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召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召虎-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贾诩没有看张辽和王方,而是肃声道:“河内之战,关乎相国大计,不战则已,战则不容有失,否则必为天下所笑,而关东群贼气势更盛。而今相国对张辽、王方二将委以重任,二人却枉顾大局,几乎坏了相国大计,该当处罚。末将统领不力,请求相国一并处罚。”

第八十四章 杀俘() 
董卓听贾诩这么一说,不由一愣,又看向张辽和王方二人。

    张辽立时抱拳低头:“属下愿受处罚!但贾都尉无错,请代贾都尉受罚!”

    几乎同时,王方大声道:“末将不服!贾诩一向偏袒张辽,请董公主持公道!”

    众人看到这一幕,都是一愣,此时看向张辽的眼神都不由充满而赞叹,而看向王方的眼神则满是鄙夷。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张辽和王方此时的表现两相对比,真是天地之差。

    无论多坏的人,都喜欢忠诚的下属,尤其是此时的人最重品性,张辽甘代贾诩受罚,其品性无疑令众人包括董卓都是大为赞赏,反之王匡的自私自利一览无遗。

    董卓此时看王方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尤其想到刚才贾诩提到的,河内之战关乎他的大计,一旦失败,关东诸侯必然声势大涨,趁机攻入雒阳也不一定,而王匡却为了私愤罔顾大局,着实可憎!

    “来人!将王方带下去,重打三十军棍!”

    董卓向来是喜怒由心,一旦憎恶王方,立时便让人将王方拖下去处罚。

    至于贾诩和张辽,他没有提,其他众人自然更不会说了。

    张辽却在心中暗赞师父的老谋深算。

    董卓询问贾诩,实是难题,贾诩若处置王方,便是逆了董卓之意。若不处置或轻处置,固然能让董卓满意,但事实上王方却是犯了军规,又诬陷功臣,身为都尉上司,处事不公,则会大失威望。

    而贾诩的应对则极为高明,不但要罚王方,还有罚张辽,最后连自己也要以统领不力的罪名请求受罚,尽显军规的威严和敢于承担的气度,令众人暗赞。

    而张辽却知道贾诩最会识人,共事这么久,早就看透了王方气量狭小、斤斤计较的性格,恐怕早就料到无论他怎么公道处置,只要涉及处罚王方,憋屈的王方必然会反驳。

    如此一来,既将他和张辽摘了出来,又让王方反驳出来,惹董卓怒而处罚。

    没看这会董卓处罚了王方,贾诩立即不吭声了,显然没有坚持让自己和张辽也要受处罚的意思。

    这就是顶尖谋士,大谋不谋,无声无息的化解危机,达到目的,而大多旁人还全然不知他已经有过一次自谋。

    经历了这个小风波,酒宴继续,李儒和田仪都相继过来为张辽庆贺,张辽是来者不拒,又敬了高顺和樊稠,樊稠出身凉州草莽,性子直,原本还偏向同时凉州出身的王方,但经历方才一幕,樊稠也颇为鄙视王方,倒是看对了张辽的性子,二人畅饮了几杯。

    董卓喝的兴致越来越高,看到下面张辽兴致也很高,又见张辽避席起身向他敬酒,当即一饮而尽,突然问了张辽一个问题:“文远,老夫方才如此处置王方,文远可有不满?”

    说罢目光炯炯的看着张辽,场中众人也不由静了下来,再次看向张辽,看他如何回答。

    张辽肃声道:“依末将的军规,违抗军令者,当是斩立决!”

