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陆康和臧旻的渊源说来也就话长了,他们两人认识还得从八年前的许昭之乱说起。
其实陆康从小便出仕于扬州吴郡为吏,以义烈著称,后来许昭贼乱,因他在剿贼平乱中有功,便被当时被任命为扬州刺史的臧旻举荐他为茂才,之后任为高成县令。
那高成县在边陲,按旧制,命令每户必须有一人具备弓弩以防不备,不准外人任意出入,每每有长吏新到,都会时常征发百姓缮修城郭,以备不测,使得百姓畏苦役如虎。而陆康一到,都将百姓的这些差役免遣,百姓因此大悦。陆康由此以恩信为治,来犯的草寇盗贼之后也被他平息了,州郡因此成绩表奏其状。他后来于光和元年,迁为武陵太守,转为桂阳、乐安二郡太守,凡他所在之郡称赞他的才干。
当然,最让陆康出名,甚至伏泉也敬佩他的,是他的直谏。当时生性奢侈的刘宏想铸造铜人,而朝廷早就因为汉羌百年战争打空国库,一直以来国用钱财都十分不足,并且当时西邸也未正式创建,刘宏自然没法直接短时间里暴富。
只是对于刘宏来说,来钱的路子实在是太多了,毕竟他是皇帝,没办法攒钱,那就只能收税了。加上身边想从中牟利的宦官和朝臣的怂恿下,之后他直接下诏书调民田,征收田亩税,每亩收费十钱。
不过当时水旱灾害伤农,百姓贫苦,一直以来以忠义闻名,脾气刚烈的陆康自然不会允许刚刚正式掌权不久的小皇帝这般胡来,直接一道言辞犀利的诏书,上疏直谏道:“臣闻先王治世,贵在爱民。省徭轻赋,以宁天下,除烦就约,以崇简易,故万姓从化,灵物应德。末世衰主,穷奢极侈,造作无端,兴制非一,劳割自下,以从苟欲,故黎民吁嗟,阴阳感动。陛下圣德承天,当隆盛化,而卒被诏书,亩敛田钱,铸作铜人,伏读惆怅,悼心失图。夫十一而税,周谓之彻。彻者通也,言其法度可通万世而行也。故鲁宣税亩,而灾自生;哀公增赋,而孔子非之。岂有聚夺民物,以营无用之铜人;捐舍圣戒,自蹈亡王之法哉!传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世何述焉?’陛下宜留神省察,改敝从善,以塞兆民怨恨之望。”
这话意思可谓是引经据典,十分简洁明了的驳斥了刘宏下的自取灭亡的诏书,翻译起来指责他应该爱民,省徭役,轻赋敛,从而安宁天下,除烦杂,就简约,学习历代明君,带头让世人崇尚节俭,而不应该聚夺民物,以营造无用的铜人,抛弃圣人劝戒,因为自蹈亡主的覆辙。
陆康所言自然是句句本着劝诫皇帝而去,不过,对于那些靠着皇帝宠幸而得高位的宦官和朝臣来说,却是陆康断了他们的财路,因为他们想从这事情里夺得利益。最终,如同历代清正之臣会被诬陷一样,他们诬陷陆康话里援引亡国之军,来讽刺皇帝,是大不敬之罪,一番言语蛊惑,导致刘宏下旨以囚车将他征到廷尉受审。后来侍御史刘岱考核其事,刘岱表陈解释,刘宏知道他并未讽刺自己,但毕竟陆康得罪了身边亲信,因此不得不免罢官职,放回田里。
虽然如此,但是陆康之后却也因此天下尽知,而刘宏也由此记住这个忠义之辈,在事件平息之后,再次征拜他为议郎。当然,这事情也是在伏泉出雒阳平板楯蛮乱时,才发生的,不然说什么伏泉也要去拜见这位汉室忠臣,毕竟好好和陆康拉近关系,说不得以后还可以拐到陆逊不是?
