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仲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仲谋天下- 第8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云道:“如果我们去争第六席的位置,会让陛下感觉我们不受控制,我认为还是争取五席为主,但是可以让黄忠将军代替我的名额,他比我有把握!”

    “不妥!”

    黄忠也被匆匆召回,为的就是争夺朝议大臣的位置:“其实无论是我,还是吕司令,都是一方司令,在争夺朝议大臣的位置,本来就是劣势!”

    “黄司令所言甚是,手握兵权,如果再成为朝议大臣,权柄太大,恐怕不是陛下所希望看到的!”

    鞠义低声的道。

    他是中央军团的司令,按照资格的话,他也有资格去竞选,但是他如今已经手握很重的兵权,如果这时候跳出去,得不偿失,所以他一早已经放弃这个资格了。

    “现在我们还不知道陛下是如何想的?”

    “恐怕这才是关键!”

    “陛下身边的两大参谋,郭嘉和徐庶已经开始一一面见四品以上的官吏,包括各大司部的司长,还甚至派人去面见各州总督,这里面文章很大啊!”

    “陛下挑选官吏有自己的原则,他比较推崇两个字,服众!”

    “所以说想要成为朝议大臣,必须服众!”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众将纷纷发言,

    “首尊大人,我认为还是让李儒推我们一把!”周瑜压低声音,道。

    “就怕李文优倾向内阁!”

    “内阁能给李儒的,我们也能,而且李儒的锦衣卫目前更加倾向我们军机处发展,他需要和我们搞好关系!”周瑜道。

    “好!”

    程普考虑一下:“你去秘密见见他,探探他的心态,如果他能支持我们压内阁一筹,第十一席的位置,我们愿意权利推他上位!”

    ………………………………

    内阁。

    “这个时候跳出一个李文优,可恶!”

    张昭的面色很难看,冷冷的道:“若是让他争取了朝议大臣的位置,日后谁还能制衡他锦衣卫!”

    “首辅大人,可目前我们只能退一步!”顾雍苦笑的道:“这位李大都督是看准的时势才跳出来的,如果我们持着反对的意见,恰恰好给了军机处的机会!”

    “我们还是小看了李文优的凌厉!”蒯良道:“事到如今,我们恐怕不仅仅不能反对他入席,还需大力支持,日后能不能在朝廷议会上取得优势,恐怕要借助他的力量!”

    十三席朝议大臣的位置,孙权是首席,说到底他不会偏向任何的一方,张纮向来也是高高挂起,他坐在御史台老大的位置,得罪的人已经够多了,不会介入军机处和内阁之间的竞争。

    倒是李儒,锦衣卫不怕得罪人。

    “首辅大人,其实我们也拿不出手第六席的人选!”

    朱治道:“朝议大臣,必须在资历和能力还用功绩方面都需要服众,一般人坐不上这个位置,首辅大人算是一席,我和蒯次辅能争取两席,接下里的顾雍尚书能争取一席,还有就是鲁肃尚书也有资格去争取第五席,第六席,我们顶多就推苏孙静宗正去,可是孙静宗正可能不会掺和这一趟浑水!”

    “为什么?”

    “宗人府最近忙碌的事情,就已经足够孙静宗正吃一壶了,他不会在这个关头节外生枝,他更加倾向的是避嫌,绝不参合朝廷大事!”鲁肃开口说道。

    “储君之争?”张昭冷冷一笑:“他倒是需要避嫌!”

    宗人府和孙权同穿一条裤子,压着东宫入住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虽然不知道孙权到底给出了什么条件,但是孙静已经在这方面对孙权言听计从了,宗人府方面一直配合着孙权,压着太子的诞生。

    宫里面有些小道消息传出,宗人府从孙权手中得到了储君职位的提名权。

    不管这是真还是假的,这段时间宗人府明显在筹备这方面的事情,所以孙静这个内阁大臣也一直游离在内阁之外。

    “让李儒入席可以,但是他必须倾向我们内阁!”张昭下了决议,道:“蒯次辅,你亲自去见一见李儒,必须说服他!”

    “是!”蒯良点头。

    ……………………………………

    锦衣卫衙门。

    李儒一袭青色长袍,盘坐位置之上,处理几分锦衣文件,半响之后才抬起头,目光看着站在的暗卫指挥使廖豪:“暗卫的事情处理的如何了?”

    “我已经尽量收回了很多暗子!”廖豪道。

    “中原已经太平了,很多事情必须要放在明面上去做!”李儒道:“我不希望锦衣卫的把柄被人握着,暗卫终究见不得光,若是让朝廷大臣弹劾,我们终究会在陛下面前失分!”

    “我明白!”廖豪点点头:“但是大都督,曹魏很多降臣和降将,我们还是需要盯着,不然我怕会出事!”

    “盯是一定要盯着,但是必须小心!”

    李儒道:“这方面有些敏感,要是被人拎出来了,丢锦衣卫的脸不说,朝廷也会脸上无关,到时候你我都吃不了兜着走!”

    “我会尽量动用编制之外的人!”廖豪道。

    “嗯!”

