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她那个位置上是高处不胜寒,她毕竟是个女流之辈,其实她不算权欲熏心的人,很传统,甚至她的上位是因为听从丈夫之命,出嫁从夫嘛。
有助力是不同的,让她感觉到有依靠,她拆信来看,见颜常武向她问候,感谢她看家,表达对她的爱慕之情!
再就是向老婆大人作战事的汇报,是的,他又胜利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他表示,他正在回途,先回旭日城,再回南京城,夫妻相聚,放心,没啥他解决不了的事情!
杨莺儿的信件则表示出对妹妹的关怀,说明东南国诸事顺利,实力从一个台阶迈向上一个台阶,是朱真真的强力后盾,放心!
他们夫妻俩的文风相近,语气口吻作不得假,让朱真真看了再看,只觉得幸福无比!
她如小女孩般地失态了,马士英却丝毫不敢怠慢,他知道狐假虎威,她上面有人,那人太恐怖了!
所以姚明恭跪了,马士英也跪了,在那个人面前俯首贴耳,生不出任何反抗之心。
是夜,东南国海军陆战队拱卫皇宫。
马士英的回京让那些原本感觉良好,自认为为国锄奸的道貌岸然家伙们乱成一团,他们集中会商,却是一筹莫展!
庙堂抗争?
别傻了,掌权的朱真真没下台,她毕竟还是名正言顺的统治者。
兵谏?
群臣之中有高级武官的,他们说起调兵的不易,军队制度严格,没有相应的手续不容易调兵。
更主要的是军队比起文臣更忠于朱真真。
大臣们恼怒,心中那个恨啊,派去联系永明帝朱由产的人回来说永明帝连门都不让他们进去!
如果永明帝出面,事情就好办许多。
至于大臣们会用“衣带诏”矫旨这等猛烈手段来“造反?”
“其实……”一身白衣的叶廷桂苦笑道:“我们做什么都是白搭,只要那个人不倒……其他人,谁都不敢下注!”
所有的人坐困愁城,这样做下去也不是路,各自归家休息。
许多大臣着家人准备好东西。
干嘛?
准备入狱!
结果一夜无事,没有戒严,半夜捉人之事。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应天府城生气勃勃,而一些上朝的大臣们,脸上臭臭,似被人抢了钱一般。
第1170节 大明史上第二奸臣()
朝廷越是淡定,心中有鬼的大臣们越是不安,这表明了朝廷掌握形势,根本不怕人作反。
今天大朝!
群臣齐聚,大家看到马士英站在了姚明恭的位置上。
马士英阴沉着脸,冷气外溢,竟无多少人敢上前与他打招呼。
而在殿内殿外的“大汉将军”即侍卫,也换了不少生面目,许多人脸皮黝黑,被晒得多的,正是内调的东南军,他们控制了殿堂!
随着礼官唱礼,辅国公主朱真真上殿,虽说她面无表情,但是脸上的灿烂阳光已经暴露了她的心情!
家伙们心中惶恐,感觉委屈无比!
娘娘呵,我们可是为的是你朱氏的江山,为什么你不领情啊!
众臣参拜公主毕,公主也没叫平身,径着tj总管宝和宣旨。
宝和tj尖利的声音在殿堂内回荡,不出所料,乃着马士英暂代首辅一职。
大家还低着头,连抬头反抗都办不到,只听到马士英谢恩的声音。
朱真真这才让大家平身,马士英站前稍稍侧身,朝向群臣,这有点不敬,可是公主不发话,殿上御史竟不敢对他纠正!
马士英这么做给自己增加气势,他预备着与反对者肝起来,要是见不到那些反对者,他初回乍到的,哪知道谁搭谁啊。
仿佛听到当的一声锣响,马士英开始了上场狂怼。
“臣奉东南王之命,自东南国赶回朝廷,听到骇人听闻之事!”
“有大臣在朝廷之中,公主殿下面前,言姚阁老乃大明史上第一奸臣!”马士英嘿然道:“他若是,则我马士英乃大明史上第二奸臣!”
众人听得瞠目结舌,马士英还真敢说啊。
“象姚阁老、本官这样的奸臣在朝,圣上、公主安心,海内平靖,没有外患,官民收入节节升高,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社会变化巨大,大家说,是还是不是?”马士英大声道。
大家一想,还真的是!
“做到这一步,本官何吝骂名!”马士英慨然道:“大明史上第二奸臣,本官与荣有焉!可惜,本官不配,远远比不上姚阁老!”
他一一述说姚明恭的功绩,整个明帝国秩序良好,无外患,亦无内乱,百姓安居乐业,民众收入增长,官府财政收入达8%,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值为12%,人口增长为2%,民众保障逐年增加……
“多年来,我朝没有提高俸禄,而只有到了公主理政,姚阁老任内,官吏连续提了三次俸禄!”