言归正传,却说陆康在夸赞过伏泉一番后,眉头突然微皱,正当伏泉和陆儁都以为这是老人家伤势疼痛,才导致脸色不好,准备询问伤势时,却听得陆康又说道:“若如此,有一事,仆却不明,贼子粮草被焚,岂如此不智,连日顿兵舒县城下,需知大军无粮必乱,其如此作为,实在令人难测其心。”
伏泉听后一怔,随即也是点头疑惑道:“世伯所言,亦为泉之所惑,黄穰此獠,唯存粮一地,今已为泉所焚,业应无粮也。其若不撤,另寻它处粮草接济,倘若大军无粮,其必自溃,何若连日顿兵舒县而不撤哉?”
话语说完,众人皆是不解,他们也都不明白黄穰的心思,之后几人又是一番讨论如何平定黄穰,不过却是无果,实在是对黄穰的消息知道的太少了。
之后,陆康可能也是受伤之后,十分劳累,对陆儁说了一句“诸事交由流川处置”,便闭眼自己歇下了。
突然之间,被陆康这么信任的伏泉也是苦笑,陆康这么信任自己合适吗?不过随即想想,陆康受伤,将庐江军阵交由自己处置,却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如今的庐江,在官职和军事资历上,有谁敢说能力比自己行的?就是陆康本人,估计也不敢这么说。
拜别了陆康以后,伏泉也和陆儁分散离去,他还要处理城里的后勤事宜,不便耽搁。伏泉便也准备带人离去,心中也是苦思,黄穰到底是何意,却不想刚刚出了郡署,便被一个小家伙拦住,而那小家伙随后说的一句话,却是让伏泉一怔。
“如今黄贼无粮,吾有一策,必可灭黄贼,伏巴郡可愿听乎?”
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
眼前的小家伙自然便是那才见面不久的周瑜,若是旁人,这么小的年纪说可以帮自己平乱,伏泉自然不会理睬的。但面前可是那个名传千古的美周郎,伏泉自然不由重视,毕竟谁知道这家伙是不是天生的早慧将才。
“竖子休得胡言!快快离去,莫要……”
“云长,且慢,此子早慧,定是不凡,且听其一一道来。”
不过,伏泉虽然重视周瑜,但是随他前来的几名将领却是根本不知道周瑜身上有多大的潜力,特别是关羽,一声厉喝就把那有些跃跃欲试的小周郎给吓得不敢说话了。当然,伏泉自然不会允许此事发生,阻止了关羽,反而夸赞了周瑜,让他继续说道。至于周瑜早慧什么,他们爱信不信,反正对于伏泉而言,自己一句话,他们也只能接受。
上官有话,关羽只能受着,用他那凤眼狠狠瞪了一眼周瑜这小正太,直把那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正太瞎得唯唯诺诺,不敢说话。
见此,伏泉只能苦笑一声,然后走进周瑜面前,笑着道:“莫怕,有孤在此,汝有何言,且慢慢道来,莫理会别人如何,有道是,英雄出少年,孔文举四岁让梨,甘罗十二岁拜上卿,何需计较他人看法?莫非适才所言,皆汝妄言乎?”
少年人最受不得讥讽,周瑜就是如此,想他自幼便自诩为天才神童,天生就有一股傲气,比一般孩子还要自傲几分。很快,他便调整了情绪,然后向伏泉行礼后道:“敢问伏巴郡,前番舒县城南上空大火,可为伏巴郡焚叛军粮草之故?”
第一句话,便让伏泉眼中一凛,饶有深意的看了一眼周瑜,然后浅浅颔首点头道:“正是,汝这小儿,如何知晓?”适才从和陆康的对话里,伏泉知道,舒县此刻对于自己夜袭叛军屯粮处,焚其粮草的事情都不太知情,或者有少数人听到高层信息也没有去相信的,而周瑜这个小正太,语气里明显已经确定事情是自己所为,这就由不得他不注意了,很明显,周瑜的想法肯定是小家伙自己分析总结的,如今只是确认而已。
“这有何难!自那日伏巴郡夜焚粮草后,城外便流传粮草被袭一事,而袭击叛军者,非城内兵马,且荆州之军尚在平息荆州贼乱;扬州之军则集结甚慢,如今屯于历阳,此二者皆为朝廷平乱主力,皆未援往舒县,自不会是二者其中之一。”周瑜大声回道,面色悠然,昂首挺胸,颇有种胜券在握的感觉,随后接着道:“今伏巴郡率兵败黄穰,令贼子毫无招架之力,时机之巧,甚所难见,自令人疑之。”
好吧,没想到自己被周瑜这小正太给唬弄了,这家伙根本没把握确定自己烧了粮草,刚才只是试探而已,伏泉不由苦笑,果然这些名臣将相自小便是天生的政客,那些政客该有的素质,只有天生的才行,至于后天培养,机会很难有那份睿智和手段。
“既如此,此事与破叛军有何联系?”
