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程瑶这么一掺和,许灵和褚英慢慢恢复自如,许灵瞅了眼许蒙,悠悠说道:“可惜我没有遇到个好爹,不能跟程瑶一样,自己选。”
此话一出,所有人;立刻盯住许灵。
许蒙急了,忙说道:“你这丫头,当初咱不是说好了吗?你也同意了。”
黄顺一下来了兴致。这时候的黄顺,身边美人泛滥,若有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身边,黄顺很乐意成人之美。
“许老,你别说话。”黄顺说道,“我是主公,这事我说了算。许灵你继续说你的,有我、白雪,还有程瑶在这里为你撑腰,你不用怕那个老头。”
褚英也惊讶的侧身看着许灵,不知她接下来要说出什么惊人内情。
许灵摇摇头,叹息道:“程瑶能自己选,是因为她能跟着黄公子,在外面见识许多人。见的多了,自然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喜欢谁。
而我却从小被爹圈养在府里,接触的都是如我一般的姑娘小姐。婚姻大事上,除了接受父母摆布,根本没有第二条路走。”
许蒙长吁口气,有程瑶在前现身说法,许灵方才的话,很容易让人想到,她也已有意中人,却被迫于父命,下嫁黄顺。好在不过虚惊一场。
其他人如黄顺,却有些惋惜:明明期待很高,却什么也没有发生。
白雪说道:“世间有如程瑶般幸运的女孩子,能有几个?拿程瑶的际遇来要求自己的父亲,有些苛求了。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幸福。
婚姻大事,自己做主,虽然看上去很美,很令人向往。但现实却很残酷,儿女多没有生活阅历,做事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心思,很容易一时冲动做出傻事。
男人还好,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我们女人不行,未嫁如瑰宝,再嫁不如草。
女孩子的婚姻大事,容不得试错,嫁了就是嫁了。这种人生大事,让久经风雨的父母来掌握,更可行,更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褚英抬头看着白雪,说道:“还是雪姐姐会说话,道理讲的透。这点上,我爹没说谎。”
褚仁一脸得意,捋着下巴上一撮山羊胡,说道:“老爹的眼光不会错的。就算老爹眼光不行,白雪的眼光,你们总该信得过。她的男人,能差到哪里去?
你俩别不知足,若不是我们两个老头子豁出去这张老脸,你俩自视再高,主公还真未必看在眼里。
你们要是嫁给别人,过门后能像白雪和程瑶这般,跟着少爷走南闯北的见世面吗?我们老头子,这辈子阅人多了,能如少爷般,走到哪都带着自己的女人的,没有第二个。
所以呀,你们若是不想以后一直憋在深宅大院里过日子,就该想想怎么跟少爷套近乎。人家曹珊,跟你们一样。可看看人家,跟少爷多熟悉,现在已经在想办法跟着少爷去塞外了。你们呐,真还差的远。”
黄顺吓一跳,忙问道:“真的假的?曹珊要跟我一起去塞外?”
许蒙点头笑道:“今儿来找你,你出门了,就跟我们俩聊了几句。那丫头,看着风风火火,大大咧咧,头脑聪明着呢。跟我们也就见过两次面吧,就缠着我俩帮她说话,让少爷带着她一块去塞外。你说厉不厉害?”
黄顺一想曹珊那泼辣样,点头赞同道:“她真做得出来。”
许蒙说道:“如此说来,主公是同意了?”
黄顺笑道:“多她一个不多嘛。只要她家里不反对,我没意见。”说完,看看程瑶,失笑道:“有曹珊在,程瑶一路上可有拌嘴的了。”
程瑶冷哼一声,说道:“出了邺城,她再敢惹我,我就拿马鞭打她屁股。”
白雪提醒程瑶:“你要这么做,最好是到了塞外。出了邺城,也是人家曹氏的地盘。而且,你最好想想,我们回来,还是要经过邺城的。你之前欺负她,到时她肯定加倍讨回来。”
……
许灵和褚英听着他们说的热闹,只没人理会她俩。说话明显渐渐接近尾声,席要散了,可俩人都有一事想说,好容易今晚有这机会。过了今晚,以后什么时候再见,不知道了。
许灵和褚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想说话,又怕羞说不出口。终于,还是许灵最后拼着豁出去的心情,伸手拉了拉黄顺的衣袖。黄顺回过头来看着她,问道:“什么事?”