    “好一个斩立决!”董卓一愣,随即哈哈大笑,也不知是喜是怒:“看来文远对老夫打王方三十军棍还是不满呀。”

    李儒、田仪等人都是一惊,急忙向张辽使眼色,他们都知道张辽的性格有几分虎,只怕醉酒的张辽蹦出什么话来惹董卓发怒。

    张辽没理会他们,迎着董卓的目光,正色道:“相国打王都督三十军棍,着实是轻了。”

    “不过,”他举杯又敬了董卓,正声道:“张辽却从其中感受到了相国爱护麾下诸将的拳拳之心,辽身为下属,感同身受,对董公只有敬佩和感激,何来不满。”

    “好大一个马屁!”左慈的声音不知从哪里传来。

    就是场中李儒、田仪、贾诩三人也是嘴角一抽,看向张辽的眼神都不由哭笑不得,这家伙,阿谀奉承的水平真是炉火纯青,不露痕迹,恰到妙处。

    果然,董卓哈哈大笑,心中大感畅快,只觉得张辽不但能打仗,还会说话,为人又忠诚,着实是个上等的良才,越看张辽越是顺眼。

    酒罢,董卓又邀众人去看俘虏,一众俘虏都被押在渡口外的空地上,被冻得瑟瑟发抖,看到董卓带人前来,更是一个个脸色惨白。

    张辽回来就被董卓拉来喝酒,还不知道贾诩有没有劝说董卓留下俘虏,不过看到渡口空地上有数十巨烧焦的尸体,肢体扭曲,极为凄惨,显然生前遭受过极大的痛苦。

    他心下一沉,不由看向贾诩,却见贾诩面无表情,目光低垂,仿佛入定一般。

    张辽又看向渡口那些俘虏,包括他后来带回来的五百人,总共大约有两千多人,几乎所有的俘虏都在这里了。

    他看了看面带杀气的董卓,不由更加心情沉重,这些俘虏都是他抓回来的,战斗中死的不说,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战场上是一回事,战场外是一回事,如果这么多俘虏被董卓全杀了,那他可真就是助纣为虐,害了这些士兵了。

    “文远,”董卓宏声道:“听文和说,你要留下这些俘虏?”

    这么直接的询问让张辽嘴角不由抽搐了下,娘的,什么用人之道!师父那老狐狸果然不是那么好用的。

    他下意识看了一眼贾诩,心中苦笑,迎着董卓凌厉的目光,却是肃声道:“正是,属下想留下这些俘虏,收编过来,驻守小平津。”

    河风阵阵吹来,董卓大袖飞扬,他铿的一声拔出腰间长剑,大笑道:“文远可知天下最畅快的事是什么?”

    张辽低头道:“属下不知。”心中却腹诽,该不是杀人吧?

    “那些文人名士喜欢饮酒作辞,老夫却喜欢醉酒杀人!”董卓指着渡口的一众俘虏,大声道:“且看这些贼兵,助纣为虐,扰乱天下,危害朝廷,其罪不赦,何须留下来!当全部杀掉!火烧!土埋!水淹!油烹!当让他们尝尽天下酷刑,以儆效尤,让这天下从此再也无人胆敢作乱!”

    董卓神情激愤,杀气毕露,声音传遍整个渡口,令那些俘虏听了无不面如土色。

第八十五章 智劝() 
看董卓脸上狠戾凶残之色大盛,眼中杀机毕露,言语之间满是血腥之气,张辽心中一凛,下意识开口道:“相国不可。”

    一旁李儒和田仪急忙给张辽使眼色,只有贾诩看了张辽一眼,神情依旧淡然。

    张辽看到贾诩眼神,波澜起伏的心情霎时间平复下来,他如今对贾诩的一些小习惯很是了解,从贾诩的神情中,他便察知劝说董卓之事未必不可为,即便劝说无用,自己应该也不会有危险。

    董卓没有理会张辽的阻拦,提剑大步走到一群俘虏前,张辽清楚的看到其中一个赫然是他最想收入麾下的韩浩。

    他心中不由一紧,正要说话,董卓却回过头来,目光如炬熊熊:“为何不可杀?他们可有无辜?”

    张辽摇头道:“上了战场,何来无辜。”

    董卓见惯了那些名士的仁义说辞,没想到张辽居然会这么回答,一时之间也有些诧异,凶煞的气势也为之一滞,哼道:“既是没有无辜,文远因何阻拦?汝可知,关东群贼,一群忘恩负义之徒!老夫直欲尽屠之而后快!”