    李儒还是很相信廖豪的能力的。

    “大都督!”莫从从外面走进来。

    “什么事情?”

    “军机处周瑜尚书,内阁蒯良次辅,两份名帖!”莫从把手中的名帖毕恭毕敬的敬上。

    “呵呵!”

    李儒看了看,笑这说:“来的真快!”

    “大都督,你真的要争夺朝议大臣的位置吗?”廖豪目光微微一亮,李儒代表的是锦衣卫,他要是坐上了朝议大臣的位置,锦衣卫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不然我干嘛匆匆回来!”李儒眸光之中散发出已经平静的十年的锋锐之气:“这一席位置,我志在必得!”

    这是老天爷给他的机会。

    如果不是内阁和军机处出现的僵持局面,这个位置不会轮到他,说到底统帅的锦衣卫还是有些上不了台面。

    “那大都督,你打算赴约吗?”

    “不赴!”

    李儒淡淡的道:“都给我回一句话:最近事务繁忙,是在抽不出空,他日闲下来了,必当亲自登名拜访!”

    在拿下这一席位置之前,他不想和任何一方翻脸。

    “会不会惹怒他们?”

    “不会!”

    李儒道:“我虽然在如履薄冰,但是他们也需小心谨慎,朝廷议会之只有十三席的位置,其中一席位置能起多大作用,他们心中比任何人都清楚,第十一席无论是内阁还是军机处都不会让步,我自然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如果他们和解了呢?”

    “不会!”

    李儒笃定的道:“军机处接下来的计划是平定罗马,而内阁接下来的战略却是休养生息,这本来就是冲突了,他们在很多年之内,都走不到一起去,我现在担心的是陛下!”

    “陛下会反对?”廖豪和莫从面色微变。

    “我也不清楚!”

    李儒面容凝重:“陛下的心思,越发深沉,我已经很难去猜透了,如今能做的我有已经做了,内阁和军机处方面不会反对,就看陛下会不会让我入席!”

    ————————————

    随着朝廷之上的争锋,十一月很快就过去了,时间进入了天权元年最后一个月,十二月的冷风和大雪之下,繁华的金陵城也有些清冷下来。

    当一份份消息反馈回到了孙权的御案之前,他心中对于朝议大臣的人选也就越来越清楚了。

    天权元年,十二月,十一日。

    大吴朝廷议事会正式登上天下的舞台。

    朝会大殿。

    一张的长方形的会议桌摆设在宽敞的大殿之中,盘坐在首位之上的自然是东吴大帝孙权。

    左右位置,是张纮和李儒。

    李儒是有些激动了,之前他多少有些忐忑,但是当名额落实之后,他倒是松了一口气,最主要的还是孙权的态度让他感受到了一抹信任。

    而坐在左侧方向,依次的是张昭,朱治,蒯良,顾雍,鲁肃,内阁五席。

    坐在右侧的是程普,周瑜,孙策,吕布,黄忠,军机五席。

    黄忠成功挤掉了赵云,成为了朝议大臣。

    这个情况倒是人很多人惊讶。

    但是这已经是定局,十三席朝议大臣,拉开了大吴朝辉煌的开始。

    大殿之上,气氛有些寂静,孙权琥珀碧绿的眸光在众臣的面容之上一扫而过,他的心中突然浮现一抹自傲:“朝廷议会的成立,彻底的告别了君主独裁的时代,大吴朝廷一直因为我而在改变,我好像把大吴朝带上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他在一步步的带着大吴朝廷走向未来。

    这个未来到底是好,还是坏,他其实不知道。

    他来自未来,但是未来已经让他改变了。

    大吴朝廷无限可能性的未来,如今的孙权也不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

    他只能按照历史上的进化去做。

    如果封建朝廷注定会被民主社会给代替……大吴就是一个开始。

    但是他能感觉,他应该走在了一条正道之上,大吴的未来,就应该这么走,只有这么走下去,无论大吴朝廷能存在多长时间,最少能在历史上雕刻下一笔永恒的烙印。(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血狼军团,赵云!() 
“我们和罗马军已经开战了,所以必须要立刻增兵西域!”

    “程首尊,现在西域战场上已经有足足三个军团的兵力,如果再增兵的话,你让我们朝廷拿什么来保持大军的后勤!”

    “张首辅,如今西域方面的战场情况你可能不是很清楚,海鹰军团需要立刻休整,雪豹军团也在面对安息的战役之中受到了很大的损伤,战斗力只有五成不足,如今仅凭一个关中军团的兵力,根本撑不起西域战场的战役!”

    “既然他们无法投入战场,那就把他们调回来休整,再行增兵之事,我们没必要把这多么兵力压在西域!”

    “增兵和军团的休整之间并不矛盾!”

    “你说不矛盾就不矛盾,三个军团,几十万大军屯在西域,如果在增兵,至少要增加两个军团,吴军一半的兵力,万里之长的补给线,丝绸之路尚未完全贯通,仅凭着海路,风大浪大,我们怎么去保证后勤?”

    “中原之浩瀚,难道还支持不了一个西域战场的补给吗?”

