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得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得道- 第2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朕如此看重他,他居然敢反叛朕李隆基感到事态严重了,紧急下了一道圣旨,严厉的警告安禄山不要倾举妄动,不然以造反之罪论处。

大唐帝国东北边境——范阳城。

十五万军队从那里挥洒排阵,呼啸来回演练着。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铁骑兵。他们的铠甲在寒日中闪耀着冰冷铁色。这是帝国最可怕的部队,一旦发起冲锋,几乎无人可敌。跟在后面是黑压压的步兵,遮盖了整个地平线。

这支部队是一个民族的大杂烩,除了帝国的正规边兵以外,还有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蛮族部队。不同的民族、语言,装束,混杂在一起,形成了汹涌潮水。数十万军队在城中宽大的广场内井然竖立。

在校场上,鹤立着十五万大军,在校场前面的高台上,坐着位肥胖的胡人。——他就是平卢节度使安禄山。

今天是他和大唐帝国决裂之日。从今天开始,这十五万大军再也不是大唐帝国的军队了。他们只效忠一个人:安禄山。他要带着他们冲进长安,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可以想见,那将是一个残酷血腥的蛮族帝国。

当安禄山接到李隆基快马给的这道圣旨,笑而不语。要造反杨国忠是罪魁祸首,李隆基不处置他,反来警告老子,速度到时挺快的嘛。还要我倾举妄动?那军饷,粮饷呢,不发钱粮,谁替你李家看北大门?让老子自掏腰包安抚军队,哼,没门“来人啊,命先锋军向平阳进发,等待冬至来临,黄河结成冰便进发长发”安禄山一声令下,校场中,一队威武的骑兵率先离去许多平民看着这支大军,目瞪口呆。有人低声说:“范阳的军队从来都是北上。就算是一百岁的老公公,也没见过范阳军队南下的。”

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反向进军将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改变大唐百年的命运,应是将他们的生活撕裂为两半恶魔来临这段时间来,可谓天下大势风云突变,注定是不太平了。

大唐得道三百五八章针锋相对

三百五九章 安胖子造反了

安禄山的先锋军队已经在黄河北岸蠢蠢欲动。都到这个时候了,李隆基仍然在犯糊涂,他不太相信安禄山真的敢反叛他,这一定是有原因的。他终于想到补救的办法了。

要战争,大唐帝国兵多将广,李隆基当然不怕一个安禄山会把大唐帝国推翻了。但是一旦真正发生战争了,首先受到损害的是大唐近百年的根基,受苦的也是大唐的子民。

按历史的轨迹表明,一个强大的王朝,它的根基一旦动摇了,国运也会跟着衰弱,最后定到致命的覆灭。在唐朝之前,大秦朝,秦朝后是汉朝,隋朝那个不是显赫一时的王朝,最后都是在战乱灭亡它们可以说都前车之鉴所以,李隆基仍在抱有幻想,想用金钱荣耀来安抚安禄山,平息这个不好的苗头李隆基一边严厉批评杨国忠不作为,一边叮嘱户部紧急拨给平卢郡一笔粮饷,同时还册封安禄山为东平君王,左羽林大将军。

安禄山一下子得到这么大的好处,确实让他犹豫了。大唐的根基实在是太稳固,安禄山现在兵强马壮不假,但他本人对这次造反的成功率也没底。他虽然有反叛之心,但是现在可不是时候。提前反判确实是被杨国忠逼得走投无路了。

就在安禄山犹豫不决的时候,发生一件事,让安禄山更加坚定了造反之心。这件事就是年初时,西北方小国恒罗斯冒然进犯。高仙芝奉命率五万大军去征讨,结果,因为地形不熟悉,加之高仙芝小看了这个小国,结果遭到了敌人的埋伏,损兵折将不说,还丢掉了几个关卡,灰溜溜的败退回来。

一向是战无不胜的高将军居然败给了一个无名小国。这个的战败可谓是举国震惊了点安禄山当然也接收到这个消息,心里转念一想:既然一个小小的恒罗斯国都能把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唐名将打到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从此可以看出,大唐的军队战斗力是怎么样了。

