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有毒- 第4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理科生忽悠人是讲事实摆道理,文科生走的是精神路线。相比较起来洪涛的办法有点笨,比较麻烦,王二的路数更先进、见效快。

    “……二姐,你们在凉州和朕说的国家真有可能吗?”赵佣已经是习惯性被忽悠了,当年在凉州的时候他的教育工作说是由洪涛负责,其实执行者多是王二和宸娘,人这个玩意吧,老听一个人的意见会上瘾。

    “换在十年前,陛下会相信大宋能灭掉西夏,把辽国活活逼死吗?就算金国大兵压境,还有内鬼作乱,他们依旧铩羽而归。不用多,五年之内,不管是叫金国还是辽国,那片土地都会归于陛下的大宋,而燕云十六州怕是这次就要完璧归赵了。”

    光靠打击忽悠只能让赵佣收敛,但不会让他有动力。王二的绘画功底也挺好,不是苏轼教的,洪涛本身就是个绘画高手,成名绝技就是……画大饼!

    。

881 一信释兵权() 
“这群佞臣贼子,全部都该杀!既然姑丈不让朕动手,那该如何处置?”

    燕云十六州啊,祖宗八代盼星星盼月亮盼了上百年,拼死拼活耗尽了国努才收回个幽州,老爹愣是高兴死了,要是能在自己手里全部收回,这份功业足以载入史册!

    至于说让出部分皇权的事儿嘛,现在不让也不成,想多了屁用没有。更新最快如果真能把金国的土地变成大宋的,自己真不算给祖宗丢人。

    一想到这个事儿,赵佣突然又想起了一群人,他们可真是太可恨了,为了私欲勾结外敌祸害自己国家,还要把幽州拱手相让。

    不管当不当这个皇帝,赵佣也要为国除害,当年在凉州城时和宸娘的争论历历在目,她说自己做不了好皇帝,自己得证明给她看!

    “打草惊蛇,只要他们自己把兵权交出来,此事既往不咎。如若不然,无需用兵,只要把这些信件让开封日报、福州日报、成都日报登出来,他们的家族在大宋就难以存活了。”要问这事儿,请往王二和王十这边看。养活人她们俩不成,祸害人个顶个好使。

    洪涛并没在信里指明该如何处置这几家人,只说让官家和总理本着安定团结的原则,尽量保全朝臣的颜面,保全大宋的颜面,也算给皇家留点面子。

    王二和王十比赵佣先拿到了一个时辰的信件和战报,只用了半个时辰就商量出来三套应对之策,经过在开封的王大、王七、王十二、高翠峰和委员会成员审核同意,下一步就该说服赵佣了。

    “他们会那么听话?兵权就是命根子,没了兵,家族也就完了。”赵佣觉得王二把事情想简单了,他自己虽然没进入过禁军历练,但当年没少听枢密使和朝臣讲课,对如何治理国家还是有点纸上谈兵的能力。

    “这只是文的,让大家都保全脸面的上策。还有中策,几个时辰之前信使已经出了开封,前往青塘面见吐蕃新王溪罗撒,不出月余月,青塘精骑就会兵出熙河路,势如破竹向东过姚州、巩州、秦州、顺德军,直逼京兆府。新军主力远在银州,剩余只可保湟州省、凉州省、兰州安危,无力剿灭。朝廷调秦风路、永兴军路边军于渭州、陇州于之决战,力有不逮溃不成军,幸而新军从应理城赶到,克敌于当场。随后吐蕃新王上书请罪,此乃手下叛将所为,陛下降罪罚之,念其一贯与大宋交好,着其子入京为质。经此一战,种家、折家、姚家精锐损失殆尽,陛下可以用兵不善处之,何去何从想必朝中无人能说三道四。”

