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后宫之中,刘协去看望董贵人,却发现董贵人在哭泣。
刘协见状,心中一慌,忙上前问道:“爱妃,因何哭泣?莫伤了胎气。”
董贵人掩面哀声泣道:“贱妾父亲为凶人重伤,贱妾心痛,却不便看望,是以心中难受,不想惊了陛下,贱妾有罪。”
刘协立时道:“朕本要去看望国舅,如今正好,爱妃便随朕一道前往。”
董贵人面露喜色,忙施礼道:“多谢陛下。”
刘协忙扶住她:“爱妃有孕在身,无须多礼,朕这边让人备车驾。”
半个时辰后,左将军府大开中门,此时董府已经得知天子、董贵人要来看望左将军董承,董府之内一片欢天喜地,御驾亲临,护卫、侍女无不与有荣焉。
不多时,刘协与董贵人进来,礼节过后,刘协与董贵人便到后堂看卧在榻上的董承,须臾,董贵人退开,又屏退下人,堂中只留刘协和董承君臣密议。
“陛下,”下人一退走,董承便伏拜在榻,声音哽咽:“陛下,臣有罪。”
刘协一愣,忙去扶董承:“国舅何出此言?又何罪之有?”
董承抬起头来,已是涕泗横流:“陛下今已加冠礼,本当君临天下,乾纲独断,掌御四海,而今朝堂却落于权臣之手,臣每思之,夙夜难寐,痛心不已,然无能为力,不能为陛下分忧,是以有罪。”
言罢,泪落如雨。
刘协闻言,身躯一颤,神情有了几分慌张,下意识的看了左右,颤声道:“国舅,何出此言……朕并无……并无……”
董承声音悲切,打断了刘协的话:“陛下,朝廷落于权臣之手,自董卓、李傕、郭汜,至张辽,天下谁人不知,只是委屈了陛下。”
刘协面色连变,强笑道:“大将军非董卓、李傕可比,他是忠贞之臣。”
董承叹道:“董卓入京之初,重用党人,谁不言其中兴之臣?然结果如何?”
刘协默然。
董承又道:“陛下,董卓、李傕、郭汜与张辽同,皆来自边鄙之地,不服教化,不知纲常,张辽自挟朝廷以来,言辞之间对陛下并无敬畏之意,不知陛下可曾察觉?臣记得陛下刚到河东时,张辽无视朝廷,带陛下奔走县乡,可曾将陛下当作至尊?”
“这……”刘协迟疑道:“大将军待人如此,并非……”
事实上张辽对刘协除了在朝堂上礼节到位外,平时言语和行为上更多的是把他当作兄弟或朋友来看待,不像其他朝臣那样经常摆出一些谦卑和惶恐,这一点刘协在河东时就体会到了,那时候他感觉张辽更像一个兄长,教给他很多东西。
当时刘协在董卓和李傕手下受尽了惊吓和恐惧,面对张辽如此姿态,很是激动和安稳,但迁都到雒阳后,随着朝廷逐步恢复,朝臣越来越多,刘协有时候便在自问这种情况对不对,因为很多时候,刘协感觉自己就像张辽的小弟,各方面都不如,面对张辽的建议或询问,他会考虑很多,顾虑很多,而且面对朝堂上那么多朝臣跟随张辽,他心中越来越多的出现担忧。
“陛下。”董承看到刘协神情迟疑,眼珠一转,趁机道:“张辽实比董卓与李傕更阴险,更可怕。”
刘协面色一变:“国舅,这……”
董承看着刘协,道:“董卓、李傕凶残跋扈,固然霸道,却是独夫,不得朝臣支持,一旦心怀异志,满朝忠贞之士皆会反对,然张辽不同,他掌控兵权,又礼贤下士,结党营私,得众多朝臣拥护,让臣想到了一个人。”
刘协面色有些不好看:“不知国舅想到了何人?”
董承吐出两个字:“王莽。”
刘协身子一颤,董承毫不停息的道:“王莽礼贤下士,张辽亦如此,王莽推翻祖制,推行新政,张辽亦如此,王莽乃外戚,张辽亦与伏家结党,若他有朝一日害陛下,而后与伏家联结,扶立幼主,而后……”
“放肆!”
