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州郡虽也有娥贼出没却因灾民不多而难成气候。幸运的是,因为一位老友的警示,兖豫二州大部分州郡都有了防范,故当地娥贼虽众但却未丢多少城池。
如果大将军要起兵镇压太平道娥贼,老夫建议大将军兵分三路,一路出武关攻打占领了南阳的张曼成所部,一路出虎牢,镇压正肆虐兖豫二州的波才所部。最后一路为主力,前往冀州攻打太平道贼首张角所在的广宗。我军之兵甲远胜以木为兵的蛾贼势力,只要集中力量与娥贼打大规模战役,娥贼疏于战阵的缺点又会无限放大。娥贼虽众却可数阵而尽灭也。”
皇甫嵩抚掌而笑:“卢子干不愧世之大儒,数十万娥贼竟视之无物。大将军若能按此策行事,则娥贼可平天下可定矣。”
原本还觉得势大难敌的数十万太平道黄巾军,如今在卢植三言两语里,似乎要剿除他们易如反掌一般。而不管这场仗是谁打赢的,作为皇帝钦点的讨贼大帅,何进都必然是功劳最大的那一个。既然如此何进自然不会嫉妒卢植抢了自己风头,反而虚心求问:“本将军要坐镇洛阳统筹全局,却不知子干所所言的那三路大军,心中可有统帅人选?”
何进的贪生怕死自然是让卢植鄙夷,但说到这三路大军的统帅之位,卢植心里也不愿意让何进这样的草包去担当。正所谓已将无能累及三军,大汉朝虽能轻易组建一支劲旅,但如果这支劲旅葬送在太平道手中,那必然会出现一个兵力的真空期,这样一来也会让整个天下局势陷入困境。所以在何进问道统帅人选的问题上,卢植当仁不让的朗声道:“老夫不才愿领一路军马前去广宗,另外两路大军老夫则皇甫嵩将军和朱儁将军挂帅。”
虽然曹操和袁绍都对这统帅之外垂涎三尺,但一来这二人资历尚且浅薄,二来卢植文武双全世之大儒,他说的话就算是何进也不愿轻易反驳。再加上这分兵讨贼的主意本来就是卢植提出来的,何进采纳了这个意见自然也就不会不给卢植这个面子了。
次日,何进将卢植的战略布局上奏给天子刘宏。刘宏准许了何进的奏章。
刘宏选了一个黄道吉日,祭祀天地后拜何进为讨贼大将军,拜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召集兵马分发甲胄派发粮草,兵分三路出洛阳,奉旨讨娥贼!
第二十七章 王度作乱()
东郡东阿县。
虽然因吴懿的影响,太平道的起义比历史上来的更加仓促,但对于早已加入太平道的东阿县县丞王度来说,既然大贤良师举起黄旗发动起义,那深受大贤良师恩惠的自己,顺应而起也是必然的了。
王度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带着潜伏到城内的数百太平道教众,闯入东阿县仓库内。先是将原本留给郡县守备的甲胄兵器装备给这些持木为兵的太平道教众,接着一群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黄巾缠在额头上,就在这仓库中放起一把大火,口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杀向东阿县县衙。
东阿县虽也算是东郡内比较大的郡县,但城内守备军也不过千人出头。在这深夜之中,千人左右的守备军只有一半还在值夜,且这数百人还分散在四面城墙、城内军营和县衙这六个地方。王度所带的这些太平道虽总人数不及守备军一半,但此刻正如一个握紧的拳头狠狠砸向一根手指,县衙内的守备军只做了垂死挣扎就被淹没在人海中,所幸的是县令尉涵反应及时,仓促之间还搭上了县衙内的马车,带着家眷细软从县衙后门逃脱王度的追杀。
