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不应有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是读书人,不一定知道苏仙词写得多好,但陈季常怕老婆的名声,几乎妇孺皆知。寻常百姓未必知道陈季常是谁,但都知道他怕老婆。

    巧的是,他老婆恰恰姓柳,更为广为流传的说法叫做“河东狮吼”,说的就是他老婆柳氏。

    河东是柳姓郡望,杜甫诗云“河东女儿身姓柳”,所以后世皆以河东喻柳姓,柳宗元便被称为柳河东。这也是花雪称呼她“河东君”的缘由。

    柳如是本姓杨,陈季常的妻子柳氏当然不会是她的祖上。

    不过她既然改名换姓,就是不欲暴露原本的姓氏,以免祖上蒙羞。

    花雪说河东狮吼的柳氏是她的祖上,在不暴露原本姓氏的前提下,柳如是就算满身是嘴,也是解释不清楚的。

    尽管柳如是思想相对这个时代较为激进,但受三纲五常的教育多年,心底里还是并不认可柳氏的善妒的,何况她本人就是大妇善妒的直接受害者。

    这样一来,柳如是就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不过她才思敏捷,对花雪又存了勾搭调戏之心,幽幽反问道:“花公子是想说,你我一个好比陈季常,一个正是柳河东,岂非缘定三生,可谓天生一对?”

    小丫环以为自己听错了,瞪着远远的大眼睛宕机状态中。

    花雪反应更大,蹭的一跳,跃出丈外,转身怒视柳如是:“你我只是口舌之争,没必要这么狠,直接玉石俱焚吧?”

    “分明是花公子不依不饶。”

    花雪摇头:“好吧,算是我的错,我向你道歉。然后这件事就此揭过如何?”

    “当然可以。不过,花公子如果有心,影怜倒是不介意与公子成就好事。”

    花雪赶紧转身接着引路,就当自己什么也没听见。

    身后柳如是咯咯笑个不停,心说总算发现你的弱点了。

    小丫环见两人前行,赶紧快步跟上。只是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搞不清楚状况:自家姑娘,到底是讨厌这个少年,还是欢喜这个少年?姑娘的想法真是搞不懂。

    花雪领着柳如是主仆,直奔梨园而去。陈沅不在家,他要是把柳如是直接带回桃花庵,还哪里说得清楚?当然是先到梨园把事情交代明白。

    入得梨园,花雪先给班主请安,然后便将柳如是介绍给班主。

    柳如是见到班主,虽然不解,但王班主的大名她一向有闻。本来听衙役的意思,是花雪借助陈知府的力量向王班主施压,两方应该是闹掰了才是,怎么竟然如此亲密无间,竟然叫起了娘?

    柳如是迎来送往是熟络的,脸上又有面纱遮挡,倒是没有把这份疑惑表现出来,大方地向班主施了一礼:“柳隐见过王班主。素问班主大名,今日得见,幸何如之。”

    班主对于这些可怜人,一向是亲和的,笑了笑:“我的名声,可不怎么中听吧?”

    班主为梨园的少女们遮风挡雨,坏了很多人的好事。只是身后有王家撑腰,没几个人敢明目张胆的闹事。但是背后说长道短,说些闲话,诋毁班主名声的事情,想做和敢做的大有人在。这样一来,不知情的人,听到的关于班主的传说,大多没什么好话,大抵是凶厉的形象。

    “班主哪里话?王母的大名,众姐妹哪有不感恩戴德的?”

