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工程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工程师-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植不耽搁时间,直接离开官厅,走到了肥皂作坊里。二爷爷李有盛见李植来了,说道:“李植你来检查啊?”

    李植点了点头,在肥皂作坊看了一圈,没发现什么问题,便和李有盛说道:“给我腾一间房间出来!我要做新东西!”

    李有盛说道:“又要做新东西?”

    “你别管,搞几个罐子和火炉到腾出来的房间里,再弄些生石灰、食盐和大豆油来。”

    李有盛答应下来,便去腾空厂房去了。李植带着几个家丁骑马出了城,在城外找到一片芦苇地,把芦苇割下来在铁锅里烧成了灰。然后他带着这些草木灰又回到了肥皂作坊。

    肥皂作坊里房间已经腾出来,工具和材料都已经到位了。李植开始捣鼓牙膏。

    首先是从草木灰中提取碳酸钾。碳酸钾是溶于水的,李植把草木灰置于水中加热、搅拌这一罐水,让碳酸钾充分溶于水中。然后趁热将这一罐浑浊的草木灰汤水用麻布过滤,把过滤干净后的清水蒸干大部分水分,直到有晶体析出,就得到了高浓度的碳酸钾溶液。

    然后李植把生石灰溶于水中,得到氢氧化钙溶液。将氢氧化钙溶液倒入碳酸钾溶液中,二者反应得到了氢氧化钾和碳酸钙。碳酸钙不溶于水,让反应后的液体混浊一片。这时候静置溶液片刻,等待碳酸钙沉淀下去,将溶液上部的氢氧化钾溶液舀出来。

    有了氢氧化钾溶液后,就可以和油脂一起做皂化反应了。李植将氢氧化钾和大豆油一起放在罐子里加热,不停搅拌,就看到混合溶液上面一层膏状物体渐渐析出,浮在溶液上。李植在溶液中加入食盐进行盐析,那一层膏状物体很快就变大变厚,结了厚厚一层。

    和碳酸钠做出来的固体肥皂不同,碳酸钾做出来的牙膏是膏状的。

    那一层东西里面含有不少杂质,是黑色的,看上去十分丑陋。但这就是李植目前所能做的牙膏了。李植把这层膏状物质捞了出来,和刚才得到的碳酸钙混在一起。那层黑色膏状物质混入了白色碳酸钙,就变成灰色了,看上去好看了一些。

    碳酸钙在牙膏中充当摩擦剂,可以提高牙膏的去污效果。

    李植把自己做出的牙膏装进木盒子里,带回官厅里。李植在厢房找出自己的牙刷,用牙刷蘸了一点木盒子里的牙膏,用这些牙膏开始刷牙。

    刷着刷着,李植真的在嘴巴里刷出大量的泡沫出来,把牙齿刷得干干净净。李植拿一片玻璃镜子照了照,看到自己嘴巴上满是牙膏泡沫,恍惚间仿佛回到了穿越前,每天早起刷牙赶公交车的时候。

    随着自己发明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生活已经越来越像穿越前了。

    李植笑了笑,又刷了几下,用水冲掉泡沫,然后回正房把崔合叫了出来。

    “娘子,我给你看个厉害的东西。”

    正房里面,石头哭累了已经在摇篮里睡着了,崔合拿着一张手帕在绣花,正无聊呢。她听到李植的召唤立即跑了出去,跟着李植跑到了放牙刷的厢房里。

    “你在牙刷上沾一点这个‘牙膏’,用水弄湿牙齿,然后刷刷牙试试!”

    崔合愣了愣,说道:“这灰灰的东西是什么,好难看啊!”

    李植笑道:“你刷了就知道了,能把牙齿刷得干干净净的。”

    崔合半信半疑地蘸了点牙膏,然后喝了一口井水弄湿牙齿,对着镜子用牙膏刷起牙来。刷了十几下,崔合就刷出一口的泡沫出来。

    崔合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嘴巴,慌张说道:“我怎么口吐白沫了?”

    “不是口吐白沫,这是牙膏的泡沫,就和肥皂的泡沫一个道理,去污的!”