兵荒马乱之际,县内百姓无不被惊醒。原本就听说了太平道黄巾军首领于毒纵横于东郡境内,未曾想自家县丞也同样是太平道的一员,王度的叛变和县令尉涵的不战而逃惊恐的县内百姓和剩余守备军纷纷从四门逃离东阿县,待王度杀光县衙内抵抗的兵卒后发现,自家一番厮杀夺下的东阿县,居然已经成了一座空城。
以自己这数百兵力连东阿县四面城墙也难以铺满,王度担心自己在接下来的朝廷反扑中守不住东阿县,就率军弃了县城投东郡太平道渠帅于毒去了。
如果是原本的历史,太平道在二月末起义,三月中旬王度顺应而起时会正好遇到归乡探亲的程昱。但因为吴懿这些年的影响,太平道被迫在一月底就仓促起事,程昱刚刚处理完年关佳节间积累出的政务,便对上了在豫州大地卷起近十万娥贼的黄巾大渠帅波才。虽然同样挂念在东阿县的家人,但程昱自己身为长社县县丞,守土有责却难以抽身返回东阿。
缺少了程昱这样的智谋之士,县令逃亡县丞叛变群龙无首的东阿县百姓们,只能一边躲到县城外的山林乡野间,一边派人向东郡治所濮阳内的郡守府求援。
濮阳郡守府内,东郡郡守桥瑁正满脸愁容的坐在主位上。
桥瑁字元伟,乃当朝太尉桥玄之子。曾是兖州刺史,后来因为天子刘宏贩官卖爵,桥家拿出一大笔钱来保住家主桥玄的太尉之位,由于资金匮乏桥瑁的兖州刺史宝座被汉室宗亲刘岱花重金买了下来,桥瑁无奈之下只能来到东郡做了一郡之太守。
原本按照的桥瑁计划,在这濮阳好好积攒一笔资金,再利用自家做太尉的老爷子运作运作,把那该死的刘岱赶下台重夺兖州刺史之位。
可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之前大儒陈寔传信请桥瑁联手对付太平道的时候,桥瑁以妄动刀兵劳民伤财为由毫不留情的拒绝了。结果如今太平道揭竿而起,兖州的两个小方渠帅卞喜、于毒都在自己东郡起事。东郡各乡县都传来求援书信,如今连东郡少有的坚城东阿县都因县丞王度叛变而陷落。
“该死的王度,本官要上奏天子将他满门抄斩!!”桥瑁将手中东阿县求援书简狠狠砸在地上,犹不解气之余,抽出腰间佩剑在空中横七竖八的乱砍,好似这样就可以将叛贼王度斩杀当场一般。
侍立在桥瑁左右下手的一众郡守府官员,虽亦恼恨王度的叛变,但此刻去没时间陪桥瑁这个官二代发泄怒气了,当先一人起身离座向桥瑁拱手行礼道:“桥大人,东阿县乃本郡少有的坚城,更是濮阳防御黄巾娥贼的必争之地。如今王度虽暂时夺下此城,但其立足未稳之际正是我等重夺东阿的最好时机啊。”
虽然这么幕僚的建议看似很不错,但桥瑁却并不打算采纳:“濮阳城内军士除去其中老弱,只怕还不足四千之数。但东郡境内的于毒、卞喜两名贼首,麾下娥贼何止数万?若此刻分兵攻打东阿,若遇到于毒、卞喜中的主力,不仅东阿夺不回来只怕连本官的濮阳都难以保存。你们难道没听说过么?那些太平道最为仇视像本官这样的朝廷命官和世家大族,本官又岂能如陈留郡郡守张邈那般,命丧这些卑贱的蛾贼之手?”
自家郡守这般惜命,眼睁睁的错失掉重夺东阿的战机,这让一众郡守府幕僚颇为无奈。其中一人听到桥瑁提起陈留郡张邈身死那件事,突然想到如今陈留郡境内似乎没有什么太平道蛾贼啊,那为什么不找陈留郡发救兵来援呢?
“大人,陈留因郡守张邈被杀,校尉蕃向率军清剿了境内许多太平道据点,听说就连我东郡境内的卞喜贼首也是从陈留逃窜过来的。正因如此,如今的陈留境内并无大的黄巾蛾贼势力,陈留城内又有数千曾击败过卞喜的精锐郡兵。那既然大人觉得东郡势危,不如差人去陈留城请那蕃向率兵前来协助剿贼?”
桥瑁提着佩剑大步走向那名幕僚,一把抓住他的臂膀:“如今这兵荒马乱之际,那蕃向肯来救援我东郡吗?”
