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190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末1909-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嗯,张总督被劾免,上头特地派来了接替,下午就到。”福顺点头确认,接着又说,“不知道少轩听说了没,这个良弼来头不小。”

    “嗳,咱是个粗人,只懂得效忠皇上,什么大臣啊,军机啊,那不都是轮流换吗,老张一概不认识,不过,良弼这名字嘛,我倒老在报纸上瞅见。”张勋直来直往,说话不带转弯,“福大人给咱说道说道,这个良弼是那个庙里的土地神?”

    福顺也是被张勋弄得没脾气,也清楚张勋这个人是个标准武夫,从大头兵一路当上一品大员,肚子里倒不出什么墨汁来,只得耐下心来解释,“此人原是禁卫军的练兵大臣,载沣跟前的红人,听说还在天津平过乱,颇有威望,前段日子,京城里闹得沸沸扬扬的资政院风波,跟这个人有莫大的关系。。。”

    “载沣?载沣不是被夺了权么,那这个良弼还不跟着一块倒霉?”别的不知道,现在大清国谁说了算,这点张勋总知道。

    “怪就怪在这,少轩你想,此人后台尽失,却没人敢清算,资历不高,却仍屹立不倒,听说这内阁里面,好多人都为其马首是瞻,跟资政院里的那帮刁蛮议员也交情颇广,嘿,你说奇怪不奇怪?”

    福顺这么一说,张勋也顿有所悟,想想也是,怪不得几天前,庆…亲…王奕…劻密电提督府,让他看在袁督军的份上,密切监视此人在江南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军队,万不可让其控制军队,最好能把把的诸多实权架空,让他当一个空壳总督。

    “听你这么说,这个良弼还真有点神啊,还不知道咱这个小庙容得下容不下这尊大菩萨?”张勋性格粗犷,听了福顺的话不由哈哈大笑,“福大人,走,咱们去瞧瞧去,看看这尊菩萨究竟长什么模样?”说着便骑上了马。

    “起驾”

    福顺摆了摆手,示意随从紧跟着张勋,一行人向外城的两江总督署走去。

    。。。。

    两江总督署,位在江宁外城以南,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时候,曾在此地大兴土木,修建了院门九进的天王府,长毛兵败后,这座照搬皇宫规制的府邸,便改造成了官府衙门,有多套政府机构班子在这里驻扎办公,其中分量最重的无疑是两江总督署。

    府衙大门,富丽堂皇,宽大敞亮,门口处,两尊大石狮作啸天状,甚至威武。

    张勋,福顺到的时候,门口已经挤了一大堆官员,见到他二人的依仗,众人纷纷示意行礼。

    张勋下马,福顺下轿,相互寒暄后,与众人并列站在一起,这里面有江宁织造,臬司,道台,和本地的父母官,福顺在江宁为官多年,这些人大多熟识。

    “将军,这个人也来了。”人群中有人对福顺说道,然后几道目光齐刷刷扭向了一边,似乎是提醒上司,又似乎是对“那人”的天然排斥。

    福顺,张勋跟着扭头,眼睛却好似被刺扎了一样,脸色骤变,眼神阴鷲。

    张勋,福顺和一帮官员站在一边,以那人为首的几人单独站在另一侧,两部分人的装束也泾渭分明,一边旧式军装或制式官袍,而另一边却是标准的仿德式军装,马裤,皮靴,以及帽檐上的团龙徽,都分外引人注意,这些醒目的装扮,无一不彰显着他们特殊的身份。

    新军!

    两拨人相隔几米远,却好似陌生人,彼此之间透出的敌意,但凡在场,是个人都能看出来。

    “我大清的总督来了,诸位迎接,合情合理,但此人倒恬不知耻的来了,也不知道,他效忠的是哪一国,哪一君?”

    福顺冷冷说道,讥讽之意,溢于言表。(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七章 江宁不宁静

    (第一更)

    “你骂谁!”

