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戈加西亚岛是印度洋中部查戈斯群岛最大和最南端的珊瑚岛,全岛为向北开阔的v字形珊瑚环礁,中央湖长4公里,宽公里,面积7平方公里,水深10~0米,外缘有沙的砂礁,是天然良港;距南亚次大陆最南端1900多公里,位处好望角、新加坡、红海、澳大利亚间多条航路的会合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李兆水准备把这座岛屿建设成空军基地和重要海军停泊港。
在马尔代夫的马累,修筑驱逐舰、鱼雷艇和潜艇的补给港,并建设飞机场。
10月7日,韩信带领的舰队到达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顺便占领了毛里求斯和留尼旺。
8日,舰队到达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塔马塔夫港的外海,在离港口还有15公里以上的距离的时候,韩信命令海南岛级轻巡洋舰开炮,炮击港口要塞。
在这个距离上要塞炮也无能为力,要塞炮的射程没有这么远,只能被动挨炸,就是命中率不高,15mm的爆裂弹爆炸威力还是震慑住了守卫此地的法军。
随着距离的缩短,夏级战列舰和重巡开始开炮,4mm的主炮,炮弹爆炸威力更大,吓的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法国守军紧急撤退,在舰炮的掩护下,第41军在塔马塔夫港顺利登陆。
韩信命令骑兵和雇佣军率先登陆,然后追击逃跑的法军,法军全部逃进安塔那那利佛市,骑兵包围了城市。
等后边的1个国防师和个团的禁卫军赶到之后,雇佣兵和禁卫军步兵团开始发动攻击,与法军展开巷战,在迫击炮和轻机枪以及雇佣军精准枪法的打击下,法军被打的节节败退;经过5天的激战,法军战死者达到4000多人,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最后法军弹尽投降。
11月1日,在稳定塔马塔夫港的局势之后,韩信命令舰队去占领塞舌尔、科摩罗岛和马约特岛,以及周围的一些小岛和环礁,每个大的岛屿上,至少都驻扎1个营的国防军。
11月中旬,印度洋舰队母港移驻科伦坡港,并派出个潜艇小队前往孟买外海和亚丁湾监视英**舰动态,并在夜晚袭击过往的英国商船。
至此,印度洋舰队封锁了孟加拉湾,并控制了印度洋上的各个战略要点,静等英法联合舰队的到来。(。。)
第三百七十九章迁都()
10月日,第9军占领东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的首府达卡市,随后第9军和第18军陆续占领个邦的其它地区,使得英国失去了对两邦的管理。
到11月中旬,夏帝国控制了整个阿萨姆邦、东孟加拉邦的恒河以东部分和西孟加拉邦恒河以北的部分,以恒河为界与英国对对峙。
夏帝国的驱逐舰和快速鱼雷艇以及运输船在恒河上来回穿梭,使得英国人感觉压力倍增;这个时候四国联军刚刚在罗马聚集完毕;而夏帝国的海军已经控制了印度洋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孟加拉湾也被封锁,没有海军的保护,单凭驻印英军和仆从军是不敢与夏帝国的正规军对抗的。
在这两个邦的封建主手中,夏帝**队没收了大量的财富,只是金银珠宝等就价值近十亿夏元,使得前线官兵热情高涨,希望能去掠夺更多的封建主,每个师都申请打过恒河去。
11月上旬,房良在达卡市组建前敌指挥部之后,感觉不占领恒河对岸,船只在恒河航行很不安全,容易遭到对岸英军的攻击;如果英军切断恒河的一点,则恒河上游的夏帝国官兵容易失去物资补给成为孤军;更有各军打过恒河,掠夺更多财富的申请,为此,房良向秦飞请示,让军队打过恒河,占领更多的地盘,确保恒河运输的畅通。
这个时候剩余4个军的援军已经到达吉大港和达卡市,秦飞的底气非常足,也希望占领更多的地盘,毕竟开疆扩土是每位将军的理想,不过他不敢私自做主,于是与房良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计划后,向总参谋部请示。
张伟看了秦飞的计划,感觉有兵了秦飞的胆子也壮了,竟然要占领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把所有的印度人全部赶到德干高原上去;计划是好计划,秦飞想占领的地区非常肥沃,张伟也很喜欢,也很想占领,而且能掠夺更多的封建主,获得更多的财富,不过这样的话就与当初的计划变动太大了,需要派遣更多的军队才可以达成目标。
张伟犹豫不决。
陆伟民总参谋长建议:“陛下,这个不必着急,秦飞的计划虽好,但不能操之过急,如果现在大量增兵,我怕把四国联军给吓回去了,要是他们不敢来,就起不到战争的效果了;所以,我的建议是趁四国联军未到之前,允许秦飞占领恒河以北以东的区域之外,向恒河对岸推进100到00公里,向西占领到德里,还是采取现在的办法,抢光所有的财富,然后再收缩一下战线,只占领对岸50公里左右的范围;把当地人全部驱赶走,成为流民,让他们全部进入英国人控制的区域,使他们成为英国人沉重的负担;等消灭了四国联军和英法联合舰队之后,陛下就可以前去印度一次,放出40个国防师,很轻松的就能完成秦飞的计划。”