“大家扪心自问,姚阁老为朝廷和大家做得还少吗?说他是大明史上第一奸臣,不觉得羞愧吗,姚阁老不是奸臣,乃是本朝第一忠臣!”马士英判言道。
公主朱真真适时道:“姚阁老确为朝廷的股肱之臣,功不可没,忠臣!”
她表示,将待东南王回来,由他亲自褒奖姚明恭。
朝堂鸦雀无声,东南王就要回来了!
他人没到朝堂,威势已经沉甸甸地压在了诸人的心田上,让他们不堪重负。
马士英为姚明恭的辩解,聪明地用数据说话,别人就很难反驳他。
能够说不,我们不需要经济增长,我们要回到以前?
时代不同了,正如马士英所讲的东南国民众二件事:生孩子和赚钱,现在的陆上中华也开始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浩浩荡荡,民众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东南王提倡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深入人心,过去明朝文官津津乐道的“嘴炮”已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中!
马士英乘胜追击,声明经辅国公主同意,宣读名单,将以下官员停职,交部议处。
包括了方一藻、魏景琦等人,高官达到五分之一,尽被裁撤。
即使有人抗议,但又有什么用,周边环境被控制,侍卫们虎视眈眈,大势已去!
更多的人沉默不语,盖因马士英讲得很明白:“除非是叛国或者罪行过重,否则本朝不轻易杀人,流放东南国,行劳动改造!”
他们被带走后,朝堂显得空荡荡的,马士英报请辅国公主同意,进行人事安排,他暂为首辅、杨天生为次辅、组成搭挡,主拼经济!
一大批年青官员则在这次大调整中任起了六部低级职位,假以时日,这批官员成长起来,朝堂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时期。
这批官员,许多人都是“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的,这所大学是辅国公主朱真真创建,她担任首任校长!
马士英居然成为了这次大换血的主导者,凭借着他的资历,依靠着东南王的威势和兵力,兵不刃血,顺利地完成这次朝堂大清洗。
之后他执掌朝政,按照颜常武的设计,推进陆上中华各项事务,后来居然成为一代名臣。
说真的,颜常武也觉得这楼很歪,马士英在平行空间中可是以奸臣闻名,而在此位面,赫然成了为国为民的好臣子。
后来一想,这些人上位是有一定的道理,他们不拘泥条条框框,审时度势,见风使舵,可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看在什么情况下,如变色龙般地灵活。
类似于“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如阮大铖,颜常武初掌朝政时,其他人都冷眼相看,没人帮你的时候,阮大铖就巴巴地贴上做狗,叫他吠他就吠,叫他咬人就咬人,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
你能怎么样?用他还是不用他?
你清高不用他,那么就没人为你做事了。
什么人都有他的优点,看用在什么地方,用好了,就是一条好狗。
事实证明,用阮大铖用对了,也表明在颜某人功力强大,在新社会中把坏蛋变成了好人。
相比之下,东南党其实也有优点,问题是没用对地方,过于僵硬,不与时俱进,最终被时代大潮所摒弃。
公主朱真真也在检查自己的得失,为自己识人不明,用人不当而懊恼,好在并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反倒让那些家伙暴露出来。
“还是老公厉害啊!有老公在真好!”她由衷地道。
而马士英则暗凛那些材料的齐全,领袖的特务机关可怖,都有的放矢,被贬谪的官员都被监视到,哪一天与谁串朕,甚至说了什么话,都有记录!
就算是马士英不动手,这些材料一样要了那些人的命!
当大臣们步出紫禁城的时候,只觉得阳光灿烂。
周围的民众还不清楚,大明的航船,刚刚驶过一处险阻,正奋力向着美好的明天驶去!
第1171节 改革时代之漕运改海运()
那马士英在东南国深受教诲,知道东南国以经济为先,“福利”为辅,以什么猪的屁论英雄,越高越好,高的就是大英雄,否则就是前明官员的嘴炮专家。
既然如此,他就懂得有的放矢。
在东南国,他被当成了重要阁臣来培养,在各部转职,清楚各部业务,对于如何发展经济。
而次辅杨天生则是东南国王后杨莺儿之父,以海商做掩护,兼职海盗,待他女婿得国后,杨天生摇身一变,洗白了当起大官,先任职建设部,负责基建工程,先后历任经济部,主管经济发展,又转到福利卫生部,对于改善民众生活深有体会,业务纯熟!
王侯将相岂有种乎,他认真任职,力图青史留名。
他很勤奋,懂得抓住这个机会!
两人搭档,一主内一跑外,竭力把国民经济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姚明恭执政是守成和稳定,那么马士英…杨天生执政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改革阶段。
漕运改海运!
