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就算朱儁将军这里,我也可以很确定告诉你,朱儁将军是绝对不会再接受你的投降的。”吴懿摇了摇头,直接给满怀希望的韩忠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为什么?只是因为数月前的那件事么?如果到时朱儁将军还在为当日之事记恨在下,在下甘愿以死消除朱儁将军心中的恨意,只求这位大人能为那十数万黄巾将士说些好话朱儁将军能够放过上庸的那些黄巾将士,毕竟他们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被裹挟进来的,原先也不过是南阳附近的普通百姓。”毕竟当日张曼成是以自己的名义向朱儁施诈降计,又是自己亲手击杀了入城的数千汉军将士,韩忠知道自己被朱儁原谅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早就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
吴懿对朱儁极为要强偏又刚愎自用的性子也是有一定了解的:“你实在太不了解朱儁将军了,那一天就是因为你们的诈降之策,不仅害死了包括南阳郡守秦颉在内的数名官员,还让朱儁将军彻底失去了更进一步的希望。要知道,当时朝廷在择选将领去平定冀州黄巾军的时候,就是因为朱儁将军当时还未能完全剿灭区域内的贼患,这才选了皇甫嵩将军去做北路军统帅。
皇甫嵩将军在击破冀州黄巾军后,被朝廷拜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而一向都觉得自己才能不输皇甫嵩将军的朱儁将军,不过是被朝廷封了一个镇贼中郎将的职位,这期间的巨大落差让朱儁将军对你们上庸黄巾军恨之入骨,又怎么可能因为你一人之死便会轻易放过你们?”
韩忠脸色刹时间变的惨白:“难道,难道就没有办法了?”
吴懿摩挲着自己下颌,略作思量后沉吟道:“如果你这次是真的要投降,办法倒也不是没有。”
韩忠恨不得用刀挖出自己心来证明自己的诚意:“前番大贤良师尚在而我等乃是大贤良师亲传弟子,焉能轻易投降?可今时不同往日,大贤良师已经仙逝,诸郡黄巾军主力都已被朝廷剿灭,我等自然也没有必要再拖着十数万人与自己陪葬。”
“如此说来你这次倒应该不是诈降了,但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如果你按照寻常方式向朱儁将军投降,且不说朱儁将军手底下的诸多将校会有多大反对,单是朱儁将军本人也不会接受你的献降。可如果你肯依照我的计划去做,我至少可以保证你麾下那些黄巾军士的安全。”
在保证自家陈留家产安全的前提下,吴懿对黄巾军的敌视情绪已经少了很多。最关键的是,以吴懿如今的年龄来看,就算建立多大功勋朝廷也不会再给予提拔了,既然如此自己又何此做个好人,放这十数万黄巾军一条生路呢?
“不知大人计将安出?”吴懿的话犹如一根救命稻草般被韩忠死死抓住。
吴懿笑道:“所幸朱儁将军出征前给了我处置宛城一切事宜的权利,你如果想要保证上庸黄巾军的安全,就需如此这般,只要能赶在朱儁将军回军宛城前按计划行事,就算朱儁将军归来也不好多说什么。”
“多谢大人,只是在下还有一事相求。”
“何事?”
“若是事成之后,还请准许在下能在大人麾下效力报恩。”
吴懿哈哈一笑不置可否:“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等事情办妥后再说吧。”
韩忠见吴懿没有立刻答应收纳自己,微一迟疑将手伸入怀中。侍立在吴懿身后的徐庶看到韩忠的动作,按着剑柄的右手不由青筋一绷。但韩忠却没有如徐庶猜测的那般拿出什么凶器来,而是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囊,并示意徐庶将这布囊拿给吴懿。
吴懿有些好奇的从徐庶手里接过那小布囊,布囊虽小但却入手一沉,吴懿将其打开后却发现布囊里面全都是一些华光闪现的金银珠宝:“你这是要做什么?”
