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措。
第241章 老狐狸文彦博()
郑骧一步站了出来,冷声道:“听闻未大人在蓬莱发展工业,重视商贾,盘剥百姓,鱼肉乡里。
岂不闻士农工商,天下四民,商贾最是低贱,自古以来,皆是盘剥天下,偷窃天下财富,是国家的蛀虫。
据说未大人为人,若有人腰缠万贯,就以上宾待之,若是有人大肆投资,就亲自接见,甚至纳入所谓天下集团之中。
如此与民争利,岂是正道直行!
我大宋江山,就是败坏在你这等人手里!”
未央瞥了一眼郑骧,笑呵呵的道:“敢问大人姓名?”
郑骧傲然道:“度支副使郑骧是也。”
未央恍然,看向了三司使唐介,度支副使,按理说是三司使的下属,是顶重要的官职,唐介身为三司使,怎么会容忍自己的下属中,出现夏竦的人?
唐介面色难看,他虽然是三司使,圣眷正隆,但是却不能如臂指使,对于三司使的人员安排,并不能一言而决。
未央笑道:“听闻郑大人登进士第,更庆、汝、郑、秦州推官,改秘书省著作郎、知垣曲县,庆历中,与鱼周询刺陕西民兵十余万。除陕西转运、按察使兼三门发运使,加直史馆、河北转运使,入为度支副使。
却不知河南老家,那一十九间商铺,二十万亩良田,从何而来?”
郑骧顿时面色大变,他偷偷的看向赵祯,发现赵祯的眼神如同鹰一般看来,当即匍匐在地,颤声道:“陛下啊!我郑家也是河南世家,家里人丁兴旺,那商铺良田,皆是这些年积攒下来的,臣决没有贪赃枉法。”
赵祯不置可否,一言不发。
未央笑了笑,看向了丁谓,说道:“这位是丁大人吧?不知与丁谓之丁相公是和关系?”
丁谓面色微变,所谓丁谓之,也叫丁谓,宋初年宰***臣。与王钦若等人并称为五鬼。先后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因作恶太多,丁谓最后被罢相,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全部被降黜。抄没家产时,从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贿赂物品,不可胜纪。景祐四年闰四月,卒于光州,归葬苏州城西华山习嘉原。
这位丁谓,可谓是权臣的代表,奸臣的模范,端的是作恶多端,天怒人怨,就连士林都看不过去。
现在的这位丁谓,说实话,与逝去的丁谓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职位也不高,堪堪能站在朝堂上罢了,之所以如此积极,不过是为了巴结夏竦,想要靠着大树,往上爬罢了。
听闻未央这么一说,丁谓顿时面色通红,不再说话。
文彦博叹了一口气,看着前面的庞籍三人不说话,他要是再不说话,只怕这位未央,再也无人可制了。
“未大人。”文彦博站了出来,面色和煦,如同一位谦谦君子一般。
“这位大人是?”未央本能的感觉到背后一紧,有种被毒蛇盯上的感觉。
“本官文彦博,忝为参知政事。”
未央顿时心中警惕起来,要说朝堂之上他最忌惮的人,不出一掌之数,这其中,文彦博能排到前三,贾昌朝也在其中。
文彦博此人,堪称玩不死狐狸,无论是怎么折腾,这位的位置,不动如山,历经四朝,圣眷加身,堪称天下无敌。
未央知道文彦博的历史,自然谨慎了起来,他肃然道:“原来是文相公。”
文彦博笑眯眯的道:“未大人有所不知,这辽国一向嚣张跋扈,这些年虽然安稳了一些,但是励精图治,兵力强盛,而我大宋禁军,衰落已久,圣人虽有整军之心,但是奈何尾大不掉,若是与辽国打起来,只怕吃亏的是我大宋啊。”
未央皱眉,这老狐狸果然不好对付,话里话外,不外是告诉未央,别打了,打打杀杀的,到时候吃了亏,只怕辽军南渡,大宋就玩完了。
话虽如此,但是未央却不是认输的人,他冷声道:“以文相公所见,我们是求和?增加岁币?还是割让土地?或者派出质子,委曲求全?恰好皇子赵宗清今年也三岁了,当个质子,也是绰绰有余。”
赵祯闻言,原本微眯的双眼,眯的更细了。
文彦博顿时感受到一种压力,这小子不好对付啊,这三样,自己说哪一样,都会惹来众怒,到时候皇帝盛怒之下,自己的相位只怕不保。
想了想,文老狐狸便笑呵呵的道:“未大人何出此言?我大宋乃是天朝上国,岂能卑躬屈膝?不过若是辽国求和,我们倒是可以赐下一些财物,蛮夷之地,倾慕我大宋风华,乃是常事,区区财物,却能换来百年太平,何乐而不为?”
“呵呵呵!”未央冷笑道:“文相公的意思,就是增加岁币了呗?不知道增加多少?是一百万,还是两百万?我大宋有多少家底?辽国给了,西夏要不要给?西夏给了,高丽要不要给?
