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王刘义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代帝王刘义隆-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陛下,今年准备不足,请待来年!”

    第一声就是否定,群臣又是一阵骚动。刘义隆大声对群臣说:

    “北方民众苦于魏虏暴政久啦!如今北方义徒蜂起,若拖延到明年,朕担心挫伤北方人向义之心!”

    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说:

    “北人依仗马,南人靠步行;马步不敌,由来已久。只以檀、到二将军来说:道济二行无功,彦之失利而返。如今料想可出征的将领,都不能过此二人;而六军之威,也并不能过往时——只看玄武湖中的水军那是不够的。因此臣担心因为难以成功而使王师再次受辱!”

    刘、沈二人都是刘义隆所倚重的将领,但没想到先站出来反对的,竟然会是他们,这出乎他的意料,也让他颇感失望。于是他作出了解释:

    “二十年前王师二出无功,自别有因:道济延缓进程,彦之中途病。魏虏所赖是马,我军夏日出师,夏水浩荡,大河水流畅通。如此,泛舟北指,则魏础x守军必逃,而滑台只是小戍,易于攻克。克此二城,然后取魏存粮,慰问百姓,虎牢、洛阳二镇,自然不能固守。等到冬日,我军就能城守相接,纵使虏马能过大河,势必成擒!”

    刘康祖又说:

    “南北分治,至今已经一百余年。华夏分崩,旧都沦陷,往昔英杰,皆屡出无功。二庾依仗帝舅之威,自许专征:庾亮临邾城(在今湖北黄岗)而覆师,庾翼至襄阳而退回。褚裒凭徐、兖二州之劲卒,失利于邹、鲁;殷浩驱扬、豫二州之轻兵,大败于山桑。桓温弱冠雄姿,借平蜀之声威,步入咸阳,野战洛、邺。其后鲜卑固于负海,羌、虏占有秦、代,自为敌国,情险势分。于是武皇乘机,故能依次而加以诛灭。及魏虏兼并,河南沦陷,我兵马土地,不如往时。陛下即大位以来,虽得之知己,然未能料敌,故师帅无功,先后败归。所以,如今若再出北境,陛下应从长计议!”

    太子刘劭也谏阻北伐:

    “如今魏虏使柔然远遁,已尽有北方之地,南人难以与其争锋:弃舟楫之长,踏车骑之地,此非南人之所便。臣愚以为不如安民保境,息兵修好,然后招募英杰,顺时而动,作长久之计。”

    刘义隆看看太子,想着将来太子要是继了大位,他还会像自己这样着力于北伐吗?他皱了皱眉头。

    抚军将军萧思话又拿前朝王羲之的话语来谏阻:

    “当年殷浩将要北伐,王右军以为必败,就以书信劝阻;殷浩不听,结果为姚襄所败。其后殷浩又谋再举,王右军再以书信劝阻,认为‘以区区江左,所经营如此,天下寒心,为日已久。’他又致书会稽王司马道子,力陈殷浩不宜北伐。其中写道:‘谋划北讨,必宜权衡彼我,万全而后动;功成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期,而遗民歼尽,万不余一。且千里运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随之交至。今运无还期,征求繁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王右军之言,陛下应该以此为鉴!”

    刘义隆沉默着。

    沈庆之和刘康祖是自己欣赏的战将,北伐大任原打算委任他们,自己在制定北伐攻略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仗他们,但他们却众口一词;太子是自己的爱子,竟也极力谏阻。前朝君臣,因为贪图偏安一隅,往往只要有人提出北伐,他们就会众口一词加以反对,难道是……他们所持观点,大都是前人旧说,譬如马步不敌、以一抗九等等,并无什么新意。

    就在群臣肃静的时候,近来颇受刘义隆信任的吏部尚书江湛说:

    “萧护军所引前朝王右军之言,屡见‘区区江左’‘区区吴越’等言辞。以往证今,臣不以为然。众所周知,前朝疆域偏狭,自盱眙(在今江苏北)、淮南至于义阳(在今河南信阳)以北,尽为北虏所有。武皇两次北伐,并不在意‘区区江左’‘区区吴越’,最终尽收前朝失地:东至青州,西至梁州(辖今川北、陕南等地)、益州(辖今四川、重庆等地)。自从皇宋禅代以来,疆域之广,是王右军时所不曾有的,也是前朝百年间所不曾有的。元嘉七年到、檀二将军北伐失利,司、兖二州陷于虏手,但国家土地广阔,已不再是王右军所言‘区区江左’‘区区吴越’,在力量上更不是‘以区区吴越经营天下十分之九’!”