漕运,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内陆交通运输系统,主要是指由南向北,通过京杭大运河运送官粮、军粮以及重要的大宗物资到达封建王朝统治中心北京的系统性工程,包括开发运河、制造船只、征收官粮、军粮等。
漕运萌芽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明代漕运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
通过漕运,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往北方,尤其是帝都,从而稳定了北方的统治。
新明以来,虽然京师南移,但是明朝在北方边境用兵、建设,进入东北大地搞开发,需要的物资不减反增,甚至超过了北京帝都时期。
但是漕运的麻烦多多,一曰淤塞,黄河水患频繁,泥河滚滚涌入大运河,漕运船只将被困住,不能按时到达京城,此时粮价就会飞涨,影响很坏;二曰“浮收”。在漕运过程中,损耗在所难免。官府不愿承担,便将其摊派给百姓。有时,征粮官在规定数外直接多收40%——50%,民众不满,闹漕事件不断;三曰“缺钱”,漕粮开拔,需要兵丁押船护送。官府支付的全程运费只有每船200两,标准多年不变,而物价上涨很快,差旅费不足的兵丁们只好向沿途官府摊派,并将这笔钱最终转嫁给老百姓;四曰既得利益者,漕运开通,从官到民,都靠水吃水,固然官员赚大钱,小民也得靠这条漕运度日,他们人数不少,形成了一个坚定的利益集团……
漕运不利,南方的粮食要历尽艰险,旷日持久,从苏杭运到京城。各省每年解送进京的漕粮日渐减少,仓储积存日渐空虚。京师地区的粮食供应危机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
历代明朝皇帝对于漕运的麻烦心知肚明,在永乐年间,曾经尝试漕运改为海运,利用海船把物资从南方运到北方,收到良好的效果。
明朝开国至永乐年间,海运一直是南粮北调的重要手段,奈何阻力非常大!
单是利益集团涉及到的就有官员、兵丁、商人、漕帮、船民等等不下百万之众,想要海运,得先把这百万民众搞定再说!
他们还有官员为他们张目,反对海运,理由有四:风大浪急、海盗出没、粮食易霉、成本较高。
大多数是胡说八道,如说海运成本高,实际上海船一条顶俩是小事,大的海船一条顶上百条漕船,所需要人手很少。
关键是海运多能顺畅抵达,而漕运只要河道堵塞,那漕船过不来,京城陷入饥馑。
至于粮食易霉,这个也好说,只要做好包装,就能够有效地抵御发霉,还有风大浪急,海上年年都有商船往来,有船毁人亡的事,运河里也多有险阻,历年都有船只遇险沉没,船夫家破人亡,岂能只是海运有危险,漕运就没事?
海盗出没?!
以前确实是大问题,现在嘛,也不看看,东南国就是海盗建立的国度!
漕运改海运是一项既定方针,姚明恭执政数年,已经为废除漕运作了大量前瞻性的研究与准备,推行这项改革是水到渠成。
改革最大阻力是利益集团,为此,首先对付官员,马士英使用雷霆手段,把那些海运并不热衷的中央有关官员与相关的地方官员全部调走。
例如户部郎中葛世振,明崇祯十三年的进士榜上的探马郎,以文词巨丽,又经世而出众,其上奏兵饷之事,称“增兵不如练兵,加饷不如清饷”之语,极得帝心,崇祯皇帝曾将其名书列于御屏,后葛世振请假省亲告归,甲申变后,葛入南京出仕,其管理财政是有二把刷子,但坚决反对漕运改海运,结果去职。
又有地方大员袁枢,为浙江巡抚,其父乃大明故兵部尚书袁可立,素有才干,还是东南国的坚定拥趸,影响力很大。
但他不同意走海运,结果被调往中央任职,被搬走了。
诸多官员逐一过关,次辅杨天生亲到杭州主持会议,逼着各路官员表态,不从者尽皆调任。
作为政治靠山的官员们一去,民众就好办了许多,部分的漕运人员转为海运助力,负责仓储、搬运等工作。
杨天生大兴基建,修路、修桥、修水坝、兴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吸收大量漕运人口!
这方面他是老手,驾轻就熟,在漕运一线的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基建建设。
如此民众去了打工,有了出路,就不怕民变了。
还有移民!
中国人虽有“故土难移”的习俗,但也得看清楚,在漕运地区的移民,到东北给地一百亩一户四口人,到东南国的给地五十亩一丁,还有安家费十个银元,土地可以传之子孙!
不得不说,土地的诱惑力巨大!
适时在民众中开展“开枝散叶”的宣传,民众移民踊跃。
海运的时机成熟,于公元1653年正月,杨天生亲莅上海,部先后,申号令,各州、县剥运之米,鱼贯而至,鳞次而兑,浃旬得百六十余万以大舟二百余启运。
他告祭风神、海神、天后,集长年三老,犒酒食银牌而遣之。
可谓万艘讙嘑江澄海明,旌旗飙动鼋龙踊跃。
二月底,海运船队顺利抵达天津。
从此,海运正式成为了南粮北调的手段,而漕运于次年停止!
第1172节 漕运改海运之成功()
任何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湖州米商墨某拥沙船二百艘,因不满官府的沙船赎买政策,对于补偿费不满而鼓动船民万余民闹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