刘协忍不住面色铁青,厉声怒斥。
董承哽咽伏拜道:“臣一心为陛下,若陛下降罪,臣甘愿受之。”
刘协此时心中大乱,面色变幻不定,咬牙道:“国舅,朕先回宫了。”
“陛下!”
董承一把拉住刘协的衣裳,急声道:“机不可失,此番张辽出征,陛下正好削其权柄,否则待他得胜还朝,为时已晚哪!他功高震主,年不过三十,便已是大将军,日后陛下更如何封赏?待他封公封王,满朝大臣皆为其党羽,臣恐陛下再无力主朝廷矣!处境更是凶险,臣为陛下安危忧矣!”
刘协身子一抖,回过头来,神情阴郁,眼里又有几分惊惶:“国舅……如之奈何,若动大将军,只恐他……”
“陛下!”董承道:“当断不断,后悔莫及,而今四方未定,尚可谋也,待天下安定,再无机会也!”
刘协手臂都在颤抖,声音有些沙哑:“如何……谋之?”
董承看到刘协终于心动,不由大喜,心道立先生所教果然厉害,当即急声道:“臣听闻张辽并未在关中,而是在扬州与袁术大战,臧霸也出征在外,只有中护军韩浩在京,此时张辽在京势力最弱,正良机也!今朝廷忠贞之士尚有不少,更有可用之人。”
刘协眼里终于露出期待之色:“国舅,敢问……谁人可用?”
董承道:“曹操、刘备,皆当世英雄也,曹操世代为朝廷之臣,刘备乃汉室宗亲,此二人皆可用也,今张辽命曹操出征袁术,尚在陈留,陛下可趁着张辽与袁术大战之时,将曹操召回,护卫陛下,则张辽必与袁术两败俱伤!还有刘备,其弟掌控虎贲与司隶,亦可为用。”
董承依照先前与立延所谋,滔滔不绝的道:“再有羽林中郎将张杨,虽与张辽同乡,亦是其心腹,却是懦弱无主见之辈,虽掌羽林,可诏令夺之,还有微臣,可召集忠于陛下之臣,集聚家兵,再暗中募兵,足以聚拢两万人,到时以陛下诏令再夺韩浩兵权,占据雒阳八关,号令诸侯勤王,张辽无能为也矣!”
刘协震惊不能言。
董承又道:“张辽一去,曹操、刘备、张杨,兵马不多,陛下皆可制衡,无张辽独大,朝廷安矣,陛下安矣,以陛下之英明,必能平定四海,中兴汉室,成武帝之业,文景之治!则臣死而无憾矣。”
“这……”刘协忍不住在堂中徘徊起来,神情变化万端,反复琢磨着,须臾,停下来看着董承:“国舅,大将军于朝廷多有功劳,并未行李傕之恶举……”
董承心知刘协已经心动,只是怕落了恶名,当即忙道:“陛下,此番只是匡正君权,并非要诛杀张辽,待陛下掌控朝廷,若张辽果真忠心,召他为臣有何不可。”
“如此正好。”
刘协这才舒了口气,迟疑了下,又道:“只是张辽在关中、河东、并州皆有兵马……”
不知不觉他对张辽已经改了称呼,不再呼大将军了,董承心知前番在朝堂上谋划助推张辽为大司马,虽不成,退而为大将军,但无疑刘协心中已经有芥蒂了。
他心中一喜,急忙按照立延的交待,打消刘协最后一丝疑虑:“陛下勿忧,张辽在关中有兵马,然正与马腾、韩遂作战,难以行动,并州有鲜卑、乌桓作乱,袁绍虎视眈眈,以难以调动,而张辽自己带兵与袁术大战,袁术有二十万兵马,张辽必然损失惨重,实不足为虑,千载良机也!”
刘协低头默然片刻,突然道:“须要仔细谋划,切不能出差错,否则我等休矣。”
“陛下英明,必主天下!”