    福顺这一句话下去,对面立即起了反应,几个新军军官闻声变色,大怒之间,手指已经按在了手枪套上。

    “此处乃府衙大门,不是你们他娘的第九镇,老张看看,你们还敢动手不成!”

    张勋也不是吃素,二话不说,直接掏出了驳壳枪,枪口冰冰地冲着对面的几人,大声骂道,一看张勋投枪,新军也趁势拔出了手枪,双方针锋相对,谁也不相让。

    唯一吓傻了的是那帮文官,瞅着架势,大有一言不合就地出手的架势,吓得他们全部噤声,大气不敢喘,惶恐的望来望去。

    气氛一下子剑拔弩张。

    “赵声,成基,把枪放下。”

    新军这边,为首的男子发话了,此人乃第九镇统制徐绍桢,江苏地区的新军尽归其节制,如果说福顺,张勋是江南军界的两把刀的话,那徐绍桢便是第三把刀,同时也是最锋利的一把刀。

    “统制,福顺这厮屡次辱骂大人。。”

    “放下枪”徐绍桢目不转睛。

    “统制!”士兵们气不过,手中的枪怎么也不愿放下,这样的事不是一次两次了,统制在江苏这几年,真是受够了这帮人的气。

    “放下!”

    徐绍桢继续发话,士兵们无奈,只得将手中的枪放了回去,但拳头却是紧紧握着,两拨人一看就是多年的死对头。

    “等新总督到了,咱们礼拜完就返回城关大营,记住,勿生事。”徐绍桢偏过头去,低声冲身旁的说道,也只有他能按捺住这些心中窝火的年轻军官,在他们心中,徐统制既是冷面上司,又是激情澎湃的精神导师。

    一看新军那边收了枪,张勋也慢吞吞地把枪别回了腰间,他出身行伍,早就见惯了这样的场面,特别是这些“异心”者面前,他更是丝毫不惧。

    “逆党分子也敢如此猖狂,要不是人骏总督去职,尔等也等到今日。”福顺冷哼。

    “你!”

    徐绍桢用手臂挡住了愤怒的众人,上前一步,说道:“福将军,得饶人处且饶人,同在江宁地界为官,摩擦本来就多,万一哪儿擦枪走火,弄出个天下大乱,那就不好了。”

    “天下大乱,哼,凭你们一二个藏匿在新军中的逆党分子就能闹出大乱?徐绍桢,尔食皇粮,却为革命党卖命,不晓得皇恩浩荡?”福顺大声叱骂。

    徐绍桢淡然说道:“我俸禄皆取自于民,我身躯皆养于我父母,天家太远,我眼睛不好,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只知道《士兵手札》上写过,新军将士保卫国家,并非为了一人一姓一家。”

    “大逆不道!大逆不道!”一听这话,福顺顿时气的发作,作为守旧派中的守旧派,他对于这样的话,简直是污言秽语,脸上马上涨成了猪肝色。

    徐绍桢是逆党分子的事,江苏官员几乎无人不知,但这年头,新军将领中倾向革命的确不是什么个例,只要在外国留过学的,十有**是革命党或者立宪派,清王朝为了拱卫统治,下令组建三十六镇新军,挑选新锐军官入伍,然而却没想到此举竟是“引狼入室”,新军反倒成了王朝掘墓铲,南方新军革命党云集,四川,湖北,湖南,江苏,福建,云南等地新军皆是革命党不断渗透的地方,而此时此刻,北方新军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滦州兵变,吴禄贞起义,越到清末,这样的事情越发层出不穷,特别是徐绍桢的第九镇,自统制到协统,各营管带,以及基层队官,中高级将领中革命党人不下四十,同情者和倾向者还要更多,早在端方治理两江时,便对第九镇严加提防,削减军费,限制出入,等到了张人骏任总督时,曾密调张勋的巡防营入江宁,下令一旦新军有变,即刻镇压,不过由于总督无权节制新军,再加上新军准备不足,故而只好按兵不动。

