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枭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末枭雄- 第2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江道泉这两年的工作除了创办师范学校后。也是大规模的鼓励私立学校。

    中国的私立学校传统是非常浓厚的,从古至今各种私塾、书院不计其数,往往文学比较浓厚的地方里,就算是一个小乡村也会有宗族出资创办的私塾。

    可以说在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基本都是建立在私立学校上的。至于官办学校,虽然有县学和府学以及国子监,但是说实话这些作用并不大,因为你得考生了秀才才能入读县学,在考中秀才之前,你得去各种私塾学习,苦学十来年功夫考中了秀才后才能入读县学,而进入县学其中也不是天天去上课之类的,大多数县学只是一个名义机构,最大作用就是用来给成绩优秀的生员发放补贴。至于教育作用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明清时代的官方教育机构是‘取士’为主,而不是以‘育才’为主。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有着创办私立学校的传统以及土壤的!

    而现在的中华帝国,虽然说建立了诸多县小学和府中学等学校,并在这些学校里教育学生,但是哪怕是最低级的县小学,他们也是不管学生启蒙的,而且也不是来者不拒,首先你得考进去了才能入读。

    而要考进去。你不但需要和旧时代一样认书识字,写的了一手好文章,同时你还得略通新式学科的一些基本内容。

    而这些启蒙教育人家县小学可不管,你要么家里自学。要么去读各种私塾。

    因此这几年来,官方的各种教育制度并没有说取代以往的各种私塾、书院,相反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种私塾的创办。

    私立学校的气氛这么浓厚,这教育部看到了自然是也是想要利用民间的力量来创办耗资巨大的高等教育学校。

    其中算是比较成功的乃是林德机器厂联合其他几家企业联合创办的‘上海工商联合学校’,不过这所学校严格上来说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因为这所学校乃是上述几个企业的专属学校。其学生并不是社会上公开招募的,而是他们这些企业的员工。

    上课的也不是专门的老师,而是这些企业的工程师甚至行政高管之类,主要教授‘财务’‘机械’等各科,其目的是为了系统化、更快速的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专门的技术性人才。

    这所联合学校更像是这些企业的内设培训班,不过规模要更大一些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私营高等学校,还是说比较正式的高等中学、甚至是大学,大学不说了,这年头偌大一个中华帝国都只能搞一个帝国大学,让民间来搞的话,难度实在太大,一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圆的办学经费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所以私营的高等中学,目前来说还只局限在高等中学上。

    比如说1857年的时候,受限于福建省内没有高等中学、省内各府中学的学子毕业要要想继续进读,就要奔赴千里去杭州、上海或者南京报考高等中学,而且这跑过去报考还不一定能够考上,往来多有不便。

    为了解决本省学子的就学难题,福建巡抚衙门下属的教育厅牵头,然后拉上了福建省内的诸多士绅富商们,试办了一所‘福州高等中学’,仿效杭州、上海、南京三所高等中学的学制,争取打造国内第四所高等中学。(。)

第三百四十章 江南大学() 
去年刚试办的时候,各富商踊跃捐资达到了十二万圆,福建巡抚衙门也是拨付了一万圆,然而这总数十三万圆的办学经费半年都没撑过去,等到今年年初的时候已经是开始拖欠教员薪资,好几个洋人教员已经是辞职,然后跑到了江苏等地区另谋高就去了。

    这办启蒙用的私塾简单,这老师甚至都不用请那些师范生,直接用以前的老夫子就行,这些老夫子对学子进行启蒙,读书识字写文章是没有问题的,而一些新式学科的话照着课本念就行,反正启蒙的时候学生只要对新式学科知道一个基础就好,正式学习的还得进入县小学以后。

    但是这办高等中学的话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中华帝国内的高等中学,其实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名字作为称呼,那就是‘大学预备学校’这些学生就读的目标就是为了考上帝国大学或者两所军官学校,又或者是干脆获得公费留学的名字去留学,学生的学习任务是非常繁重,同时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

    一些专门学科基本上都需要聘请洋人任教。

    而当代的中国创办新式教育,最大的障碍并不是传统的阻碍,实际上别说是民众了,就算是广大学子也不排斥甚至是欢迎新式学科的,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多的合格老师!

    这林林总总加起来,就导致了新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推广极为困难,而具体表现下来就是耗费非常大,这要办一个大学预备学校,你需要专门去聘请洋人,要不然就得和中央权重机构去争夺帝国大学的毕业生,这里头的困难大是肯定的。

    这福州中学试办大半年后,面临办学经费即将耗尽的困局,由福建省内名望士绅、出资巨大的富商们组成的校董事会硬着头皮再一次联合凑集了五万圆的经费维持下去后。

    同时不得不改变了最初免费办学的初衷,准备在今年开始对学生征收学费。而且还得是高昂学费,同时也是加大对整个社会的募捐力度。

    因为这出资的那些富商以及士绅们就算身家再厚,但是也不可能每年都往这无底坑里扔进去十几万啊!