今天这个要,明天那个要,何时是个头?有何来的太平可言?
弱国无外交!要想让他们怕,必须得打!而且得狠狠的打,打的他们再也不敢侵犯我大宋领土,打的他们俯首称臣,打的他们数百年后想起来,还觉得疼!
这才是正办。”
满朝大臣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小子好大的杀气,这种人要是他日真的掌握了朝政,还有咱们文人的立足之地吗?只怕又回到五代之时,武夫视文人如刍狗,动辄杀之,天下斯文元气,一朝丧尽。
这不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
文彦博双眼精光一闪,心中暗道:任你小子奸似鬼,还不是喝老子的洗脚水?几句话就让文臣同仇敌忾,引起了众怒,我看你怎么在朝堂立足。
未央冷冷一笑,心中同样思量,这些人都是贪生怕死之辈,就算有几个不怕死,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见得是真正的为了大宋的天下着想,不过是一群尸位素餐之辈,若是不能把他们弄出朝堂,只怕大宋就真的没救了。
这一刻,未央前所未有的坚定!既然趟了浑水,索性就一条路走到黑!
第242章 又一个坑儿子的爹()
文彦博看似灰溜溜的回到了文官的队伍,但是面上一闪而逝的得意,却没有瞒过未央的眼睛,这只老狐狸心里想的是什么,未央跟明镜似的,但是他不在乎,他本来就是武官,就算是文官们唾弃又如何?
文官之中,又走出一位,这位叫做陈执中真宗时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如今已经是参知政事,也算是相公一枚。
此人为官也算清正,只是有一身文人的毛病,最是看不上武夫,对于未央小小年纪,就在大殿之上大放厥词,很是不满。
“未央未大人,大大殿之上,圣人面前,何以如此无礼!”陈执中训斥道:“夏相公德高望重,文相公也是宿老大臣,如此无礼,岂不是失了体统。”
未央微微一笑,他认得这位,虽然没有打过交道,但是在蓬莱的时候,范仲淹曾经提过,满朝大臣,他最敬重的,便是这一位,为官颇有建树,而且敢作敢为,虽然看不起武夫,但是也没有为难过,也算是一位直臣。
师父点名的人物,未央自然是要嘴下留情的,他也不想再争辩这些了,当即拱手施礼道:“陈相公所言极是,未央受教了。”
陈执中点点头,语气缓和了许多,笑道:“希文兄来信,说收了个弟子,天资绝艳,没想到今日一见,果然不凡,可惜啊!”
未央知道陈执中所谓的可惜是什么意思,可惜自己入错了行嘛!不过这都无所谓。
于是未央轻轻的退后,面向赵祯,朗声道:“启奏陛下,辽国之地,自五代以来,莫不以上京为都城。又以幽州建立南京,兴旺一时,但是百年以来,契丹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若真论战力,不见得是我大宋铁骑的对手。
更何况,那所谓的高丽,虽然与辽国联盟,不过是利益勾连罢了,又能有几分战力?值此时机,正是我大宋扬威天下之时,岂能不趁势而进?若是错失大好时机,天厌之!”
赵祯豁然起身,中气十足,“诸卿,朕意欲北伐!尔等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
圣明的赵祯哈哈大笑,得意忘形道:“传令,朕将亲征,以夏相公为汴京留守,文相公陈相公佐之。”
众人顿时大惊失色。
陈执中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陛下!千金之子不坐垂堂,陛下圣躯,乃是万金之躯,岂能以身犯险?派一大将,足以灭了辽国的威风。”
文彦博也道:“自古天子不宜轻动,天子一动,天下动荡,万一敌人知道我大宋至尊亲临,拼死作博浪一击,陛下若有闪失,我大宋江山危矣!”
“陛下不可!”
“万万不可啊!陛下怎能亲身涉险!”
