上海带来的各种便利,松江府这几年的发展相当快速。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位于江南府县之首,比苏州还要强一些。

    而该府按照教育部的制导意见,是应该办一所初等中学的。

    但实际上该府一共拥有四所初等中学。而高等小学以及初等小说的数量也是比额定的数字要多得多。

    更难得的是,松江府依靠地方财政。自行筹办了松江高等中学。

    依靠一府之力,不用中央财政的支持就自行筹办一所高等中学,这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

    尽管江南地区的高等中学数量是全国范围内最多的,有着上海高等中学,苏州高等中学,京师高等中学等一共五所。但是这些高等中学基本都是中央财政扶持,然后地方财政配合的模式,另外还有几所就是单纯的民办学校。依靠昂贵的学费来维持开销。

    而单纯依靠州府财政就能够办一所官办高等中学,这种事除了上海以及广州外,松江府是第三个。

    像松江府这样的富裕地区可以超额完成新式教育的推广任务,但是国内的绝大部分州府还是做不到的。

    像一些没有工业的州府,只能依靠传统的农业税维持行政开支,这些州府要精打细算一番,然后才能够腾出来几千圆办学,很多州府一般只有一所初等中学,下面的各县拥有一所高等中学,而初等小学的话基本都是原来的那些民间私塾改个名字。完全官办的初等小学很少,就算有一个县顶多也就只有一所。

    至于高等中学嘛,除去国内少数几个工业发展较好的州府外。寻常州府是没有能力自行开办高等中学的,一般都是由省级教育厅出面筹办,由省级财政扶持,同样一个省也就只有一所高等中学而已。

    而一些省份实在是穷,比如福建,陕西,贵州之类的省份,往往省级财政都很难补贴高等中学每年十几二十万的办学经费,往往是需要向民间凑集资金。

    比如目前福建省唯一的高等中学。即福州高等中学,就是福建全省士绅们捐助善款筹办。

    地方有钱就办多几所学校。没钱就少办几所,这是各地方州府的通常做法。

    但是站在帝国的角度来看却不能一直这样。不管地方州府再穷,但是好歹一个县要有一所高等小学吧,一个府要有一所初等中学吧。

    哪怕是单独某个县、府无力筹办,那么能不能相邻的县,州府合作筹办呢?

    为了改善帝国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问题,教育部是打算在186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完善新式教育制度,不仅仅是要在东部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开办新式学校,也要在贵州,云南,陕西等偏远内陆省份开办新式学校。

    为此,教育部这边是准备了每年投入至少五百万圆的教育扶持经费,用以扶持偏远地区的新式学校的筹办工作。

    除了完善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外,教育部依旧会保持高等教育的投入。

    力争让新筹办,预计1862年才开始招生的三所新大学顺利开学,同时将会筹办更多的师范、技术类学校。

    而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要花钱的,这也好在今年教育部的经费大幅度上涨,达到了空前的两千万之巨,要不然还真满足不了如此巨大的花销。

    自1858年以来,帝国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是越来越大,而且增加幅度是非常大的,1857年帝国初立的时候,别说教育经费了,就算是行政经费也没有多少,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财政收入都用来打仗了。

    但是1859年之后,军费比例开始大幅度下降,教育部经费也是得到了增加,后续两年也是快速增加。

    去年的时候,教育经费达到了一千万,而今年则是达到了一千八百万,占据中央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六。(。)

    ps:又黑又冷又无聊,随便喊一嗓子:同志们辛苦了!(请自行想象*阅兵场面)

第四百七十二章 工业井喷() 
教育经费占据中央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六,这个比例也许看上去会觉得非常低,远不如后世的百分之十几,但是具体时代不同,所以肯定不能把二十一世纪的比例直接套用到十九世纪中期上。

    此外这里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比例只是说中央财政支出,并不包括地方财政支出。

    根据帝国的税务相关条例,税收由财务部统一收取,其中的大部分会直接上缴国库,一部分则是留给当地财政充当地方经费。

    所以说财政收入、支出的时候,得细分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

    而这也是为什么上海、松江府、广州等一些经济较好的地方能够自行发展工业以及兴办教育的原因,因为他们尽管给国库上缴了大量的税收,但是留下来的部分依旧数额庞大。

    而帝国内的大部分普通州府的地方财政里头,其中大部分都是行政开支,用以给国家雇员发放薪资补贴等,因为国家雇员的薪资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中央财政直接支付,这个是固定的,比如省巡抚的每年八千圆的年薪,另外一部分则是地方财政发放的职位工资,这个根据各地方不同发放标准也不同,当然了具体标准也不是地方可以自行制定,而是财务部会根据各地方的收入、物价水平进行调整给出一个指导标准,地方财政则是在这个标准内给国家雇员发放职位工资。

    地方财政的一部分用来发工资了,剩下一部分就是用来修路铺桥,维护水利设施等,而自从推广新式教育后,教育经费却是成为了各地方,尤其是一些县、府财政的大头开支。

    每年几千圆的投入对于一个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几万甚至不足一万的穷州县而言。其教育经费占据财政开支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总体而言,教育经费在各地方财政的开支里头,普遍占据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左右。一些州府的教育经费支出甚至能够达到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这倒不是各地方官员有什么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觉悟,而是因为开办新式学校。推广新式学科是政治任务,而且还是非常有含金量的政绩,自古以来‘文风教化’就是地方官员的一大政绩所在,对于帝国而言同样也不例外。

    尤其是一些偏远地方的州府,要资源没资源,要工业没工业,甚至要农业都没农业,这些啥都没有的地方官员要想获得政绩可就太难了。工业办不了,而农业方面田地也就那么多,这年头天上又不可能掉下政绩让他们升官,所以一般情况下这些地方的官员是不犯错但是也出不了头。

    而如今呢,就算你治理的县啥都没,但是也可以通过兴办教育来摆脱这种困境啊。

    咬咬牙办上几所学校,过上几年自己兴许就能够落下一个‘教化有方’的考语,兴许仕途就一片明朗了。

    如此也就造成在地方财政上,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是比较大的。

    如果结合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话,虽然具体数据难以统计。但是在整体财政支出上,教育经费的比例应该是会在百分之十左右,兴许还会再多那么一两个百分点。

    不过就算帝国对教育投入再大。但是受限于帝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有限,投入的比例就算大一些,但是也难以满足帝国全国范围内的新式教育开办。

    全中国有多大,按面积算可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按人口算的话大约是三点五亿到三点八亿之间,帝国的具体人口有多少,帝国民政部自己也不知道,只能做一个大概的推测。

    省级单位就有二十四个,领土以及行政划分基本上沿袭前清时代。不过也有所改变,和前清相比。增加了东北三省,草原蒙古。乌台两省,增设西藏省,而关内十八省则是照旧。

    偌大的帝国领土上,需要多少新式学校才能够彻底普及新式教育?

    所以哪怕是帝国已经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全国性普及,并让所有的适龄孩子都能上学的话估计都得几十年以后了。

    如今帝国的教育虽然开始推广新式教育,但是依旧是和封建时期的精英教育一样,帝国的教育资源只对少部分学子开放,而绝大部分的民众是无法享受到帝国的教育资源的。

    以前一个县也就一个县学,现在一个县普通也就只有一所高等小学,一个县的高等小学的学生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