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体横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玉体横陈-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欢病死,高澄被刺死,高洋篡位当上了北齐的皇帝。而后,高家骨肉相残,高演杀了他的侄子废帝高殷,高湛继位后又杀了高演的儿子高百年。高湛的儿子高纬登基,不久就杀了他的同母弟弟琅玡王高俨……高家爷们,对自己的骨肉也是如此情同禽兽。 
当今皇帝高纬继位后,待我无疑,委任我为晋州道行台尚书仆射、晋州刺史。 
我高道豁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为我的父辈报仇雪恨! 
机会,终于来了。   
四十二 誓将黄旗换黑帜(6)   
继武平六年的进攻后,武平七年{25}十月,周帝宇文邕再起大军,以必胜之心,向北齐挺进。 
这次进军,宇文邕不再以洛阳为主攻目标,他采纳大臣们的建议,改以我所在的晋州为攻击目标。 
晋州,乃高欢的“龙兴”之地,北齐重镇。得知周军主攻方向后,我深感周帝英明:晋州一下,扼齐咽喉,北齐朝廷必然会派各路重兵来救。那时,以逸待劳,各个击破,北齐必败无疑。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如果我在晋州极力抵御,周军师老城下,周齐两国的胜败结果,也未易可知。 
十月初四日,周国的越王宇文盛、杞国公宇文亮、隋国公杨坚{26}为右三军;谯王宇文俭、大将军窦恭、广化公宇文崇为左三军;周国的齐王宇文宪、陈王宇文纯为前军。周帝居中,他自统全军,东进来伐。 
十月十八日,周军进至晋州的汾曲{27}。周帝分派诸将,各据要地,竭力阻击北齐各地的援军。同时,他下令凉城公辛韶率步骑五千,镇守咽喉险隘蒲津关{28},全力保障后方安全,以求万无一失。然后,他命令内史王谊,督诸军而前,准备进攻我所在的晋州州治平阳。 
站在城头,四下望去,周国大军,无边无际。在我身上,流淌着北州英雄的鲜血,千军万马,我其实丝毫不感畏惧。 
深秋,白云似粼粼微波,把蔚蓝色的天空弄皱,太阳不停地飘移。万里高空,罡风吹舞着云片,把它们波涛汹涌地赶向西方。光秃秃的树梢上,兵气翻卷,树冠此起彼伏,犹如相互追逐的波涛。咆哮肆虐的狂风,把城外的田野刮得尤显空旷。如果不是战争,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登高赏秋的季节啊! 
光秃的土地,飘散出一种说不出的成熟的气息。放眼望去,地上混乱的车辙,如同山间乱舞的溪流一样,潺潺流去。地平线上,在秋阳的烘照下,升起淡蓝色的、让人心醉的阴影。 
护城河的边上,小草,以及长满苔藓的石砖,都泛着黄色。护城河水冒着泡沫,飘过一个不知在哪里被杀掉的周军前哨兵的腐烂的尸体。他的脸,已经变成深蓝色,膨胀得像一个巨大的牛头。 
“永昌王殿下,您为什么大开城门?难道是诱兵之计吗?为什么不与下官等商议!”我手下的晋州行台左丞尉相贵脸色发白,气喘吁吁地小步往城楼上跑,边跑边喊。自他父亲尉摽起,父子两代都为北齐卖命。他的弟弟尉相愿,去年坚守洛阳有功,刚刚被提升为领军大将军,如今在晋阳皇帝身边护驾。 
“无他,我昨日已经向大周皇帝交递降表。”我平静地对尉相贵说。 
尉相贵一脸惶急。“……永昌王,你,你这个卖国贼,国家待你高氏一门,恩大过天!奈何一矢不发,便把坚城交付与人!” 
城下,周军排列整齐,列队执兵,向城内行进。 
我手下卫兵立刻上前,把尉相贵牢牢捆起,推到了城头之上。 
“北齐,待我高氏一家到底如何,尉相贵,你最清楚!”我低声说。 
我探身城外,以鲜卑语大声高呼:“北齐晋州道行台尚书仆射、晋州刺史,永昌王高道豁,今以甲士八千,正式向大周投附!北齐行台左丞尉相贵不降,现斩之以献!” 