。。。。。。
一时间众臣无不劝说赵祯,让他收回成命。
自古以来,除了开国的那两三位皇帝,哪有皇帝御驾亲征的?当年真宗皇帝被寇准拿刀架在脖子上,逼着去前线走了一遭,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使得宋军士气大振。萧太后自出兵伊始,便曾经宋降将王继忠之手,多次提出议和。赵恒所派的使者曹利用被怀疑辽朝议和诚意的天雄军守臣留下,萧太后迟迟未等到使者。赵恒亲征后,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再次请求议和。
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便决定再派曹利用出使。曹利用去辽朝签订澶渊之盟之际,赵恒告诉曹利用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算要百万也可以!”寇准知道后,却指着曹利用愤怒地说道:“如果超过30万两,就提人头来见。”
这就是著名的“檀渊之盟”。
大宋看似势均力敌,但是却是败了,就算是寇准一力主战,奈何天意不在大宋,加上真宗皇帝懦弱不堪,导致了大宋局面崩坏。
好在寇准有能力,有手腕,硬生生撑住了大宋的江山,不然还不知道如今的天下是什么样呢。
赵祯一想到自己那个亲爹,就没有来的恼怒,他双腿一蹬走的痛快,留给自己一个烂摊子,澶渊之盟签订后,赵恒原以为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很得意了一阵子,还搞什么东封西祀,当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总计这次“东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内,前后花了四十七天时间,演绎了一场彻彻底底的闹剧,而赵恒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
彻彻底底把泰山封禅搞臭了,连后世的皇帝都不愿意去干这种事情了。
书封祀对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财政产生了重大影响。仅是东封泰山,就耗费八百余万贯;西祀汾阴,耗资更增二十万贯,这还不计亳州之行。营造玉清昭应宫缺少具体的支出记载,但仅雕三座塑像就用去金一万两、银五千两,则二千六百十座建筑的糜费可以想见。倘若将京城景灵宫、太极观和各地宫观都计算在内,其费用之大恐怕不是几千万贯所能打住的。赵恒在位前期,经过近四十年的经济恢复,天下富庶、财政良好;由于装神弄鬼的折腾,几乎把前代的积蓄挥霍殆尽,到其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宋史·真宗纪》评说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
明代李贽也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可以说,宋真宗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烂摊子,简直就是烂透了的烂泥,赵祯登基至今,能硬生生把大宋恢复成如今的样子,已经是难得的明君了。
既然是自己亲爹丢的人,赵祯自然是希望由自己去改变这一切,不然百年之后,九泉之下,见到赵大赵二,赵祯觉得真是一点脸面都没有了,毕竟他没有赵恒那样厚的脸皮。
第243章 皇帝的威风()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猖獗,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无视天威,然皆朕之错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但如今辽国步步紧逼,西夏自立,高丽蕞尔小国,竟敢冒犯天威!朕若是再不奋力前行,九泉之下,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赵祯怒声连连,响彻大殿,一时间大殿内众臣战战兢兢,无人敢说话。
以前的赵祯,是何等的温仁,就算是臣子扯着袖子跟他论理,人家也能唾面自干,但是今日的赵祯,展现出了帝皇强绝的一面,满朝文武,文人们满心错愕,惊慌失措,武官们心中暗喜,却又惴惴不安。
摊上一个强势的皇帝,有好处也有坏处,总体来说好处大于坏处。
要知道自古以来,但凡皇帝过于英明神武,臣子的下场,总不会好到哪儿去。
赵大算是皇帝中比较中庸的一位,还干了杯酒释兵权的事,李世民也算是千古明君,但是魏征、房玄龄死后,他们的后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尤其是魏征,连挖坟鞭尸的事情都干出来了。
臣子们喜欢一个懦弱的皇帝,却又盼着皇帝英明神武,这本就是矛盾的。
赵祯便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作为皇帝的自尊心告诉他,朕是天子,他们是臣子,不该是这个样子,一方面又深受臣子影响,垂拱而治,才是最好的。
但是到了今天,赵祯终于爆发了,他的皇权在大宋第一次爆发,展现出来的威力,还是颇为可喜的。
最起码没有人再提不让赵祯亲征的事情了,也没有人洋洋洒洒一大堆,说些乱七八糟的怪话了。
未央看着赵祯,这一刻,那个略显懦弱的赵大叔,竟然前所未有的高大。
其实他的心中也是很复杂的,比那些文官也好不到哪儿去,差别便是,他是希望赵祯励精图治的,而不是庸庸碌碌的听从文官的摆布,但是也不希望自己头顶压着一座大山,那样的话,也太累了。
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好了,未央还是很欣慰的,毕竟他是一个后世之人,还是比较喜欢有一个英明神武的老板的。
而赵祯,无疑是最好的老板,可以让他放手施为。
赵祯说完话,径直离去,留下大殿之上的众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来到后边,赵祯身躯微微一晃,陈琳面色大变,连忙上前搀住赵祯,心头不由一沉,短短时间内,赵祯的衣衫,竟然几乎汗透了,可见那区区几句话,耗费了赵祯多大的精力。
赵祯苦笑道:“看来朕的身体不行了,这才三十多岁,说会话都汗如浆出。”
陈琳连忙轻声道:“官家今日发了龙威,情绪激动,身体出现不适,也是常理,只需好好调养一番,便能无虞。”
赵祯笑道:“你倒是会安慰人,朕的身体朕知道,朕只恨不能亲自率领大军,臣服四夷,让我大宋的威严,遍布四方。”
陈琳轻声细语道:“官家,这次官家亲征,必然能克敌制胜,建功立业,非秦皇汉武不能比。”
赵祯闻言笑骂道:“不要拍马屁了,你以为辽国的大军是纸糊的嘛?这么轻易就能战败?再说了,咱们大宋是什么样子,军队是什么样子,朕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是却不傻,那些人惯好弄虚作假,皇城司的奏报却不会假,百万禁军,几乎糜烂,真正能打的,却是没有多少了。”
陈琳摇头道:“官家何必灭自家威风?王德用老将军,杨文广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