    群臣又是一阵窃窃私语。新任太子詹事兼丹阳尹徐湛之接过话头:

    “如今不仅与前朝疆域宽狭不同,更重要的是治乱有别。自大宋有天下以来,尤其是陛下即大位以来,二十多年间兵车勿用,役宽务简,民不外劳,休养生息,致使余粮栖亩,夜不闭户。元嘉七年北伐,费用尽出于官府,兵役不及于百姓。此后无风尘之警,区宇安宁,方内无事,百姓晨出暮归,自事而已——皆因民有依靠,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天下安然。从扬州到荆州,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处处成群。往昔汉代东京常称光武帝建武、永平故事,号为中兴,自此之后,当以陛下元嘉为言。此乃数百年来天下之极盛之世!到、檀诸将军虽已作古,但如今功臣旧将充溢于朝,后起之秀比比皆是,加之又有数十万大军训练有素,有此后盾,凭此形势,王师所向,何城不克,何坚不摧!”

    当他说到“此后无风尘之警”的时候,刘康祖轻蔑一笑:自己可是刚刚从战场上回来啊!

    尚书吏部郎袁淑趁势说:

    “今年黄河、济水俱清,世人皆以为是祥瑞之兆。此实千载难逢!诗人鲍明远为此作《河清颂》。其中写道:‘长河巨济,异源同清,澄波万壑,洁澜千里。斯诚旷世伟观,昭启皇明者也。语曰:“影从表,瑞从德。”此其效焉。宣尼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传》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皆伤不可见也。然则古人所不见者,今日见之矣。孟轲曰:“千载一圣,是旦暮也。”岂不大哉!’陛下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封禅泰山,今其时也。亲逢千载盛会,臣愿上《封禅书》一篇。”

    鲍明远,即诗人鲍照。

    听了这三人的话,刘义隆终于把笑意挂在了脸上:

    “封禅泰山,是盛德之事,朕寡德之人,何以当之!”

    他又看了一眼默无一言的沈庆之,以为沈庆之已经折服,就问他:

    “江、徐所言,沈步兵以为如何?”

    沈庆之看看江、徐,然后不紧不慢地说:

    “治国譬如治家:耕种当问奴,纺织当问婢。陛下既想北伐,却与白面书生谋议,如何得成!”

    刘义隆听罢,哈哈大笑。

    这一次朝堂辩议,虽未能就是否北伐一事作出定夺,但接下来从北魏王朝传来的消息,终于让刘义隆作出了最后的决定。

    

第一一九章 崔浩撰写的北魏国史

    起初,拓跋珪诏令秘书郎邓彦海撰写魏的历史《国记》,最终成书十余卷;《国记》写到拓跋嗣时中止,以后就没有人再续写。。拓跋嗣即位后,就让才学通博的崔浩注解《论语》《诗经》《尚书》《春秋》和《周易》。崔浩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注书工作,但拓跋嗣没有让他续写《国记》。拓跋焘继位后,一向谄事崔浩的著作郎闵湛和郗标联合上书,称汉魏以来的大儒马融、郑玄、王肃等人对“五经”的注解多错谬,都不如崔浩注解的精湛,国家应该收缴境内马、郑、王等所注经书,把它们藏在秘府,然后颁行崔浩所注经书,令天下儒生研习,同时请求皇上下令崔浩再注《礼记》,以使诸生得观《礼记》正义。