    人生在世,有人诋毁,自然也有人赞扬。

    梨园被班主打造成了培训机构。这些学艺的女孩儿,除了班主名下的,还有接受委托,帮别人培训的。班主执掌梨园十年,照拂过的少女,没有千,也有百。这其中固然有一些白眼狼,不念恩义,但懂得感恩的自然更多。这些少女在学成后,各回各家。除了极少如陈沅般被赎出的,一小部分被大户人家收作侍妾,绝大多数还是在风尘行当里打滚。

    柳如是这几年和一群才子们纵谈时势、和诗唱歌,其间自然不会只有她一个女子。而这些能与坐的才女们,除了那几个顶尖的是有各自独特的传承,最多的便是从梨园出去的金嗓子们。

    这些姑娘谈起班主,当然都是交口称赞。她们自然不会如一般人一样称呼班主。也不知最初是哪个姑娘喊出的王母。结果她们一想,虽然对神仙不敬,但也只有这个称呼才最能表达她们的敬意。这样一来,这个称呼便在圈子里喊了起来。却也只有风尘行当的少女们知晓。

    班主当然喜欢这个称呼,只是她却没想到柳如是竟然也知道这个称呼。被柳如是一说,当即就笑得合不拢嘴,笑骂道:“是哪个丫头嚼的舌根,都传到松江了吗?喔呵呵呵呵!”虽然最后捂住了嘴,但班主得意的笑声还是很清晰的。

    花雪对于班主的外号也是惊奇,他,包括前身,一心都在陈沅身上,从未寻花问柳,根本没接触过那个圈子,自然不知道这个外号。就连陈沅,因为班主对于梨园风气的整肃,也与营业部门的姐妹们罕有接触,也同样不知道这个外号。

    班主觉得在梨园时,姑娘们受她管制,喊她什么都有可能是谄媚。只有飞出去的那些,不再靠她吃饭,这么喊起来才算是她的成就。因此并不允许外面的姑娘把这个称号传回梨园。这也是花雪和陈沅都不知道的原因。

    花雪只觉得这个称号真是太合宜了!这下组七仙女团,可算是师出有名了,王母身边的姑娘们,可不就是七仙女嘛!

    不过娘亲笑得也太假了,花雪只好以手遮面,掩饰尴尬。

    屋内的陈沅董白二人听得班主的笑声,忍不住好奇心出来探查,花雪居中自然又是一番介绍。

    柳如是见到陈沅,虽然觉得确实比自己漂亮,但是哪里有花雪先前说的那么夸张?至于董白,竟然又是一个不输于自己颜色的美女,竟然也是花雪给陈沅请的家教。柳如是瞬间感受到了压力,这是需要竞争上岗啊!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三十四章 招四谋野心蓬勃() 
盛京城,一封从关内发来的线报直达黄台吉案头,将近日满脑子都是海兰珠的黄台吉从迷糊中惊醒。火速招内三院大学士瓜尔佳刚林、范文程、鲍承先、赫舍里希福四人问策。

    这四人中,刚林和希福是满人,皆隶属正黄旗。

    刚林是满清改国号并黄台吉称帝之前,科举得中的。希福会满、汉、蒙三种语言文字,屡次出使蒙古诸部。此二人,或许以智谋而论,其才能不如另两者,但满清的政权里面,文官里没有一两个拿得出手的满人,像什么话?所以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刚林的内国史院大学士,希福的内弘文院大学士,都是稳如泰山。在没有其他像样的满族文士出现之前,无论谁主政都不会把他们拿下。

    范文程和鲍承先都是汉人。

    范文程,万历四十三年,十八岁时,在沈阳县学考中秀才。三年后,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主动投靠努尔哈赤,之后一直帮努尔哈赤出谋划策。努尔哈赤死后,黄台吉对他颇为倚重,无论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制度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如今,范文程身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职掌撰写与外国往来书札,掌录各衙门奏疏、辩冤词状、黄台吉敕谕、文武各官敕书并告祭文庙谕、祭文武官员祭文,越来越受黄台吉的宠信。黄台吉每次商议军国大事,都要听取他的意见,是实际上的满清文臣之首。

    鲍承先原是明朝将领。他本是将门出身,世袭武职。然而在他领军与后金作战之时,每每弃城而走,不战而逃。几次之后,便只身隐匿数日,最后投降后金。对比后来他在后金及后来的满清时,勇于任事,胜多败少的作战经历,很难相信这是同一个人。或者说,如果确实是一个人的话,很难相信他不是后金埋在明军的奸细。或者说,那些败绩,根本就是他给后金的投名状。

    鲍承先对于满清最大的贡献,便是设计并实施反间计,陷害了明朝的蓟辽督师袁崇焕。由此,鲍承先越发得到黄台吉的信任。此后数年,他或征战,或招降,对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与范文程同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接到消息的四人都是一懵,刚出征回来还没两个月呢,这光景,能有什么大事这么着急?难不成领军在外的多尔衮反了?凭什么啊?