    崔合这才点了点头,继续刷了起来。把牙齿上上下下刷了一遍后,崔合按李植的指示用水冲掉了泡沫,然后又用清水刷了一遍牙齿。

    刷完牙齿后,崔合咬了咬牙齿,欢喜说道:“夫君的牙膏有用!牙齿洗得干干净净!”

    想了想,崔合歪着脑袋说道:“夫君这个牙膏好厉害,又可以大量生产卖钱了?”

    李植摇了摇头说道:“草木灰是好肥料,数量有限,我搞不到足够的原材料,没法大批量生产这个。这个牙膏也只能在家里用用,把我们自己的牙齿洗干净!最多供给范家庄的百姓使用!”

    崔合跳了一下,说道:“那也好啊!把自己的牙齿洗干净就不会口臭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五章 佃农的命运() 
四月份,范家庄的冬小麦迎来了一个大丰收。

    虽然去年少雨,灌溉不力的旱田收成不好,但范家庄附近的河流没有断流,李植的旱田依靠三条河流灌溉,都喂饱了水,一个冬天过去后收成不错。

    德远新村的倪老大也获得了一个丰收。他是个好把式,懂得犁田多深为好,懂得何时该上肥,种的旱田每亩地收了一石二斗粮食。他和媳妇佃租四十亩旱田,到四月份竟收了四十七石的麦子。

    棉袄钱和农具钱去年就和将军大人结清了。今年只需要扣掉给将军的地租十四石一斗粮食,扣掉一石二斗的耕牛银子,再扣掉还给将军的一石房子钱就可以了,倪老大能留下三十石七斗的粮食。倪老大家里四口人敞开肚子吃,一年吃十一石麦子,倪老大还能结余十九石七斗粮食。留下二石粮食做今年冬小麦的种子,倪老大还有十七石七斗粮食结余。

    如今距离鞑子入寇已经近两年,京畿的粮价恢复了正常,差不多是二两银子一石。在将军大人的平价粮店里,倪老大用十七石七斗粮食换了三十五两四钱银子。

    这是一大笔银子。揣着三十五两银子回家的时候,倪老大都有些紧张,生怕遭了贼。

    这年头一套棉布夏装只要四钱银子,一套冬装袄子也只要一两五钱银子,一只活鸡只要一钱银子。三十五两银子可以让倪老大全家人什么都不缺,过上小康的日子。这收入水平,已经和李植作坊里的工人差不多了。

    李植的水车和灌溉渠改变了一万农民的命运。

    明末并不缺田缺地,缺的是组织能力和水利工程,缺的是打败觊觎者的力量。李植有力量击退附近的觊觎者,有力量保护自己的产业,他稍微组织一下水利工程,就让农民们脱贫致富了。

    农民有钱了除了买地就是盖房。倪老大换了银子回来第二天,就去找泥瓦匠,准备扩建家里的房子,然而倪老大发现自己去晚了,驻扎在范家庄的二千泥瓦匠早就被大丰收的农民们雇完了。

    喜获丰收的农民们第一反应全部是扩建房子。倪老大想约泥瓦匠,必须排队了。

    倪老大摇着头回到了自家的院子,却看到表兄孟有三带着他家媳妇坐在了自家屋子里。

    倪老大一看见表兄来了,就知道了表兄的来意,大声说道:

    “表兄你等等,等我去买只鸭来招待你!”

    倪老大二话不说,就去镇上的集市上买了一只鸭招待孟有三——自从去年春小麦成熟,农民有了收入后,德远新村北面两里处就形成了一个小镇,镇上有卖菜卖肉卖鸡鸭的,服务附近几个村子的富裕农民们。

    到了今年冬小麦喜获丰收后,农民们更富,这个小镇就更加热闹了。镇上的屠夫每天都要杀一头猪,卖鸡鸭的更是罪孽深重,也不知道一天要杀多少鸡鸭。

    晚上,在倪老大的屋子里,倪老大家四口人和孟有三夫妇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有干炒腊肉,有红烧鸭子,有各种蔬菜,有镇上买的米酒,还有管饱的米饭。