“适才袭叛军营寨时,伏巴郡可查探贼子粮草乎?其所屯粮草,可够大军食用乎?”
几番相问,周瑜直接说到了值得伏泉注意的地方,让他不由思索起来。的确,适才焚叛军营寨时,并未寻到太多粮草,那些被他所率兵卒点燃的粮食,明显根本就不够叛军打一场围城战的,可是黄穰却真的坚持在攻打,不由得伏泉深深怀疑起来,这里面的问题很大。
想了几番,一丝灵感涌上脑中,大致猜到周瑜想法伏泉随即对他道:“依汝之见,莫非黄穰叛军一直无粮可食乎?”
“正是。”
“可有凭证?”
“并无。”
伏泉略显失望,很显然周瑜的这回答不能令他信服,没有证据证明黄穰没粮,那他也就根本不能去冒这个险,毕竟己寡敌重,做事不小心翼翼些,真要失足中了叛军诡计,那可就是哭都没地方哭啊。
对面的周瑜见伏泉模样,本就早熟的他一眼便看到伏泉眼中的失望,而在见到伏泉身后关羽等人,在自己说出没有凭证后,那一副他也就这样的神情后,令得周瑜自己也十分不爽。忍着气,正太昂着头,看着面前这个愿意听自己意见的巴郡太守道:“吾虽无凭证,但可施法试之。今叛军新败,其若营中无粮,两三日内,必有异动,伏巴郡只需备好兵马,待其自溃,出兵伐之,敌本无粮,士气不扬,攻之必克也。”
这一番话说完,不由得令伏泉对周瑜高看了几眼,毕竟他的话里明显是已经读过不少兵书的兵法大家才会说的话,有理有据,不得不让伏泉高看。
当然,不止是伏泉,甚至伏泉身后的关羽等人,也不由得在从中周瑜这个小正太嘴中听到这一番军事见解后,不得不重新审视面前这小孩子起来,毕竟,无论周瑜的推断对或错,能在如此年龄说出这种兵事见解的,就足以证明他的不一般。
的确,正如周瑜所说,只要叛军真的是经过伏泉两次袭击后,粮草被烧的差不多了,他只需要坐等几日,整兵备战,待到叛军各部因为粮草不济,自己内乱时,以精锐之兵攻之,必可一战而胜。
后世有句话说得好,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充分说明了粮食对一支军队的重要性,现在如果叛军真的无粮,恐怕就是黄穰的个人威信再高,也弹压不住他手下此刻经过连日来的舒县围城战后,所剩下的八万余兵卒家眷的内讧。
到时候,一旦叛军出现哗变危险,那就是伏泉他取胜之时,一瞬间,伏泉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顿时明白了接下来该如何去做,同时,看向周瑜也是更加的不一般了,直把那小正太看得不好意思之极。
想到后来周瑜凭着直觉慧眼,早早便和孙氏集团十分亲密,并且在孙氏崛起前后,都有着不小的贡献。之后更是凭着一己之力,促成孙刘联军,并且赤壁大破曹操,伏泉就不由得暗道看来有的人的确是天生的将相之才。
可以这么说,没有周瑜就没有孙氏的成功,看来自己得想办法好好和这小正太搞好关系了,毕竟现在孙氏因为自己的缘故,孙坚早就投靠了宋酆,也算是他们外戚集团的大将,自然不会再像历史那样前期运气不佳了。
如果这样,也就更没有后来孙策、孙权什么事了,他们两个就乖乖的走父亲的路子,投靠外戚吧,而若如此,自然也就没有周瑜和孙氏的交集了,那么周瑜要出仕,如果和自己关系不浅,说不得要来找自己寻求门路,那样的话,这周瑜还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第三百八十三章 哗变伊始只为粮()
