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召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召虎-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今张辽推行科举,那些世家代表持德行论反对,想要力挽狂澜,却不知张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打压他们,他们再反对也没用。

    朝堂上辩论了近一个时辰,从来都是理越辨越明,在这个辩论过程中,大家对于科举制反而越来越了解,张辽看火候已到,便将目光转向了曹操。

    曹操看到张辽示意,起身向天子一礼:“臣以为,当行科举之制。”

    那些反对的不由色变,包括董承,曹操是他召开制衡张辽的,如今赞同,那些反对的底气登时弱了许多。

    曹操之后,刘备起身:“治天下以人为本,当行科举之制。”

    随着二人发声,意味着辩论已经结束,此时就是表态了。

    很快,士孙瑞、周忠、蔡邕、唐瑁、钟繇、鲍信、张杨、段煨、伏完等大臣纷纷附议,赞同行科举之制。

    杨彪和孔融犹豫了下,没有反对,董承没有站出来,种辑几人站出来反对,随着他们出声,登时有一批朝臣附从。

    一众大臣看向了天子刘协,天子刘协神情犹豫了下,看向了张辽,那些大臣也都看向了张辽。

    张辽环顾朝堂,肃声道:“科举制,乃揽天下人才,德行自可教化……”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沉缓:“行科举,是利于社稷,利于天下,无论出身,皆可报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势必稍损世家豪族利益,反对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以理解,但身为朝臣,为天下表率,不可因私废公,科举,势在必行!”

    他一锤定音,而且说得如此直白,让那些反对者嗔目结舌,尤其是怀着这个心思的更是面红耳赤,一时竟不知如何反驳。

    事实上也是因为张辽准备的太充分了,突然提出科举制,打了朝臣一个措手不及,那些反对者一时间根本想不出太好的理由反对,用的都是杨彪第一个提出来的德行论,站不住脚,此时被张辽一锤定音后,他们又静了下来。

    张辽发声后,刘协沉默了下,环顾朝堂,尤其是看了看董承等人,看到他们没有反对,又看了眼张辽,开口道:“如此,便依张卿所言,行科举之制。”

    张辽抱拳:“陛下英明。”

    他心中松了口气,准备了数年,科举制终于开始推行,而且是通过朝廷推行,名正言顺,比之他当初的计划要强出百倍。

    朝廷推行,地方反对者的立场就弱了大半,不从者张辽可名正言顺讨之。

第六百一十四章 寿春() 
建安元年七月,骠骑将军张辽上表,朝廷发布诏书,推行科举制,檄文遍传大汉十三州。

    消息传到州郡后,州郡哗然,诸侯震惊,世家豪族汹汹,与之相反的是寒门和贫家子弟,听到不论门第身份,皆可投牒自举,无不沸腾,四方数不清的儒生暗中涌向雒阳,便是自感学识不够没信心报考的也渴盼着到雒阳观看科考盛典。

    第一次科举为时半年,九月县试,次年三月会试,四月殿试。

    此次科举张辽为主考官,考虑到第一次科举,河东、雒阳、并州、青州与关中等张辽掌控之地还好,其他州郡情况复杂,那些诸侯未必会响应县试,所以张辽将县试放在了他掌控的地盘中,无论荆州、扬州、徐州或其他地方,皆可赶到雒阳、关中、河东、青州等地报名参加县试。

    各县均设了考官,张辽又任命四大监考中郎将赶赴四方协调与监察,北方河东与并州是蔡邕任监考,西面关中是钟繇监考,南面荆州、益州、扬州是刘备监考,东面冀州、兖州、徐州则是曹操监考。

    除了四大监考中郎将外,张辽也派出铁骑游走护送其他州郡考生进入雒阳、青州等地。

    会试地点设了两个,一南一北分别在雒阳与河东,名为河南贡院与河东贡院,两处贡院早已在加紧建设中,至来年春季便能建设完毕,一应俱全。

    与此同时,张辽也在辖下各处建设了大批屋舍,供外来考生居住。

    乱世科举实为不易,不出张辽所料,檄文下发后,河东、并州、关中、青州紧锣密鼓准备,曹操的兖州也积极响应,但其他州郡反对声极大,袁绍、袁术兄弟率先发难,指责张辽背祖制,戕世家,有王莽之行。