张伟对陆伟民的计划非常满意,等消灭掉四国联军和英法联合舰队,估计英法很难再向印度派兵了,以后印度就是夏帝国的地盘,而且势力可以顺利进入中亚和中东地区。
陆伟民见张伟对这个建议动心,就决定加把火,继续说道:“陛下,只要占领了恒河两岸,没有了英军的干扰,就能加快把恒河东部和北部印度流民迁移到对岸去的速度,等战争结束,在瘟疫和缺粮的双重打击之下,印度人能存活下来多少就要看天意了,这非常有利于帝国将来对印度地区的统治。”
张伟勐然醒悟过来,在前世,印度不足华夏国三分之一的地盘,却能养活比华夏国还多的人口,靠的就是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出产的大量粮食,只要控制了这两个平原地区,印度再也不会发展成前世那样规模的人口了;如果战后印度人口衰减的厉害,还可以继续压缩印度人的生存范围,让他们永远处在缺粮的状态,永远都发展不起来,永远是夏帝国的附庸。
就是把他们赶到南部高原地区,也不能让他们好过,一定采取印巴克什米尔地区的办法,按照种族和信仰的不同,给他们划分很多居住地域,形成不同的派别,为了生存、种族和信仰,让他们永远处在战争、冲突和暴乱之中。
张伟决定采纳陆伟民的建议,说道:“你的想法很好,完善后发给秦飞执行,需要我配合的提前通知我。”
“是,陛下!”陆伟民对张伟能这么快就想明白了,并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感到高兴。
夏帝国水陆并进,海军占领英法两国在印度洋里的众多殖民地,陆军占领恒河以东和以北的大面积土地,出击速度之快让英法两国目瞪口呆。
而关于夏帝国的情报也被汇总后迅速传递到远征军司令部。
得知夏帝国只是派出了6个军的陆军进入印度,四国联军没有感觉到任何压力;只是对夏帝国紧急成立的印度洋舰队感到恐惧,印度洋舰队和中央舰队加起来的主力舰远超英法联合舰队的实力;要是海军不占优势,甚至是海军战败的情况下,他们的联军就是到了印度也会成为孤军,最终会因弹尽粮绝而被夏帝国消灭。
英国海军部对夏帝国的情报进行分析之后,感觉夏帝国已经把所能利用的军舰全部编入现役了,短时间内很难再有军舰补充,而大英帝国每年至少有4艘战列舰加入现役,而且英国正在开发更大口径主炮的战列舰,只要英国能坚持过这最困难的时刻,一定能将夏帝国的海军打击的一蹶不振,为此,海军部决定加大联合舰队的实力,加派艘夏级战列舰和艘兰芳级战列舰,这是英国在保护本土之外,能拿出的最大力量了。
英国首相给联合舰队司令的电报中警示,只能胜,不能败,否则英国的海军实力会被德国超过,失去海上霸权帝国的宝座,而且会失去印度殖民,大英帝国从此将会衰落,西班牙和荷兰就是帝国的前车之鉴,万望慎重!慎重!再慎重!
鉴于前线严峻的形势,首相督促远征军加快进军的速度,早日进入印度与夏帝国决战,争取把夏帝国的5个军消灭在印度,然后挥师东进,收复被占领的殖民地。
11月中旬,总参谋部的计划下发到房良手中,房良随之下达命令,第9军和第18军沿恒河修筑防御工事,新到达的4个军越过恒河,开始抢劫。
这4个军到达时间晚了一些,没有安排相应的任务,只能看着第9军和第18军丰富的缴获而眼馋,对财富和军功的渴望被压抑了这么久,激情被调到起来了,四个军沿恒河一字排开,横扫恒河对岸,就像是耙子一样,任何财富都不放过。
到11月下旬,西进的部队沿河达到阿格拉,正在向德里前进;中部的军队占领阿拉哈巴德、奥兰加巴德、兰契等地;东部的军队已经占领库尔纳和杰索尔。
金银珠宝等财富被成船的运回夏帝国,粮食、布匹等被成船的运到达卡和吉大港;大量的流民被驱赶着向西向南迁移。
饥饿的流民一路偷盗抢劫,烧杀抢掠,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使得更多的人加入流民行列;流民带来了瘟疫,使得瘟疫在西部、南部开始泛滥。
英国在印度驻兵很少,现在别说抵挡夏帝**队的进攻了,就连流民都没有办法管理了。
英国统治印度的秘诀在于“分而治之”四个字,印度是南亚的一个大国,表面看,印度是一个统一的庞大帝国,实际上,印度从未实现过统一;不仅各封建割据王国互相争斗,连中央内部也矛盾重重;再加上传统的种姓制度,使社会各阶层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殖民者占领印度后,便充分利用了印度国内的各种矛盾,让“印度人打印度人”,造成极度混乱局面后,英国才出面收拾残局,进而确立自己的殖民统治权,从而坐收渔利。
英国还训练了雇佣军,也就是仆从军,这支雇佣军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但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大英帝国的“保护”,它由英**官训练和指挥,实际上这支部队是为英国人服务的。