    作为国内第一所纯粹私营的高等教育学校,福州中学在正式对学生征收学费的时候。其每年的学费,书杂费等各种费用加在一起,高达一百二十多圆每人,比帝国大学的学费还要贵三分之一。

    如此高昂的学费,也就是正式宣告这所学校以后和贫寒人家的学子没啥关系了。因为如此昂贵的学费他们根本支撑不起。

    所幸的是,当代的中国虽然国穷民穷,但是民间里的有钱人还是不少的,这能够每年拿出百来圆钱供养一个子弟进学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的。

    所以福州中学在今年秋季招生的时候,虽然说新生的质量有所下降,但是通过收取学费,同时社会上的一些捐助收入,却是让学校做到了收支平衡,而收支平衡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这所私营高等中学可以继续办下去,为当代中国增加一所高等中学。

    福州中学的创办成功也是给了其他地方一些提示。要知道如今帝国的大学只有一个,而官办的高等中学也才三所,而且都集中在浙北、苏南地区,其他地方可都没有。

    不少地方的士绅豪族富商们以及当地的一些地方官员,已经是准备效仿福州中学创办私营中学。

    其中安庆、淮安、苏州三个地方的人比较踊跃,甚至是办学资金都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教育部的支持然后正式开办了,毕竟这高等中学在当代的中华帝国内,属于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的范畴,要办学的话钱好说。但是老师就不好解决了。

    如果没有教育部帮忙的话,他们很少自己招聘到足够多,并且还足够优秀的教师,甚至连教材都不好解决。

    对于这些事。教育部自然是举手欢迎的!

    但是随着私营中学的出现,也就代表着如今中华帝国内的高等中学数量正在快速增长,现在是四所,但是一年后就是六七所了,在后估计就是十几所了,但是作为高等中学的高一等学校。即大学却是依旧只有帝国大学一所。

    很明显,这明显是不能满足帝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只是办一所大学的花费实在太大,现在教育部为了维持帝国大学以及现有的三所官办的高等中学,每年都得砸下去几十万。

    如果再办一所大学,而且还得教育部出经费的话,除非大幅度提高教育部的经费,不然的话是难以为继的。

    然而如今林哲却是对江道泉说要再办一所大学。

    这让江道泉是忍不住心中狂喜,这林哲可是帝国皇帝,他既然说要新办一所大学,那么办学经费肯定是考虑到了的。

    因为林哲作为帝国皇帝,不可能不知道教育部的经费每年就这么一点,既然要办的话,肯定是有着解决经费的方式。

    当即江道泉就是忍住心中的喜悦,然后道:“如果新办大学的话,放在上海那边自然是好的,不过办学所需不小,而教育部这边的经费已经是……”

    他没说完,因为后面的话是什么,林哲肯定是能够听得出来的,那就是教育部没钱了,如果要办的话,这钱哪里来?

    林哲看着这个江道泉,看到他脸上没有掩藏住的喜色,心中对这个江道泉的感觉也是略微好了些,这个人虽然顽固了些,但是对教育一事还是非常上心的,这些年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工作,估计也无法这么快让帝国的新式教育体系走上正轨。

    对于他的努力,林哲是看在眼里的,要不然的话以他这个顽固迂腐的性子,早就被林哲清扫出内阁了。

    尽管林哲内心里对这个江道泉依旧没有什么个人的好感,但是并不妨碍林哲继续重用他。

    当即就是道:“经费方面,朕已经和财务部那边打过招呼,是先给出一笔款子用作前期款项,不过这款子不多,后续所需就要看你们教育部的工作了!”

    林哲的意思很明白,中央这边钱是会支持一部分,但是绝对不看见和对待帝国大学一样,全部都揽在身上,这给的钱顶多就是前期款项,主要就是校舍建设、必要的教学器材购买,初期的师资聘请,至于后续的投入就需要教育部自己解决了。

    不过听到林哲这边说,江道泉却是已经足够满足了,只要中央给钱就好,有了第一批款子自己就能够想其他办法,比如说看看能不能从江苏巡抚衙门或者苏松太道衙门又或者干脆是上海市衙门那边获得财政支持。

    毕竟这办一个大学的话,对于地方的形象推动甚至直接的经济推动都是有着较大作用的,地方财政掏钱也是理所当然,只是能拿多少就得看自己的手段了。

    要新办一个大学的事很快就是确定了下来,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林哲还亲自挥洒笔墨,写了‘江南大学’这四个字作为校名,随后亲自吩咐财务部那边,挤出了三十万圆的款子作为江南大学的前期筹办经费。

    之所以能够挤出这三十万圆的款子,还是因为击败了英法联军后,军方的压力瞬间大减,尽管后续还会有对满清,太平天国甚至在广东还会和英法联军继续作战,但是这些对于中华军而言已经构不成致命威胁。

    军方压力小了,这经费自然也就压力小了!