我一摆手,卫士刀落,尉相贵的人头,随即掉落城下。 
城下周军惘然。大概周国军队中,汉兵已经有十之七八,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对鲜卑语反而听不懂。 
我又用华言把刚才的话高声重复了一遍。 
四城周军,齐呼万岁。 
不久,一个长相古怪、脑门子上有多条肉棱的周国汉子,身穿甲胄,在几百个兵士簇拥下,神色庄严地走上城头。 
“我,大周隋国公杨坚,代表皇帝陛下,前来接受投降。皇帝有旨,敕封高道豁为大周仪同大将军,永昌王!赐高道豁明光犀牛皮人马铠一具,金银锁子甲一具,狮子皮锦绣绔褶一具,露丝银缠槊二张,黑漆槊十张并幡,赤漆盾六幡并刀,黑漆弓十张并箭。” 
跪受诏旨后,我一挥手,城垛上所有的北齐黄旗,全部被抛下,全部插上周国的黑帜。 
黑帜飘飘。在我的帮助下,大周兵不血刃,已经全取北齐重镇晋州。 
北齐的大门,已经被我高道豁打开。 
我正与周国的隋国公杨坚寒暄,忽然上来周兵数人,推过一个北齐马兵打扮的人。“启禀永昌王、隋国公,此人在城郊被我军伏兵所获,他自称是北齐安德王高延宗的使者,从晋阳出发,前来送信。” 
我点点头,对隋国公杨坚说: 
“请转告皇帝陛下,北齐有安德王高延宗在晋阳,殊不易攻取。愿陛下留意此人!” 
① 今山西临汾地区。 
② 今山西太原地区。   
四十二 誓将黄旗换黑帜(7)   
③ 今山西忻县地区。 
④ 今山西长治北。 
⑤ 今河北磁县西北石鼓山。 
⑥ 公元531年。建明是尔朱兆所立北魏长广王元晔的年号。只当一年皇帝就随尔朱氏的倒台而下台,转年被高欢拥立的孝武帝赐死。这一年,同时存在的还有尔朱度律拥立的北魏宗室元恭,年号普泰。元恭当了一年皇帝,就被高欢所废,不久即被毒死,谥号“节闵帝”,也称“前废帝”或者广陵王。 
⑦ 公元531年。 
⑧ 此人也只当了一年皇帝,就因为他是帝室疏宗,被高欢所废,然后秘密杀害,谥号“安定王”,也称“后废帝”。 
⑨ 公元532年。 
⑩ 公元528年。 
{11} 公元530年。 
{12} 公元534年。 
{13} 东魏孝静帝年号。公元536年。 
{14} 今陕西商县。 
{15} 今山西永济西。 
{16} 今河南灵宝及其以西陕西关中盆地及丹江流域。 
{17} 今黄河以南附近地区。 
{18} 今河南灵宝西。 
{19} 今河南灵宝。 
{20} 今陕西大荔朝邑东黄河渡口。 
{21} 今陕西大荔南。 
{22} 今陕西大荔南。 
{23} 公元538年。 
{24} 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 
{25} 公元576年。 
{26} 此人即日后的隋文帝。 
{27} 今山西临汾南。 
{28} 今山西永济西。   
四十三 血光照晋阳(1)   
当永昌王高道豁投降周军、晋州失守的消息传来,汗水,即刻从我的额头冒了出来。 
周军获取晋州后,周帝委派遣开府仪同大将军梁士彦为晋州刺史,增益精兵一万入驻。 
周帝宇文邕深沉老到,他自己率全军撤退至玉璧①一带,伺机而动。周国的齐王宇文宪率军六万,屯于涑水②,遥为平阳声援。 
一切安排就绪后,周帝本人返回长安。 
身为大齐宗室,我,安德王高延宗,不能不惊,不能不怕。 
而我们大北齐的皇帝高纬,竟然携宠妃冯小怜,在平阳陷落的紧要关头,率领十万大军,到晋阳附近的祁连池③打猎游玩。 
晋州告急军使,自旦至午,驿马三至。皇帝身边佞臣、右丞相高阿那肱很不高兴: 
“皇帝正在打猎为乐,边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闻!” 