    年初黄台吉亲征朝鲜,大胜而归,班师回朝不过两个月,留下多尔衮继续追击,扩大战果。要说多尔衮有没有不臣之心,不好说,但他能控制的兵力明显不足啊!

    待见到黄台吉的时候,四人放下心来,黄台吉一副激动的模样,收到消息这一会儿了,以他的心性还平静不下来,显然非但不是坏消息,还应该是大大的好消息。

    黄台吉按捺住心中激动,将消息递给四人。

    四人依次看过,各自一惊,这却不是惊讶,是惊喜了。

    消息很简单:崇祯不临朝半月有余,宫内曹化淳封锁消息极严,宫外内阁诸人也口风严谨,打探不出具体消息。但是这些人一个个皆是如临大敌,气氛压抑。疑似崇祯病重,不能理事。原本没有确切消息,不敢擅自回报。但消息发出前,有八百里加急两封入京,然而崇祯没有现身处理,内阁直接回复了。事关重大,不敢不报。

    四人毕竟是智谋之士,心智非凡,很快控制住心情,各自思索这消息的可信度以及相应的对策。

    先说话的是鲍承先:“陛下,这消息无论是否可靠,此时明国,形势都可能瞬息万变。无论我们有任何策略,前去执行之人都必须有相当强的应变能力,以及很高的临阵决策权。若以智勇双全,临机决断之能而论,唯陛下与睿亲王有此能。陛下自然无需犯险,只需励精图治,我大清逐鹿中原之日指日可待。睿亲王本是最合适人选,可惜他如今领兵在外,分身乏术。”

    睿亲王是指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其生母阿巴亥在努尔哈赤死时,被黄台吉等人逼迫殉葬。

    黄台吉继位不正,又与多尔衮有杀母之仇,心中对于多尔衮一直大为防范。只是他本人也算雄才大略,自筹尚能驾驭得住多尔衮,又确实多有用得到多尔衮之处,这才容得下他。只是多尔衮毕竟比黄台吉年轻,黄台吉也怕自己哪一日不在了,儿子被多尔衮把家业抢了,近年来越发忌惮多尔衮了。

    鲍承先语气中充满惋惜。几人相视一眼,心中皆是一叹,让多尔衮去的确最合适,简直一石好多鸟,这真是可惜了。

    此次去大明,无论是否成功,功劳都是暗地里的,而危险却是无处不在的。可以算是名正言顺打压多尔衮势力的绝佳机会。然而形势毕竟紧急,等召回多尔衮,说不定明国新皇都继位了,这么好的机会只能放弃了。

    “若以应变决策之能而论,我们之中,以范先生思虑最为深远周全。但范先生同样须得坐镇盛京,不能去明国犯险。”

    这也是应有之义,众人皆点头认可。范文程相当于一国宰相,没有去敌国行间谍之事,大材小用的道理。

    “这样一来,人选的问题才是首先需要确定的问题。”见众人认可自己说法,鲍承先接着道,“臣有一人推荐,当能担此大任。”

    众人先是一愣,随后皆笑,都知道他要推荐谁。

    鲍承先见几人会意,也不遮掩:“宁完我无论智谋机变,还是对明国的了解,都是此行不二人选。”