    这在张辽的意料中,因为他们二人代表的就是世家豪族势力,根基也在于地方豪族与世家,加之二人本来就与张辽有仇,更怀野心,岂能附和他推行科举。

    如果说袁绍与袁术兄弟的唱反调是意料中的话,那其他几个诸侯的反应就让张辽有些失望了。

    益州牧刘璋没有消息,从益州传来的情报看,益州本地豪族极力反对,扶持刘璋上位的正东中郎将赵韪更是坚决反对,刘璋性格本就懦弱,此时哪能坚挺起来。

    荆州牧刘表是同样的问题,荆州世家势力不弱于益州,明里暗里抵制科举,此时的刘表已经是一心求稳,也保持了沉默。

    真正让张辽糟心的是占据徐州的吕布竟然也保持沉默,气得他险些要带兵过去将吕布横扫了,张辽可以理解吕布的难处,这厮在徐州完全是倚重世家,但问题在于这厮暗中与袁术来往颇多,反复无常、胸无大局、爱占小便宜说的就是这厮。

    除此之外,北面幽州公孙瓒,东面自封大将军的陈王刘宠,南面的交州刺史朱符同样无视诏令。

    刚刚在江东立足的孙策倒是响应了张辽,科举制符合孙氏的出身,可惜江东世家力量也很大,孙策本就杀戮过甚,立足未稳,他响应科举制后,世家更是反对他,激起孙策怒气,展开了更猛烈的杀戮。

    如此结果在张辽的意料中,但却是意料中最坏的情况,好在张辽早有准备,推行科举本就不是一日之功,强如隋朝推行科举也搞的门阀离心,政权消亡,张辽早已做好了动用武力的准备。

    不过动用武力也需要契机,张辽也打算将武力行动放在第一次科举完成之后。

    随着九月到来,县试先在各郡县开始,共有考生两千有余,不过大半都出于河东、并州和关中,是河东大小书院和原来长安太学的学子,其他诸侯属地来的学子不多,只有不到两百。

    不过随着县试结束,到了十月中,从其他地方赶来的儒生反而多了起来,他们不一定是参加,大多都是来观望,张辽都安顿他们住下。

    建安元年冬,赶到雒阳的学子对科举制有了深一步了解,又看到张辽照顾周至,安排的住所比很多贫苦儒生的家宅还要好,于是书信四发,招朋引伴,从各地赶来的儒生更多。

    袁绍、袁术等诸侯察知这个情况后,下令手下军士堵截道路,四处捕捉,又以县令禁行,不让属地中的儒生赶赴雒阳。

    ……

    扬州九江郡,寿春县州牧府中,香炉袅袅,琴声悠扬。

    年近四旬的扬州牧袁术坐在上首,眯着眼睛听着琴声,一旁是他的主簿阎象,另一侧是一个中年文士,中年文士身旁还有一个年方弱冠的少年。

    少年身高八尺有余,猿臂蜂腰,一袭白衣,相貌极为英俊,自斟自饮,神情自然洒脱。

    弹琴的人在一侧帷幕之后,琴声绕梁,委婉连绵,犹如山泉潺潺于幽谷,悦耳动听。

    不过就在这时,那少年突然转头,下意识看了一眼那帷幕,旋即又低头自饮。

    上首的袁术看似闭目假寐,实则一直在打量着少年,看到他转头,微眯的眼睛睁开,拊掌笑道:“人言曲有误,周郎顾,果不其然。”

    那少年正是庐江周瑜,他身旁的中年人是他的叔父周尚。

    周瑜最是精通音律,便是醉酒之中,只有弹琴者有些微差错,他便能察觉出来。

    周瑜当初相助孙策后,便随叔父丹阳太守周尚留在丹阳,几个月前,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又将周尚召回寿春,周瑜便随叔父到了寿春。

    袁术听闻周瑜有才名,又精通音律,为众人赞赏,便将周瑜召来,一边饮酒,一边故意让琴师弹错曲调,看到周瑜果然如传言那般神奇,登时大赞,举杯向周瑜:“公瑾如此精通音律,不如代琴师弹一曲如何啊?”