到了傍晚时分,军使匆忙又到,报告平阳陷落的消息。这个时候,皇帝左右才把文书入奏。 
皇帝得知消息,想率军回晋阳。不料,冯小怜玩得高兴,请更杀一围。 
出人意料的是,皇帝置军国大事于不顾,竟然马上同意美妃所请,让数万军士夜黑举火,与冯小怜在山上玩了一个通宵。 
所以,晋州陷落三天后,我们北齐的皇帝才兴致勃勃地率十万军队,自晋阳南下,准备收复平阳。 
在他的脑子里面,可能把战争想象得和打猎一样容易。 
担任我们北齐先锋军主将的,不是别人,又是那个高阿那肱。他不仅仅为前锋大将,还受命节度诸军。 
别说,我们大齐皇帝自率十万锐兵来攻,声势甚盛。周帝宇文邕听说后,很想先暂时退兵以避锋芒。周国的开府仪同大将军宇文忻劝谏:“以陛下之圣武,乘敌人之荒纵,何患不克!如果北齐内部有变,重新推举一位新皇帝,君臣协力,虽有商汤、周武之势,未易平也。如今,北齐主暗臣愚,士无斗志,他们虽有百万之众,实为陛下练兵之用!” 
周国的汉人大臣王纮也劝:“北齐失纪乱纲,已经接连几帝如此。天降我们大周皇室,晋州落入我们掌握,一战而扼其喉。取乱侮亡,正在今日。如果释之而去,诚为下策。” 
众人劝说下,周帝终于下定决心,他下旨,要求各路周军各安于位,与我们齐军对决。 
我们北齐方面,皇帝率领十万精兵,最后进抵平阳城下。 
旌旗漫卷,刀槊如林。锐气正盛之际,我们北齐大军,死死包围平阳,昼夜攻之。 
主将高阿那肱虽然庸懦,但我们北齐的兵将却很勇猛。平阳城坚厚,我祖父神武帝高欢时代多年经营,称为坚城。在我军久攻之下,楼堞皆尽。 
三天过后,平阳所存城墙,仅仅残垣断壁而已。如果我们齐军再稍加一把劲,马上就可以收复这个战略重镇。 
平阳城下,军士们冒死冲杀,或短兵相接,或交马出入。周军外援不及,守城周国兵士以及先前降附的齐军,皆震惧惶惑。平阳,摇摇欲坠。 
不过,周国守将梁士彦丝毫不惧,慷慨自若,他亲临城上,大声对将士说:“死在今日,吾为尔先!” 
在他的感召下,周军勇烈齐奋,呼声动地,无不一当百。 
趁我们军队稍稍缓攻的机会,平阳城内军民、妇女,昼夜修城,三日而就。平阳百姓,本来为我大齐赤子,多年苦于苛政,如今都死心塌地归随周人。 
大战之中,在皇帝身边的我们高姓宗室王爷,每人身边都“配备”了六个甲士,名为卫士,实际上是佞臣们劝说皇帝派来监视我们动静的耳目。 
最终,我跪地泣陈,皇帝才放我出来,让我带领一队兵马,帮助指挥攻城。 
观察形势后,我派遣精兵,连夜深挖地道,直达平阳城下。攻城尖锥轰然猛撞,大军续进,城陷十余步。守城的周军,纷纷被先登的将士砍翻在地。我们北齐大军,乘势欲入! 
千钧一发之时,忽然,皇帝发敕,下令暂停攻城。原来,他突发奇想,要让冯淑妃亲自观看平阳城被大军攻克的景象。 
不料,冯小怜正在营帐中梳妆打扮,施涂粉黛,磨磨蹭蹭,没有及时赶到近处观看。 
趁此机会,守城的周军得到难得的喘息,他们在城崩处抛扔了几百具尸体和数十根巨木,终于堵塞住缺口,城遂不下。 
大军气馁之余,冯小怜兴趣十足,提出想欣赏晋州城西石上传说中的圣人脚印。 
为了提防周军的弩矢会伤及冯小怜,皇帝命令从制造攻城器械的大木中抽取数千根,为冯小怜专门修造一座长长的、四围都包裹木板的浮桥。而后,他自己执兵披甲,率领数千禁卫军士兵,亲自护送冯小怜过桥观赏。 
行至半道,木桥塌坏。闻讯后,我们齐军不得不从平阳城下抽取数万精兵劲卒,慌忙赶去护驾。   
四十三 血光照晋阳(2)   
仓皇之中,皇帝与冯小怜踉踉跄跄,至夜乃还。 
就这样,战机终被耽搁,平阳城未能如期攻克。 
坏消息传来。周帝宇文邕再发长安。他自率劲旅,浩浩荡荡,重新渡过黄河,与周国诸军相合。 
十二月初四,宇文邕抵达平阳。 
周军诸军总集,人数总共有八万人。 
周军逼城置陈,东西二十余里,漫无边际。 
至此,形势大变。 
我们北齐大军刚开始进围平阳的时候,为了防止周军主力退而复来,在平阳城南挖掘了一条深长的堑壕,东起乔山④,西抵汾水。 
所以,周帝率主力援军再来,只能在堑壕南侧列阵。我们大齐军队,严阵以待,列阵于堑壕以北。 
与我们的皇帝的轻佻、轻易不同,周帝宇文邕,常常自乘御马,身边只率数名从人,亲自巡陈。每到一处,他都亲呼主帅姓名,躬自慰勉。周军将士,喜于见知,咸思自奋。大战开始之前,侍臣敦请周帝换乘上佳良马,他推辞说:“朕独乘良马,难道想逃跑吗!”周人闻之,感奋不已。 
宇文邕本人英武,多次欲自率精兵进薄我军,均碍堑而止。自旦时到申时,双方相持不决。两国兵士,隔着巨堑喝骂挑战。 
看到周军如此势盛,我们的皇帝开始生出怯意。他焦躁不安,问一直做军中最高指挥的高阿那肱: 
“我们是开战呢,还是不战?” 