    “中原虽浩瀚,但是地方尚未彻底安定下来,如今各州地域还在划分疆域的阶段,农田之事也都没有稳定,只能靠着商税来补充国库,连年征战之下,国库已经很空虚,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不管百姓的生活,却把所以的精力放在西域战场,这是穷兵黩武!”

    “征战罗马帝国是朝廷未来的大战略,如今将士们正在为之努力,不能因为朝廷的没准备而暂停,所以我认为,增兵是必然的事情!”

    “你们要增兵,首先要考虑朝廷有没有能力承受!”

    “现在前方的将士在浴血奋战,他们用生命为大吴征战,难道你们现在告诉他们,朝廷没有办法承受他们的后勤吗?”

    “……”

    朝会大殿,第一次的朝廷议会争吵的很激烈,围绕着增兵西域战场的话题,分列军方和政务两派的朝议大臣一个个相继发言,争的那叫一个面红耳赤。

    东吴大帝孙权却盘坐首位,稳如泰山,只是笑咪咪的看着他们的争议,并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他要的就是这个气氛。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大吴朝廷的发展未来不能让他一个人说了算。

    而张纮,在面对他们中间的争锋,也是选择了高高挂起,事不关己。

    他向来不管朝廷之上的军政大事,御史台管理的只是内部的贪污渎职,说到底就是双方的一个监督者,对于朝廷大事来说,他掺合进去对他没好处。

    倒是李儒,神色有些阴沉不定,摇摆不定。

    “李大都督,你认为西域战场应不应该征兵?”周瑜斜睨了一眼李儒之后,神色微眯,话机一转,把火烧到了李儒身上。

    这三时候不逼李儒表态,恐怕他日后都是摇摆不定。

    “李大都督,说说你了意见吧!”

    张昭等人闻言,一双双的目光相继的也落在了李儒身上。

    如今增兵这件事情,内阁五票,军机处五票,算是各占一半,孙权一直不开口,他的这一票很难争取,而张纮对于这一件事情无论什么态度,百分百是选择弃权。

    如今就看李儒这一票了。

    李儒如果向着军方,军机处就占上风。

    李儒要是想着地方发展,内阁自然是欢喜。

    李儒面对这一双双的眼睛,心中顿时感觉到亚历山大。

    半响之后,他微微的抬头,目光有些祈求的看了看首位之上的孙权,孙权面对他的目光,摊摊手,微微一笑,沉默不语,表现出了是爱莫能助的姿态。

    你自己挤破脑袋要进入朝廷议会,自然也应该明白有些事情应该自己承受下来。

    “既然你们问我的意见,我认为西域战场应该增兵!”

    李儒咬咬牙,考虑了一番,才慢吞吞之中淡淡的开口说道:“对战罗马的战役是如今首当其冲的事情,据我所知,罗马帝国也在向着战场增兵,我们不能让前线的将士以寡敌众,这是对将士们的不公平!”

    “哈哈哈!”

    程普等人闻言顿时笑容满面,得意洋洋的看着的内阁众臣:“李大都督所言正是,难道我大吴朝廷坐拥超越百万的兵力,还让将士们以寡敌众不成!”

    “不过,我认为如今增兵,时机不成熟!”

    李儒感觉到几双锋锐的目光正落在身上,很快就补充了一句:“对战罗马帝国的战役并非一朝一夕,我们不能不去考虑朝廷的承受能力,朝廷要兼顾百姓的生活,还要筹备将是的粮饷,这必然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所以我提议,增兵可以,但是要等到明天开春之后,方增兵西域战场,最为妥当!”

    “李大都督所言甚是。”

    张昭等人一听,阴沉的面容倒是舒张的很多。

    孙权摇摇头,李文优果然是一个老狐狸,当夹板气都能四两拨千斤,两边吃好,这手段不凡啊。

    “看到没有,这就是李文优的本事!”

    “的确厉害!”张纮微微眯眼:“陛下让他进入朝廷议会算是一步好旗,他能兼顾双方的矛盾!”

    “陛下!”程普考虑的很久,半响之后,才转过头,目光有些询问的看着孙权。

    他想要知道孙权的心思。

    “增兵是必然的!”

    孙权想了想,开口说道:“但是这事情的确急不了,你们可以先筹备起来,明年开春之后,再行增兵西域的战场!”

    为了未来的朝廷议会,他需要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坐拥,他必须要尊敬人少服从人多。

    “是!”

    军机处的几员大臣虽有些不甘心,但是还是点点头表示服从。

    第一次的朝廷议会最后还是以内阁方面领先半筹,军机处想要增兵西域的计划,暂时被搁置了下来,目前朝廷的所有精力,皆然放在各州的民生之上。

    ……

    议会散去之后,孙权踏着有些轻松愉快的步伐走回了御书房。

    “陛下,朝廷议会的情况如何?”

    郭嘉和徐庶立刻迎上来。

    他们也很想要知道,这个朝廷议会进行的如何。

    毕竟这将会是朝廷之上的一个全新改革。

    一旦朝廷议会的模式给稳定下来,日后孙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