高仙芝的战败给了安禄山极大的信心了。不管是不是巧合,算是上天注定要他造反吧。

就这样,安禄山公然造反了。当然他仍高举着清君侧的名义,带领大军向黄河南岸进发。

安禄山的部队鼓声震天,烟尘千里。他们每天挺进六十里,像狂风一样席卷而过。所经之地,没有人能稍作阻挡。城池毫无抵抗地沦陷。河北的大唐帝国官员,只有三个选择:逃亡,投降和死。

原因很简单:帝国的战争都在边境进行。内地已经一百多年没见过战争了。没有人知道怎么对抗这支大军。他们就像熟透的果子,在暴风中纷纷坠落。大唐帝国的军队如此不堪一击,更加坚定了安某人反叛的决心。

安禄山用最快的速度南下,沿途不做停留。二十三天后,他已经冲到了黄河岸边。到长安的路程,至此已经走了一半。

就在安禄山起兵七天后,唐玄宗知道了叛乱的消息。震惊不已,他已经被逼到了死角,再也没有退路。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全力以赴,迎击安禄山事变来得太过突然,大唐帝国政府毫无准备,手上缺少可用资源。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保卫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黄河岸边将是第一个战场。安禄山的部队在火速前进,而这一带兵力严重不足,要阻挡安禄山度过黄河,唯有黄河的河水,情形非常危急。

安禄山来势凶凶,但李隆基和朝中大臣们都非常的客观。他们都认为安禄山只是个挑梁小丑,因为唐玄宗手中也有好牌——那就是他的两员虎将,和数十万大唐禁军第一个虎将是封常清。封常清当时担任安西节度使。安西位于现在的新疆,是大唐帝国最偏远的一个边镇。正巧,封常清这个月刚从驻地赶来长安,晋见唐玄宗。这个人身材瘦弱,斜眼跛足,但却是杰出的将领。他曾远征大勃律国,立下辉煌战功。

第二个是高仙芝。

他的威名更加显赫。高仙芝是高丽人,在大唐军队里服役多年,曾远征过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许多国王、可汗都被他用绳子捆着,献给大唐天子。多年来,他就是帝国神话的一个象征。他刚在怛罗斯城被阿拉伯军队击败。此后他被招回京城。在此危急时刻,他还是迎击安禄山的最佳人选。

两头猛虎披挂上阵,去迎击东方的群狼。

封常清首先纵马出关,前往洛阳招募军队,组织洛阳保卫战。紧接着,高仙芝率领关中的五万军队也开拔了。他驻扎在河南陕郡,担任平叛总指挥。陕郡位于今天三门峡市附近,构成了洛阳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双方一战触发,多年未遇到过内战的大唐内部也处处充满的紧张的气息,战争其实离他们不遥远,说来就来了京城里,刘得道未雨绸缪,也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做好迁移蜀地的准备。他自认自己之是个无能的穿越者,既然没有能力改变历史,那么只有逃避了。

不料,他这个做法却遭到丐帮上下一片反对了。连一向支持他的叶无迪,洛尘等丐帮元老都对这个突然的迁移表示不解。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安禄山能杀进京城来,他们不舍得离开这个繁华的京师,迁往蜀地也就意味着自毁长城,丐帮的辉煌也就到头了。

面对总总质疑和反对声,刘得道无穷辩解了。他当然不会傻到说自己能预知未来,知道大唐的军队一定打不过安禄山的少数名族军。最后还被安禄山攻进长安,肆孼的烧杀抢夺一番,长安也就毁于一旦刘得道要是说出这翻话,别人肯定反驳他是在诋毁造谣,胡言乱语没办法,刘得道迁移蜀地的计划因为没人支持而搁浅。当然,刘得道也有一个侥幸心理。安禄山提前四年叛乱,已经不是刘得道熟悉的那段历史,期间发生变数也可能有。或许大唐的军队真能打败来犯的安禄山,就算在不挤也将安禄山拦在黄河以北吧。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刘得道发现历史的轨迹或许是没那么容易改变了。安禄山真是个不容易对付的人物天宝九年十二月初二。