    “属下正是为了相国大计,因而阻拦。”张辽不卑不亢,他知道董卓如今情绪不稳定,自己说话必须讲究策略。

    “哦?为了老夫的大计?”董卓听张辽一个小小的武将居然说出如此之言,不由嗤之以鼻,不过随即似乎又想起了什么,皱眉道:“老夫倒是想起来了,大约三个月前,文优曾提到汝反对老夫外放那帮忘恩负义之徒,老夫其时不以为然,如今看来,你倒是有些见地。”

    说到这里,董卓脸色微微缓和:“究竟如何为了老夫的大计,且说来听听。”

    张辽看到董卓情绪稍稍稳定下来,不由暗松了口气,与这种喜怒无常的大佬说话,一个不慎就是掉脑袋的事。

    他脑子里迅速组织着话语,沉声道:“当初相国平反党人,显拔幽滞,重用关东名士,然则关东世家不甘受制于关西,关东群贼诸如袁绍、袁术、王匡之徒,只为权力,将私欲凌驾于天下苍生之上,妄自挑起兵祸,令天下陷入战乱,盗贼蜂拥而起,其心可诛!其罪难赦!”

    张辽身在其中,早看清了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本质,无关正义,无非就是关东与关西两大势力的权力之争,没一个好货!

    他对董卓的残忍好杀没什么好感,对关东大多诸侯的自私与虚伪更没什么好感。不过此时为了救下这些俘虏,他自然是狠狠贬低关东诸侯,反正就是贬低到死,那些诸侯还是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斗就斗。

    听了张辽的话后,董卓只觉字字句句都说到了他心坎上,令憋屈了很久的他竟生出了些许知己之感,再看张辽,顿时大感亲近,竟伸手拍了拍张辽的肩膀,大笑道:“文远此言甚得吾心!甚得吾心!快哉!哈哈哈!”

    后面李儒董卓许久未有的开怀,也不由大为吃惊,他既为张辽的胆大言辞感到吃惊,要知道,关东诸侯起兵的本质根由,虽然大多数人都看不透,只以为是讨伐董卓,匡扶社稷,但李儒却不会看不透。只是他没有对董卓说过,一方面他认为没必要,另一方面他也不想过于得罪世家,世家的势力实在可怕,正因为知道,所以他才忌惮。而张辽却是肆无忌惮,敢想敢说,那份大咧的性格和爽气令李儒也颇是羡慕。

    同时李儒也为董卓的开怀感到吃惊,他一直以为董卓也能想明白其中的情由,却不知当局者迷,董卓擅长以强权压人,对于政治斗争实在很拙劣,根本没想透这层根由,是以一直以来只是感到心中憋屈,一番付出,换来的却是背叛,身处高位,孤家寡人,心中的暴戾之气也越积越深。

    与此同时,张辽不知道的是,离他们最近的一群俘虏也听到了这番话,其中就包括韩浩,不少人眼中露出迷茫之色,这似乎与他们被灌输的正义之战有所不同,又有那么点道理。

    张辽看董卓心情畅快,一身杀气暂时消弭,当即趁热打铁:“关东世家虽是忘恩负义,争权夺利,然则聚兵十数万,实力不容小觑,董公欲统揽天下,正该杀诸侯而收其兵,扩充实力,又岂能杀害手无寸铁的俘虏,自削实力?”

    此时张辽没注意到的是,底下不少俘虏正暗中偷偷看着他,眼里有着期待之色,显然他们也听到了张辽在为保住他们的小命而劝董卓,对这个俘虏他们的敌将既有敌意,又有几分感激,复杂的很。

    因为有了先前张辽的一番话,所以此时董卓对张辽印象大好,极是赏识,听了张辽的说法,感到很有道理,不由意动,只是董卓出身凉州,早已习惯了羌胡的处事规则,又皱眉道:“此皆是逆兵,岂能轻饶!”

    “相国。”张辽铿然道:“错在将,而不在兵!”

    他环顾那些士兵,又道:“诸如这些士兵,大多出身贫寒,或为生计所迫,或为王匡等郡守所逼,或是谋个前程,情况各不相同,但独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听从袁绍等郡守的命令而行事,士兵的天职就是服从,正如相国有命,我等诸将可以赴汤蹈火!只要将他们收归麾下,岂非就是相国的士兵,听相国命令行事?”