“这些都是在下一点心意。”
吴懿摇了摇头:“本校尉之所以出言帮你,却不是图这些东西的。”
韩忠再次拜倒在地:“在下自然是知道大人看不上这些东西,可如果大人不肯收下这些东西,在下实在难以心安。”
;
第九十二章上庸平定()
一番推辞后,在韩忠再三恳求下,吴懿只能收下这些明显就来路不正的金。。lā说到底,此事事关上庸黄巾军十数万人的身家性命,如果吴懿连这点礼物都不肯收下,就算漂亮话说的再好韩忠对此也不敢去相信。
“将这些东西去找商贩换些鸡鸭鹅羊,就当那韩忠花钱给军中将士开顿荤犒劳一下。”韩忠前脚刚走,吴懿就将那布囊转交到徐庶手上。作为陈留吴氏的嫡长子,他若是连这点钱财都不肯割舍,日后如何能成就一番大事?
从吴懿手上接过那略显沉重的布囊,徐庶有些不解的询问道“主公既然知道朱儁将军对这些上庸黄巾军恨之入骨,又为何要出手揽下这件麻烦事?事情若能成主公也不过是得了这些黄巾军的一番感激,可如果事情有什么变故,我们在朱儁将军那边却是不好交代。”
“毕竟是十数万人的性命,既然我只是举手之劳,给他们一条生路有何妨呢?”随着那原本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即将落幕,吴懿对朱儁愈发不重视了。
“可是朱儁将军已经快要回返宛城了,到时候他若执意征讨上庸黄巾军,凭主公之前那番布置也未必能让他改变主意啊。”徐庶还是对此事有些不看好,因为他也是知道朱儁将军那刚愎自用的糟糕脾性的。
吴懿神秘一笑“等朱儁将军回宛城的时候,他还真未必有时间再去和上庸那些黄巾军耗费时间了。只要他还想与皇甫嵩将军一争高下,他必然会急着回军洛阳向朝廷请命,”
徐庶惊讶的看着吴懿,不懂吴懿为什么会这么说“难道主公得了什么消息么?”
“没错,前些日子,父亲从陈留给我送来一份书信,上面提到一个消息,凉州的边章、韩遂连结羌人起兵造反了。”吴懿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递给徐庶。
“这黄巾军才刚刚平定,羌人在凉州居然又起事了?这真是。”徐庶拿着吴懿递给自己的书信看了起来。
对于徐庶的感慨吴懿耸了耸肩,他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个开始而已。至少现在洛阳的大汉朝廷还没有丧失最后的威严,可等到当今皇帝刘宏病逝后,先是宦官谋杀大将军何进,接着又是董卓携西凉虎狼之士制霸洛阳,等董卓被十八路诸侯打回长安后,各路诸侯这才撕开最后一层遮羞面纱,开启了更甚于黄巾之乱的诸侯混战。
公元156年时大汉全国在册人口就有5000多万,可到了公元258年时,最为强盛的魏国也只有440多万人,吴国只有200多万人,最弱的蜀国甚至只有90多万人。只是过了一百年,人口不仅半点增长反而锐减了接近九成。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黄巾起义虽已到了尾声,但全国上下在这一年的天灾**里至少死了数百万人。吴懿曾听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既然自己有机会救下上庸十数万人的性命,又何妨施以一臂之力呢?
。。。
数日后,吴懿领着数千人马赶往上庸,于上庸城外与一股黄巾军好一番厮杀,最终在击败这股黄巾军后,顺利攻入上庸并占领了上庸城池。入城后吴懿接纳了城内残存黄巾军的投降,并解散了这些黄巾降卒。
得闻吴懿攻入上庸的军报,朱儁连夜带着两万大军赶至上庸。
“子远,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你会突然兵发上庸?为何你在战前没有写信告知本将?”朱儁跪坐在上庸城守府的主位,一脸阴郁的盯着站立在下面的吴懿等人。
吴懿却好似完全没看到朱儁的脸色一般,平淡的回禀道“自将军离开宛城以来,防范上庸黄巾军对宛城的袭击,在下于上庸一带布下了数百斥候。前日在下斥候回报,上庸黄巾军因城内粮尽便出城劫掠周边百姓。在下认为这正是趁虚击破贼军的最好机会,于是便点起军马杀奔上庸。所幸天佑大汉,在下一战击破贼军本阵,贼首张曼成当场因惊骇过度而亡,其余贼众本就已多日未食饱,在贼首张曼成突然毙命的情况下纷纷四散而逃。在下趁机攻入上庸,一举将上庸全境收复。”
朱儁冷哼一声,极为不满的怒喝道“既然你发现敌情为何不第一时间禀报本将,而是擅自动兵征伐上庸?你可知道你最大责任就是镇守宛城?”