    “福将军,大道在人心,不在君心。”徐绍桢笑了一声,扭过头去不再说话,留福顺一个人把怒气往肚子里咽。

    正当时,远处又来了一队人马,福顺看了一眼,脸色登时又深了一分。

    “这帮胆大包天的庶民又到了。”

    来人到了面前,福顺暗自啐了一口,他口中的庶民,自然不是一般的庶民,虽然无官无职,能到两江总督署来的,都不是一般人。

    这些是江苏省咨议局的议员,庶民中的佼佼者,前一段子,国会请愿运动席卷全国,这些人可都是主力军,带领几万民众在总督署门前集会,当时的场面福顺仍然记忆犹新。

    “诸位大人,别来无恙。”

    咨议员依次躬身行礼,他们一身普通装扮,和身着官袍的“大人们”站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

    张勋稍微挪开一步,福顺更是嗤之以鼻,官员们站的四散。

    “新总督到任,怎么不见咨议长来?”人群中传出了一道质问声。

    “謇公身体抱恙,特让我们代为迎接。”有咨议员回答。

    “抱恙?”官员中央一阵骚动。

    “是张謇不愿意来吧,哼哼。。”

    “咨议局势力滔天,连总督都不放在眼里,不知道江苏地界还有什么能镇得住的?”

    官员们七嘴八舌,话里有话,不过,话音还未落,便有咨议员站了出来,指责道。

    “如今国家都立宪了,立法机构与政府机关,互不隶属,此乃常识,咨议局可来,亦可不来,謇公有恙,特命我等来,说白了是给总督面子,何来摆谱一说!”

    福顺喝道:“可不是么,总督哪有权力管辖咨议局,连张人骏大人都被咨议局弹劾罢免了,诸位,咱们是不是该向咨议局效忠?”

    一句话又掀起了轩然大波。(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八章 鸽子

    (第二更)

    若没有立宪这股风潮,江宁城原本也是一片太平地,但坏就坏在这股突如其来的“西洋风”,侵入了一片古旧势力盘踞之地。

    随着咨议局的成立,新旧势力之间不断摩擦,围绕着权力究竟以谁为中心的核心问题,双方相互攻讦,局势一度白热化,特别是几个月前,两江总督张人骏向咨议局提交《宣统三年宁属财款预算案》,不料竟被咨议局全部驳回,而后经过几次删改,双方仍旧无法达成一致,无奈之下的张人骏只好将此争执上报中央,当时正值军机处和资政院对峙风波乍起的时候,府院双方的态度仍旧不同,最后,张人骏以督抚须便宜行事为由,绕过了咨议局单独施行此法案,闻讯的咨议局顿时大怒,当即弹劾江督擅权,后经临时投票罢免了张人骏,张人骏老迈,得知此事后,深感其辱,第二天便抱病辞职,当时奕…劻为了取悦资政院以及地方咨议局,对议员们的决定表示支持,然而,此举却本就危若累卵的官僚机构如遭重击,和新设的咨议局之间彻底撕破脸皮,双方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对立。

    尽管如此,但有一个事实却不容忽视,咨议局已经在江南地区站稳了脚跟,旧式官僚只能后退,嘴上虽然不愿意,心里还是很诚实的。

    所以,面对福顺的讥讽,咨议员们毫不相让,“福将军这话就有失公允了,咨议局是为了造福两江,不是让谁来效忠,若有一天咨议局不能行此职权,此部门便可不要,反观福大人,众所周知,江宁将军是为了维护两江安定,若有一天将军府不能行此职权,想想也没有存在的理由。”

    “将军府的存废,乃满洲祖制,岂容你们这些汉人指手画脚!”此前,在人事任命的问题上,两方积怨极深,再加上福顺本就是食古不化之人,更不允许这些庶民骑到自家头上。

    “这年头,连军机处都没了,由此可见,陈规陋制,该扔的就要扔,将军也是通达之人,何必要抱着一块烂木头不放?”

    “你!”