彤云密布,阴风惨淡。隆冬的天气刺骨的寒冷。大唐的军队选择了休战,先锋大军驻扎在黄河以南的当阳。而安禄山的大军阵列在黄河北岸对峙。

这一天,他下令把破船用绳索、草木串起来,横绝黄河。这样浮桥太过脆弱,很难渡过铁骑军。但是当天晚上,一夜寒风呼啸。凌晨,浮桥全部被冰冻,成了坚固的冰桥。

或许是得老天爷庇佑,刺骨的寒冰为安禄山劈出了南下平滑的道路安禄山大喜,认为是天命所归。一声令下,安禄山十五万大军像驰过冰桥,安然渡过黄河。黄河就这样在一夜之间沦陷了。现在,中原腹地就像裸露的羔羊。

大唐的主力军大多是步兵,安禄山决定用一万骑兵来牵制大唐的主力军。而他的主力郡则绕过当阳,直接朝中原杀奔而来。这一举意图是搅乱中原,击散大唐沉淀多年的强大信念。

原大地上,第一个牺牲品是陈留城,也就是现在的开封。铁甲军掀起的烟尘淹没了城市。安禄山闪电般攻陷了陈留。河南节度使被斩于军门,一万守军也被尽数屠杀。陈留城也被洗劫一空,鸡犬不留。

安禄山这一个闪电之举,果然让大唐帝国的臣民彻底震惊了。陈留城的沦陷一时让李隆基感到措手不及,心中不由得的恐慌起来。加上群臣的劝解,他连连下圣旨催促高仙芝率兵讨敌这下打乱了高仙芝原本的部署,连连被李隆基的催促,他不敢抗命,结果率大军仓促出战。在冰天大雪的天气里跟安禄山的骑兵交手,虽然人数比叛军多了好几倍,不过叛军全是骑兵,结果遭到敌骑的游击战,大唐军队疲于奔命追赶。最后敌人铁骑兵骤然从尘烟里冲出,铺天盖地的扑来,就像铁的风暴。风暴席卷之处,一切抵抗都终结了。

转眼间,阵列就被冲散,唐军全线溃败。满地都是死尸和丢弃的长矛、盾牌。

这不是一次战斗,而是一场大屠杀。

这支军队根本不是狼群的对手,最后高仙芝再次遭到重创,大唐帝国上下都被震动了。不败将军遭到了巨大的信任危机。杨国忠与高仙芝一向不和,二人有过节。高仙芝接连战败,这家伙居然不顾大唐的安危,趁势向李隆基进言:说高仙芝老了,之前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若是再让他领兵,恐怕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大唐危已啊事实摆在眼前,李隆基也觉得杨国忠说的有道理,连夜下一道圣旨召回高仙芝回京候命,命封常清出洛阳接管他的军队,收拾残余,全力抗击安禄山大唐得道三百五九章安胖子造反了

三百六十章 未雨绸缪

天宝十年,一月中旬。安禄山的大军像是一条汹涌铁流,冲刷过河北河南,淹没了无数名城巨镇,现在已经杀奔至洛阳。封常清率军退守洛阳城,此时他的手下还剩八万余军队,但都是匆匆招募的洛阳民兵,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无力对抗铁骑冲击。——但是封常清还是不肯放弃。

大唐援兵又被叛军骑兵牵制住,安禄山大军得以包围洛阳。为了不被叛军死死围困,封常清只好率军出城决一死战无奈,叛军的实力远远高于大唐的军队,双方一战之下,唐军自然不敌,甚至遭到全面溃败。

封常清败退回营地,他心有不干,收拾残兵,在葵园再站,又败。在上东门再站,又败……换做别的将领,早已全盘崩溃。但是封常清就是不肯放弃。他知道必败无疑,却疯了似的不断战斗。他连战五次,连败五次损兵折将。最终,无力再战,他不得不拆毁城墙,夺路逃出洛阳。

为了阻挡敌军,他让人砍下大树,阻塞道路。能逃出去的只是少数,八万大军几乎被斩杀殆尽。当天正下大雪,厚达一尺。迷蒙的雪雾中,到处是殷红的鲜血。最终,更多的雪花悲悯地洒落,掩盖了这些猩红的血梅花。