董承大喜,只要天子决定动张辽,那么伏皇后就很容易谋划了,可以趁乱行事,他眼里闪过狠辣之色。
第六百三十四章 狠辣之计()
刘协从董府离开后,急匆匆回到宫中,心中仍是惊悸难定,将自己关在寝殿之中,谁也不见。
须臾,刘协又出宫去看望卧病在榻的舅父王斌,董承是董贵人的父亲,王斌却是刘协母亲王美人的哥哥,是他如今最近的血脉亲人了。
刘协当初入关后,心念被何皇后害死的母亲,为母亲正了名,又接来王斌一家,不想后来王斌长子王端被丁宫害死,自那以后王斌一下子就颓丧起来,李傕、郭汜作乱期间,他恰好回到故乡冀州赵国,躲过了一劫,刘协回到雒阳后,又将舅父召了过来。
王斌再回雒阳后,身体已远不如前,挂了个奉车都尉的闲职,常卧病在榻,是以刘协经常去探望王斌,此番刘协去探望王斌,并没有引人注意。
王斌府上,刘协依旧是与王斌密议。
“舅父。”刘协没有犹豫,直接挑明了来意:“张辽出征,左将军意欲联结忠义之士,助朕掌控朝纲,不知舅父以为如何?”
砰!
王斌手中茶杯跌落在地,大惊失色:“陛下!怎可如此?”
刘协不言,王斌脸上满是惊悸和担忧:“陛下,大将军于危难之际迎奉朝廷,素来恪守为臣本分,未曾逾越半分,陛下……”
张辽昔日破了王端被害案,杀了丁宫,为儿子讨还了公道,王斌心中对张辽一向是感激的。
刘协打断王斌的话:“他掌握天下兵权,便是今日无事,焉知来日无事?”
王斌一呆,此时他有一句话想说,张辽的兵马全是他迎奉天子之前发展起来的,本该由人家掌管,而且奉天子之后基本没有再发展兵马,说来张辽对朝廷对天子是有扶危济难之恩的,如今反倒因为那些救难的兵马落个被忌惮被清算的结果,这就是伴君如伴虎吗?
王斌看到刘协阴郁的神情,不由低垂了目光,一时间又不知该说什么,脑海里忽然又想起两年前他来雒阳前的一件事,不由心中更是骇然。
他下意识的问了句:“陛下,大将军既然掌管天下兵马,左将军如何谋之?且雒阳多有大将军亲信与兵马,万一泄露……”
刘协道:“今张辽正在江淮与袁术大战,难以分身,便是察知,一时之间也难以回兵,他不在雒阳,只留行事稳重的韩浩,朕下了诏令,他岂敢妄动,余者荀彧、钟繇诸臣,朕可着太傅安抚。”
王斌心中更惊,没想到刘协竟然趁着张辽在外讨伐袁术的时候谋算他,而且早就谋划好了,这可是自毁社稷啊,他不由迟疑道:“大将军在外讨逆,若是陛下……恐失人望哪。”
刘协看着王斌:“舅父,若失此机会,恐朕再无出头之日矣,朕为天子,欲中兴汉室,安定天下,做千古名君。”
王斌道:“陛下赶了大将军,焉知左将军会不会……依臣看,左将军若得势,怕还不如大将军。”
刘协颇有几分智珠在握的道:“大将军若去,左将军兵马不多,朕再拉拢曹操、刘备、段煨,命太傅收拢张辽旧部,还有……”
刘协目光炽热的看向王斌:“还有表兄为朕招抚的那支兵马,这才是朕倚重的,使朕由兵马在手,必能征讨四方,兴复汉室!”
王斌身子一颤。
两年前,刘协派人去赵国传召他时,赐了王家大批财物,又暗中给了王斌一份密诏,让他留下次子王规暗中招募兵马,当时的名义是为了护卫天子,讨伐逆贼,王斌也没多想。
一年前,他的次子传来密信,无意中竟然与张燕无法掌控的黑山贼于毒和张白骑联络上了,王斌禀报刘协后,刘希大喜,又写了密诏,让王斌传回赵国,封了于毒和张白骑两个杂号将军。
如今没想到这支兵马竟然要用于应对张辽!