    周瑜并未起身,而是举杯还礼,洒然笑道:“今日蒙将军美酒盛情款待,瑜已是醉意朦胧,十指颤抖不能自制,恐弹琴不成,反成笑柄,望将军见谅。”

    无论男女,美貌总是占据优势的,袁术虽被周瑜拒绝,但看他如此洒然,心中全无怪罪,反而喜欢,生了招揽之心,又举杯道:“公瑾既是醉酒,弹琴便罢,吾听闻公瑾颇有武艺,又知兵略,欲以公瑾为校尉,不知如何?”

    听到袁术出言招揽,竟以年方弱冠的周瑜为校尉,周尚不由动容,看了周瑜一眼。

    周瑜却是看不上袁术,他在寿春已经呆了几个月,对袁术的为人、胸襟和韬略皆不以为然,心中只是想着与发小孙策干一番事业,此时听闻袁术招揽,知道以袁术的睚眦必报,明着拒绝肯定招祸,眼睛一转,忙抱拳道:“将军厚爱,瑜受宠若惊,只是自感才德不足,更无行军作战之术,入了军中恐坏将军大事。”

    袁术看到周瑜竟然拒绝,登时皱起了眉头,双目如电,盯着周瑜。

    周瑜神情自若,接着道:“瑜听闻居巢长为贼所害,如不见弃,瑜愿为居巢长,磨砺本事,方能为将军效力。”

    袁术一听周瑜不是拒绝自己,而是自请从县令做起,仍在自己手下效命,登时转怒为喜:“好!好!如此公瑾便先做居巢长,熟悉事务,过些时日,吾再重用。”

    周瑜微笑抱拳:“多谢将军知遇之恩。”

    袁术大笑。

第六百一十五章 大年三十() 
州牧府中,袁术着人送周尚、周瑜叔侄离开,坐在席上又自饮起来,脸上神情变化莫测。

    不多时,又进来几人,皆是袁术的亲信,有他的堂弟袁叙、袁胤,同族袁涣,外舅冯方,还有纪灵、李丰等亲信。

    袁术看到众人进来,搁下酒樽,眉头却是一皱,脸上露出痛苦之色,仿佛牵动了什么伤口。

    袁术的从弟袁叙看到这情景,忙道:“将军旧伤在身,酒实不宜多饮。”

    “张辽!”袁术几乎是从牙齿里蹦出一个名字,脸上的痛苦转为阴郁,眼里闪烁着恨意。

    当初在雒阳战场上,他被张辽射了三箭,虽然没有致命,但却留下了后患,每到天寒天阴之时就会疼痛难忍,他自幼养尊处优,何曾受过这般苦,这也让他更加怨恨张辽。

    “伏义!”袁术目光看向纪灵,声音满带杀气:“那些胆敢去投靠张辽的叛民可已全部捕杀?”

    袁术说的叛民是他地盘中响应张辽科举赶赴雒阳的寒门儒生,几个诸侯对于各自地盘中奔赴雒阳的儒生态度不一,其中又以袁术手段最为激烈,对这些儒生加以“叛民”之称,让纪灵带兵守住了各处要道,又令各县严密监控,凡是叛民,不是被逮捕就是被斩杀。

    “主公,”纪灵抱拳洪声道:“凡是离开郡县的叛民,无论是不是赶赴雒阳,已全部捕拿,计有两百二十三人,有五十六个反抗者皆已斩杀,余者全部下狱。”

    砰!

    袁术一掌拍在案台上:“不必下狱,全部杀了!”

    “是!”纪灵大声领命,转身便要出去。

    一旁袁涣忙大声阻止道:“明公万万不可!若杀儒生,必失人心!”