许灵低声问道:“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启程?”
黄顺回答道:“很快吧。我在邺城还需有些事情要做,等忙完了,就出发。”
有许灵在前说了话,褚英勇气也上来了,问道:“那,我俩能跟着去吗?”
黄顺稍稍一愣:许灵和褚英都是知书达理的千金小姐,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未成亲之前,与陌生男子说句话都很难得。
所以,黄顺根本没奢望在与她们成亲前,能够如跟曹珊般熟悉。黄顺也早有这思想准备,跟她俩的关系,只能是先成亲,后恋爱。
没想到,这个时候,她俩却主动跟自己说话,并要求跟他一起去塞外。这着实出乎黄顺意料之外:看来,许灵和褚英循规守礼的外表下,同样隐藏着一颗奔放的内心。
“只要你们愿意,肯定没问题呀。”黄顺笑着回答,“我们本来就有女眷,再多几个,也一样。”
祖渊哈哈大笑,鼓励的说道:“你们两个丫头,早该如此!看你们的老爹,脸皮比城墙都厚!这是家传的优点,得多学着点。”
许蒙心里高兴,对祖渊的语含讽刺便不在意,叮嘱道:“出去走走,正好也熟悉一下。等回到邺城,我就为你们操办婚事。”
……
(本章完)
第189章 世族的春天()
第二天,曹珊又是一大早过来,几乎是把黄顺从被窝里揪出来。黄顺本也是打算去找曹操,有曹珊跟着,更方便进出。
不出黄顺所料,对黄顺的要求,曹操没有犹豫便同意了。黄顺派人告知董祀和蔡琰,让他们在家做好远行准备,等出发前,黄顺去接他们。
在曹操看来,黄顺是值得大力栽培的十姓后辈,而蔡琰则是他重金赎回,对曹氏只有感恩戴德。这样的人全凑在一起,襄阳便更是曹氏的擎天巨柱。
而曹珊,得到黄顺答应带她出塞的承诺后,又百般从黄顺嘴里套到启程的大致日子,便不再纠缠黄顺,自己兴冲冲回家准备远行。
接下来几天,黄顺按早已设定好的日程安排,陆续拜访了贾诩、荀攸、刘晔等人。曹植那里,黄顺也抽空去了一趟,把自己对世子争夺的意见给他说了。可惜,从曹植的表现看,他没听进去多少。
黄顺不想过多参与曹操的家事,看曹植的意思,对世子之位是势在必得。黄顺便不再深劝:有些事,只有碰了壁,人才知回头,也才能成长。曹植此前就是太顺了,他需要一些挫折。
按着此前安排,今天,黄顺要去拜访慕名已久的司马懿。把司马懿排在最后,是因为黄顺需要时间好好梳理一下。
自己对司马懿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太深,加之姐夫的关系,黄顺对司马懿一直印象欠佳。
司马氏是北方举足轻重的巨族,后期更是权倾朝野,代魏自立,一统天下。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豪门,黄顺当然要剔除感情因素,好好结交,即便违心也在所不惜。
黄顺重视此次拜访;司马氏,对黄顺的到来,同样格外重视,上下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都知道,黄顺是冲着司马懿来的,所以,司马懿自然需要在场。司马懿的父亲,自司马兄弟成年后,便不再过问家事,现在,也被请了出来坐镇。