    魏人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侵扰和威胁之后,拓跋焘就有了更多的精力来处理内务。他一直都赏识崔浩,于是就令崔浩在辅佐东宫、主持内务的同时,与著作郎高允等人共同撰写《国记》,并嘱咐他“务从实录”。崔浩接旨后,又向拓跋焘推荐说闵湛和郗标都有著作才,应该让他们俩参与撰写《国记》,拓跋焘也就同意了。由于参与撰写的人较多,又有邓彦海的《国记》做基础,崔浩主持的《国记》撰写工作很快就大功告成了。

    国史撰写完成后,闵湛和郗标又力劝崔浩在国都平城竖立碑林,把国史刊刻在巨石上,以彰显直笔——据事直书,无所避忌,这一直是良史追求的目标,古时董狐就是一个榜样。著作郎高允听说后,就满面愁容地对著作郎宗钦说:“闵湛和郗标所为,分寸之间,恐成崔门万世之祸,我等也将无余类了!”崔浩听了,却不以为然。他被闵湛和郗标的建议打动了:若因撰写《国记》而获良史的美誉,那自己也将名垂青史!何况皇上也嘱咐自己“务从实录”。于是,他不仅采纳了刊刻国史这一建议,同时还采纳了二人提出的一并刊刻他的《五经注》的建议。

    数月之后,在魏的平城西郭天坛的东面,在一块方圆一百三十步的地面上,一座用工三百万的魏史碑林终于如期竖立起来了。

    魏史碑林建成后,那里就不曾间断过来往的人。起先是一些精通文墨的人,后来连一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也来听那些读书人讲读国史。

    又是一个人头攒动的日子。一个读书模样的人边看边讲解着一块碑文:

    “魏家的高祖昭成帝什翼犍——今上的祖父的祖父,是被他的庶长子寔君杀死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昭成帝的侄子名叫斤。他因心怀怨恨伺机作乱,就挑拨寔君说昭成帝将要立慕容氏所生的幼子为继承人,在这之前要先杀了你!寔君相信了,就尽杀诸皇子,高祖同时也被杀了。诸皇子妇以及宫人不得不投奔苻坚的部将苻洛。苻坚在抓获了斤和寔君二人以后,说‘天下之恶都是一样的!’然后就对他们处以极刑——车裂。”

    “这都是有子不教之过。”一个老者说,“在这之前,昭成帝曾经被苻坚打败,逃到阴山;其子翼珪把他的父亲捆绑起来投降苻坚。苻坚认为高祖是不知礼仪的蛮荒之人,就命令他到太学里习礼,然后把执父不孝的翼珪流放到蜀地。”

    那个读书人又带着几个听讲的人来到了刊刻着道武帝拓跋珪事迹的石碑前继续解说:

    “高祖和他的儿子都被杀尽,皇孙道武帝拓跋珪继位,他就是今上的祖父。道武帝在位期间以刑杀为政令。秦王觚出使慕容垂的燕国被害,道武帝在攻克中山之后,抓获了害死秦王觚的傅高霸、程同等人,灭了他们的五族,用大刃挫杀了他们。后来讨伐刘卫辰,他收捕了刘卫辰的子弟同宗,不论年少年长,共杀死了五千多人。到了末年……诸位看这碑文:‘帝至末年,因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无常。帝谓百僚左右不可信,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朝臣至前,追其旧恶,便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尸于天安殿前。’”

    “后来他的结局又如何呢?”有人好奇地追问。

    “诸位看这里。”那读书人带着他们到了另一块石碑前,指着上面的文字逐行讲解,“曾经有一个神巫说帝将有暴祸,只有灭‘清河’,杀‘万民’才可免。帝于是就想着灭掉清河一郡,能快些杀人达到万数。他有时乘坐小辇,就手握利剑刺杀抬辇人的后脑,一人死了,一人代替,每次外出,死者达数十人。每到夜晚,他常变换住处,外人不能知晓,只有一个叫万人的爱妾知道他的卧处;而万人与帝子十六岁的清河王拓跋绍私通,清河王担心事泄,就让万人作内应,在一个夜晚杀死了帝。帝临崩,才醒悟:‘清河、万人之言,竟是你们俩!’其后明元帝抓获了清河王,就杀了他和他的生母贺夫人。”