    议员们不是乡绅精英就是留过洋的立宪派人,说起话来,三句话讽,两句讥,说的福顺愣是没脾气,只得眯着眼斜睨,咬牙切齿的恨声道,“若倒回个二十年,一个个都该下了大狱,管教你们尝够祖宗的严刑酷法。”

    “新任总督马上就到,诸位请暂罢干戈。”有人出来打圆场,然后却如卷入风暴的火苗,顷刻熄灭。

    “无论是谁来,咨议局的态度都一样,张人骏也好,新总督也罢,都得按规章制度办事,否者,江苏四千万乡民绝不答应!”

    双方火头正盛,谁也插不进一句话,第九镇的军官们待在一边,冷眼旁观,不时地小声冷笑,交头接耳相互攀谈着。

    “百姓讥贫,国家羸弱,这帮当官的倒为了谁多一分,谁少一份,撕斗起来,当真是怪世。”说话的人名叫赵声,也是一名革命党,早在几年前便加入了同盟会,和徐绍桢关系亲如父子,和黄兴等人也有过来往。

    “但愿清廷多桀纣啊。。。”不少人徐徐叹道,深感现实黑暗。

    “统制,咱们何时揭竿而起,只要江宁城一破,天下必然云集响应。”赵声凑到了徐绍桢耳旁,言辞恳切的说道。

    “仓促其事,必然反遭其害,你忘了广州起事的后果?”徐绍桢回答道,“再说,孙先生也不同意在此地起义,首义之地还是选择两广之地为好,咱们只等那里燃起火来,趁势而起,最为稳妥。”

    听到这话,赵声明显有些急了,但又无可奈何,同盟会内部倾向于在广东广西等地举事,那里离南洋近,革命思潮相浓厚,成功几率要大很多,江苏新军曾经几次都到了起义的临界,但应为诸多原因作罢,要不然,彪炳史册的就不是武昌起义,改成南京起义了。

    “伯先莫急,时机不到,大事小事,具听孙先生号令,咱们要依令行事。”年轻军官们叹了一口气,只得作罢。

    场面上,新旧势力还在相互辩驳,到后面吵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好像把迎接新总督的气氛挥霍了个干干净净,偶有百姓商客从总督署门前经过,也不敢多作停留,远远的张望,心想这帮大老爷今天怎么了,一个个竟着急上火,叫喊连天?

    下午两点多钟,按理说新总督也该到了,怎么还没来,不仅如此连个通报的也没来,官员们喊得也累了,有的回轿子里休息,有的干脆坐在了地上,但彼此之间仍旧怒目而视,隔着老远的一段距离。

    “紧急电报!”

    四个字不亚于平地一声雷,总督署里慌慌张张跑出一位书吏,手中拿着刚转译好的电报。

    “什么电报?快报来!”福顺从轿子里蹭的窜了出来,三两步走到了书吏面前,一把夺来。

    他是这里的最高官员,也没有敢和他抢,官员们接二连三凑了过来,“福大人,上面说了什么?”

    “是良总督的消息吧?”

    “总督大人怎么还没到?”

    四面八方投来了关切的目光,然而,三两眼扫过后,众目睽睽下,福顺竟然把手中的纸捏成球,一把摔在了地上

    “总督!总督!人家,不到江宁来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九章 双喜

    (陪朋友宵夜了,今天一更,嘴瘾犯了,罪过罪过。)

    “福蚌”号渡轮喷吐着黑烟缓缓航行,十几艘运满总督行辕卫队将士的兵船跟在后面,广阔的江面上,划出了几十道蜿蜒的白线,粗粗看去,煞是齐整。

    叶开站在船舷栏杆旁,看着远近楚天高远,禽鸟掠过,嘴角不由得含着一抹淡淡笑意,从江宁地区过境已经一个多小时了,想必此刻那边也早知道了他不会上岸就职的消息。

    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到总督驻地上任,而是选择了直扑上海,叶开有他的打算,一来,上海大乱端倪初现,急需他当救火队员,晚一天都不行,二来,此次突然改变行程,也好给心怀不轨之人一个措施不急,特别是远在京城的奕…劻等人,盯他可是盯得紧呐。

    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