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果- 第4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他出使三水,凝聚典籍、神机妙算、威压三水,最后解放奴隶、攻破诸部,这一连串的事情,当真令朝廷众官目不暇接,那心里无意间就各自勾勒出对邱言的印象起来,其中最多的,是将他看成一个孤僻难近的兵家儒将。

    刚来的时候,这孟青骆的心里,其实也是这么个印象,直到后来,才慢慢改观。

    “现在朝堂上还有些年轻官员,隐隐妒忌邱言,觉得他兵家之能出众,其他未必不凡,有心等他回去之后有所表现,现在看来,只是能是自取其辱。”

    想到这里,他又想起那在三晋之地,等待向邱言“请教”的一众学子了,那些人多数都是孟家请来的,目的就是营造一番声势,从而表达善意,也算是投其所好。

    照孟家的意思,到时会让邱言开讲两日,就算内容没什么用处,也会让那些人表现出大有收获的样子。

    其实,邱言在东都耕读讲学的事,孟家早有耳闻,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这样的世家,是不会去做没有把握的事情的,既然要亲善邱言,就不能有一点疏忽。

    “不知道,那场讲学会变成什么样子……”

    带着这样的想法,孟青骆投入了接下来几日的收尾工作。

    虽说邱言已有回归中土的打算,可手下有着一支军队,不可能说走就走,不然这队伍就要彻底崩溃,不过,千头万绪从头起,却也不算困难。

    首先就是回归,然后交接军队,对此邱言与都督府的施公早有过交流和对策,自有将领接手,邱言所要做的,就是把队伍带到大瑞北疆。

    正好在这时,圣旨也传来了,令邱言回京受赏,至于冉炼、付用等人,也各有提及,但没有让他们入京,说是正逢国事,另有重任,不过在那圣旨中,对他们都授予了官职,不仅没有乱了军心,反而提高了士气。

    对于石劲等人的安排,朝廷也有了定策,朝中大臣都不赞同放他们入关,所以商讨一番之后,还是决定让他们在北疆安顿,作为藩属,可以立帐。

    对于这个结果,石劲等人很是欢喜,去哪里,都比不上在草原上自己做主来的自在,当然,出于礼节,石劲还是来征求了一下邱言的意见,但后者对此不置一词。

    熙熙攘攘间,队伍已经接近了北疆,但临近最后关头,又有一点意外发生,却是一队人马冲杀过来,想来是听到了风声,埋伏于此,想要截杀。

    不过,虽然事出突然,但邱言早有预案,那队人马并没有讨得什么便宜,反而损失惨重,只是邱言的人马也按照预案,改变了线路。

    因为,这支截杀人马的出现,只是一个先兆,在邱言的计算中,一旦消息泄露,那么整条南归之路都不会太平,为了省去麻烦,直接变向是最为理想的。

    就这样,本来打算要从雁门入关,却不得不向东偏转,走河北道入中原。

    改道之后,果然是一路太平,一行人有惊无险的来到边疆军镇,早有得到消息的将领等候在那里,按照枢密院的政令,与邱言交接兵权。

    邱言对此没有半点犹豫,他知道,交接兵权时,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眼神,都有人会专门记录,传递回去,果决一点,可避免节外生枝。

    军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敏感话题,自己在草原的时候,无论怎么做,都不会影响到中原腹地,可一旦入关,事情就不再简单了,一个文臣,恋栈兵权,在没有足够的势力和名声的时候,绝不是好事,会引来祸患。

    交了兵权,和冉炼等人告别,嘱托他们几句之后,邱言又给几人一人一个锦囊,告诉他们只有在性命关头才能打开,跟着就翩然而去。

    跟着,就有那孟家的人过来相陪,驱车送他前往京城,不过,中途自是要经过三晋之地的,所以孟家的一番安排也不会白费。

    只是,这一入河北道,沿途的所见所闻,却让邱言心境为之一变。

    河北,已然大旱三年!

    满目疮痍!(未完待续。。)

    ps:  感谢“玩下下拉”、“佚名无名”的打赏!

    感谢“orisun”、“rfkaka”投出的月票!

第七百四十七章 灾在外,运在身,书生欲积德

    “老爷,你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大爷,我女儿自小身子好,把她卖给您做丫鬟,您看成不?”

    “好心的老爷,赏口水喝吧……”

    河北道为古幽州所在,被开发了足有千载,曾是朝廷粮仓之一,但这两年天灾不断,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多数旱死,有限的一点储备,都被地主握在手中,轻易不肯开仓。

    而朝廷立下的常平仓、惠民仓,则在几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朝廷派人彻查都找不到头绪,如此一来,光景哪里能好了?