至于如何接待黄顺,见面后谈些什么,司马氏上下筹划的很细。甚至连布景所用布匹产地、下人伺候站位、桌上喝的茶、用的茶具都一一规划明确,几经排演,生怕有一丝不到之处。
为了讨好黄顺,甚至,司马懿跟哥哥弟弟们商议过,是否效仿曹操,也将妹妹嫁与黄顺,以结其好。只是商议到最后,司马懿认为,此举过于张扬,恐惹来曹操猜忌,此议方作废。
司马氏如此重视黄顺,自然是有缘由的。
曹操看重襄阳十姓,这在百官中人尽皆知。以司马懿之能,自能看出,曹操有意在邺城之外,在襄阳另建陪都,与邺城互为支援的意思。
而且,襄阳地处天下之中,为四战之地。方今天下大战未止,襄阳自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就算日后天下一统,襄阳作为连接南北的中枢地带,作用也丝毫不弱于战时。所以,此时朝廷上下,与襄阳十姓搞好关系,是每个有眼光的官员的共识。
而黄顺,几乎就是十姓的代名词。结好黄顺,就等若结好十姓,这也是共识。所以,黄顺在邺城,空前的大受欢迎,并非仅仅因为感恩,而是另有利益算计。
司马懿,这位在后世经常被人拿出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此时他的人生际遇却远没有诸葛亮一帆风顺。
司马懿与诸葛亮一般,都是隐居多年,对天下大事把握的极为精准后,方始出山。不过,诸葛亮比司马懿幸运的多。
诸葛亮出山,正逢时势激荡,人心汹汹。诸葛亮恰位于时势风口,有六姓支持,有刘备器重,有江东支援,一出山就委以重任,只肩担负起刘备势力崛起荆州的重任。
而司马懿,虽然对天大势把握到了,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出仕,便被曹操发现,硬提溜了出来,做了曹操的文学掾。
司马懿不能如诸葛亮般做到一鸣惊人,便只有蛰伏官场,等候时机。在荆州战场,司马懿本有机会在曹操面前露脸,结果在许蒙的刻意破坏和曹操的疑心下,司马懿碰了一鼻子灰。
司马懿是何等样人,同样的陷阱,他是不会第二次踏进的。从荆州回到邺城,司马懿便弄清了在江陵,曹操拒自己于千里之外的真正原因:那个三马同槽吃草的怪梦!
司马懿心知,既然曹操对自己有所怀疑,这时,自己表现的越抢眼,就越容易招致杀人之祸。
所以,回邺城后,司马懿不但不再追求上进,甚至连公务上也邋遢起来,多数时间躲在家里,消磨时光,以待天时。
对于黄顺,司马懿也很为看重。在他看来,黄顺年轻,曹操于十姓中,特别看重黄顺,甚至不惜以女下嫁,显然是看好他的日后前程。
而且,曹操并没有如强迫自己般强迫黄顺出仕。从中司马懿看出:曹操是希望,黄顺能够为他的儿子,甚至是孙子效命。
曹操年事已高,而且极为精明,司马懿做什么事,怕是瞒不过他。所以,在曹操眼底下,司马懿不做任何作为,就是明哲保身,确保自身无虞。以留的有用之身,期以将来报以社稷。
所以,对黄顺这般后起之秀,司马懿看重归看重,却不敢有结交、交往的大动作,生恐招惹祸端。
然而,司马懿不动,黄顺却动了。黄顺主动提出,要拜访司马懿。初听此消息的司马懿,简直就是大惊失色,甚至有几分恐惧。
黄顺与司马懿没有任何交集,黄顺不可能在茫茫百官中,看到默默无闻的自己。那么,为什么黄顺主动拜访的区区几人中,偏偏就有自己呢?难道是带有曹操的特殊使命,前来试探自己的?