吴懿淡然一笑“如果在下没记错的话,将军临走时是给了见机行事的权利,而在下把握住了战机一举拿下上庸全境又没让宛城有半点损伤,难道在将军看来在下反而是有过无功么?”
“你!”朱儁一时气结,自己临走时给吴懿的见机行事权利不过是顺带一提而已,根本就没指望吴懿能从十数万黄巾军手里收复上庸。在朱儁的计划里上庸的那些黄巾军都将是自己内定的晋身之资,可那里料到那十数万黄巾军根本中看不中用,居然被吴懿这家伙轻而易举就击破了。
一旁的孙坚突然站起身来“既然子远击破十数万黄巾贼众,可为何孙某入城一来却没看到多少尸首?不知子远此战究竟斩获几何?又可曾抓到黄巾军的什么将领?”
“此战因为贼众散的太快,故而斩获并不多。而且上庸去年才刚刚发生了瘟疫,在下为防瘟疫复起,便在战后将除贼首张曼成之外的贼军尸首都丢弃到汉水去了,毕竟那点斩获跟收复上庸全境的功劳根本就没法比啊,如果因为那点尸体折腾起瘟疫来,朝廷那边恐怕不仅没有赏赐反而会有责罚呢。”
孙坚不甘心的追问道“难道除了贼首张曼成之外,子远就没有再斩获其余黄巾将领了?而且就算那些黄巾军尸体全部被丢入汉水,可难道就没有什么俘获么?”
“俘获倒是有不少,可当时因来的匆忙根本就没带多少粮草。恩师陈寔又曾告诫在下杀俘不祥,在下无奈之下只好将他们的武器甲胄收缴后,便将这些俘获全部释放任由他们自身之灭去了。”
第九十三章 再起波澜()
“什么!你将那些俘获的黄巾贼俘虏全部释放了?吴子远!你好大的胆子!!”朱儁听到吴懿释放了黄巾军的俘虏后,终于是没能忍住心中的~~~lā
吴懿向朱儁拱了拱手“上天有好生之德,在下既不愿杀俘又没有足够军粮供给这些俘虏,不释放他们又能怎么做?”
朱儁右手戟指吴懿怒喝道“这些黄巾贼子全都是罪大恶极之人,就算你不愿背负杀孽也不该在没有审问清楚的情况下将他们全部放走!如果这些人之中暗藏着那些黄巾渠帅,待其躲过我军搜查后振臂一呼,你又焉能知道不会再次引发一场?到时候朝廷怪罪下来,你担当的起这个责任吗?”
“将军暂且息怒,如今天下黄巾军的贼首张角三兄弟已经全部授首,在解决了上庸黄巾军后又暂无什么成气候的黄巾贼众。这个时候,我家主公释放了那些被俘之人,就算借他们一个胆子他们又哪里敢再举旗造反?况且,若真有那不识好歹之人,以朝廷如今的实力破之何其易焉?”徐庶见朱儁情绪有些激动,不由出口劝道。
听了徐庶的一番话,朱儁满肚子怒火却又不知该如何发泄。毕竟吴懿对战俘再怎么处理不当,上庸好歹是他吴懿攻下来的,那十数万黄巾军也是他吴懿亲手击败的。说起来吴懿不过是皇甫嵩借给自己的客将,朱儁可以对其作出调遣指派,却不能轻易对其作出责罚。特别是现如今是吴懿立功在先,若是自己这个时候反而对其加以责罚,不仅老友皇甫嵩那里不好解释,还会落的一个嫉贤妒能的坏名声。
“这些黄巾贼子必然还有很多人滞留在上庸境内,孙某愿领一军人马去将那些贼人捉拿回来!”孙坚至今还没忘自己部将祖茂惨死在韩忠手上,如今吴懿轻易将那些黄巾军释放,孙坚无论如何也要去追杀一番,若是能追捕到韩忠也还罢了,如若不然就抓住一个杀一个,反正连朝廷大将皇甫嵩都诛杀了数十万降卒,他孙坚自然更是乎背负什么杀俘的恶名的。
吴懿闻言轻笑道“那些黄巾军在被释放时就已丢下刀剑甲胄以及那块缠额黄巾,孙文台这时候要带兵去追捕所谓黄巾军,难道不怕错杀无辜百姓吗?”