这些仆从军镇压平民的反抗很威风,相互内斗也可以,要是面对夏帝国的正规军就显得非常胆怯了,他们自知不是夏帝**队的对手,根本不敢对战。
加尔各答市有被包围的危险,这个时候印度副总督、驻印军副总司令以及远征军参谋长等人急了,他们原本认为夏帝国的军队占领恒河沿岸与英国决战,没有想到敌人突然发力,越过了恒河,进军速度之快超出他们的想象。
在瘟疫、流民,还有被包围的危险,想对抗实力又不够等众多因素之下,11月底,远征军参谋长和副总督向远征军总司令以及内阁请示搬迁首都,暂时躲避夏帝**队的锋芒,到孟买与远征军汇合,然后再一起反攻。
这个时候远征军的前部已经到达孟买,远征军司令也害怕印度首都被攻破,副总督等人要是被俘虏,他没有办法向内阁交代,就同意了搬迁首都的申请。
英国内阁也有类似的顾虑,要是印度首都被攻破,印度总督等被俘虏,那大英帝国以后就没有脸面统治印度了,也同意了搬迁的申请。
只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仓促搬迁首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三百八十章混乱的印度()
很多封建土邦或者封建主家中的巨额财富,刺激着夏帝国的官兵不断劫掠,而当地薄弱的武装,在强大的夏帝国陆军面前就像纸煳的一样被一捅就破,每个军抢劫的范围远超总参谋部划定的区域,这给印度造成了更大的伤害,造成了更多的流民。
夏帝国官兵抢劫的范围是整个印度最富饶的地方,封建土邦的财产多的让夏帝国官兵咂舌。
由于英国实行的是殖民管理,通过贸易掠夺财富,所以造成印度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夏帝国官兵感叹印度贫富差距怎么这么大,穷人家连隔夜粮都没有,封建土邦家中金银都堆成山,更不用说粮食布匹等了。
对这些封建土邦来说,英国的殖民统治有坏处,也有一定的好处,对他们的个人财富影响不大,他们几百年来积攒的财富,这次正好便宜了夏帝国。
知道了其中的秘密,夏帝国官兵不再抢劫印度普通人,而是每到一个地方专门劫掠土邦和封建主家的财富,这样抢劫的速度会更快,收获会更大。
第9军和第19军在监督印度人修筑防御工事的同时,疯狂的把印度人运输到恒河的对岸。
前边正在抢劫的4个军后来虽然不再抢劫普通印度人,但是这些普通民众也没有幸免于难,后面逃命而来的印度人洪流,像过境的蝗虫一样,劫掠的比夏帝国还干净,使得这些印度人被迫加入流民的行列。
流民拼命的往前跑,落后者连个树叶都找不到,更不用说其它能吃的东西了,都盼望到队伍的前列,能抢劫到果腹的食物。
为了能在劫掠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很多流民都按照家族或者地域自发的组织起来,他们对付不了夏帝国的正规军,抢劫普通民众还是绰绰有余的。
组织之间为了粮食等物资有时候也会发生激烈的火拼。
对于年老体弱者以及妇女、孩童等是跟不上这个大部队的速度的,吊在队伍的后边,只能以草根树皮为食;缺衣少食、长途奔波,导致大批的印度人死亡。
现在,英国突然决定迁都,使得知道消息的人惊慌失措,连英国人都害怕夏帝国的军队,连首都都不要了,更何况那些封建土邦和普通的民众了。
一直一来,在恒河流域是印度人密度最大的地方,现在突然迁都,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人加入到迁移的队伍中,不出现混乱是不可能的。
孟加拉湾已经被封锁了,轮船是不能使用了。
火车全部被总督府征用,用来运送士兵和金银等财物。
就是封建土邦也只能乘坐马车迁移,普通的民众只能靠步行。
道路被拥挤的人群塞满了,根本移动不了,大量的人被拥挤和践踏而死。
高温、饥饿、惊慌、疲劳、拥挤的道路等造成的死亡不计其数,没有人在逃命的时候停下来处理他们的后事,很多人都被拥挤的人群践踏成碎肉。
惊慌是可以传播的,特别是怕死的土邦,在得到消息之后,带上财宝和家人提前逃往孟买。
土邦都逃走了,下面的贱民更是只有逃命一途。
当地政府官员对此也是无可奈何,他们也害怕逃难洪流的冲击,只能选择逃离。
印度东部、南部、中部的人都在拼命的向孟买方向逃命,而西部的人群则是向印度河平原逃跑;已经逃到孟买周围的人,看到拥挤的人群,知道就是在孟买也活不下去,聪明的人选择继续向西逃跑,毕竟印度河流域也是产粮区;而有些人选择留下,希望得到英国政府的救助,可是他们也不想想,就是英国愿意救助,从英国运输粮食过来也要1个多月,何况英国政府有这么多粮食吗?英国可不是粮食的主产区。
瘟疫爆发的消息,更让人担惊受怕,流言四起,更加剧了印度人的恐慌。
为了逃命,这时候人的原始本性暴露出来了,强壮者连妻子孩子老人都不顾了,独自加入到逃命的队伍中。
逃命队伍所路过的地方都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