王斌担忧道:“陛下,河内太守桥瑁和中郎将徐晃皆是张辽亲信,于毒、张白骑在太行山,不经河内,无法入雒阳哪,还有孟津与小平津关,皆有大将军兵马驻守……”
刘协摆手道:“不急,且先让左将军行事,只要张辽一乱,河内与小平津兵马必乱,倒是朕下诏招抚便是,朕写一封密诏,舅父先传诏于表兄吧。”
王斌看刘协心意已决,只能心中暗叹,更是担忧,朝廷在张辽的迎奉下刚刚安稳了两年,若赶走了张辽,真不知会有什么后果。
……
董府,刘协走后,董承躺在榻上,心中狂喜,事实上他今日向刘协提出这些建议,心下也是忐忑,只恐刘协拒绝,到时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趁着张辽离开之际夺取一些兵权,抢夺一些职位,拉拢一些盟友。
却没想到自己提出的建议刘协竟然全没反对,全部应下了,足见刘协心中也早对张辽有想法。
这让董承心中惊喜莫名,同时也有些心寒,他虽然是张辽的敌人,但也知道张辽算是不错的臣子,为朝廷付出很多,可是刘协仍是心存谋害张辽之意,足见天家寡情无义,自己以后也要谨慎小心。
不过眼下董承心中更多的是狂热,他当即召来种辑、立延等人开始谋划。
种辑、立延等人得知天子同意谋算张辽,无不大喜,纷纷出计,准备行动。
董承侧坐在榻上,没有看其他人,只是看着立延,振奋的道:“先生,该如何行动?请先生教我。”
种辑、吴硕几人看到董承只询问这个半路来的立延,心有不悦。
立延根本不理会他们,眯着眼睛,抚须道:“要举事,必以雷霆之势,迅速以天子诏令命曹操暗中回军雒阳,命刘备说服虎贲中郎将关羽,而左将军携诏令命张杨交出羽林军,控制中护军韩浩,再诏令太傅刘虞安抚朝堂,掌控内外,分守八关。此数路并举,不能出丝毫差池。”
种辑等人听了立延所说,不得不认同。
董承激动不已,又道:“吾还有家兵三百,暗中招募精锐两千……”
立延眼睛低垂:“张辽最重家眷,举事之前,必先取张辽家眷,方能震慑雒阳守军,亦令张辽不敢轻动。”
董承、种辑几人眼中立时冒出精光,他们与张辽作对,岂能不知张辽的秉性,最重家人,这也是张辽最大的弱点吧。
种辑大喜道:“妙计!若得张辽家眷,事必成矣!”
董承道:“吾这边着人进宫,取陛下诏令,先命曹操回师。”
他眼里闪烁着狠辣之色,既谋张辽,那么宫中也该谋伏皇后了。
第六百三十五章 寿春城外()
扬州是大汉十三州之一,位于天下东南,与荆州、豫州、徐州、交州交界,长江穿插其间,共辖六郡,大江以南有四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大江以北、淮水之间有两郡,庐江郡与九江郡。
九江郡东北为徐州、西北为豫州,寿春位于九江郡北部,袁术称帝之前就有准备,大兴土木,将寿春城修筑的高大坚固,城墙高达十余丈,又从淮河引护城河环绕,可谓牢不可破。
袁术此次出征兖、豫,在九江郡留有四万守军,寿春城就有两万,又有陆勉、张勋两员大将留守,借助高大坚固的寿春城,足以抵挡十万雄兵。
但此时高大坚固的寿春城中,却是一片惊惶。
寿春城外,十里联营,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城外百步,有一道横向土坡,土坡上一排霹雳车与连弩,石头与巨弩不断射上城墙,城墙城内惨叫声一片。
五日前,张辽两万兵马刚抵达寿春城外时,寿春城中守军虽然惊动,却并未惊慌,拉起了吊桥,关闭了四门。
当日晚上,袁术大将张勋亲自领兵出城袭击城外营寨,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回,折损兵马超过三千,张勋中了黄忠一箭,险些身死,被亲卫抢了回去。
回到城中后,张勋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