    “好!好一个错在将而不在兵!好一个士兵的天职就是服从!”董卓沉默片刻,忽然抚掌大笑:“老夫而今方知文远为何能克敌制胜亦!真良将也。”

    李儒等人还为张辽话语中夹杂的马屁而好笑,但底下的那些俘虏,此时看着张辽,便如同看向父母。

    张辽那句错在将而不在兵,令他们几乎落泪。

    身为士兵,冲锋陷阵,最是危险,他们行止不能自主,将领指挥不力,他们就会战败,而一但被俘,多被杀害,他们的苦楚谁人能知?他们有那股郁气,但不知如何表述出来,而今他们看到,这个年轻的敌将把他们的心酸全部道出!

    一时之间,听到的俘虏甚至觉得单凭这一句话,就可以为张辽赴死!

第八十六章 各谋() 
“好!”董卓大笑一声,还剑入鞘:“老夫便答应你,不杀这些俘虏。不过,还有一个条件。”

    董卓这一笑颇有几分自得:“你击败王匡,老夫本要擢你为都尉,但都尉与这些俘兵,你只能要一个?不知文远如何选择呀?”

    张辽声音斩钉截铁:“属下选择俘兵!”

    河风徐徐,将张辽的声音传荡开去,令那些听到的伏兵都是身躯微微颤抖。

    李儒和田仪看着张辽,也颇是吃惊,从佐军司马到都尉可是官秩的一个大坎,标志着从副手到正职的飞跃,可以真正的独镇一方,如同贾诩一般,在小平津关就是一言九鼎。这个飞跃不知令多少将领梦寐以求,没想到张辽却如此轻易的放弃了。

    与此同时,他们对张辽也更加佩服了,能做出这种选择,虽然看似不值,但足见胸怀与性情,这才是真正的可交之人。

    “好!好!”董卓哈哈大笑:“没想到文远居然视官职如粪土,两千石都尉也视若无物。”

    “相国谬赞了。”张辽嘿嘿一笑道,抱拳道:“属下只是有信心为相国再立新功,相国赏罚分明,这都尉之职迟早还要落到属下头上,两千石官秩,属下可是渴盼已久。”

    “好!好一个自信!”董卓沉声道:“只要你能立功,升官加爵老夫绝不亏待。”

    “多谢相国!”张辽抱拳。

    “河内之战,你有冲锋陷阵之功,文和有谋划之功,你放弃了都尉,文和放弃了校尉之职,如此,俘虏、战马、粮草,便全部归小平津!”董卓挥了挥手,转身就走,李儒和田仪和一众护卫急忙跟上。

    老师放弃了校尉之职?张辽却愣在那里。

    都尉和校尉的官秩虽然名义上是平级,但实际上校尉要略高半格,主要体现在都尉是地方州郡编制类官员,而校尉则是中央编制类官员。如都尉董卓便可直接任命,而校尉他则要上表天子任命,虽然不过是个形式问题,但可见差异了。

    “师父……”张辽看向贾诩,贾诩依旧是神情淡然,张辽嘴巴动了动,单膝拜倒在地,这个时候说什么也无法表达他心中的感激。

    本以为师父并没有在保留俘虏上出力,没想到他已经默默的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想必师父之前已经找过董卓,自己今日劝说才会那么容易成功。

    或许这就是师父吧。什么也不说,但已经默默的做了很多。同样,张辽河内突袭之战,贾诩在战前便做了不少谋划,给了他很大启发。

    张辽却不知道,以贾诩的性格,对其他人未必会付出这么多,他张辽也算是独一份。

    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贾诩虽然明哲保身,但实际上很骄傲,也是个有恩必还的大丈夫,张辽每天师父师父的叫着,情真意切,对贾诩尊敬如父,时不时给贾诩做几道佳肴,打点野味,做点躺椅之类的小家什,又多方照顾贾玑,贾诩岂能无动于衷,明面上依旧是不肯收他做弟子,但实际上早把他当做子侄一般对待了。

    “俘虏和物资自有本都尉在此打理,少不了你那一份,你且回去好好休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