    想简单了?王二不去和赵佣分辨,背着手像背书一般,用了六成养父的白话,加上四成开封官话,拼凑出一个故事。

    “啊……”赵佣都听傻了,这圈子绕的,都绕到吐蕃那边去了。要是王二不提,别说赵佣,恐怕朝臣里也没有几个能想起还有个叫溪罗撒的青塘之主来。

    前几年他倒是给朝廷上过一份奏章,大概意思就是说他现在发达了,除了青塘、河湟一带的吐蕃族人之外,又向南稍微拱了拱,把积石山以南的土地都纳入了他的势力范围,并建立了新的吐蕃王朝。

    不管怎么讲,溪罗撒觉得自己是个讲究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当年要不是大宋拉了他一把,别说新吐蕃王朝,吐痰都没地方吐,所以他恳请大宋皇帝给他加冕个正式称号,同时也是一种表示,愿意以大宋为主,年年纳贡、岁岁称臣。

    当时赵佣还不是皇帝呢,他叔叔只要一看到和凉王有关系的人过好日子,晚饭都吃不下去。溪罗撒是谁?那是凉王在青塘养的一条狗,凉王扔根骨头当宝贝,别人给头整猪照样咬。

    赵颢登基之后,不是没打过他的主意,如果能把青塘拉拢到朝廷这边来,甘凉路可就难过了,啥特区不特区的,西边有青塘兵、南面和东面全是禁军,就北面的沙漠空着,用不了几年就得完蛋。

    可派了好几拨使节过去,全没见到溪罗撒本人,他不是出去巡视了,就是在和吐蕃各族打仗,最长的一次,愣是把使节晾了足足五个月,直到使节患了病,不得不返回朝廷复命,他依旧没出现。

    哦,合算姑丈一封信,甚至不是亲笔信,就能让溪罗撒举倾国之兵东征,花费多少钱粮、死伤多少族人不提,还得把儿子送到开封来当人质。

    赵佣觉得吧,如果不是因为溪罗撒年纪确实有点大,那必须是姑丈去湟州赴任时与当地蕃人留下的私生子!但凡不是亲儿子,真不会卖这么大力气。

    青塘兵有那么厉害吗?能长途征战几百里,深入大宋境内把好几家的精锐部队和多于他们几倍的禁军一战击溃?赵佣敢拿脑袋保证,绝对没有。

    但是赵佣也敢拿脑袋保证,他们就是能办到。不用王二说明,他就能想出来这些青塘兵和新军不会有太大区别,甚至里面就有不少来自湟州省和凉州省的新军。和大宋禁军打仗的不是青塘兵,而是由新军指挥、装备了新军武器的新军和青塘兵混编军队,数量还不会太少。

    光这样还不够,王二不是说了,应理城和银州的新军也会回师助战,这是嫌种家、折家、姚家死的不够干净啊,专门来围追堵截的,结果反倒成了抗击外族侵略的英雄,又得让大宋百姓津津乐道好几年。

    想起这些赵佣就是一后背冷汗,得罪谁都不能得罪姑丈,还有王二和王十这两位师姐。他们就不是人,坑人都坑到骨子里了,且花样百出,总有一款适合,绝不落俗套。

    “如若不成,臣还有下策……”王二没说过瘾,拿起桌上的杯子刚要喝口水,突然想起这是皇帝的,赶紧又放下,若不其实的继续往下讲。

    “总理大人,下策就免了吧,朕以为有中策对付他们足矣、足矣!”都把人坑成这样了,还不是最坏的结局,赵佣觉得自己不能再听下去了,全听完了晚上会做噩梦的。

    “其实下策最简单,当年大名府坑冶铸钱司监司的灭门惨案陛下还记得吧?其实那根本就不是盗匪所为,而是……陛下、陛下、臣还没讲完呢!”

    话刚说到得意之处,不让讲,我呸!爹爹说过,头可断、命可丢,舌头不能停。可是王二一转身,发现赵佣已经快消失在屏风后面了,快步追了上去。

    “就依总理所言,朕有些内急,去也去也!”