    孟有三夫妇两人苦惯了,一下子看见这样的饭菜直流口水,狼吞虎咽吃得嚎叫,仿佛饿了几天。那副样子,把倪老大的儿子吓得都不太敢夹菜吃。

    倪老大一家四口虽说不是天天吃肉,但这个月丰收后,每三天也是吃一顿肉的。倪家人看到一桌肉食要淡定得多,和狼吞虎咽的孟有三夫妇比起来,档次一下子就出来了。最后倪家四口人似乎是觉得孟有三夫妇太苦了,不和他们抢食,只夹了几块蔬菜吃了一碗饭就放下了筷子。

    孟有三还没反应过来,一边往嘴里塞肉一边说:“吃呀,你们怎么不吃肉?”

    倪老大喝了一口米酒,淡淡说道:“你吃,我们早上吃过了肉,现在没食欲。”

    孟有三看见倪老大喝酒了,这才想起自己面前有一碗酒,赶紧举起来喝上一口。香醇的米酒入肚子,孟有三满足地哈了一口气,大声说道:“驴毛球,这才是人过的日子。宝坻那边太苦了,今年过年我都没吃上肉!”

    倪老大笑了笑,用火镰点着了旱烟,慢慢抽着,等待孟有三吃完饭。

    孟有三一脸懵懂地看着抽旱烟的倪老大,暗道倪家这也太富了,连旱烟都抽上了。自己也只在村里的老爷那里见到过一次这种旱烟,还从来没有抽过。

    在倪家看到的种种不同,让孟有三有种被震慑的感觉。要在以前看到倪老大抽烟,他肯定一声倪呆子就把旱烟抢过来抽几口。但现在看着富裕的倪老大,孟有三有一种阶级差距的感觉,仿佛是看到了村里的老爷,一时不敢动手。

    孟有三这才想起自己吃肉的样子太丢脸了,放慢了手上的筷子,吃得慢一些了。

    倪老大一边抽烟一边等着,直到孟有三打了个饱嗝放下了筷子,倪老大才说道:“表兄和表嫂一起来我家,是来要我做保的吧?”

    李植的一万佃农十分富裕,名气已经传到了附近接邻的几个县。附近的贫苦佃农都希望能到范家庄给李植种田,想来的人太多。所以李植这次招募的第二批农民,要求必须有第一批农民做保,确定没有混进奸细才招进来。

    孟有三眼巴巴地想进范家庄做事情,当然就只能来求倪老大为他做保了。如果没有倪老大做保,孟有三再想做李植的佃农也进不了范家庄大门。

    倪老大舔了舔嘴唇,说道:“实话给你说吧,表兄,来央求我做保的亲戚已经有五个了。你这是第六个。”顿了顿,倪老大说道:“但是按将军大人的规矩,我今年只能保一户人家。我保谁不保谁,这里面都是难办的!”

    孟有三眼巴巴地看着倪老大,说道:“倪老大,我们从小一起玩大的,你不保我进庄说不过去!”

    倪老大抽了最后一口旱烟,就在桌子腿上敲了敲,把旱烟里烧尽的烟草敲了出来,说道:“你说得对,我们一起玩大的。从小到老,你虽然瞧不起我叫我倪呆子,但是从来没有欺负过我!而其他人,都因为我是老实人占我的便宜!”

    倪老大把旱烟放在桌子上,说道:“所以,我就保你孟有三一家了!今年就到静海县去种四十亩有水渠的旱田!”

    “真的?”

    “还能有假?明天我就带你去城里画押做保!”

    孟有三听到倪老大这句话,兴奋得一下子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蹲在了椅子上,大声说道:“倪老大,你够义气!”

    倪老大一句话改变了孟有三一家人的命运,孟有三夫妇怎么能不兴奋?孟有三的媳妇紧紧抓着孟有三的裤子,眼睛里激动得流出眼泪来了。

    “孩子他爹,这下好了,能吃饱饭了。”

    孟有三看了看媳妇一眼,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抱着媳妇的脑袋说道:“孩子他娘,这下就要过好日子了!我们两个女儿不会挨饿了!”