    袁涣出身陈郡袁氏,三公之子,名望颇高,袁术不敢向呵斥纪灵那般呵斥他,看到他阻拦,眼里闪过不悦之色,哼道:“此等叛民,投靠张辽,趋附恶政,不杀不足以定人心!”

    袁涣沉声道:“过在张辽,非在诸儒,明公当以怀柔之策,收人心为己用,还请明公三思。”

    “也罢,那些叛民便先留着。”袁术摆了摆手,眼里又闪过厉色:“但张辽窃据朝堂,妄行王莽之政,弃世家名士,擢污浊之民,坏天下根基,不可不除,吾欲兴兵讨伐张辽,以除奸佞,诸君以为如何?”

    袁叙开口道:“将军,今张辽挟天子以据雒阳,连有秦晋之地,兵马十数万,不可小觑!”

    袁术哼道:“张辽虽有千里之地,却是边鄙之地,民不过三百万,吾据中原富庶之地,民足千万,兵马强壮,何惧于他!”

    袁胤道:“明公,自兴平以来,灾害连年,中原民虽多却缺粮,当休养生息,待灾年过后再伐张辽不迟。”

    袁术怒道:“关中灾害更胜中原,吾等遭灾,张辽岂能独免!刘氏昏聩无,乃使此贼据朝堂,天下大乱,吾家四世公辅,岂能坐视昏君佞臣荼毒天下。”

    他此言不但斥责张辽,而且鄙薄朝廷天子,底下人一时神色各异,皆不言语,袁术也在打量着底下人的神色,堂中一时无声。

    须臾,袁叙开口道:“将军必要伐张辽,可结四方诸侯。”

    袁术起身,目光扫过底下众人,忽然道:“汝等可知吾袁氏先祖?”

    主簿阎象有些不解:“明公可是说袁安公?”

    袁术摇摇头,眼里闪烁着异色,道:“袁氏出于陈,而陈,舜之后也,应土德也。”

    纪灵等人不解,但袁涣等人却是身躯微颤,他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忍不住看向袁术。

    袁术目光凛然,徘徊堂中,十余步后,突然又道:“今天下大乱,刘氏微弱,海内鼎沸,汉室将亡,早有天谶,代汉者,当涂高也!正合吾名字,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诸君以为如何?”

    堂中众人听到袁术如此之言,虽早有预料,但此时无不身子颤抖,呼吸粗重,看着袁术凌厉的眼神,不由低下头,心中惶惶,大汗津津。

    袁术要自立,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若成了,袁氏为天子,他们都是从龙之臣,但若是一个不好败了,他们这些跟随袁术的部属全要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

    主簿阎象深吸一口气,当即起身反对道:“明公不可!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阎象这话说的婉转,直言之就是袁术名望不足以称帝,大汉也未至灭亡之时,此时称帝绝对不行。

    袁术目光盯着阎象,眼里闪过厉色,没有说话。

    阎象长揖于地,身子颤抖。

    ……

    建安元年大年三十,天寒地冻,整个雒阳城却是一片热闹。

    因为雒阳的百姓很多都是从河东、关中和并州迁来的,所以将张辽推行的过年风俗也带了过来,贴春联,吃饺子,熬年夜,还有年后的舞狮,花灯,庙会等早已开始准备,加之科举春闱在即,雒阳城中集聚了很多儒生,年末走家串门,也添了热闹与生机。

    骠骑将军府位于皇城之畔,门前人来人往,却被糜竺一律挡驾。

    府内笑声一片,张辽在堂前与几个孩子一起贴春联,做爆竹,唐婉、蔡琰、糜贞等妻妾婢女则陪着张母在后包饺子。

    看着两个儿子在貂蝉和小荷的照料下跑来跑去,小女儿蹒跚过来喊阿父抱,张辽很是开怀。

    自迎奉天子后,他这两年没有再东征西讨,一直在休养生息,不是他不想一统天下,而是一连三年旱灾蝗灾,在这种情况下开战只会元气大伤,得不偿失。

    中原的情况不好,关中、并州、雒阳更是重灾区,张辽的精力全部放在了休养生息上,屯田,备灾,赈灾,至少要让自己属下的百姓不要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