    再加上地处边疆,时有草原人寇关劫掠,天灾**一相逢,便成了人间惨事。

    这路上的黄土地处处龟裂,看不到水源,却能看到皮包骨头的人沿途乞讨,不少人都晒得皮肤黝黑,气若游丝,兀自拖着沉重的身躯。

    向远处看去,能在枯死的树干下,看到有人躺着,无声无息,有蝇虫聚集,生死不知。

    更有因为营养不足,而小心跟在长辈身边的“大头娃娃”,当真让人看着就要生出恻隐之心。

    邱言所乘坐的马车,就在这种环境中前行,接连不断的有人过来挡车,有的是为求食,有的则是要将自家的儿子、女儿卖了,当然,也有不少人成群过来,想要劫掠。

    对于这些人,孟家都有安排,不过邱言却有自己的打算,那孟家派来的人,名为孟威,乃是家生子,年不到三十,但很得孟家看重,人也机灵,注意到邱言的打算之后。就主动将事情的决定权,交给了邱言。

    其实,对于这些,孟家都有了准备,世家大族,幕僚、智囊不少,一旦决定和哪个人结交,就会有一群人去收集情报、分析喜好,提前就列出应对之法。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若有人献殷勤。被献的那个人不是自己,难免会觉得献殷勤之人太过趋炎附势,让人鄙视,可如果被献的人是自己的话,反会觉得那人懂事、有眼色、有眼光,那是怎么看怎么顺眼,连带着其人背后的家族,也会生出好感。

    这种法门,流传许久。百试不爽,化孟家当然也驾轻就熟,所以在幕僚推测出邱言的性格倾向后,早就在过来接人的马车和护卫车队中备上了物资。在邱言做出安排之后,立刻就有人出面分发给难民。

    但如此一来,周围的灾民见了,立时闻风而来。一拥而上,有种要发生踩踏的迹象。

    不过,对此邱言早有预料。也都安排了孟家的护卫提前做好了准备,可以及时的维持秩序,倒也算是安稳——邱言在交接兵权时,做的格外干脆,连一个护卫都没有留下,孑然一身的入关,身边除了邱安之外,就只有灵秀仙子相随,后来考虑到一些事情,连灵秀仙子也暂时隐没。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过来的人越来越多,马车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到了最后,甚至寸步难行了。

    车上,孟威却是见怪不怪,还在与邱言说着三晋之地的风土人情,但等到马车一晃,这才微微色变,召人过来问清楚了原因,知道又有饥民过来想要抢夺,但这次的人数太多,护卫人手已经不够,所以没能拦住,但现在已经平息下去了。

    只是,经过这一番混乱,那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怀起异心,蠢蠢欲动。

    这种灾难最是展露人性,是善良还是丑陋,是待死,还是冒死一拼,又或者用旁人的命来就自己,都在一念之间。

    而这些人的情绪变化,也随着淡淡波动,传入邱言心中。

    “修撰大人,还是见好就收吧,”听完汇报,孟威来到邱言跟前,出言建议,“灾民饥民着实可怜,咱们能帮自然要帮,可毕竟不是朝廷,这种年景,好心拿出粮食,一个不小心,反而有可能闹成大乱,好心办坏事。”

    邱言闻言,点点头道:“你说的不错,那就适当减少吧,尽量发放,但也不能不顾自身安危。”邱言并未坚持,他本就料到有可能出现这种局面,可有些事,总不能因为惧怕后果,就不去做了,只是不能拿孟家的人命,来为自己铺路。

    况且,远宁兵灾,灾民入城时,邱言也曾施粥,自然清楚变故的可能,知道孟威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孟家的人能做到这一步,足以证明诚意。

    有了邱言的这话,孟威也就放心了,立时出去安排,指挥的井井有条,虽然饥民难免会有反复,却没有造成什么大乱。

    未过多久,马车驶入中途县城,这城中与外面的景象不同,虽也能看出灾情,但相对来说更有秩序,城中街道边上,也能看到搭棚施粥的人。

    马车来到一座客栈前停下,众人下车。他们将在这里度过一晚,明日继续赶路。

    入住的过程没有什么好说的,晚饭时候,孟威向邱言求教了一番,看得出来,这位孟家的家生子,还是很好学的,而且颇有见识。

    这点,邱言白天就有所发现,看出这个人看事情能看到点子上,处理事情也堪称果决,更难得的是对调配人手也很擅长,是个难得人才。

    任何世家对这样的人,都会求才若渴,这样的人也是维持一个庞大世家所不可缺少的,从侧面来看,能培养出这种人才的孟家,也不简单。

    谈话持续到晚饭结束,跟着孟威颇为不舍的告辞,说是不敢打扰邱言休息。

    送走孟威,回到房中的邱言拿出书本,默读起来,他的两部典籍原本,在交接兵权时,就随负责传召的内侍,同往京城去了。

    那京城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期待一观典籍真面目,甚至有不少大儒、宗师,不辞辛劳的从各地赶去,隐约是场盛会,但他这位作者却没必要非要出现。