    赵佣心里苦啊,大臣们把自己说烦了,还能去后宫躲躲,可是这位总理没法躲,她是个女人,后宫照样平趟,只有一个地方她不敢去,延和殿。

    那里是自己的御用卫生间,要是可能的话,赵佣准备在里面也弄套桌椅软塌,没地方跑的时候,干脆就在厕所里办公,耳根清净。

    种家、折家、姚家、杨家和兵部、枢密院的几位大臣,刚开始只知道金兵又败了,这个消息种家叔侄老早就已经派人传来回来,除了感叹王诜命真硬之外,也没什么可慌张的。

    金兵败了就败了,他们全死光对自己也没啥损失,这么机密的事情,除非拿到真凭实据,否则就栽不到几家人头上。

    但没多久开封就传来了消息,新军送回来的不仅仅是首级,还有金兵将领和一些信件,不是猜测,而是几位宰相和枢密使亲眼所见,确确实实。

882 大裁军() 
几家人在开封都有消息来源,不存在偏听偏信,既然都收到了消息那就是真的。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派人打听新军的动向,生怕不知不觉就被端了老窝。

    有些族人要反,觉得李继迁能反出大宋,自己凭什么不能。但很快就被一句话戳破了幻想的水泡,李继迁命好没碰上新军,要是碰上了,他那点兵马别说大夏,大土包都占不住。

    况且此时北面的兰州、凉州、应理、银州皆被新军占据,不管哪个城好像也打不下来。想反叛的话,除了钻进大漠之外没地方可去,总不能指望带着大宋禁军去攻打开封吧。

    这时候大宋的兵制就起作用了,别看它对外战争时没什么优势,但对付内部的野心家非常好使。几家人能统领的兵马中,除了本地的子弟兵之外,主要的兵力皆为禁军。

    这些禁军每隔三年左右就会调防,哪怕因为战事吃紧耽搁了,过后也要抽时间一批批调换,朝廷派来的都监就是干这个,无法拖延太久。带着不知根知底、又不是本地人的禁军去造反,这事儿都不用试,想一想就不靠谱。

    有些族人要主动去开封请罪,争取把责任都推到一两个人头上,只要证明族长和大部分族人没参与,认错态度再好一点,家族就还有救。

    就在各家惶惶可不终日之时,朝廷的旨意下来了,各家与金国的龌龊事半个字都没提,只是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各家对改编禁军的意见。

    按照枢密院和兵部的意思,熙河路、秦凤路、永兴军路七八个边军、边州率先进行整编,具体工作由朝廷派遣的都监军负责,防务则由从河东路、河北路调防过来的禁军将领担任。

    各家也没被免除兵权,只是要与河东路、河北路的禁军调换一下防区,理由很简单,为整编创造条件,以免出现当地将领聚众闹事的现象,避免无谓的流血。

    并特意指出,此次整编全部由新军将领执行,握有生杀大权。新军在湟州、大名府都和当地禁军、厢役有过类似接触,每次都杀得人头滚滚,朝廷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家好。

    不管朝廷和皇帝怎么想,种鄂最先想通了。啥整编、调防,那都是说给外人听的理由,既保住了朝廷的脸面,也让几家人不至于狗急跳墙。

    实质上就是在警告几家人别再折腾了,再折腾只有死路一条。怎么才能保住小命自己琢磨吧,应对方法对,朝廷就既往不咎,应对方法不对,朝廷也不介意出兵平叛。

    败肯定是败了,一败涂地,这点胸怀种鄂还是有的。其实他对王诜一直没有太重的私人恩怨,种凯是什么德性他这个当哥哥的也清楚,有时候都想自己弄死他。

    不光没有恩怨,同样作为军人,王诜的所作所为一直也是种鄂的理想。帅兵打仗,啥叫有成就?没有任何花招可用,实打实的得靠战绩,杀再多乱民,不如胜外敌一次。

    可种鄂无法站在王诜一方,因为他身后还有庞大的家族,很多时候要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的想法并不重要。

    本以为这次被王诜拿到了真凭实据,几家人全会被挂在木杆上吹风,结果王诜没有赶尽杀绝。没错,种鄂很肯定,这不是皇帝和朝廷的意思,肯定是王诜的安排。

    皇帝没有那么大胸怀,朝廷更没有这份气度,他们向来是谁倒霉就踩谁。这时能有这份能力和魄力的,只有王诜一人,他向来以不守朝廷规矩闻名,这次算是又破例了。

    “官家仁慈,不想对有功之臣赶尽杀绝,告诉西宁,我死之后不许再领军,家里的地亩足够度日之用,从后辈中挑聪慧之人,上新学入长江学院,说不定还可让我种家再兴!”