    鲍承先是被宁完我推荐给黄台吉的,二人关系亲密。宁完我对清国的功勋不输于范文程。年前,因为滥赌,被弹劾罢官。鲍承先正是想趁此机会,帮宁完我东山再起。

    黄台吉点点头,宁完我的确是最合适人选。当即派人招宁完我前来商议。

    “我们不妨等宁卿来了再说。”却也是想平静下心情,同时理顺一下思路。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三十五章 批五误痛骂细作() 
宁完我是个什么人呢?相当铁杆的汉奸。其铁杆程度,仅次于范文程。

    两人相比较,范文程年龄稍小,但为人老辣,善于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与之相反,宁完我年龄还要大上四岁,却是个激进的性子,赌性极大,阴险狡诈,最爱剑走偏锋。像是这种深入敌后,阴谋挑拨之事,正是宁完我的拿手好戏。这也正是鲍承先一说,黄台吉就下令招人的原因。

    宁完我这两日刚把手里银子赌光,正为从哪弄银子花差伤脑筋,可谓是日夜盼望重新出头之日。

    一听黄台吉找他,简直喜出望外。二话不说,也不管自己一副几日没梳洗的造型,径直去见黄台吉去了。

    黄台吉近年来虽然在努力推行礼仪,但他手底下不修边幅的家伙太多了,这实在非一日之功。只不过文臣里面像宁完我这样的却是不多见。

    宁完我看完消息,也明白为什么找他了,也不磨蹭,直接请命:“臣请命往明京走一趟,必让明国朝局,陷入混乱。”

    黄台吉对宁完我的态度很满意:“这事情肯定是需要卿去的,只是这消息里说崇祯病重,众卿说说到底有几分可信?”

    范文程直接下结论:“崇祯病重之说,倒是只有五分可信,但是从这消息来看,崇祯无论是得病,受伤,还是不在宫中,或者其他情况,总之是肯定出状况了无疑。”

    刚林点点头,他研究过崇祯这个人,对比历代明朝帝王,崇祯有很多不同之处:“崇祯自继位以来,从未怠政。他虽然才能不足挂齿,但勤政之处,却仅次于陛下。”

    黄台吉脸一红,他这些日子沉浸在海兰珠的独特风情之中,哪有什么勤政?

    刚林继续说:“按崇祯对于政务的把细,半月不处理政务,绝对出问题了。”

    希福因为职务需要,专门研究过明朝的体制,这时候补充道:“按照明国的制度,能够八百里加急报信,除了军情,便只有灾情。而无论是哪种,都兹事体大,须得朝会讨论之后才能回复。明国之前几个皇帝经常不上朝,朝中事情都是这么办的。内阁接到消息就能直接处理这种情况,只能是已经有所预料,提前讨论过了。天威难测,能预见的,当然是军情。内阁再有权利,非特殊情况,也不能直接批复军情。只能是崇祯出问题了。”

    鲍承先熟悉军务,他的角度又有不同:“臣建议陛下调动斥候探查明军动向是否有异。崇祯不能理政,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便是效法陛下,御驾亲征。若边界上的明军并无异动,也有可能是其国内匪患做大,亲征剿匪去了。”

    刚林不解:“御驾亲征这种事情,不是应该大肆宣扬,才能提振士气吗?偷偷摸摸去,还不如不去吧?”

    鲍承先道:“或许是怕被我们知道,出兵袭扰,所以暂时保密。临阵交锋之时站出来鼓舞士气,一战而成,届时就算我们出兵,他也可以从容回京或者回军,至少剿匪的计划已经完成。”

    这说法无疑也是有可能的,黄台吉点了点头,看向宁完我:“宁卿怎么说?”

    宁完我摇摇头:“回陛下,以臣所见,从这消息里判断出来的结论,远没有亲去明京一趟,得出的结论准确,所以不想随意猜测。但是有一点臣想说明,就是这个传递消息的人,实在是太没有水平了。”

    黄台吉一愣,消息来源是另外的系统,却不能被这些外臣所掌控。只是这人能探查明京深宫内院,内阁诸相,本事自然是大大的,即便没得到确切的消息,也只是对面封锁的好,怎么能说没有水平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