周瑜所献的试探计策,虽然因为他年幼,有些想当然,很多地方经不起伏泉这些久经战阵之人的推敲,但是有一点他说得很对,叛军如果真的已经没有粮食,那么他们肯定会有异动的,而对于此刻舒县城内守城的汉军来说,现在的汉军只需要好好休整,观察城外叛军的动作便可知道答案了。
翌日,经过昨日的败退和营地被袭的叛军,早已退出了他们原本的营寨,而是另择一地重新扎营。原本的营寨早就因为汉军的大火毁了大半,即使修复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那营寨里此刻弥漫的黑烟味道,也是让人难以忍受,几番原因相加,也就不由得叛军高层选择重新立营寨了。
当然了,这才一天功夫,军中现在又有那么多的老弱妇孺,他们不能参与扎营,而且还要占据不少营帐,叛军自然不能和原本一样,扎成阵型严密的营寨,只能是松松垮垮的先把大概营寨扎好,等着以后慢慢建造了,营寨的防御力可谓是微弱无比。
营寨中帐里,叛军首领黄穰此刻却是心烦意乱,因为他最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大军粮食不足的消息已经彻底暴露了。在汉军火焚营寨后,随后赶来救援的兵卒除了寻找自己家小以外,便是灭火扑火了,同时,本着能救一些东西就救一些的想法,不断的救东西。
只是,很显然,现在是夏日,天干物燥,汉军的这一场大火烧得猛烈,营寨里面多数东西都救不出来了。本来事情到此也没什么,然而不巧的是,营寨里原本囤积粮食的地方,却有一段空地愣是没着火,这诡异的一幕自然让得叛军不少兵卒惊讶,纷纷前来查看出了何事。
也正是这一幕,让得黄穰苦心隐瞒的真相彻底暴露了,原来之所以那一块空地没有着火,却是因为黄穰早就为了制造军中粮草充足的假象。他当时特地命令心腹军需官,用沙土装满麻袋,然后混着一些真粮食,堆积在一起,继续欺骗手下的大军,同时,又让军需官暗地里慢慢缩减兵士的口粮,比如小斗充大斗等欺骗手段,这才还能坚持道现在。
不过,随着那场大火的发生,当不明真相的兵卒前去拯救粮食时,这才发现那些混在真粮食里面的沙袋,竟然有大半装得是泥土,里面的粮食都少的可怜,一下子便捅了马蜂窝。
如果说叛军被汉军靠着偷袭这类的手段,在优势兵力下,连番失败,只会让他们一时之间气馁,并不会让他们彻底丧失斗志,失去反抗汉朝力量的话。随着军中无粮,黄穰用泥土充做粮食的消息走漏,面对即使反抗汉朝,他们也会死去的未来,多数叛军都因此直接彻底丧失了士气。
毕竟,现在的情况下,进攻是大概率的会战死,退却则是小概率的会饿死,选择哪个,自有分晓。只要不是坚信自己有不败金身的,都会选择后者,终究选择后者的话,虽然有可能会因为无粮而饿死,但也说不定路上会遇到土豪富户,让他们获得粮食,从而活下去。
叛军士气低落,甚至不少将帅都因粮食一事对自己不满,这正是让黄穰伤神的原因,毕竟他可还指望靠着麾下兵卒的优势兵力,再破了那舒县的,在他看来,即使舒县城内的守军有了伏泉这一支数千人的援军,但是两军兵力上的差距不是汉军多了几千人后,就可以弥补的。
只是现在,自己想的这一切都要泡汤了,而和麾下那些为了求生会选择撤退的兵卒不同,黄穰知道现在的情况,他更不能撤。他不想那些文化知识不够的泥腿子兵卒那样,以为撤退逃命就能万事无忧的了,他深知自己这支造反的军队,如果没有坚甲利兵加持,以及足够的粮食,再辅之以坚城守护,他们最终只会被汉军围剿,最终覆灭。
而也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