    倪老大看着激动成一团的孟有三夫妇,没有说话。他从烟袋里又掏出一些烟丝,放在烟斗口里点着了,慢慢地抽了一口。(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六章 灌溉水渠纠纷() 
四月初八日,湖广消息传来,张献忠几次大败后,终于在谷城降于熊文灿。

    李植本以为自己大败张献忠后,熊文灿会对张献忠赶尽杀绝。没想到援剿大军云集之下,熊文灿最后还是选择了招抚。想起来,大概是剿贼的官军或软弱或跋扈,尤其是左良玉等人的兵士和流贼一样烧杀掠夺,让熊文灿对官军没有信心,对流贼反而宽容。

    不过李植对流贼的事情不太关心,李植更关心的是自己领地的建设。到了四月份,李植派到南方寻觅红薯植株的家丁已经带着株苗和会种红薯的两名农民返回,李植让他们在收割完冬小麦的土地上种一季红薯,试验小麦和红薯轮作能收多少红薯,再看看轮作红薯会不会让小麦产量下降。

    另一方面,到了四月初,李植新雇佣的二千多户新佃农已经到位,开始在静海县的河流边修建灌溉渠,要抢在冬小麦播种前把灌溉渠修好。

    两千多户新佃农都是老佃农做担保招进来的,大多是宝坻和附近州县的佃农,原来租种地主家很少的土地,生活贫苦。听说到李植这里有好日子过,这些佃农收获完上一季冬小麦,交完租后就把家搬到李植这边了。和第一批难民不同,这些搬家过来的佃农是带着家当搬过来的,什么都有,李植不需要分发棉衣棉被,只需要分牛分屋子就可以了。

    不仅这两千多户新佃农在修建灌溉渠,原有的两千多户老佃农也加入了修建灌溉渠的大军。现在是农闲时期,老佃农没有什么事情。李植给他们每人每天六分银子的报酬,这些老佃农就纷纷过来赚银子,帮忙修水渠。

    李植本以为新田开垦工作会很顺利,谁知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几个原先答应给李植修建灌溉渠的河边大地主突然变卦,说不愿意拿李植的高额补偿,不让出土地给李植修灌溉渠了。

    李植新开垦的土地是在河边稍远地方的,要灌溉必须在河边的现有田地上修建灌溉渠。这些灌溉渠必然经过河边的田地,多少要占用一些现有的田亩。李植本来以每亩地二十两的价格给灌溉渠占用的土地做补偿。但如果河边的地主不同意这个价格,李植的灌溉渠就没法建设,新田就开垦不出来。

    李植听到这个消息时候愣了愣,暗道这些大地主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敢和自己作对?自己可是刚刚在三县大杀八方,收取了商税的人物。

    灌溉渠是李植的大事,如今李植佃农已经招募好,新田开不出来场面无法收拾。李植带着郑晖到河边看了看,准备处理这个问题。

    郑晖领着李植来到了月牙河附近,骑上了一座较高的小土丘。只看到那条弯弯的月牙河从西面流过来,穿过两岸阡陌交错的农田,缓缓流向东面。河流两岸一百多米内都是旱田,此时冬小麦已经收割,土地空闲着。

    郑晖指着月牙河说道:“大人你看,从西面三里到这东面四里的近千亩旱田,都是刘家的。就是刘家带头不配合我们的水渠建设,其他几家大户人家在刘家带头后,也鼓噪着拒绝我们的水渠建设,我好话说尽了,他们就是不同意。”

    李植想了想,说道:“提高一些补贴呢?”

    郑晖说道:“大人,我怕这不是钱的问题。这些河边旱田靠挑水灌溉,一亩也就值十多两银子。我已经和刘家说了,愿意出二十五两一亩补贴他们,可刘家还是不同意。我怕这刘家不是要补贴那么简单。”

    李植低头想了想,问道:“这刘家什么背景?敢带头挑事。”

    郑晖说道:“据说家里儿子是湖广巡按御史。”

    李植啐道:“好大的官啊,巡按御史,正七品呢,莫要想要刁难我们敲诈一笔?”

    郑晖说道:“有可能!”

    李植大声说道:“走,去见见这个刘家的人。”

    两人骑着马带着家丁,举着龙虎将军的旗牌,打着五方旗,往静海县刘家的宅子骑去。骑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