那人小心翼翼的将桥瑁的佩剑往旁边推了推:“陈留郡郡守张邈身亡,大人以东郡郡守的名义调集蕃向率军援助。在陈留郡并未有大的危机之时,他蕃向若不来就是不尊调令欺藐上官之罪,料想他也敢不来。”
“好!就按这个办法做,他蕃向将境内黄巾蛾贼赶到我东郡祸害,率军助我平叛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若有陈留数千军卒相助,就算夺不回失地也能保证濮阳不失了。”
桥瑁欣喜若狂,还剑入鞘,快步走到自己案几旁,抽出一份布帛就书写起调兵令来。桥瑁对于收回失地攻灭娥贼的事情不感兴趣,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不要落得和张邈那样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第二十八章 兵援东郡()
“父亲,孩儿刚刚从城外回来时看到蕃向大人正在召集士卒并发放粮草。如今我陈留境内并无战事,蕃向大人要带着这数千将士去做什么?”吴懿将手中猎物交由仆人打理,向父亲吴柯询问起城内异动。
正在处理家族事物的吴柯放下手中书简:“听说是东郡的郡守桥瑁给蕃向发来了一份调兵令蕃向率领陈留城的守军前去帮助东郡镇压太平道蛾贼。”
“什么!!蕃向校尉要带兵去东郡?就因为那桥瑁写的一份调兵令?桥瑁是东郡郡守蕃向是陈留郡守备,他桥瑁怎么有权利调动蕃向去校尉去东郡?我们好不容易才清剿完境内太平道黄巾军,如果蕃向带兵去了东郡,若是有其他地方的黄巾军趁虚而入,陈留郡岂不是要如东郡一般陷入战火之中?”
之前恩师陈寔派人去东郡说服桥瑁与大家联手清剿太平道时,桥瑁毫不留情面的拒绝了。如今吴懿让徐庶典韦与蕃向一起清剿完陈留太平道势力,这才刚过几天舒坦日子。一听那桥瑁这时候调蕃向去帮他东郡剿贼,吴懿自然是满腹牢骚。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按照大汉律法,如果我们陈留郡守张邈大人还健在的话,完全可以驳回桥瑁大人对蕃向校尉的征调。但张邈大人死于太平道之手,如今的陈留郡郡守之位尚且空缺。桥瑁作为前任兖州刺史现任东郡郡守之职,以上官名义调集邻郡兵马的援助,是完全行得通的。”
吴柯虽不是智谋超群之人,但作为陈留吴氏的当代族长,自然也懂得儿子吴懿心中的担忧。
如今正值黄巾军乱起肆虐之际,陈留郡能在此时期反而保持原本的平静祥和,全是因为早早驱逐掉境内太平道势力的原因。但这并不代表陈留郡的安定不会被破坏,那些大多是灾民和流民所组成的黄巾军,本身就喜于四处劫掠并趁机强征百姓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如果蕃向将原本用来保卫陈留郡的兵马带去东郡,必然会让周围一直蠢蠢欲动的黄巾军将战火引入陈留郡。
对于蕃向来说他并不是陈留郡本地人,他原本是徐州人士是被好友张邈征辟到陈留郡的。如今好友张邈死于太平道之手,蕃向作为张邈身前的好友,此刻最大心愿就是为张邈诛杀更多的太平道教众以报仇。如今太平道举旗起义化作黄巾军,蕃向认为自己不管是作为一名朝廷武将还是张邈生前的至交好友,于私于公都应该去参与到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去,而不是呆在这陈留郡贪图安逸。
正因如此,蕃向在收到东郡桥瑁送来的调兵令后,不管陈留郡当地的世家大族还有郡内百姓如何尽心尽力的挽留,都改变不了蕃向的决心。除了留下一千军士守卫陈留郡城外,其余近三千多马步军士在今日就要随他赶往东郡战场。
蕃向出兵援东郡的决断,彻底打乱了吴懿的计划。原本吴懿是打算利用先知先觉的优势,先保证在这次黄巾之乱中避免家族在陈留的产业受到战火的波及。其次在大汉朝廷发兵平乱时,搭上任一路平叛大军,如果能在接下来的平叛战役中再获得一点功绩,就可以利用恩师陈寔的人际关系,将自己运作到洛阳去发展。