    “此二帝都不得善终,也都是亲子作乱。汉家帝王自古以来都不曾有过此类事。莫非这就是华夷之别吗?”一个汉民说完后,看看众人,悄悄地溜走了。

    “这事生在晋安帝义熙年间,我在南方时听说过。”另一个从南方来的汉人说。

    “如果类推的话,今上的将来……”

    “嘘——”旁边的人赶忙打断他的话。

    “按顺序这下一块碑该是今上的父亲明元帝了。来,读书人,再给大伙儿讲讲他的奇事吧!”

    “今上的父亲讳嗣,是道武帝的长子。”那读书人过了一块碑,“这前面是他的伟业,你们要听的奇事在这里。就从他的废后讲起吧。被废黜的皇后貌美,十四岁入宫,因为备受宠幸而被立为皇后。后来因为明元帝频频远征,她独守寂寞,她的心腹宦官赵庆知道后,就向她推荐了一个叫田菩萨的小太监来陪伴她。皇后虽然为他的身体不全而感到遗憾,但仍然一见爱之。不几日,田菩萨露出真容——原来他竟是一个冒名顶替的健全少年!皇后的狂喜是可以想见的。她在心肝宝贝的呻吟着叫喊着的同时,还不免嗔怪田菩萨说得太迟以致荒废了好几个时日。她厚赏了赵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皇后和田菩萨如**一般烧起来,没个完了;皇后渐入佳境,连连接招的田菩萨却开始气喘心慌,最终被扶持下床。帝既远行,又有当权的宦官赵庆等人为她遮掩,这原在深宫里的事是很难外泄的,无奈皇后**四露,公然丑行,于是节外生枝。

    “当时长公主寡居在家,因其丰韵诱人,皇后的弟弟北平公就向帝求婚,帝就答应了他,但长公主不愿意。皇后想逼她成婚,就定了婚期,长公主就率着十余名家童和侍婢乘轻车、冒风雨驰赴帝之所在,自诉不愿与北平公结婚,又趁机禀告说皇后在宫中的丑状,帝惊骇之余还将信将疑。公主外逃之后皇后害怕了,就与其母常氏求托女巫诅咒帝卧床不起,又在后宫花园中埋下木偶人。

    “帝此时已返京,将近平城,于是秘密传唤小黄门孙兴寿到帝住处,问他事件始末,孙兴寿知道瞒不过,就一五一十地说了;说完,帝敕告他勿外泄。次日夜帝入平城,派人密捕田菩萨、赵庆以及皇后身边侍者六人,六人都被隔离审查,帝于是尽知皇后奸情。时帝卧病于含温室,他就深夜传唤皇后,让田菩萨等人站在门外。皇后临进去,帝令宦官搜她的身,说要是现寸长的刀剑就斩了她。皇后进来后就叩谢罪,帝赐她坐在二丈远处。帝令田菩萨等入内陈述事件始末,随即斥责她。皇后请求屏退左右,有秘言要说。此时帝对她仍有怜爱之意,就让左右都出去,只留下长秋卿白整在侧;然后帝拿护身刀捣捣皇后,皇后仍然不说话,帝就拿绵团塞住白整的双耳,又多次小声呼喊白整的名字,白整无反应,帝才令皇后说。皇后所说的秘事,世人不能知。

    “随后帝令人叫来他的两个弟弟彭城王和北海王,对他们说:‘此女人往昔是你们的嫂子,如今已是外人。只管进来,无须回避!’二王仍不肯进来,帝就上前拉他们进来,又说:‘此女人竟想拿白刃插我肋上!二王为我彻查此事,不要感到为难,不要以为我还有余情!’帝又深深自责,感到愧对二王。过了很久,二王才出去,帝令先把皇后幽禁在掖庭。次日,帝又令宦官传问皇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