    既然败了,就得接受惩罚,这一点种鄂想得通,也做好了与家族共存亡的准备。眼见家族有救了,不光没恨,还充满了感激。

    给脸就得兜着,兵权咱不抢了,把儿子叫回来接自己的班,还得让孙子去学习新的法门,能不能重新振兴家族,就得看后人里能不能出个才俊。

    而他自己已经走完了人生路,争过、拼过、努力过,可惜本事不济,下去见到列祖列宗也不算太丢人,至于别人怎么评价,管不了。

    种家第一个主动上书朝廷,从禁军将领的角度,阐述了军制改革的重要性,并愿意主动配合朝廷,但自讨能力不足,无法担此重任,干脆交出兵权让贤。

    折家也没晚几天上了同样的奏章,写得别种家还花团锦簇。种鄂能看明白的东西他们一样看得真真的,要命还是要权,二选一,没第三条路。

    姚家稍微有点麻烦,他们本身就不是纯粹的汉人,血统比种家和折家都复杂,心思也不那么统一。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分裂,少部分族人不甘心一败涂地,想拥兵自重,和朝廷换个更有利的出路。历朝历代不都是这样的,只要手里有兵有地盘,懂得一些进退,招安是早晚的事儿。

    领兵叛逃的只是姚家的一部分,剩下的姚家人一边上奏朝廷,一边按兵不动,打算看看这些人的下场。也说不定这就是他们的一种应对方式,玩成功了,姚家一起受益,玩现了,舍车保帅呗,再交出兵权装孙子不迟。

    可惜的是这次前来的不是朝廷招安大员,而是湟州、兰州、川陕四路、应理城的新军,并联合了青塘兵把姚家主力四面包围在洮州城内,虽拼死抵抗依旧免不了破城人亡的结果。

    风格还是那么新军,没有俘虏,凡是姚家人和跟着他们一起起兵的附从家族,一律吊死在木杆上,据说洮州城墙上都没地方插了,很多木杆就被插在驿道两边,足足插出二里多远。

    京兆府和环州的姚家老宅也被新军包围,这次倒是没大开杀戒,只是把姚姓家属押上箱车,全部送往开封交于大理寺审理定罪。各地姚家产业、田亩一并没收。

    延续了近百年的大家族,前前后后不到十天烟消云散,干干净净的被从大宋抹掉了。它的罪名只有一个,勾结金国、犯上谋逆,十恶不赦,满门抄斩,家产罚没归公。

    受牵连的亲属、姻亲、部从有八百多人,皇帝网开一面赦其死罪,但活罪难逃,全部黥面发配梓州路、利州路,入工程兵。

    经此一事,皇帝赵佣终于敲开了军制这颗硬核桃,一口气把种、折、姚、杨四家的影响从禁军中剥离,且没有造成太多流血和内战,基本上算是和平夺权。

    进而也就拉开了大宋军制改革的篇章,七月初,三万四川新军沿金牛道北上,进入湟州省、凉州省、熙河路、兰州、秦凤路,与当地的新军进行混编之后,逐步入驻应理、银州、兰州、河套平原,沿着黄河展开了新的西北防线,总兵力七万。

    有了黄河防线,秦凤路、永兴军路皆失去了边关的作用,撤销所有军、监设置,当地的近二十万禁军、十二万厢役接到命令,分拨分批前往湟州省、凉州省接受训练,然后改编为新军。

    这个命令不强迫,凡是不愿意继续从军者,由朝廷发放足额军俸返回家乡,愿意从军但条件不合格者,可退而求其次假如工程兵部队,待遇并不比新军差,还不用上战场打仗,并能学到一些如开矿、建城、修桥铺路的手艺。

    。

883 城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