洛阳保卫战惨淡结束。安禄山大军进入洛阳,大肆虐的烧杀掠夺,惨无人道大唐帝国的第一道防线崩溃了,此时距范阳起兵,只有短短四十几天而已。

东都洛阳失守了,这时候,大唐的臣民包括李隆基终于知道,安禄山和他的叛军其实很可怕,这个叛乱比想像中还要严峻,整个大唐帝国尽笼罩在一片阴云当中。

而被召集回京的高仙芝坐不住,他再次领命出战,他向李隆基建议:大军可以退守潼关,这道灌口可谓天险,黄河从北方汹涌而下,和南方的秦岭劈面相遇。被秦岭阻挡后,黄河开始折而向东。黄河与秦岭相撞的地方,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豁口。它就是潼关。潼关夹在峻岭与大河之间,险厄峻极。有个说法是“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这个小豁口,死死卡住了进入关中的孔道。只要守住潼关,拖延叛军那股锐气,等待天气变暖,同时,集结更多的唐军,便可以与叛军决战此时的李隆基早已六神无主,只好采纳高仙芝的建议。命他带集结起来的五万兵马迅速开拨,前往潼关死守,同时,命封常清率残余军退守潼关。

高仙芝当场下了军令状,关在人在,关失人亡,死守潼关丐帮总舵大厅内,刘得道忧心重重,因为他得到的消息比李隆基更准确,安禄山兵锋所到之处都是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而来大唐的军队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照此下去,长安也就难保了。

他急忙召集丐帮所有的头目前来会议厅里开会,他旧事重提,建议丐帮迁移蜀地避难。这次的反对声明显少一些,不过反对声仍占一半以上。他们认为,长安是大唐的中心,有皇帝亲自坐镇,仍有大唐精锐十万禁军,长安城墙高厚,存粮充足,防线肯定是固若金汤,远非洛阳可比。

听到他们这些片面的分析,刘得道顿时无语了。他们的分析很有道理,刘得道若不是能预知未来,也会这么想的。

但是他们哪里知道,安禄山一担突破了长安门户潼关,李隆基跑的比谁都快,到时侯想跑就晚了。长安目前确实有十万禁军,不过这帮兵油条们长年呆在长安,几乎没打过什么仗,装备精锐又能怎么样?没打过仗的人碰上悍匪一样的叛军,胜负明摆着。况且,潼关失守,李隆基一旦逃窜,这十万禁军就是李某人的护卫军,京师就成了无主之地,皇帝都跑了,谁还有心思坚守长安?

最后这帮禁军在半路上哗变,杀死了杨贵妃,杨国忠等等。

这些事刘得道管不着,既然他们不想走,那么就让自己的家人先走刘得道已有了决定,他现在妻妾儿女成群,拥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决不能让她们受到一点伤害。

开了这个会议,还是没有结果,刘得道有苦难言,得一肚子气回到欣园里。刘得道叫刘欣依,张舞娘,苏妙倾到房里商量一下迁移之事。见三女一一到齐,刘得道便将自己的想法和提议跟她们说了。

听完他的讲述,苏妙倾一时不解,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道:“夫君,您真的叛军真的能杀进京城来吗?”

这个问题,早就有好多人问过了,怀疑过了刘得道听了就烦:“妙妙,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呢,叛军的强大你们也知道了。我敢肯定,京师一定沦陷,我们得赶紧先离开了”

刘欣依目泛异彩,忧心道:“夫君,我听你的,你要我们搬去哪里啊?”

还是妻子理解自己,刘得道心里稍稍感到安慰,直言道:“迁移蜀地成都,我已经派人去那里打点好了。”

刘欣依大惊小怪地叹气道:“我们真的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啊,我们到不怕苦,可是孩子们怎么办啊?”

刘得道捏捏妻子脸蛋,强颜苦笑道:“保命要紧啊,吃点苦算什么啊”

苏妙倾突然想到什么,皱眉道:“夫君,真的去成都了?”

刘得道知道她话里有话,连忙说道:“嗯,成都乃富饶之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