孙坚恶狠狠的瞪了吴懿一眼,若不是吴懿是自己妻子那边的远房亲戚,又在之前的宛城城外借自己军士建功立勋,孙坚必然要好好教训吴懿一顿。
见孙坚不再闹腾了,吴懿这才又转身对朱儁拱手道“在下之所以主动出兵攻打上庸,还因为在下得知了一个消息。因张角的黄巾叛军牵扯了大汉大半军力,羌胡北宫伯玉又于西凉复起叛乱,消息是北宫伯玉吸纳了西凉名士边章与韩遂,这股叛军乱党攻入金城斩杀金城太守陈懿,并打着诛杀宦官的旗入寇三辅侵逼园陵,已成当今天下最大一处匪患。”
除了早就知道这个消息的徐庶之外,其余包括朱儁在内的一众将校,全都被吴懿所说的这个消息震惊了。
朱儁这时候也没心思再责问上庸黄巾军的事情了,在从最开始的震惊中回过神来,朱儁就立刻向吴懿追问道“子远,羌人叛乱的消息你是从哪里得来的?又是否可靠?”
“消息是在下父亲从洛阳得知的,这种消息如今恐怕已经传遍整个中原,将军若要不信尽管可以遣人去打探一下。”
吴懿的自信让朱儁等人都选择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孙坚更是主动向朱儁进言“如今黄巾贼贼首张角三兄弟都已授首,残存的那些黄巾余党更不过是疥癣之疾。可那西凉羌胡在百余年间一直危害三辅之地,实乃我大汉心腹之患。”
“自上庸黄巾被破后,南方已无成气候的黄巾余党。值此羌胡入寇国家危难之际,朱将军难道就没有为国分忧的想法吗?”吴懿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知晓自家主公放过十数万黄巾军的徐庶,差一点就当场笑出声来。
徐庶投效吴懿之前是个游荡江湖的游侠儿,见多了各地的贪官污吏,后来更是被官府抓入监牢成了囚犯,故而徐庶对如今的大汉朝廷并没有什么好感。在投效吴懿成为吴懿家臣后,徐庶更是把自己的忠诚全部献给吴懿,可以说只要吴懿不会滥杀无辜坏事做绝,哪怕就是吴懿准备举旗造反,徐庶也会尽心尽力对吴懿筹谋划策。
包括孙坚、张超、徐璆在内一的众将校都目光投向朱儁,朱儁他知道这些人的目光里都透露着的是对建立功勋的渴望。在错过上庸黄巾军这份大功勋后,凉州羌胡就成了眼下最好的目标。更何况黄巾军说到底终究还曾是大汉百姓,而那些羌胡却是让人厌恶的胡虏蛮人,相比较而言大家自然更希望能在战场和那些胡虏羌蛮过过招。
“本将受命平定南方黄巾,如今得亏子远之力,南方黄巾已尽除之。明将便遣人奏请朝廷,询问可否班师回朝。”朱儁虽是镇贼中郎将,却也不能擅自调兵直接北上三辅。就算三辅形式再危急,朱儁也要先奏请朝廷,并在得到朝廷的允许后,才能奉旨率部北上。
能尽快得到朝廷的调令,吴懿在上庸之战的许多蹊跷之处,朱儁也没办法细细追查,只能在奏章中将其定义为,在朱儁的命令下出兵攻打上庸,因吴懿作战勇猛三军效命,才将上庸一战而定。
对于把一部分功劳强行贴到朱儁身上的举动,吴懿并没有太在意。无论如何吴懿收复上庸的事实都没法改变,就算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