    没有军方那边天天催着要几百上千万,再加上现在刚收夏税,同时上海那边随着战争的结束,商贸往来得以迅速恢复,而且海关总务司那边又是单方面废除了以往的关税协议,对一些进出口商品采取了税率波动,比如说对供不应求的生丝,则是提高了少量出口税,当然为了保证中国生丝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税率有限,只提高到了百分之八而已。

    同时茶叶、瓷器等中国的传统刚需出口商品,也略有提高税率,分别在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之间。

    而进口商品上,为了扶持国内的机织布产业,大幅度提高了洋布的进口税率,税率从百分之五不到提高到了百分之十五。

    但是对原材料,也就是棉花、煤炭却是进行了降低税率的方式,用以降低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

    这一来一往,让海关收入得到了小幅度的提升,之所以没有大幅度提升,是因为全面禁制了鸦‘片进口,这禁制鸦‘片进口自然也就收不到鸦‘片的进口税了,而这一部分税收其实是相当多的,往年以‘洋药’名义进口的鸦‘片贡献的进口税可是达到了整个海关收入的百分之十几甚至更多。

    失去洋药的这部分进口税也就和其他方面的海关增加相抵消,这没有降低反而是出现小幅度上涨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财政压力略微减缓了后,林哲也就能够挤出一部分的经费用于国内民生事业上,这教育只是其中一环而已,另外也是加大了对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以及对一部分地区的战后重建,尤其是向战后地区的农民提供扶持,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这些都是需要用钱的。

    其他不说,且说江道泉拿着江南大学这四个字,然后直接奔赴苏州以及上海,分别拜访当地的地方官员,争取让他们支持更多的支持用以筹办江南大学。(。)

第三百四十一章 办学难() 
江苏巡抚薛焕是最早对林哲效忠的前清中高级官员了,当年林哲还没有反的时候,他就是在林哲的支持下当上苏松太兵备道,林哲正式称帝建制后,他继续坐镇苏松太这个中华帝国的核心统治区域,为中华军的征战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对你他的忠诚林哲也没有忘记,后续直接把他提拔为江苏巡抚。

    别看他没有进入内阁当什么各部大臣之类的,但实际上在如今中华帝国内,江苏巡抚的作用丝毫不比内阁总理大臣要差多少。

    江苏尤其是其苏南地区乃是当代中国的税赋重地,而中华军正是背靠着苏南以及浙北两地踏上争霸征途的。

    知道了这个区域的重要性后,就可以知道坐镇江苏巡抚的薛焕在中华帝国的文官体系内的巨大作用了,他如果要进入中央任职的话,绝对不止是一个个各部大臣,最少也得是一个内阁协理大臣,要不干脆就是内阁总理大臣。

    所以见薛焕的时候,江道泉可没有摆什么阁臣的架子,而是当面就是称兄道弟起来,说起来这两个人也是比较相似,他们都是中华帝国里少有几个满清时代的高级官员出身,没有和毕余同等人一样都是林哲的幕府中的幕僚出身。

    比较相近的地位和出身,让江道泉看这个薛焕也是比较顺眼,不会说像看待其他的阁臣一样,都把他们当土包子,就算是毕余同也没少挨他的白眼。

    “觐堂兄,这办大学的好处你是看过帝国大学的,也应该知道江南大学一旦办起来,到时候全国精英学子可是齐汇你们苏南啊,但时候对你们江苏的人文形象提高,对你们的人才需求都有着极大的好处!”

    薛焕却是呵呵道:“石岚兄你说的这些我自然是知道的,但是这大学如果是放在苏州的话,我二话不说肯定是把大力支持,但是现在这大学是放在上海那边。而你不可能不知道,现在帝国已经是准备着把上海单独建市,这样一来上海可就和我们江苏没有什么联系了!”

    听到这话,江道泉也是一愣。上海单独建市的消息他是怎么知道的,内阁那边几天前才开始讨论南京和上海单独建市呢。

    由于南京以及上海商贸区的特殊性,实际上这两个地区自从帝国成立后就是脱离了江苏省的管辖,该有中央直辖的模式。

    而今年大败英法联军后,帝国已经决定正式废除带有殖民地意义的商贸区。准备把现有商贸区和原有的上海县重新合并,然后单独设为一个中央直辖市。

    同样的还有已经被作为首都的南京,同样已经是脱离江苏省的管辖,然后单独设市。

    这一旦设为中央直辖市后,自然也就和江苏省没有什么关系了。

    这薛焕想要把江南大学的设立地点从上海改为苏州也就不为过了,毕竟他是江苏的巡抚,可不是未来的上海市市长,他可不愿意让江苏投入大量地方财政进去,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