    没过多久,包裹中的人参宝宝等物便又闹了起来,但丝毫影响不到邱言,他看了一会之后,抬手虚抓,汇聚身上的寄托念头顿时显形。

    这些是白天,他下令分出物资和粮食后,牵引而来的民愿,与远宁施粥相比,更为浓郁、醇厚。

    不过,邱言摇了摇头,将愿念一搓,化作一团气运,屈指一弹,气运分散,回归寄托愿念的一名名饥民身上,壮大与他们的气运,这样可以提升活命几率。

    邱言而今虽然神通不小,修为也算高手了,可并不能一举扭转人道变化,想拯救全部灾民,不是靠他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的,必须要有龙庭出面才行,话说回来,如果他真的凭一己之力,用神通解决了灾祸,或许才是祸事的开端。

    不过,这不妨碍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给予帮助。

    做完这些,邱言就要吹熄灯火,修养一番,却被窗外传来一阵嘈杂人声给吵到了。

    几息之后,就有孟威过来敲门,将事情原委说了一遍。

    原来是位远游学子归来,看到城中之人安睡,而外面的饥民却忍冻挨饿,在城中慷慨陈词,引发许多人的共鸣,造成了混乱局面。

    “此人号召商贾、士绅将家中余财捐出,解民水火,这客栈中的住户,也被他派人通知了,让咱们也把东西全都捐出去,积个阴德……”孟威说话的时候,颇有些不以为然的味道。

    “原来如此,”邱言点点头,问道,“既然是游学归来,想来其家也在这里,是否已经做出表率,破家救人了。”

    孟威闻言冷笑:“问题就在这里,这人的祖籍虽然在此,也有宅子归于河北,可其父乃是一方封疆,家业、产业、田业的大头都在外地,就算是捐出宅子又有何用?再说,饥民缺的是粮食,给他们宅子,官府也不会轻易将他们放入成中,更何况,这人在家中也说不上话,那宅子的事也不是他能做主的。”

    孟家自有消息来源,那起头之人的背景已然被孟威摸清,如数家珍。

    说着说着,他忽然问道:“对了,小人这次上来,是想要请教修撰,要怎么应付此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将多余的口粮都予他,但要留足护卫所需。”邱言这般吩咐,其实他也看出,孟威已有打算,之所以过来询问,是要体现尊重。

    “那就好办了……”孟威笑着离去。

    不过,事情的发展并未如他所料般顺利,虽然他们不想找麻烦,但麻烦却主动上门了——

    第二天一早,邱言就在客栈大堂中,见到了那位发起人。

    此人倒也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出身于本地一户书香人家,名为孔三卫,其父为的岭南道观察使。

    “早听过邱兄名头了,在下早就有心一会了。”这位孔三公子一开口,说出来的话,却让孟威等人略有不满。

    要知道,如今的邱言不是当初那般默默无闻了,就算边军将领见了他,也要称呼一声“修撰”,士绅更要尊称“先生”。

    可这位不过举人功名的孔三卫,无论是从礼节还是称呼上,都隐隐有种凌驾其上的味道,惹人不快。(未完待续。。)

    ps:  感谢“小武他爸”投出的月票!

第七百四十八章 片语自有乾坤,岂在一面之词

    “孔兄客气了。”邱言倒是以礼相待,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这份涵养令孟威等人暗自佩服。

    他们却不知道,在邱言看来,血肉身的命格也好、名声也罢,都是体验人道的过程,能借此接触到不同心理的人物,本身就是种收获,又何必将之放在心上?

    孔三卫听了邱言回答,微微一愣,神情稍微庄重了些,跟着恭维了几句,最后则道:“邱兄过来,我本应尽地主之谊,可眼下国难当头,哪里还能有个人的享乐,这朝廷不顾灾民,硬要出兵也罢了,被派来救灾的钦差大人,个个尸位素餐,使局面越发糜烂,着实令人心痛。”

    邱言听他终于切入正题了,就邀他就坐。

    “我这次过来,一方面是想和邱兄切磋、印证所学,另外一方面,则想问问邱兄对河北旱灾的看法。”孔三卫也不客气,坐下之后,就这般说着。

    孟威听了,却是暗暗撇了撇嘴,从他与另外两名护卫的脸上,不难猜出心思——

    “这人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和修撰大人切磋?修撰乃文魁状元,书就典籍,在草原上领着一帮奴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是何等人物?”

    “他一个未经世事、不过只读过几本书的书生,说要和大人切磋,还印证所学,未免太不自量力了!传言修撰大人的墨宝,就算是大儒宗师,都曾争夺过,更不要说几次会试,都有异象相应!”

    “还问对旱灾的看法?笑话!他一个无官无职、没干过什么实事的举人,却一副将修撰当成幕僚,寻求建议的样子,着实可笑。”

    这些念头,在几人心中闪过。他们对视一眼,看出了彼此的心思了,都是暗自冷笑。

    不过,孔三卫自然不知道几人心思,他本身小有名气,一路上和同伴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彼此吹捧的时候,都是把天下兴亡作为己任的,胸中自有抱负和理想。

    就这一点而言,邱言前身也是一般。是种朴素的理想。

    不过,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就难免令理想膨胀,分不清高低轻重,做出在旁人看来离奇之事。

    这种事,在邱言的前世并不罕见,很多人不知民间疾苦、不晓术业专攻,就能指点江山、舍我其谁,视自身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