司马懿左思右想,放弃了这个念头:曹操若有此念,多得是比黄顺更为合适的人选。
为此,司马懿还想方设法拿到了黄顺主动拜访的名单:贾诩、荀攸、程昱、刘晔……,还有自己。
贾诩堪称当世职业军师,老奸巨猾,黄顺前去拜访,当是慕名而去,或者,是要咨询一二也说不定。
荀家乃邺城首屈一指的大家,黄顺拜访荀攸,自是看重这点。
程昱是跟曹操多年的老臣,深为曹操信任,不为任何势力所用,如今在家颐养天年,黄顺前去拜访,也属正常。
刘晔乃当世俊才,在邺城颇负盛名。但与之同名甚至超出的人也有不少,黄顺只拜访他,这就让司马懿有些看不懂。
后来黄顺又拜访了董祀,显然,是冲着蔡琰多年居住塞外,去问事的。
其他几家,都是战功卓著的大将门户,年轻人崇尚战功,前去拜访心中英雄,很好理解。
但他为什么拜访自己,就不是司马懿所能理解的了。
虽然狐疑,但既然黄顺提出来了,司马懿当然不能拒绝。
这些日子,司马府中上下,都在为迎接黄顺的到来而忙碌着。司马懿的几个弟弟们,也兴奋的等待着黄顺的来访。
(本章完)
第190章 名妓苏默()
黄顺带着白雪、程瑶、彭威、彭风、荆恬和程郊,带着大批礼品,驱车前往司马府邸。
远远地,司马懿便带着弟弟们街头迎候,哥哥司马朗和老爹司马防,在家等候。
黄顺早在襄阳,见过司马懿几面,对司马懿印象颇深,所以,黄顺第一时间便从一群人中,认准了前面的司马懿。
黄顺跳下车,几乎是小跑着上前,与司马懿施礼致意。
“司马仲达大名,如雷贯耳,早在襄阳相见,就惊为天人,未能相识,一直引以为憾。此次来邺城,就一心想着前来拜访。今日得偿所愿,三生有幸。”
司马懿慌忙见礼:“十姓俊杰黄顺,威名赫赫的夏吟坊坊主!懿万万不敢奢望公子能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汗颜,汗颜。”
黄顺又一一与司马懿的弟弟们见礼,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一一致意毕,黄顺似乎一下放松下来,拉着司马懿的手,哈哈笑道:“我这人,素来不拘礼数,适才寒暄,已拘的我难受。接下来,我们随意,随意就好。”
司马懿连忙附和道:“无妨,无妨。黄公子的诸多事迹,邺城街头巷尾,多有传说,像这般出门便有侍妾丫鬟随同,无论什么场合也不例外。这等洒脱,我们就办不到,自愧不如。”
黄顺没想到司马懿见面就提这个,老脸一红,很老实的承认:“我也不想如此与众不同。只是我这人,粗卑不堪,身边没人时时提点,总是做错事不说,还时常言语中得罪人,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屡次吃亏后,我便痛下决心,宁可张扬些,也要谨慎小心。有她们陪在我身边,我才能心安。”
司马懿对黄顺的说话风格,有些不适应,只好大笑应对。心中却在想:这个黄顺,果如传闻所言,看似懵懵懂懂,少不更事,底子里却精明的厉害!若不是提前对他有所了解,刚才这番言语,自己也就信了。
“此人善于扮猪吃老虎!”司马懿心中对黄顺下了定语。
进入司马府门,自然又是一番寒暄热闹。当日晴空万里,一轮太阳挂在空中,暖洋洋的抚慰着从冬天严寒和春寒料峭中苦熬出来的人们的身心。司马防父子在后院花池边款待黄顺一行,观景品茶。
天南海北聊了一通后,说到江东风土人情,司马懿借机说道:“荆州六姓与吴郡四族交好,关系更甚于孙氏。但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江东都是孙氏一家独大,四族不过依附孙氏,保全身家而已。
懿很好奇,当初六姓为何舍孙氏而就四族呢?对江东稍有了解的人,都该选择交往孙氏才对。何况,你们的孔明和士远,已经在六姓和孙氏之间,牵线搭桥,沟通不存在障碍。此事,懿久思不解。”
黄顺看了一眼司马懿,脑子飞速转动:他问这个问题,目的何在?这事已然过去,曹操都未深究,他却在此时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