洛阳虽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风波不断,但是自己既有恩师陈寔的士族关系,又有叔父吴匡在大将军府的关系。凭借自己的本事再花点钱财,买下一个陈留郡守的位置应该并不困难。而只要自己在大将军何进作死前混到陈留郡守的位子,那就算董卓大魔王还是入了洛阳,自己也能带着叔父回陈留发展。
自己的这个计划,最关键的是要保证吴氏家族在陈留的产业不受到黄巾军的破坏。之前那般努力的驱逐张角的太平道势力,也是未雨绸缪保证陈留境内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黄巾军。只有保证家族产业的正常运营,才能有充足的资金来为将来的陈留郡守之位铺路,同时也是保证陈留吴氏不会如历史中那样在黄巾之乱中元气大伤。
可如今的吴懿却很无奈,他虽然有着雄心壮志,有着对未来的宏伟规划。但此刻他手中的力量还是太薄弱了,就算他的谋划再怎么精细,只是东郡太守的一封书信就能轻易打破他的布局。
蕃向带走了数千军士东郡,只要陈留郡周围的黄巾军将领不是傻子,都会知道陈留郡此刻的守备力量空前薄弱。哪怕颍川那边的黄巾军暂时还顾不上陈留这边,但原本被赶到东郡去的那些黄巾军必然会返回陈留郡,毕竟比起已经尸横遍野的东郡来说,尚未经历大的战火波及的陈留郡,才是最好的劫掠目标。
而只要那些率先陈留郡劫掠的黄巾军尝到了甜头,周围其余各部黄巾军便会蜂拥而至,将缺少防备力量的陈留郡烧成一片白地。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陈留吴氏的家业大多布置在陈留郡各个县城内,一旦陈留郡被黄巾军攻占,原本已经成长为陈留仅次于卫氏的世家大族,转眼就会沦为三流都排不进的小世家,连当代族长之位只怕也会被家族长老们转让给洛阳的吴匡叔父去承当。
“为父已经差人去通知其余县城内的家族店铺,连夜收拢钱粮货物到陈留城内暂避。只不过我们吴氏大多是铸器业,大部分的矿石和炼炉都是难以搬运的重物。时间紧急,为父让他们将这些东西就地掩埋,却不知经那些黄巾贼军劫掠之后还能有多少保存下来。”
陈留吴氏之所以这十几年时间迅速壮大,最大原因就是通过吴匡搭上大将军何进的关系,一些并不的军中器物都交由陈留吴氏。每年光是这部分收益就达到家族总收益的七成,而家族一些庄园土地所收获的粮食贩卖后也才不过占每年家族收益的二成还不到。剩余的一成大多是通过商队参与到南北货物的贩卖所赚取。而一旦那些重金炼炉和巨资收购的矿石被黄巾军夺走或毁坏,陈留吴氏的衰落机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蕃向援桥瑁之事已成定局,但数日之内还不会有黄巾军进犯陈留,我们绝不能浪费这几日的时间。”吴懿不甘心就这么看着家族遭难,就算困难重重他都不能就这么碌碌无为的坐等黄巾军来犯。
第二十九章 自救计划()
“吾儿可是有什么计划么?”吴柯知道自己这个儿子从小就聪慧多智,向大儒陈寔求学数年归来,更是有了明显的成长。自己的长处是家族产业的运营,面对如今****的局势反而有些想多听听儿子的建议。
吴懿思索良久方才开口道:“陈留城乃天下少有的坚城,就算蕃向校尉带走大半人马,但加上城内各个世家私兵的协助,凭借那些斩木为兵披麻为胄的黄巾军,就算数万人围攻也能坚守数月直至朝廷大军来救,所以我们此刻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现在唯一烦恼就是黄巾军会趁虚而入,而我们家族分散在陈留郡各县乡的店铺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撤离,家族产业会受到极大的损失。”
吴柯赞同的点了点头,有那高厚的城墙和完善的守城军械在,他也从未担心过陈留城的安全问题。并且前些日子弟弟吴匡从洛阳发来书信,朝廷已经拜何进、卢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