高阿那肱毕竟是从前跟随我二叔文宣帝高洋作战多次的老将,半出胆怯,半出谨慎,说:“我们北齐兵数虽多,能战者不过十万,病伤及绕城砍柴汲水者,又三分居一。昔日神武帝大军攻玉璧,敌人援军一来即退。今日将士,岂胜神武帝之时!不如勿战,退守高梁桥。” 
不料,花白头发的胖子胡人安吐根却在一旁大言:“如此一撮许贼,看我马上刺取,掷向汾水中!皇帝御驾亲征,如何不战!” 
皇帝犹豫未决。 
他身边那些平时舞刀弄剑、吹拉弹唱的内侍、佞臣们纷纷表示:“周国天子在,我们大齐天子也在。周国天子尚能从长安远来,我们大齐天子怎能挖壕守堑示弱!” 
更要命的是,冯小怜身骑一匹桃红马,也在一旁牵皇帝衣袖,要他主动出战,击败周军。 
皇帝跃跃欲试。他大呼定议:“决此一战!” 
于是,他下令军队填堑南引,与周军对决。 
如此安排,正落周帝算内。他一直找不到机会逾堑对战。如今,我们齐军自己填壕,正好给了周军极好的进攻机会。 
皇帝兴高采烈,似乎忘记了这是真刀真枪的实战,与冯淑妃并骑观战。 
暴土扬尘过后,巨大而长绕的壕堑终于被我军填平。双方兵马才合,在周军重甲骑兵的冲击下,我们齐军东侧步兵军阵摇动,偏军小却。 
见此情景,冯小怜大怖,惶然失声:“军败矣!” 
皇帝愣怔之余,时任录尚书事的城阳王穆提婆高声大呼:“皇帝快跑!皇帝快跑!” 
不由自主,皇帝就和冯小怜一起,不顾一切地纵马狂奔,逃往高梁桥方向。 
我见状大惊,赶忙策马,与手下、开府仪同三司奚长拼命赶上,劝谏说:“陛下,半进半退,战之常体。我军如今兵众全整,未有亏伤。陛下抛弃大军,又能跑到哪里!陛下乃军中之胆,您马足一动,人情骇乱,不可复振。愿陛下速还,安慰军心!” 
正说话间,皇帝的几个禁卫军将领也陆续拍马扬鞭赶来,都劝说道:“我们刚才已经收军,甚为完整。不仅如此,我们北齐的围城兵马,都在原地坚守不动。皇帝应该回去,安慰军心。如果不信,陛下可以先派内侍去观察一下,再动身不迟,万望陛下不要再跑!” 
皇帝将信将疑,返辔掉头,准备回到阵前军中。 
这个时候,穆提婆再次挡在皇帝面前。他慌忙抓住皇帝的臂肘,低声说:“此言难信。如果陛下回返,正好赶上兵溃,哪里还来得及逃出!” 
冯小怜在侧,失声痛哭,梨花带雨。 
见此,皇帝不顾众人劝阻,带着冯小怜,拍马就走。 
皇帝忽然不见,军中丧胆。没过多久,我们齐军一时大溃,仅仅摔死、被自己人践踏而死的,就有一万多人。周军打猎一样追杀,被杀又有万余人。 
战场之上,我们北齐的军资器械,数百里间,委弃山积。 
好在我还能掌控一部分兵马,边打边撤,最终挽回几万人的性命。 
平阳大败,我们北齐元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